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简介 黄陵庙 黄陵庙-寺庙简介,黄陵庙-寺庙历史

黄牛岩下九龙山麓正中的黄陵庙,原叫黄牛祠、黄牛庙。相传此庙是春秋时代为了纪念神牛助禹开峡的功绩而修建的。初建时的黄牛庙,气势十分雄伟,终日里“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笙屠白羊”,香火极盛。后因屡遭战火,逐渐破败,虽几经重建,终不及前。

黄陵庙_黄陵庙 -寺庙简介


黄陵庙黄陵庙位于西陵峡的黄牛峡黄牛山麓,是长江三峡中最大且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群。原称黄牛庙,又称黄牛灵应庙。相传,此庙是春秋时为了纪念神牛助禹开峡的功绩而修建的,后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复建,名黄牛祠,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巳禹王,改今名。现存庙宇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等,依次建造在逐级升高的台地之上。黄陵庙是三峡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从长江上岸登上台阶,跨进山门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戏楼;与戏楼对望的禹王殿,由36根大立柱支撑,斗拱飞檐,陶瓦兽脊,富丽堂皇。殿前高悬着两块木匾。其中的棕底绿字小匾上的“砥定江澜”,是清代慈禧书写的;下面题为“玄功万古”的盘龙金底黑字大匾,是署名“惠王”的题书,字体刚劲浑厚。过去,大殿中央供着一尊木质禹王座雕像,约4米高,若有人朝拜时,和尚便暗中扭动“机关”,雕像立即站起来表示回敬,显示了古代匠人的非凡技艺,禹王像两旁的大柱上,原来还盘着两条栩栩如生的木雕黄龙。可惜雕像与黄龙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了。

禹王殿右侧的武侯祠,殿内仅存“云霄一羽”一块大匾,字迹刚劲潇洒。殿后庭院里,还有一株铁树,树皮如赤龙鳞甲,叶似孔雀开屏,形态古朴俊丽,据说是诸葛亮亲手种植。庙后郁郁葱葱的桔林中。还有一口石井,泉源不断,色清味纯,名为黄牛庙泉池,据说是诸葛亮亲手开凿。至今仍供饮用和浇灌桔园,就是大旱之年,泉水也长涌如故,用之不竭。黄陵庙坐落在三峡西陵峡中段长江南岸黄牛岩下的湖北省宜昌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矗立于波澜壮阔的长江江边,是长江三峡地区保存较好的唯一一座以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禹王殿为主体建筑的古代建筑群。这里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有关长江三峡特大洪水水位等重要的水文遗迹和实物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又是长江三峡地区水位变化的水文资料库。这些资料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正在兴建中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水文依据。

