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处,黄芪桂枝五物汤-功效

本方主治血痹亦可治疗风痹。适当加减可治疗肩周炎、末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疾患。有报道以本方加牛膝、红花、木瓜和天麻等治疗末梢神经炎;加当归、白芷、细辛、威灵仙等治疗面神经麻痹;加羊肉250克煎汤并加鸡血藤、当归等治疗产后身痛;加党参、白术、赤芍、川芎等治疗肢端麻木;加全虫、地龙、蜈蚣、细辛等治疗桡神经损伤;加炙乳香、没药、牛膝、红花、当归、水蛭等治疗脱疽;加骨碎补、当归、续断、杜仲等治疗痛痹;合乌头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均证明有满意疗效。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出处

《金匮要略》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功效

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药物组成

黄芪15克 桂枝12克 芍药12克生姜25克 大枣4枚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药方用法

水煎分三次温服(成人常用剂量: 3剂)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处,黄芪桂枝五物汤-功效

营卫虚弱之血痹。肌肤麻木不仁,或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现代运用

1.本方为治疗血痹之常用方剂。以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
2.若风邪偏重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用于产后或月经之后,可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通络,肝肾不足而筋骨痿软者,可加杜仲、牛膝;兼阳虚畏寒者,可加附子。
3.对于皮肤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均可加味用之。
4.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歌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
营卫俱虚风气袭,血痹服之功效良。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相关链接

医学中医草药药方汤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各家论述



论述1

《金鉴》: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论述2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营卫兼理,且表营卫里胃肠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

论述3

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本方中黄芪益气实卫;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全方配伍起来,既可温养卫气营血以扶正,又可散风寒、通血脉,祛除邪气。

论述4

血痹证由素本“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素问・痹论》说:“营气虚,则不仁。”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五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临床医案



医案1

痹:张,形寒,手足痛,肌肉渐肿,劳力行走,阳气受伤,客邪内侵,营卫失和。仿《局方》“痹在四肢,汗出阳虚者,与黄耆五物汤”。黄耆、桂枝、茯苓、炙草、当归、煨姜、南枣。

医案2

真中风:诊得两手脉厚而长,惟左手略兼弦象,两寸稍紧,脉厚者,得土之敦气,厚道足以载福,为长寿之征。但弦为风脉,紧为痛脉,今紧在两寸,主上半身有痹痛之患,据称手腕及臂上痛,时愈时作,已阅五年之久,且指尖时苦麻木,昔年尤甚,近年略减,细察此症,系风在关节而作痛,至其所以痛者,乃气血与风邪相抗拒,非同偏枯者之全不觉痛,其妙在于痛处,不难扶正以屏邪,书称中指麻木,三年内防患中风,以中指属手心经故也。今幸麻木之处以食指、拇指为甚,系肺与大肠气之不调,尚无大害,然风善行而变数,必须及早治之,然斯时若肥风药以预防中风,是适招风取中,无异借寇兵而齐盗粮,宜出诸郑重,切勿孟浪以图一逞,宜用黄耆五物汤。黄耆2钱,桂枝尖2钱,生白芍2钱,生姜4钱,大枣2枚,同煎服。

医案3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一老妪,证见右半身瘫痪,口眼?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右半身自汗出。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此乃营卫气血虚亏,阳气阻闭,经脉失于营养之证。予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共服15剂,血压:140/90毫米汞柱,脉舌正常。诸症蠲除,一如常人。四年后追访,终未再作。

医案4

血痹:刘某,患四肢麻木一年余,夜晚尤甚。用维生素B12与维生素B1;肌肉注射60余日,疗效不明显。后改为针灸治疗,初针有小效,继之无效。证见气虚懒言,疲乏无力,四肢麻木以上肢较甚,臀部发凉。脉双沉细,舌质淡嫩,苔薄白。取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服15剂,诸证俱蠲。

