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简介,1998年长江特大洪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1998年7月份长江中下游主要站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长江干堤在九江大堤处发生决口,几天之内堵口成功。1998年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3次持续大范围强降雨过程。第一次,是6月12日至27日。江南大部分地区暴雨频繁,江西、湖南、安徽等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倍以上,江西北部多2倍以上。第二次是7月4日至25日。长江三峡地区、江西中北部、湖南西北部和其他沿长江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第3次是7月末至8月末,长江上游、汉水流域,四川东部、重庆、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降雨量比常年偏多2至3倍。受降雨影响,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大洪水。

长江洪水_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简介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简介,1998年长江特大洪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1998年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特别是长江,发生了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型的大洪水;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也出现了特大洪水.全国人民对此都十分关注.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关怀下,数百万军民同洪水作了殊死的搏斗,抗御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袭击,终于保住了重要堤防,保住了重要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最终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中国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历史上从公元前206年汉朝初至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较大旱灾1?056次,大约平均每2年就有1次水灾和1次旱灾.再拿长江来讲,在2?000多年中就发生过水灾不下200次,平均每10年1次.1860年宜昌最大洪峰流量92?500?m3/s,而1870年更出现了105?000?m3/s的洪峰流量,这是有历史考证的最大洪水流量(从1153年有碑刻记载以来最大的流量).本世纪也发生过几次大洪水,例如1931年、1935年、1954年、1981年、1991年等.1931年水灾,长江干堤决口300多处,死亡14.5万人;1954年水灾,长江干堤决口60多处,死亡3.3万人,江汉平原以及岳阳、黄石、九江、安庆、芜湖等城市都受水淹,京广铁路中断100多天. 1998年的长江水灾,根据温家宝副总理1998年8月26日向人大常委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死亡1?320人,长江干堤只九江一处决口,而且几天内就堵住了,沿江城市和交通干线都没受淹.1998年的长江洪水和1931年、1954年洪水一样都是全流域型的大洪水,但1998年水灾所造成的损失,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要比1931年和1954年小得多.从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来看,1998年的几次洪峰流量大约在5万多至6万多m3/s.先后共经历了8次洪峰,第6次洪峰宜昌最大洪峰流量63600m3/s,最后两次洪峰因利用了葛洲坝和隔河岩水库等关闸拦洪,洪峰流量才下降到5万多m3/s.1954年洪峰流量为66100?m3/s,略高于1998年.30d和60d洪水总量同1954年相比差不多,前者均为1390亿m3,后者1954年为2448亿m3,1998年为2554亿m3.但1998年洪峰接连出现,先后共8次,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长江中游大部分江段超过警戒水位的时间达2个多月,超历史最高水位的时间也持续1个多月.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能取得抗洪抢险的胜利,确实是很了不起的,是同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领导对这次抗洪抢险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与洪水拼搏分不开的.江泽民、朱基、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亲临抗洪第一线指挥战斗,全国参加抗洪抢险的干部群众达800多万人(长江670万人,东北110万人).特别是解放军、武警部队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1998年8月24日,全军和武警部队投入抗洪抢险兵力达30多万人,有110多名将军亲临一线指挥,不亚于战争中的一次大战役.同时还得到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合作.真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长江洪水_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长江特大洪水原因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我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达9.90米。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米,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1.79米。 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南京站7月29日出现最高潮位10.14米,居历史第二位,在10.0米以上持续17天之久。镇江站8月24日出现8.37米的高潮位,仅比1954年低1厘米,居历史第三位。 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这场洪水虽已过去,但各种议论纷至沓来,更有甚者将其归于“人祸”。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虽然这场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但造成的损失比1931年和1954年要小得多。长江发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荆江以下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60d洪量对比表明,1998年洪水总体上小于1954年,在本世纪已发生的3次全流域性大洪水(1931、1954、1998年)中列第2位。 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位大大超过了1954年的实测水位,高洪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①1998年分蓄洪量与1954年相比大量减小,1954年长江中下游分洪溃口总量达1023亿m3,而1998年只有100亿m3;②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面积减少约1万km2,洞庭湖、鄱阳湖因淤积围垦减少容积180亿m3以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各级政府和广大军民全力抢险,夺取了1998年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总结经验主要有:汛前准备充分;统一指挥、决策正确;军民联防,全力抢险;水库调度,科学抢险;依法防洪,严格执法。灾后反思,应抓紧做好以下工作:加高加固堤防,消除堤身隐患;加强河道整治,保持行洪畅通;建好分蓄洪区;做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抓紧建设防洪水库;加强长江上中游的水土保持;提高防洪现代化技术。 九八特大水灾远景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地压向长江,使长江无须臾喘息之机地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中国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长江洪水泛滥是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带来的直接后果。长江两岸有4亿人口居住,50年代中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22%,由于不断进行的农地开垦、建厂和城市化,使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四川省193个县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30%以上的仅有12个县,一些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还不到3%。为此,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0%发生水土流失,每年丧失表土24亿吨,每年从上游携带下来5亿吨以上的土砂顺着长江流入了东海。由于年复一年的土砂淤积,长江的河床从多年前开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长江的“碧水”早已荡然无存,其“浑黄”程度可以和黄河“媲美”。另一方面,长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则在迅速地萎缩着,洞庭湖水域面积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缩减到2145平方公里,鄱阳湖在40年间缩小了1/5,还有数百个中小湖泊已经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这一切都是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除此之外,这次的洪魔肆虐和1997年爆发的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密切的关联。厄尔尼诺的强大暖湿空气带来了强降水,造成长江流域洪峰不断。紧随着厄尔尼诺来的拉尼娜现象又使应当按期北移的副热带高压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使一度相对缓解的长江干流汛情再度紧张起来,以致长江全线告急。长江洪水泛滥和地球温暖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使专家们不无担心――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一倍的话,地球上的降水量将增加 3%―15%,大雨和洪水的增加与地球温暖化状况是并行进展的。 1998年的长江洪水无疑在向人们示警: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危机四伏,它随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巨大灾难。