黄陵庙_黄陵庙 -寺庙历史

寺庙简介 黄陵庙 黄陵庙-寺庙简介,黄陵庙-寺庙历史

黄陵庙传说三国时,诸葛亮率师入蜀,途经黄牛峡,看到庙已残破不堪,便亲自主持重建,还撰写了一篇《黄牛庙记》。庙中现存的禹王殿、武侯祠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的。代时,山门前有两匹石马。北宋欧阳修于1036年10月至1038年3月在夷陵(宜昌)任县令时,留有《黄牛峡祠》:“石马系祠前,山鸦嗓丛木,……朝朝暮暮见黄牛,徒使行人过此愁!”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十月初九,陆游在《入蜀记》中云:“……九日微雪,过扇子峡,……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卖茶、菜者甚众。……传云,神佑夏禹治水有功,故食于此。门左右各一石马,颇卑小,以小屋覆之。其右石马无左耳。盖欧阳公所见,……欧诗刻庙中。”1986年,在翻修禹王殿前十二级石阶时,于左边象眼石中掘出石马头一个。马头仅存顶部、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及马铃,其他部位均被打凿成长条规整面,作为象眼石砌在石阶的侧面,石马面部朝内,应是欧阳修当年于庙前所见石马无疑。宋朝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今宜昌)县令时,只信禹王开山之功,不信神牛触石之说,故将“黄牛庙”改名为“黄陵庙”。为此,他还特地写了《黄牛峡祠》:“江水东流不暂停,黄牛千古长如故”;“黄牛不下江头饮,行人惟向舟中望”。对于欧阳修的这一见解,苏东坡是表示赞成的。同样,他也写了一首题为《黄陵庙》的七言古风,以述己见。名诗传千古,黄陵庙也就更加名扬四方了。禹王殿是黄陵庙现有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八架椽屋。通面阔18.44米,五开间,通进深16.02米,五开间,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布楠木柱36根,明间柱高达17.4米,直径0.783米。正背中置莲花座银质宝瓶,黄色琉璃瓦屋面。上下斗拱96橇,六辅作,规矩整齐,承托飞檐翼角,前、后檐共八根檐柱。上端均置龙头鱼身五彩木雕,满门格肩,两山面墙为木板,大殿正面悬两方木质匾。上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爱新觉罗?齐格所书“砥定江澜”,褐底绿字,滚转俊秀。下为明崇祯辛己年(1641)惠王朱常润所题“玄功万古”,褐底金字,丰润遒劲。边框浮雕二龙戏珠,飞金走彩。此匾被编入《中国名匾录》一书,殿后檐悬木匾“明德远矣”褐字蓝字,为出身宜昌县的清代大儒官居南阳知府的顾嘉衡于光绪甲申年(1884)所书。殿内天花板彩绘井口天花47组,图案为蓝天金龙俯视长江,五彩祥云普照人间,与殿内禹王雕像、壁雕相映生辉,庄重堂皇。1985年,黄陵庙禹王殿大修。此间出土了唐代莲花瓣石柱石础残片数块,花瓣硕大。同时出土两件完整莲花瓣石柱石础,做工规整。据考,此残片为唐代所建,禹王殿之遗存。
禹王殿楠木柱上还保存了851年以来长江最高的两次洪峰淹没的痕迹。一次是清代庚申年(1860),另一次是清庚午年(1870)。 经水文专家测定,清代庚午年(1870)长江三峡洪水流量达10.5立方米/秒,还有几十处记录数百年来有关洪水的刻文和标记。上述洪水痕迹、刻文和标记,为长江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据。