医案5

自汗:患者,女,31岁。工人。痢后继见汗出,已两年余。动则大汗淋漓,乍冷乍热,时时恶风,并出现肠鸣,进食不慎即泻,头晕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无力寸浮大。经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屡治罔效。遂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白术、五味子,水煎4剂,服后自汗明显改善,将桂枝减量,白术增制,使之外助黄耆以固表,内达健脾以收功。继进6剂,肠鸣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

医案6

胸痹:患者,女,51岁,干部。病初自觉胸闷气短,继则胸前区时感隐痛,并向左肩背放射,遇寒痛甚,已2年余。心电图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予黄耆桂枝五物汤加薤白、炙甘草,共服30余剂,胸痛诸证得以控制,心电图近于正常。

医案7

胃脘痛: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5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干姜,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

医案8

低热:朱某某,女.35岁,教师。低热2年余,体温常在37.5℃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焦白术、炙甘草。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后,随访至今未发。

黄芪桂枝五物汤_黄芪桂枝五物汤 -病例

血痹

岳美中医案:郭某某,女性,33岁,北京某厂干部。于1973年6月间,因难产使用产钳,女婴虽取下无恙,但出血达1800毫升之多,当时昏迷,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6个小时,血始止住。极端贫血,血色素3克,需要输血,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只输了400毫升,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医治未效,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患者脉现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中医诊为“血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处方: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擘),生姜18克。水煎温服。
7月2日二诊:上方服3剂,脉虚小紧象渐去,汗出,周身麻痹已去,惟余左胁及手仍麻,恐出汗多伤津,用玉屏风散加白芍、大枣作汤剂,以和阳养阴。处方: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擘)。水煎温服。
7月13日三诊:服上方10剂,汗出止,胁痛愈,右脉有力,左偏小,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左臂亦痛,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用三痹汤治之。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处方:生黄芪18克,川续断6克,大独活6克,大秦艽6克,防风6克,辽细辛3克,川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9克,酒炒自芍9克,桂枝9克,云茯苓9克,杜仲炭9克,川牛膝9克,台党参9克,炙甘草6克。水煎温服。
7月26日四诊:服上方10剂,周身觉有力,食指痛愈。唯左脉仍弱,血虚宜补,予人参养荣丸。
8月1日五诊: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小指与无名指作痛。按小指内侧,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无名指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从经脉寻求,很明显是心经虚弱,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投予生脉散作汤用,以养心气。处方:党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9月3日六诊:上方服2周,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唯脉仍现虚象,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
按语:难产大出血后发生周身麻痹不遂,又见脉象虚弱小紧,面色苍白,舌质淡等血虚之象,故岳老以此断为血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得良效,后以补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

痿证

(原发性脑萎缩)
胡青山医案:某女患,45岁。四年来头痛,头晕,健忘,并日益加重。经全脑造影、脑电图、超声、脑脊液等项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脑萎缩。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头昏健忘,气短便难,舌质淡红,脉弱,属中医痿证。用本方加减:黄芪150克,白芍50克,何首乌35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当归、鸡血藤、牛膝各20克。水煎服,日1剂。半年后基本痊愈,随访2年余,病情稳定。(《黑龙江中医药》1985;<1):20)
按语:肌肉萎缩而见头晕气短,健忘,脉弱,气血虚候迭现,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牛膝等,以补益气血,通利血脉获愈。[1]