长江洪水_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历史上的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性大洪水,与历史上大洪水相比,主要不同在于:1998年洪水期间长江干流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阳湖主要控制站的洪峰水位明显偏高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分洪溃口少。历史上的几次大洪水情况如下: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是以上游干流来水为主的特大洪水,上游于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数百年来最高洪水位,至今仍保持历史最高值的记录。宜昌站洪峰流量达100500立方米每秒,30天最大洪量1650亿立方米,是自1153年(宋绍兴二十三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同年,长江中游洞庭湖和汉江也发 生了较大洪水,洪水在宜昌至汉口之间大量决口分洪,圩堤普遍溃决,荆江大堤虽未决口,但监利以下荆江北岸堤防多处溃决,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区一片汪洋,南岸松滋县庞家湾黄家埠溃堤,形成了今日的松滋河分流入洞庭湖的通道。在湖泊洼地滞蓄情况下,汉口站实测洪峰水位27.36m,洪峰流量 66000立方米每秒。 1931年气候反常,长时间的降雨,造成全国性的大水灾。其中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八省灾情最重,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一年。该年长江流域汛期提前,中游两湖的湘江和赣江4月份就出现了全年最大洪水,上游氓江发生大洪水,干流寸滩站洪峰流量63600立方米每秒,宜昌站洪峰流量64600立方米每秒,沙市站最高水位 43.85m,枝城站最大流量接近70000立方米每秒。7月中旬,汉口站水位达26.93m时,丹水池堤防决口,汉口市区被淹。上游大洪水来临以后,在沿江沿湖多处决口分洪的情况下,汉口站洪峰水位28.28m,洪峰流量59900立方米每秒。汉口以上最大60天洪量为3302亿立方米,略小于1954 年。如果没有河湖溃口调蓄洪水,汉口站最大流量将达113000立方米,大大超过河道泄洪能力。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该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提前到来,洪水发生也比一般年份早,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于4月份即进入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汉口至南京江段水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超警历时一般在100天~135天,中下游洪水位全线突破当时的历史最高值。该年长江上游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6800立方米每秒,在荆江采取分洪措施后,沙市最高水位仍达44.67m;中游汉口站最高水位29.73m,超过1931年的最高水位,相应流量76100立方米每秒;下游大通站最高水位16.64m,相应流量92600立方米每秒。最大30天洪量,1954年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 1998年是继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沙市至螺山、武穴至九江共计359km的河段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鄱阳湖水系五河、洞庭湖水系四水发生大洪水后,长江上中游干支流又相继发生了较大洪水,长江上游接连出现八次洪峰。据初步分析,1998年7月、8月,长江上游来水量略大于1954年,中、下游水量略小于1954年。1998年最大30天洪量,宜昌、汉口、大通站分别为1379亿立方米、1885亿立方米和2193亿立方米,而1954年上述三站最大30天洪量分别为1386亿立方米、2182 亿立方米和2576亿立方米。总体而言,1998年洪水小于1954年。 近50年来,长江流域水利建设成绩显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干流主要控制站均按照1954年洪水位设防,在洪水期间,水库和水电站拦蓄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明显。如在’98大洪水中,由于丹江口水库的削峰错峰作用,使汉口水文站最高洪峰水位低于1954年最高洪水位。 另一方面,由于淤积、围垦等原因,使得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降低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调洪能力,湖泊的蓄洪容积逐年减少。众多通江湖泊不再通江,江湖隔离,原本行洪的滩地、通道不能行洪。加上河道设障严重等原因,致使河道过水断面缩窄,洪水出路变小,宣泄不畅,洪水行进缓慢。而且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向洞庭湖分流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45%衰减至目前的 25%左右,加大了干流的防洪压力。