现存的建筑重修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近年又几经修缮,并续建了一些辅助设施。庙前西侧那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的《凿石平江记》,记录了当时治江工程中的情景。黄陵庙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黄陵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昔日飘摇欲坠、杂草丛生的古刹,经维修整治已经焕然一新,成为金碧辉煌、橙香醉人的文化场所。铎铎风铃似乎还在述说着长江1870年的那场大水,而巍巍禹王殿则又在见证着新一代大禹人根治长江洪水,高峡出平湖的壮举。在橙黄桔红季节,黄陵庙周围十里橙香,硕果累累。这里是三峡柑桔集中产区之一,著名的宜红橙就产于此地。

黄陵庙_黄陵庙 -名称由来

历史上有关黄陵庙的传说很多,“黄陵
大禹神像”之称也令人费解。黄陵庙原名黄牛庙,据《宜昌府志》载:此庙为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而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的《续修东湖县志》载:“峡之险匪一,而黄牛为最,武侯谓乱石排空,惊涛拍岸,剑巨石于江中”,又曰“神像影现,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因而兴复大禹神庙,数千载如新。”黄陵庙的始建年代目前已无从考证,但我们从后来的一些史料上可以切摸到它的发展脉络。 目前黄陵庙中尚存一块诸葛亮为重建黄牛庙而撰刻的《黄牛庙记》,乃碑文云:“……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1985年,对黄陵庙内的禹王殿进行大修期间,出土了唐代莲花瓣石柱础残片数块,花瓣硕大,似金柱础,同时出土有两件完整莲花瓣石柱础,作工规整,似可证明唐代曾重建过黄陵庙。北宋欧阳修于1036年10月至1038年3月在夷陵(宜昌)任县令时,留有《黄牛峡词》:“石马系祠前,山鸦嗓丛木,……朝朝暮暮见黄牛,徒使行人过此愁!”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初九,陆游在《入蜀记》中云;“……九日微雪,过扇子峡……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买茶菜者甚众。……传云,神佑夏禹治水有功,故食于此。门左右各一石马,颇卑小,以小屋覆之,其右马无左耳,盖欧阳公所见,……欧诗刻庙中。” 1986年,在翻修禹王殿前十二级石阶时,于左边象眼石中拆除石马头一个。马头仅存顶部、眼睛、鼻子、嘴巴、脖子及马铃,其他部位均被打凿成长条规整面,作为象眼石砌在石阶的侧面,石马面部朝内。应是欧阳修当年所见石马无疑。《东湖县志》卷二十六载:明洪武初,正式封黄牛庙所祀之牛归神,永乐壬寅(1422年)年冬,佥事张思安按部夷陵(今宜昌),闻黄陵江石滩群虎为害,当地设井捕获十有三焉,遂率夷陵守汪善并拜之,感谢黄陵神之灵应默佑做于斯民,并撰《黄陵神灵应碑记》。由此可见,黄陵庙之称应始于明洪武年间。同治末年(1874年),清典史黄肇敏因专事制作峡江纪游图,于黄陵庙撰刻《游黄陵庙记》,记中云:“考诸古迹,今庙之基,即汉建黄牛庙之遗址也。庙遭兵焚,古褐无存,迨明季重建,廓而大之,兼奉神禹,盖嫌牛字不敬,故改为黄陵……”,又曰:“殿供大禹,楹楚镌万历四十六(1618年)旧州人建,旁有断碑仆地,拂尘读之,乃黄陵神赞颂,正德庚辰(1520年)南太仆少卿的西蜀刘瑞撰,后殿供如道教老子像,云即黄陵神也,座侧立一牛,木质。尝闻国朝宋琬题楹贴云:奇迹著三巴,圭壁无劳沈白马,神功符大禹,烟恋犹见策黄牛,今亡矣。后又一殿,供释迦牟尼像。”据此而知,明正德年间,黄陵庙尚存,不知毁于何时,故明万历四十六年重建,且屹立至今。据上述所载,以及维修过程中发现的遗物、遗迹证明,黄陵庙的确历史悠久,可能始建于汉代。