中风后遗

钟耀奎医案:陈某,62岁,广州江门。1947年由美返国后,迷信风水,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连续数月。某日,寻穴方定,突然中风倒地,抬返家,延医诊治。醒后,口眼向右歪斜,右半身瘫痪,不知痛觉。舌微强,言语不能流利,病约50余日,数易医,未效。
初诊:六脉微细,便秘,两日一行,诊属气血俱虚,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750克,桂枝’750克,杭白芍750克,生姜750克,大枣100枚,虎胫骨300克,桑寄生300克。上药用水一大锅,煎取12碗,每小时服1碗。
二诊:服后证如前,惟大便1次,较溏而已。再服原方,续服7日,右手稍有知觉,可微举,足仍如前,言语较清楚。续服至第10天,手足均能举动,但乏力,未能走动。余认为病已去其半,药力亦宜酌减,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再服10天。
三诊:余诊后第20天,症状大有好转,可步出中庭走动,家人大为欣喜,但口眼仍微歪斜,说话不十分清楚。改与干金附子散。炮附子90克,桂枝尖90克,细辛15克,防风24克,生晒党参90克,干姜30克。服3剂。
四诊:口眼较正,说话已清楚流利,惟足部乏力,手可举至与肩’平。改与真武汤加味。炮附子60克,杭白芍90克,云茯苓90克,生白术60克,生姜90克,虎胫骨90克,桑寄生90克,桂枝90克。服10剂。
五诊:病者能行前来门诊。此后以黄芪建币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服20天,各证均如常人,惟口眼微向右歪,不能复原,停药。
按语:本案重用黄芪至750克,桂、芍、生姜亦均用750克,大枣用到百枚,胆略之大,为常人所不及。钟氏自注曰:病者对我信仰甚笃,故余能投此重剂,病者亦敢服,否则,难取速效也。

无脉症

李宜方医案:田某,男,42岁。1988年2月6日就诊。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遇阴雨天加剧。半年前曾在省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血压左臂20/13kPa,右臂血压没有显示。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温阳行痹。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芍药12g,桂枝9g,红花10g,川芎10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日1剂。
服药6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20g、丹参20g,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12剂。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至此,服药不足20剂而症获痊愈。(山东中医杂志1993;(3>:33)
按语:(原按):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无脉症属中医“脉痹”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不仁”、“不用”病状。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

肩痛

(肩周炎)
张民钦医案:金某,男,48岁,1993年1月6日因车祸右肩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两月后右肩关节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X线示:右肩关节及诸骨质未见异常。诊断为他伤性右肩关节炎。处方:黄芪30g,白芍12g,桂枝12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12g,秦艽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服。服药10剂后,右肩关节内旋及外旋外展功能恢复,疼痛较前减轻。守法治疗2周而愈。随访1年,右肩关节功能正常。(国医论坛1995;<3):11)
按语:(原按):创伤性肩周炎临床较少见,但素体虚弱,复加肩部或上肢外伤史者容易诱发。《素问・痹论》曰:“营气虚,则不仁。”人至中年,素体“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邪遂凝于血脉,再加外伤,而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桂枝、芍药通阳行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鸡血藤、秦艽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温阳除痹之功,用治创伤性肩周炎可谓方证相符,故收效颇佳。

低热

刘殿青医案:朱某某,女,35岁,教师。1982年10月5日初诊。低热二年余,体温常在37.5℃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炙甘草3克,生姜3克,大枣5枚。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发。(江苏中医杂志1984;<1):37)
按语:“甘温除热”大法,肇始于《内经》,自张仲景起,代有发挥,至金代东垣氏,其理论已臻成熟。所使用方剂,概为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升阳益胃汤之属。本案中气虚弱兼有营卫不调之候,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加白术、炙甘草者,以增培补中气之功。

盗汗

刘殿青医案:张某某,男,36岁。1982年6月5日初诊。患者夜间盗汗二年余。近因工作繁劳,盗汗加重,每夜汗湿衬衣,伴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肢倦无力,纳谷减少,面黄神疲,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缓少力。此乃劳倦伤气,卫阳不固,营失内守之故。拟益气温阳,敛营固卫,少佐敛汗之法,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桂枝lO克,白芍10克,炒党参15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30克,生姜3克,大枣5枚。上方服8剂后,盗汗止,食纳增加,精神好转。继用黄芪30克,大枣5枚,煎汤代茶饮,巩固一周,随访至今未发。(江苏中医杂志1984;<1):37)
按语:自古之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然于临床,并非绝对。张景岳指出:“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盖火胜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本案盗汗见头昏目眩,气短乏力,舌淡脉缓,显为阳气虚弱之证,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党参、煅龙牡以温阳益气,调和营卫,固表上汗,方证相对,是获佳效。

