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简介,滇金丝猴-外形特征

滇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大青猴,体长:51-83厘米,仅在中国的云南和西藏高山针叶林有分布,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活动范围可从2500米到5000米的高山。主食松萝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食植物嫩芽及幼叶。婴猴的出生多集中3-4月,雌猴两年生一胎,孕期约为7个月。仅分布在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喜马拉雅山南缘横断山系的云岭山脉当中,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一个狭小地域。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物种。继大熊猫后,金丝猴被列为第二国宝。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滇金丝猴_滇金丝猴 -简介

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简介,滇金丝猴-外形特征

滇金丝猴绝大多数现生灵长类都生活在被人们称为动植物王国的热带雨林之中。那里气候温暖、食物丰富, 大自然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因此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一提到灵长类,总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四季常绿的热带雨林上。可是,在我国滇藏交界处的雪山峻岭之颠的高寒森林中,却生活着一种罕为人知的珍稀灵长类。这就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奇―滇金丝猴。
它们具有一张最像人的脸,面宠白里透红,再配上它那令当代妇女追求的美丽红唇, 堪称世间最美的动物之一。此外,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猴子,体重可达三十来公斤,且生态行为极为特殊,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之中,哪怕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天,也不下到较低海拔地带以逃避极度寒冷和食物短缺等恶劣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作物也总是“秋毫无犯”,因而是灵长类中最有趣的物种之一。
在动物系统分类上,它隶属于灵长目、猴科、金丝猴属。该属是现生灵长类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类群。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旧大陆猴与猿之间的特殊分类地位。故金丝猴研究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金丝猴属中的四个物种(包括:川金丝猴、黔金丝猴、滇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都已被列入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单之中。其中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都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物种之一。这四种金丝猴当中除越南金丝猴仅分布在越南北部外, 其余三种均为我国大陆特有分布种。因此,均应视为中国的“国宝”。
有关滇金丝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1871年,一个名叫大卫的法国人根据传闻报道了这种当时尚未科学命名的动物的存在。1890年冬季,两名法国人即索利和彼尔特在德钦县境内组织当地猎人捕获七只年龄性别不同的滇金丝猴,将其头骨和皮张送到巴黎博物馆。法国动物学家米尔恩-爱德华于1897和1898年两次对这一物种给出其科学描述,并正式命名。但从那以后,这一神秘的动物查无音信,人们还以为它早已绝灭了呢!
我国科学家对滇金丝猴的研究是1960年以后开始的,当时在云南德钦县收集到8张滇金丝猴皮才证实了它的存在。但真正对它的实地科学考察则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次才首次获得三个完整的标本,从而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
从那以后,滇金丝猴保护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83年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拉开了对这一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行动序幕。近来又先后成立了西藏红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南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这些行动极大地推动了滇金丝猴的保护,再加上近二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前赴后继的科研努力及各种媒体的宣传报道,其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得到了世人的认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它成为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之后,滇金丝猴的知名度急剧上升。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把“金丝猴保护工程”列入其十五个野生动植物专项保护工程之一。

滇金丝猴_滇金丝猴 -外形特征


滇金丝猴虽名为“金丝猴”,实际并无金黄色的毛。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体长740-830mm,尾相对较短,略等于体长,约510-720mm,但比较粗大。身体背面、侧面、四肢外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颈侧、腹面、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滇金丝猴头顶有尖形黑色冠毛,雌性个体较雄性小。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鼻端深蓝色。毛色比较单调,背、体侧、四肢外侧和尾均为棕灰、灰黑色,毛长达23厘米;喉、颈、上肢内侧、臀部为白色,胸部乳白,腹部橘黄色。

滇金丝猴_滇金丝猴 -分布范围

产于云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滇金丝猴是中国的特有种,其分布区狭小,各自然种群成岛状分布,相互隔离。在比较集中的分布区已建立白马雪山、哈巴雪山、盐井等自然保护区。

滇金丝猴_滇金丝猴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滇金丝猴_滇金丝猴 -生活习性


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目前发现的居住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猴群不大,多为20-60只,尚未发现有150只以上的大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有社群等级行为。无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活动范围与猴群大小有异,约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为1.12-2.5只/ km2。主食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松萝和桦树的嫩枝芽及幼叶,5-7月还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11月中旬所观察到的猴群中,成年雌猴几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较整齐,据其形态,估计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它们栖息地比川金丝猴海拔高,故产仔要迟2-3月。

滇金丝猴_滇金丝猴 -种群现状


滇金丝猴据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调查报道(李致祥等,1979年;马世来等,1984-1985年;杨德华等,1981年;白寿昌,1988年;王应祥等,1985-1988年),滇金丝猴仅分布于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云南云龙一个狭窄的高山深谷地带,猴群数量较少,一般仅20-60只,很少超过100只大群,估计种群总数在云南难以逾越1,000只(白寿昌,1988年);西藏芒康约1,000只(尹秉高、刘务林,1993年)。

滇金丝猴_滇金丝猴 -致危因素

主要是滥猎供作毛皮用。据在云南德钦县霞若区调查。70年代该区滇金丝猴估计不下1000只,但1971-1981年猎杀统计数达430多只,到现在仅剩下200余只(白寿昌,1987年)。1978-1981年上半年,仅白马雪山东坡一小区域,三年半时间共枪杀139只,其他产滇金丝猴的地区,其情况也大同小异(木文伟等,1982年)。同时还由于森林不断采伐、毁林开荒以及放牧,严重地破坏了它们的栖息环境而导致社群分割,一些小的社群最后遭到蚕食绝灭。