黄陵庙_黄陵庙 -建筑设计


黄陵庙黄陵庙的占地面积不是很大,建筑也不多,但却有一定的布局,特别是其主要建筑是见证长江特大洪水的实物资料,在长江水文考古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黄陵庙的内部建筑大体分为主轴线建筑和附属建筑两大部分。

主轴线建筑

黄陵庙座南偏西40度,庙主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禹王殿、屈原殿、祖师殿(亦谓佛爷殿),分别建筑在逐级升高的四个台地上,各台基相距高度约2米左右。山门山门建筑在海拔75.56米的江边台地上。宋代尚见有两匹石马的山门,清嘉庆年以前为“敕书楼”,嘉庆八年(1803年)重庆府事赵田坤见敕书楼中殿宫墙因多年风雨飘摇而崩塌,宦囊乐输倡导重修,将敕书楼中殿改建为戏台,并撰刻(万世流芳)碑记至今尚存庙中。《东湖县志》艺文志载,清人王柏心于同治甲子年(1864年)撰写的《补修黄牛峡武侯祠并造像记》中,通篇言及补修武侯们和装治旧像等,只字未提山门毁于洪水或重修山门之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山门在建成后经受了1860年长江特大洪水的考验。但从黄陵庙现存的1874年黄肇敏所刻《游黄陵庙记》中:“至庙,山门已圯,盖同治九年为水所浸,碎瓦颓垣堆积盈地。”的记载,可以推测出黄陵庙的山门应该是毁于同治九年(1870年)即老庚午年长江特大洪水。黄陵庙现存山门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冬季重新修建的,为穿架式砖木结构建筑,山门外尚有石阶三十三步又十八级,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层地狱。禹王殿该殿是黄陵庙现存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修建在比山门地基高19米的台地上,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八架橼屋。原为灰筒、板瓦屋面,面阔进深均为五开间,面阔18.44米,进深 16.02米,柱网面积295.4平方米,台明高19米,通高 17.74米。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梁枋上刻记有:“皇明万历戊午孟冬吉旦奉直大夫知夷陵州事豫章吴从哲徵事郎判官将事郎吏目三源候应得本镇善士……同建”。大殿金柱柱础上园额小碑,俗称七寸碑刻字还隐约可见,横批是;“永远万世”,竖刻为“大明园湖广荆州府归州信士万历四十六年□月”。殿正面下檐匾额为阳剂“玄功万古”四字,落款是“崇帧岁次辛己年季春月敕日立惠王题”上檐匾额阴刻“砥定江澜”四字,落款是“乾隆十四年岁冬己已觉罗齐格题并书”。1983年,在拟定对黄陵庙禹王殿进行大修的同时,古建筑专家们对该殿进行了科学的勘测和论证,指出“据殿内梁额上的题字,它于明万历四十六(1618年)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在光绪十七年进行过较大规模的翻修,其主要构架和上檐斗拱仍然是明代的遗存,……结构简练明快,用材经济合理,是明代末期较好的建筑。”“一座单体建筑主要以台明、木构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大殿三大组成部分是完整的明代原物”。这就为禹王殿遭受1860年、1870年长江历史上两次特大洪水而没有被冲毁基本作了定论。
黄陵庙从黄陵庙现保存的遗物、遗迹、水文碑刻、史志记载、民间传说中也可以证明禹王殿根本没有被特大洪水冲毁。禹王殿内三十六根楠木立柱均保存有1870年水平一致的洪水澄江泥痕迹,且高达37米。水淹波及阑额,下檐“玄功万古”匾被淹浸47公分,立柱黑黄分明,未被洪水浸淹的上端为黑色,即本色;被洪水浸淹过的下端为淡黄色,且澄江泥至今尚敷着在立柱表面的裂缝之中。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们介绍,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的水位为海拔81.16米,秒流量11万立方米。1985年维修中,经科学测量,确认大殿内三十六根楠本立柱上的水浸痕迹是长江三峡1870年特大洪水水位的历史记录。1985年,对禹王殿维修油饰过程中,考虑到其在长江水文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于殿内东北角保留了两根立柱未做油漆,作为重要的水文文物标志予以保护。覃家祠堂建于清代,堂厢房已毁。三开间、面阔12.23米,一明两暗布置,进深8.7米,木构架穿斗式,小青瓦屋面,四壁青砖砌筑,硬山顶。屈原殿1860年洪水未涉及此殿,1870年洪水进殿水深1米。此殿建筑在比禹王殿基高27米的台地上,清雍正年间已有该殿,咸丰、同治年间重修过,抗日战争时期被国民党三十军所部拆毁烧了。祖师殿又称佛爷殿,1870年洪水若再涨三步台阶即50厘米,水将进入此殿。该殿建筑在比屈原殿基高15米的台地上,据《游黄陵庙记》提供,此殿始建于明代,且明朝历代皇帝多信奉道教。毁败情况同屈原殿。据四十年代在庙里当过和尚的杨昌明老人(本地人,1995年去逝)讲:抗战前,庙里主持名宽德,日本人占领宜昌,国民党军队退到庙里驻防,把和尚都赶走了。禹王殿因为存放军粮马料未拆毁,屈原殿和佛爷殿都被拆毁烧了。听老辈子讲,老庚午年( 1870年)洪水大得很,屈原殿齐腰深的水,若再涨三个阶檐坎,就淹到佛爷殿了。