汗出偏沮

高濯风医案:赵某,女,29岁。1982年9月3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每至子夜左半身汗出如洗,汗后自觉虚弱之至,伴心悸气短、少寐多梦、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予调和营卫、补虚敛汗。药用:黄芪15克,桂枝、白芍各9克,白术15克,防风3克,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百合各30克,炙甘草6克。连服9剂,汗止而寐安,心悸气短消失,月事如期来潮,色转红而量亦增。继服3剂,固其后效。(辽宁中医杂志1987;(1l>:25)
按语:“偏沮”一证,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其云:“有伤于筋,纵,其若不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案因汗出而致虚,气不足则心悸气短,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而少寐多梦,汗泄过多则阴血亏损,故月事衍期,量少色淡。高老谓血汗同源,汗止则血充,血充则经自荣,故不调其经,而治在调和营卫,补虚敛汗。因汗泄过多,遂于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加生地、百合,以助阴液生复。辨证准而遣药精,故收效甚捷。

癫痫

(Jackson发作)
钟强医案:李某某,女,45岁,1994年10月5日诊。以左侧颜面及上肢阵发性抽搐3月求治。左眼及口角阵发牵扯,继之左上肢阵挛抽搐,为时几秒至数十秒,且感左上肢酸麻无力,数分钟后复如常人,每日数次发作,甚为其恼。脑电图示:右额顶叶有少许棘尖波发放,中度异常脑电图。诊为“Jackson氏癫痫”。患者舌苔薄白,舌质有少许瘀点,脉来细缓。此营卫虚弱,气血不畅,濡润无权,故作动风。当调和营卫,通阳活血。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大枣10克,生姜5片,酸枣仁15克。10剂服后,迄今未发。(四川中医1996;(5):33)
按语:四诊合参,一派营卫不足之象,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以其抽搐,血不养筋也,责之于肝,故加酸枣仁以养肝血。

失眠

(神经衰弱)
郭正杰医案:肖某,男,30岁。1985年5月3日诊。头顶至脑后麻木伴疼痛半年,近一月加剧,且增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经某市人民医院作脑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神经衰弱”,服安定、谷维素、维生素B1.脑乐静等药,症无缓解,且头痛愈甚。诊见:形体稍胖,四肢不温,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而涩。证系阳气不足,复感风寒,浊邪上逆,痹阻清阳,营阴郁滞。治拟温阳散寒,通痹止痛之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克,酒白芍20克,桂枝、藁本、羌活、远志、生姜各10克,大枣7枚。服5剂后,诸症减轻,守原方继进10剂而愈,随访二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89;<6):32)
按语:头顶为诸阳之会,风寒入侵,寒凝巅顶,阳气痹阻,失之温养,故头部麻木而痛,四肢不温,阳气不行,则营阴郁滞,心失所养,故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藁本、羌活,远志温阳散寒,通痹止痛,和营活络,藁本善治巅顶头痛,尤能引诸?药达病所,羌活长于治后脑痛,远志宁神益智。诸药相伍,标本同治,是以诸症得平。忘机(2009-4-2816:26:37)

心悸

于素勤医案:刘某,男,52岁,1990年2月初诊。患者素体虚弱,3个月前因受凉感冒而纳呆乏力,动则汗出,经治疗月余,仍胸闷乏力,心悸气短,饮食不香。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早搏。曾服西药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佳,故延余诊治。刻诊: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舌体胖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结代。证属心气不足、心血亏虚。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白芍、炙甘草各15克,桂枝10克,柏子仁、麦冬各12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131剂,分2次服。
服药5剂后,心悸气短大减,脉结代减少,唯仍易汗出,原方黄芪加至30克,再进5剂,脉律规整,已无结代,食纳尚少,原方加砂仁6克,服5剂而病愈,随访1年未再发。(新中医1992;(3>:47)
按语:(原按)本案素体较弱,又因感冒后失于调养而导致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心脉受阻,故而心悸气短,出现脉结代。方用黄芪补中益气,麦冬、白芍补血养阴,柏子仁养心安神,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而通利血脉,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脾。药证合拍,使气血充足,血脉流畅,心神得养,故心悸自愈。

