张爱玲简介与生平经历 王万青 王万青-简介,王万青-生平经历

王万青,男,汉族,66岁,上海人,中共党员,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年退休。当选2010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王万青_王万青 -简介

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42年,
1

其间,他放弃了多次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来,他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万青在阿万仓卫生院的20余年时间里,每年接诊病人3500余人次(当时阿万仓乡总人口3400余人),20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累计手术30余例、在当时医疗设备不足、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以一名医生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在任阿万仓乡卫生院院长的10年中,他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牧民有了健康档案,为开展牧民发病情况分析和提高救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调玛曲县医院后他开展的许多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的空白。

王万青一贯高度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此,他和妻子一起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牧民实施预防接种。他曾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1981年他一人独立完成了全乡布病普查任务,因阿万仓地域黄河上没有桥也无渡船,为了开展计划免疫他曾经抓着马尾巴冒险来往黄河两岸。1985年阿万仓“四苗”接种率达到85%成为当时玛曲县至甘南州计划免疫工作的先进典型。

现在他的家人子女全都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盘草原,奉献给了玛曲的卫生事业和这里的人民。虽然退休了,他仍然坚持经常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并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原曼巴(共产党)”。他的这种扎根玛曲高原。情系医疗卫生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玛曲草原从八十年代开始到今天被传为佳话。

王万青_王万青 -生平经历

时光荏苒,42年不寻常的岁月,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生王万青扎根玛曲,为牧区群众祛除病痛,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原曼巴(藏语医生的意思)”。

张爱玲简介与生平经历 王万青 王万青-简介,王万青-生平经历

王万青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42年前立下的誓言: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报效祖国!

响应号召,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1968年,24岁的王万青在当时卫生部直属的全国5所重点大学之一――上海医科大学完成了6年学业,面临人生第一个抉择。此时,母亲突然被划为地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是牵连全家人抬不起头的一件事。

从“革命小将”一夜间变为“地主子女”,王万青心里无比郁闷。他深信,母亲跟全家人一样热爱祖国、热爱党。为了证明自己报效祖国的决心,在上海出生、长大,从未离开过上海的他,在地图上圈定了两处自认为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向学校提出申请,非这两处地区不去。经过一再争取、一再表明决心,王万青如愿被分配到甘南藏族自治州。

“我是1968年12月26日离开上海的,火车坐了3天2夜、40多个小时,到兰州腿都肿了,然后坐汽车,走了4天,才到甘南。”王万青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刚来甘南时的情景,他戏称,当时高原的汽车都缺氧,爬不动坡,像老牛一样走得很慢。

集中培训半年后,考虑到王万青来自上海,不习惯牧区生活,甘南州委组织部决定让他去甘南条件最好的迭部农区工作。

没想到王万青不领情,跑去找领导,又是写信,又是请命,一定要到最艰苦的地区为群众服务。一路争取下来,他最终来到了玛曲县阿万仓乡卫生院。

4个人,两间破旧的土坯房,最贵的医疗设备是血压计,王万青眼前的卫生院简陋得超出了他的想象。“我在上海时下过乡,也见过不少基层的卫生院,但从没见过条件这么差的,简直称不上是医疗机构。”说起刚到卫生院时的感受,王万青坦言,心里真的有些凉了,不知道在这样的条件下,自己能干些什么。

语言不通是更大的障碍。当地群众基本都说藏语,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而王万青一口浓郁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连当地汉族干部听起来都很吃力。这可怎么开展工作?

王万青想出一个笨办法,找了一个小本本,把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如“你哪里不舒服?”“哪里受伤了?”“头疼吗?”“咳嗽吗?”等等,逐字逐句用汉语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划,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

通过这个笨办法,短短10天时间,王万青就能独立看病了。来卫生院看病的群众基本都是些头疼脑热的小病,这对科班毕业的王万青来说是小菜儿一碟,每每药到病除,大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王万青多少有些沾沾自喜,然而,没几天,第一次出诊给了王万青一个下马威。

那一天,两位牧民来到卫生院,说有位老人被烧伤,还有一位妇女高烧不退,请求医生出诊。王万青欣然领命。

这是王万青第一次骑马出诊。8月的草原,天蓝草绿,景色美得令人心醉。然而没走出多远,意外发生了。王万青骑的马突然受惊,一个蹶子把他摔下马背。不懂得保护自己的王万青本能地用右手去撑地,结果右手受伤,疼得他满地打滚。同行的牧民吓坏了,连忙扶他起来。

剧痛稍稍缓解之后,王万青挣扎着查看伤情,自我诊断是脱臼。于是,他冷静地指导两位牧民一人牵着伤臂的一头,帮助复位,然后用纱布做成绷带,把右臂吊起来,给自己治疗完毕,继续前行。到了病人家,王万青右手指已麻得不能动弹,他自己给自己扎针、按摩,待恢复知觉后,便给烧伤的老人清创、敷药、打针。随后,又赶到发烧的病人家里,为病人听诊、做皮试、打针,处理完毕,已是深夜。那一夜,他就睡在病人家的帐篷里,疼痛尚能忍受,出师不利的懊恼却令他辗转难眠。

第二天,回到卫生院,王万青的胳膊已经肿得连衣服都脱不下来了,随后一周,肿依然不消。院长担心了,找了一匹阿万仓最老实的马,把他送到县医院,拍片诊断,右臂轻微骨折,关节腔积血。

担心留下后遗症,影响今后工作,王万青请假回到上海,在上海第五中医院找到一位老中医治疗。治疗过程中,王万青发现中医的治疗手法在基层非常适用,于是,他边治病边跟老中医学习。半个月后,王万青养好了伤,带着新学的几招临床实用中医技术,回到了阿万仓。

娶了藏族妻子,从此扎根草原

第一次意外受伤,让王万青检验了临床所学知识,并学到了中医技术,算得上因祸得福。

第二次意外受伤,则让王万青收获了一段爱情,他的人生就此定格在玛曲草原。

当时,除了在卫生院接诊病人、下乡巡回医疗,王万青和同事们还担负着培训乡上5名赤脚医生的任务。他现在的妻子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00103/178409.html

更多阅读

张爱玲简介与生平经历 王光美 王光美-简介,王光美-生平经历

王光美(1921-2006),曾名董朴,祖籍天津,刘少奇之妻。1921年9月出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初求学并任教于北平辅仁大学。曾任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晚年的王光

张爱玲简介与生平经历 溥杰 溥杰-人物简介,溥杰-生平经历

溥杰,1907年4月16日生于北京清皇室醇亲王府,爱新觉罗氏,字俊之,满族。爱新觉罗・溥杰系清宣统帝溥仪之胞弟,父亲是第二代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母亲瓜尔佳氏,荣禄之女。溥杰是家中的次男,自幼受到严格的书法基础训练,工行书,初学虞世南,后受其

张爱玲简介与生平经历 万爱花 万爱花-简介,万爱花-生平经历

万爱花(1930年-2013年),女,原籍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韭菜沟村,现居山西省太原市。她是少数愿意公开承认在抗日战争时曾被日军性侵犯,并向日本政府索赔的中国女性,是中国控诉日本性侵第一人。2013年9月4日凌晨离世。万爱花_万爱花 -简介我国“

声明:《张爱玲简介与生平经历 王万青 王万青-简介,王万青-生平经历》为网友腿短任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