附属建筑

武侯祠坏于1860年洪水,毁于1870年洪水。该建筑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重建黄牛庙的功德而修,始建年代不详。据《东湖县志》艺文志载,明末祭祀诸葛亮于禹王殿内大禹像背后,候像是巾帼英雄秦良玉(1574~1648年)造,清乾隆三十五年(1772年)前便己有专把诸葛的武侯祠了,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重修,清人王柏心在《补修黄牛峡武侯祠并造像记》一文中记载得极其确凿:“……咸丰庚申(1860年)夏,泯江大溢,祠中水深丈许,缭垣尽圯,像亦剥落不全。”故于同治三年(1864年)郡守聂光鉴会同本任金大镛“巳醵金若干,付主者令装治旧像,补完如初,其橼瓦穿漏者易之,其墙石之颓□者□之,丹青庙貌,将悉还旧观……”同治三年(1864年)补修的武侯祠则被1870年大水彻底冲毁,祠内壁嵌光绪十三年1887年)罗缙绅所撰刻的碑记中有:“光绪二年创高救生船只,沿江上下拜禹庙及武侯祠肃然起敬,因咸丰庚申同治庚午两次水灾倒塌不堪,缙绅目击心伤……。”武侯祠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罗缙绅重建,原本倚靠在禹王殿左侧台明处,正与禹王殿前檐基本成一条线,基础比禹王殿基低70公分。建筑占地155.6平方米,面阔12.2米,三开间,进深12.58米,四间,穿架式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通高9.6米。1983年对禹王殿拟定维修方案时,专家们鉴于武侯祠紧连大殿,既破坏了大殿凝重壮观的形象,又妨碍大殿搭架施工,故将武侯祠原物迁建到大殿后东北角,另成轴线。该建筑占地160平方米,祠内表现三国历史故事的塑像和壁画惟妙惟肖,悬挂飘拂的帷幄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座像,再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形象。玉皇阁经过咸丰十年、同治九年两次大水,阁貌已倾颓无存。此阁原建筑在黄陵庙左侧,相距200米,俗称“小庙”,黄陵庙则为“大庙”。阁基比禹王殿低42公分。现在庙内的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玉皇阁落成序》碑中云:“夷陵上游九十里,有玉皇阁者,系黄牛辅之伟观,宫殿巍峨与黄陵庙并传不朽,至今百有余年……”由此可知,此阁兴建年代至迟在清乾隆年间,经过咸丰十年、同治九年两次大水“神像则漂流几尽,庙貌则倾颓无存”而阁后尚存咸丰四年(1854年)和尚墓,该墓为石质宝塔形,它经历了1860年、1870年两次大洪水而未倾覆。光绪十九年( 1893年)重修的玉皇阁于1954年毁于白蚁危害,阁址尚存。黄陵庙明清两代古建筑保留下来的1860年、1870年长江洪水水位的记录与庙内现保存的1874年黄肇敏撰刻的《游黄陵庙记》、1887年的《钦加提督衔湖北宜昌总镇都督府管带水师健捷副营乌珍马巴图鲁罗缙绅》功德碑和《重修玉皇阁落成序》等水文碑刻中洪水记载相一致。《宜昌府志》、《东湖县志》洪水记载与黄陵庙古建筑保留的遗物、遗迹和历史水文碑刻记载也基本吻合。放生池位于庙后100米处,占地面积20平方米,呈四方形,长4.63米,宽4.35米,石墙全部用方石垒砌而成,地面石墙高2.55米,厚36厘米,地面以下深1.5米,池内常年积水,与黄牛泉相通。黄牛泉相传为诸葛亮所凿,宋代黄庭坚、陆游皆有记述。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郭江作《重峻黄占泉池记》,并刻碑至今,碑文阴刻楷书20行,639字。碑高1.26米,宽0.6米,厚0.14米。百骨塔位于庙后150处,该塔面积10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塔下端碉堡形状,上端塔状。南北方向,皆为花岗石。通高3.2米,底经2.5米,石墙厚0.27米,园顶内空,北面楷书“百骨塔”三字,阴刻。下端南面留有0.2×0.25平米小孔一个。

黄陵庙_黄陵庙 -景点特色


黄陵庙郁郁葱葱的黄牛峡两岸山势高耸,岩形粗犷多变。这里是有代表性的震旦纪地质断层。至今在黄牛峡中仍可找到鱼类化石、三叶虫化石及其它海洋生物化石,它记录了三峡数亿年来的沧海桑田的变化。黄牛峡江面上水急礁多,船行至此,必须小心翼翼。若是逆水,则更是进展缓慢。往往舟行数日,还可望见黄牛岩。于是世代流传下《黄牛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过此,也曾赋诗“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复三暮,不觉鬓成丝。”

禹王殿右侧的武侯祠,殿内仅存“云霄一羽”一块大匾,字迹刚劲潇洒。殿后庭院里,还有一株铁树,树皮如赤龙鳞甲,叶似孔雀开屏,形态古朴俊丽,据说是诸葛亮亲手种植。庙后郁郁葱葱的桔林中。还有一口石井,泉源不断,色清味纯,名为黄牛庙泉池,据说是诸葛亮亲手开凿。至今仍供饮用和浇灌桔园,就是大旱之年,泉水也长涌如故,用之不竭。禹王殿、武侯祠、山门,均为晚清建筑,殿内存有圭形石碑,刊《黄牛庙记》,相传乃诸葛亮所撰。庙前西侧那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的《凿石平江记》。记录了当时治江工程中的情景。 庙后有泉,极清洌,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秋石为池,至今聚泉仍丰。黄陵庙是三峡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从长江上岸登上台阶,跨进山门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戏楼;与戏楼对望的禹王殿,是黄陵庙的主体建筑,是古人为纪念夏禹而建,面阔进深均为5间,高约1重檐九脊,青瓦丹墙,古朴庄重5米,斗拱飞檐,陶瓦兽脊,富丽堂皇。殿前高悬着两块木匾。其中的棕底绿字小匾上的“砥定江澜”,是清代慈禧书写的;下面题为“玄功万古”的盘龙金底黑字大匾,传为明藩惠王朱常润所题,字体刚劲浑厚,边框浮雕游龙,飞金走彩,颇为富丽。大殿中央供着一尊木质禹王座雕像,约4米高。殿内有36根两人合抱的巨柱,蔚为壮观。立柱上雕着九条蟠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四米的柱面,留有历经120多年的陈旧水迹。柱上挂着一木牌,上书“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这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