咳喘

(迁延性肺炎)
赵克安医案:刘某,女,4岁,1989年4月6El因发热、咳嗽、喘息,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收住院。先后给予西药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v,中药麻杏石甘汤、凉膈散、沙参麦冬汤等治疗,达1月之久,仍低烧不退,肺部中、小湿罗音不消。5月9日会诊,症见面色觥白,气短神倦,虚烦不宁,动则气喘,时自汗,喉间痰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青而淡达气关,脉细无力。双肺可闻及中、小湿罗音,以右肺为重。近2周体温波动在37.5~38c,热型不规则。辨证为肺气虚弱,营卫不调,心阳不振,正虚邪恋。予黄芪桂枝五物加味:黄芪9克,白芍6克,桂枝3、克,大枣3枚,干姜3克,附片4克。1剂,水煎,频频饮之。
次日烦减神安,精神渐振。再予3剂,体温降至37℃以下,纳增神振,左肺湿罗音已消失,右肺明显减少,然仍自汗,指纹淡紫,脉细弱。此阳气渐复,营卫未和,气血未畅,阴不敛阳。原方去姜、附,加煅龙牡各6克,五味子4.5克,3剂。药后肺部罗音消失,易方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其后。5月19日痊愈出院。(山西中医1994;<6):29)
按语:(原按)风温犯肺,辛凉宣透;热结阳明,苦寒通腑,法非不善。本病人乃寒凉过剂,治上犯中,损正伤阳,正虚邪恋之变证。“阳不足者温之以气”,故投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补虚和营,甘温除热;伍附片配干姜共奏温通心阳之功。阳通血运则肺脉无阻,肺气方有宣降之力。药切病机,3剂阳复症减;续剂去附片、干姜加龙牡、五味子以育阴敛阳;阴平阳秘,诸证悉平。可见“炎症”并非都是热证,亦非尽为实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10103/179859.html

更多阅读

四物汤标准配方即及功效与作用 三七粉的功效与作用

四物汤标准配方即及功效与作用——简介 四物汤的标准配方为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四味药材组合而成,被誉为“妇科第一药方”。 四物汤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其最早见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气血双补四物汤的做法 气血双补汤最简单方法

四物汤是妇科补血第一方,我现在配的是加了党参的,这样可以补血又补气,还有这次我用的四物汤里的熟地换为了生地,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上火的症状。它的作用为:调经止痛、养血疏筋:不少女性因月经来潮而无法正常工作,四物汤可帮助活血化瘀,排除

四物汤的标准配方到底是什么? 四物汤标准配方

一、四物汤的原始配方四物汤出自《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古书里所讲的四物汤标配是36克。到现在经历上千年,配方剂量一般不完全照搬古方。配方:当归9克 川芎6克 白芍9克 熟地12克二、四物汤的现代配方及功效由于古代流传下来的四物汤一直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 小承气汤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因为三方中三药的用量、君臣佐使地位变化,证治各异。&#160;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功能泻热通便;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功能行气消胀;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功在开胸泄饮

桃红四物汤 同仁堂桃红四物汤

四物汤熟地15 当归15 白芍10 川芎8先了解四物汤药材作用川芎 性味属辛、温,作用于肝脏、胆。具有行气活血、镇定安神、去风湿止痛、纾肝解郁等作用。白芍 性味酸苦、微寒,作用于肝、脾,具有补血滋润、缓解疼痛,以及纾肝健脾等作用。熟地

声明:《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处,黄芪桂枝五物汤-功效》为网友酷不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