长江洪水_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气候影响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我国气候异常。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降雨量明显偏多。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是: ――厄尔尼诺事件(即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水温异常升高现象)。1997年5月,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年底达到盛期,到1998年6月基本结束。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每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我国夏季多出现南北两条多雨带,一条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另一条位于北方地区。这次异常偏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是造成1998年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多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原积雪偏多。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副高是影响我国降雨带位置和强度的重要因素。1998年6~8月,副高异常强大,脊线位置持续维持偏南、偏西,并且呈稳定的东北一西南走向。这一现象是近40年来罕见的。6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属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短暂北抬;从7月中旬开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并持续稳定了一个多月,使长江上中游地区一直处于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长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断攀升。 ――亚洲中纬度环流异常,阻塞高压活动频繁。 1998年6~8月,在亚洲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贝加尔湖西侧和鄂霍茨克海三个地区多次出现阻塞高压形势,尤其是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稳定少动,亚洲西风带经向环流占绝对优势,促使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我国,这是长江流域持续多雨的冷空气条件。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汛期,长江流域的雨带出现明显的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6月12~27日,江南北部和华南西部出现了入汛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总降雨量达250~500毫米。其中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南部、福建北部、广西东北部降雨量达600~9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9成至2倍。 第二阶段为6月28日至7月20日,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汉江上游和淮河上游,降雨强度较第一阶段为弱。 第三阶段为7月21~31日,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北部和长江中游地区,雨量一般为90~300毫米,其中湖南西北部和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等地降雨量达300~550毫米,局部超过8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 第四阶段为8月1~27日,降雨主要在长江上游、清江、澧水、汉江流域,其中嘉陵江、三峡区间和清江、汉江流域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7 成至2倍。 松花江上游的嫩江流域,6月上旬至下旬出现持续性降雨过程,部分地区降了暴雨。7月上旬降雨仍然偏多,下旬又出现持续性强降雨过程。8月上中旬再次出现强降雨过程,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暴雨,局部地区半个月的雨量接近常年全年的雨量。嫩江流域6~8月面平均降雨量577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5毫米,偏多79.2%。松花江干流地区6~8月面平均降雨量492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03毫米,偏多26.5%。 由于1998年气候异常,汛期降雨量明显偏多,造成了长江、松花江等流域的大洪水