黄陵庙_黄陵庙 -文化底蕴

黄陵庙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据考古发现,黄陵庙东侧50米处为小浪洪即夏代文化遗址,出土有二里头文化的器物,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黄陵庙地处蜀楚通道上的重要驿站黄陵驿旁,汉唐以来,许多高官显贵、骚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墨宝和诗文。据碑刻可知的名家有:诸葛亮、郦道远、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王士祯、李拔、张向陶等。其中,诸葛亮重建黄牛庙后所撰写的《黄牛庙记》,清代李拔率众疏通川江航道后写的《凿石平江记》,另有许多记载洪水的资料,均十分珍贵。

黄陵庙历史悠久,规模最大,保存完整,是长江三峡内唯一没有拆迁的最大明清古建筑群落。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此庙公布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湖北省文物处向上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陵庙_黄陵庙 -寺庙现状

了更好地保护黄陵庙,夷陵区政府对于黄陵庙的修缮和保护从未间断过,从1977年起就正式成立了黄陵庙文物管理处,开始了对黄陵庙的保护工作。80年代初,原宜昌县(现为夷陵区)政府就多方筹措资金130余万对黄陵庙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时过20余年,已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陵庙将面临着又一次的大规模维修。目前,夷陵区文物保护单位已经制定了系统的黄陵庙维修方案,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在本次的维修过程中,安防和消防等方面均是维修的重点,届时,一所全新的黄陵庙将重新展示在国内外游客面前。

黄陵庙_黄陵庙 -旅游指南

门票价格:20元交通提示:可从宜昌夷陵广场坐10路车到南津关,再坐开往茅坪之长途车 乘坐4路、21路公汽至夜明珠下,换乘三峡专线8路(车票价格10元人)到终点站,然后再换乘面的(票价2元人)约10分钟车程即到。或者乘两坝一峡游船至此景点。

黄陵庙_黄陵庙 -相关诗歌

黄陵庙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黄陵庙前莎草春,
黄陵女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10103/182642.html

更多阅读

东明人缘何为单雄信修墓建庙? 单雄信简介

漂泊残魂土一丘——东明县单雄信衣冠冢及单将军庙探究三 东明人缘何为单雄信修墓建庙?东明县曾有单将军庙,是依傍单雄信的衣冠冢而建立的寺庙。一开始建于何时,尚无文史资料可靠。

宣仁庙建筑彩画浅析河豚毒 diagram建筑图解浅析

宣仁庙建筑彩画浅析(河豚毒)2月28日北京市文保协会组织参观宣仁庙,有幸欣赏了清代皇家寺庙彩画的风采。宣仁庙位于东城北池子大街2、4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风神庙。清雍正六年(1728年)敕建,以祀风神。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西江月黄陵庙阅读答案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

揭露印度庙妓悲惨生活组图 _金鑫- 庙妓 纪录片

揭露印度庙妓悲惨生活(组图)“庙妓”又称“神庙舞女”。这种早已被政府明令禁止的摧残女性的陋习近来在印度依然存在。一些贱民阶层的年轻女孩在两三岁的时候就被送入寺庙祀奉神灵,直到12岁左右沦为妓女……导读:据史料记载,印度庙妓,

杭州的寺庙 杭州灵隐寺求什么最灵

杭州的寺庙杭州是文化保护城市,杭州的寺庙也是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来讲,记忆中自然少不了杭州寺庙的印象,过去的“老杭州”书中记载:杭州大小寺庙将近500座。我和朋友闲聊时,讲起了杭城街头巷尾的传说;老底子杭州大街小

声明:《寺庙简介 黄陵庙 黄陵庙-寺庙简介,黄陵庙-寺庙历史》为网友写意东风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