滇金丝猴_滇金丝猴 -科学研究


滇金丝猴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于1871年采于云南德钦阿墩子,现收藏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1897年由米勒・爱德华(Milne-Edwards)定名。

最早对滇金丝猴进行科学纪录的是法国传教士彼尔特(Monseigneur Biet),他1890年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白马雪山开展狩猎活动,捕猎到了滇金丝猴,并进行了解剖。在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科学界再也没有关于这个物种的任何信息,对这个物种的生态习性都没有任何了解。滇金丝猴的模式标本采自于云南德钦巴美,现收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时隔70年,在1960年,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地在云南德钦的畜产公司看到了滇金丝猴的皮,意外的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接触,发现当地人对滇金丝猴并不陌生,他们把这种猴子叫做“大青猴”“白猴”或“花猴”,是他们的狩猎获取皮毛的对象。也就是从1960年起,随着社会的变革,原始的狩猎方式被大规模的猎杀所替代,人与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1980年代初,还没有研究人员见过活的滇金丝猴,倒是见到过作为药材合法收购的猴骨。1985年5月,白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钟泰次里终于在一次陪同科学家的考察中,见到了自己要保护的对象――滇金丝猴。

1992年夏天,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龙勇诚和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柯瑞戈(Craig Kirkpatrick)在白马雪山深处一个叫崩热贡嘎的地方建立了营地,对滇金丝猴进行了3年的野外研究。1993年5月,摄影师奚志农跟随考察小组以其深入滇金丝猴的活动区域,由于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很大,拍摄活动里尽艰辛,终于在3个月后等待到机会,在200米的距离内,拍摄到了滇金丝猴,这是最早的滇金丝猴影像资料。

滇金丝猴_滇金丝猴 -保护措施


滇金丝猴由于对滇金丝猴的认识很晚,对当地人的教育迫在眉睫。在各种保护措施中,利用影像宣教国家法规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成为重点。另一方面,对其栖息地的保护以禁止商业伐木为基础,采取迁地保护的办法,解决人与猴子争地的问题。由于保护措施得到落实,据近些年的统计,滇金丝猴的种群数量有所上升。

滇金丝猴的生存面临问题:

1.尚未制定出具有总体指导意义的“滇金丝猴保护行动计划”,所以协调针对该物种的各项保护活动及对其相关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2.有些猴群“溢出”保护区的现象严重。即原来主要只保护内活动,但现在主要在保护区外活动,所以保护区难以对之实施有效的管理。
3、对猴群的管护还十分粗放,而其分布区大多为狩猎传统盛行地区。所以,好些猴群的生命安全仍未得到充分保证。
4、近百年来的当地人口急剧上升使农地和牧地需求增长明显,造成其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从而导致许多猴群的消亡。
5、对滇金丝猴的科研投入太少,离其需求底线相差甚远。所以,虽有过去二十年的科研艰苦奋斗, 现在人们对滇金丝猴的食、住、行基本生活需求仍了解甚少,所以很难对其保护行动决策提供各种相关科学依据。

根据目前存在的这些具体问题,特提出以下对策与措施:
1.组织一个包括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班子,制定出跨世纪滇金丝猴保护战略行动计划。
2.加强相关保护区和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对野生动物的管理能力建设,并从财力上和管理机制上予以保证和落实。
3.建立和扩大现有相关保护区的面积,使所有滇金丝猴群的现有栖息地和重要扩散地及生态走廊带均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4、探索当地社区参与式共管模式和村社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模式, 彻底杜绝各种狩猎活动,并帮助当地社区群众脱贫致富,解决替代能源、替代建材和替代生计等实际生产生活问题。
5.加大对滇金丝猴的科研投入, 让科学家能真正脚踏实地的了解这一物种的生态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问题, 为保护行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00103/179156.html

更多阅读

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密封罐 密封罐-简介,密封罐-外形

密封罐具有耐热玻璃保鲜盒完全无气泡无冷纹,透明性高,能耐温度急变的能力比乐扣杯的格拉斯耐热玻璃都要好,但是价格却便宜很多。密封罐的外形:密封罐包括罐体和罐盖,罐盖与罐体的接合面上设有圆周凹槽,圆周凹槽上设有密封圈;密封圈的上口设

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鸫科 鸫科-鸫科简介,鸫科-外形特征

鸫科多是中小型鸣禽,体型和生活方式有一定差异,有些在地面栖息,善于奔跑,也有些善于飞行及树栖,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善于鸣叫。鸫_鸫科 -鸫科简介蓝翅八色鸫鸫科多是中小型鸣禽,体型和生活方式有一定差异,有些在地面栖息,善于奔跑,

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棕熊 棕熊-简介,棕熊-外形特征

棕熊(学名:Ursusarctos),亦称灰熊。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食性较杂,植物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喜吃蜜,动物包括蚂蚁、蚁卵、昆虫、

声明:《桂花树的外形特征简介 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简介,滇金丝猴-外形特征》为网友是最短的咒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