长江洪水_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水位较高原因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洪水量级小于1954年,但中下游水位却普遍高于1954年,有360公里河段的最高洪水位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水位高的主要原因是: ――溃口和分洪水量比1954年少。1954年长江中下游溃口和分洪总水量高达1023亿立方米,1998年只有一些洲滩民垸分洪、溃口,分蓄水量只有100多亿立方米。如果1954年分洪和溃口的水量与1998年相当,则当年城陵矾附近水位将比1998年实际水位还要高1米左右。 ――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历史上我国江河两岸地势低洼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湖泊,是调蓄洪水的天然场所。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与水争地的现象日趋严重,大量的湖泊被围垦,调蓄容积急剧减少,加重了洪涝灾害。1949年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总面积17198平方公里,目前只剩下洞庭湖和鄱阳湖仍与长江相通,总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近40多年来,洞庭湖因淤积围垦减少面积1600平方公里,减少容量100多亿立方米,鄱阳湖减少面积1400平方公里,减少容量80多亿立方米。如果用1954年的天然调蓄容积对1998年实际洪水量进行演算,洞庭湖、鄱阳湖及长江中游1998年的洪水位可降低1米左右。 ――长江与洞庭湖的水流关系发生变化。60年代末70年代初,长江的下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后,荆江河段的泄洪能力加大,上游来水分流入洞庭湖的流量减少,而其下游河道过流能力没有相应增加,从而造成城陵矶附近水位壅高。 长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重了中下游地区防洪的压力。据宜昌水文站近5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输沙量约5.2亿吨,年际变化不大,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汉口河段年平均输沙量为4.3亿吨,宜昌与汉口间的年输沙量差值约1亿吨左右,主要淤积在洞庭湖区。近40多年来,洞庭湖淤积量约40亿吨,淤积减小了湖泊容积,抬高了洪水位。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床相对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其中城陵矾至武汉之间部分河段较下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前有所淤积。

长江洪水_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损失报告

此次洪灾农作物受灾1080.7公顷,成灾728.1万公顷,绝收251.5万公顷;受灾10169.2万人,成灾7094.7万人,死亡人口2140人,伤病人口1522436人,紧急转移1044.7万人;倒塌房屋350万间,损坏房屋732.万间,死亡大牲畜175.7万头;直接经济损失1450.9亿元。

长江洪水_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灾害中采取的措施

l) 科学及时地预测预报雨情、水情、灾情,为抗洪抢险、转移灾民和政府抗洪救灾决策提供依据。1998年3月份气象科技部门就作出了1998年长江流域可能发生1954年型特大洪水的预报,为及早部署防汛抗洪争取了时间。入汛以后,又准确地预测、监测了长江8次洪峰。

2) 依靠专家制定防洪预案和抗洪应急方案,为领导作出重大决策服务。荆江是否分洪,关系江汉平原近80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和水文专家们准确的预报分析,为中央作出不分洪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当大庆胜利油田和大庆市面临巨大威胁时,水利专家经过科学研究和论证,及时提出了“上堵、下泄、中护”的最佳方案,从而确保大庆市及胜利油田的安全。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查险及溃口截流、管涌堵漏抢险战斗。科技部组织中科院等有关部门和灾区的科技力量,运用飞机遥感监测技术及时跟踪监测长江防洪重点地区洞庭湖、鄱阳湖灾情,每隔3小时上报一次新数据,供国家防总决策。首次利用地质雷达诊断堤坝3米以内的险情,结合专家判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对大堤变形和位移进行准确监测;地下管线探测仪、水下摄像机对堤坝底层进行重点探测。九江大堤4-5号闸门决口的成功封堵,采用钢木土石组合坝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汉川市民乐闸门变形,洪水狂泻,险情发生后,沉船4艘、抛入农用车80多辆,石块2000多立米未能堵住决口,危急关头急调参加过三峡工程截流的专家,采用葛洲坝大江截流技术,成功地排除了险情。

4)科学监控灾区疫情,防病防疫工作卓有成效。卫生部等十几个有关部门组织医务科技人员,科学监控灾区疫情,研究制定各种疫病防治手段。先后向灾区派出22728支医疗防疫队,为灾区和抗洪队伍进行医疗服务达681万多人次,加上各地药品和人力物力的支援,灾区没有出现大的疫情。

长江洪水_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总结表彰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江泽民、李鹏、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10103/18209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98年长江大洪水的一个伤亡片段 描写长江的片段

只看楼主看直播、看小说,只看楼主满足你~98年长江大洪水的一个伤亡片段1楼=====================似乎是金逐流金兄在历史吧用手机匿名求证但是我耻于在那里回帖=====================我国洪水灾害频频发生,史不绝书。一九九八

南京长江大桥四十年,我的印象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大约摄于1970年-1971年间南京长江大桥大约摄于1972年-1973年间南京长江大桥于1996年6月南京长江大桥粮票上的长江大桥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南京长江大桥依然如长虹卧波,奕奕生辉。南京长江大桥的落成,不仅是南京人

声明:《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简介,1998年长江特大洪》为网友志在飞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