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岷江 岷江-地理概况,岷江-自然资源

中国长江上游左岸重要支流,又名汶江、都江,古时误认为长江正源,故曾名大江。源出四川省岷山南麓,有东西两源,西源潘州河,出自松潘县朗架岭;东源漳腊河,出自松潘县弓杠岭斗鸡台。二源汇合后,南流经松潘县城。至都江堰市被都江堰引水工程分为内外江,外江为干流,经过新津、彭山、眉山市直达乐山市。在“乐山大佛”处的凌云山,从右侧纳大渡河及其支流青衣江,到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_岷江 -地理概况


立碑保护

岷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松潘县郎架岭,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四川盆地西部,于宜宾市合江门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279千米。

流域面积13.54万千米,天然落差约3650米,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段,河谷幽深,山坡陡峭,水流湍急,水能丰富;都江堰至乐山市为中游段;乐山市以下为下游段。岷江也是我国水利开发最早的河流之一,水电站分布广泛。

岷江_岷江 -自然资源

地貌特征

晚新生代以来发育岷山构造带内部的岷江水系流域盆地,无论是流域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记录,还是其流域地貌所呈现的典型特征,都深刻指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新构造活动。而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最新获取的高精度SRTM-DEM数据,系统提取了岷江水系中上游流域汇水盆地以及67个亚流域盆地的典型地貌参数,如流域面积、河流长度、分支比等。

河流成因


岷江

通过对流域地貌参数以及纵向河道高程剖面等的统计分析,认为岷江水系东西两侧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东侧流域盆地主要表现为面积小、河流长度短、分支比低以及河流梯度大等特征。由于岷江水系东西两侧地层岩性的对称发育以及整个岷江流域盆地对气候因素具有同一的响应特征,所以亚流域盆地典型参数特征指示了岷江水系两侧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反映并印证了岷江断裂东西两侧晚新生代以来的不均匀抬升。晚新生代以来,岷山构造带的快速隆起以及龙门山构造带内部差异活动是造成岷江水系东侧各支流发育程度低,东西两侧亚流域差异地貌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能源

岷江上游映秀湾以上构造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汶川以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0.20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Ⅶ度~Ⅷ度。岷江中下游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流域内物理地质现象较发育,主要有山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色金属及贵重金属有铂、镍、铜、钻石和金矿,稀有金属有锂、铍、钽、铌矿,非金属矿有白云母、石棉、石膏、碳、水晶、蛇纹岩、含钾磷矿等,特别是石棉、白云母储量大、品质好,是我国主要生产基地;流域内分布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27处。有多种国家一级、二级和四川省重点保护的珍稀鱼类。

岷江流域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 54564 MW,占长江流域的19.6 %,其中大渡河为39794.5MW,占岷江流域的 72.9 %,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型水电站 10 座,装机容量 2934.5 MW,其中岷江干流有天龙湖、金龙潭、吉鱼、铜钟、姜射坝、中坝、映秀、紫坪铺等8座电站,装机容量1542.3 MW;大渡河干流有铜街子、龚嘴,装机容量130 MW。双江口、瀑布沟、老鹰岩等电站正在建设中。与流域内丰富的水力资源相比,开发利用程度仍不高。

岷江_岷江 -水文特征

岷江流域大部分属亚热带气候,上游受山地地形影响,具有温带-亚寒热带气候特点,属山地高原气候。干流沿江气温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升高,镇江关以北的年平均气温5℃~9°C,最低气温达-14.4℃~-21.1°C,至都江堰市盆地边缘,年平均气温为15°C左右,最低气温-5℃~-10°C,最高气温34℃~36°C。上游山区气温日较差大。冬季多雪,在河谷地带,积雪期一般为12月至次年3月,积雪深 [HJ]10~30厘米,高山地带,积雪期可自10月至次年5月,积雪深150~400厘米,高山山峰如 雪宝顶、 四姑娘山等,终年积雪,有现代冰川存在。都江堰市以下至宜宾的平原丘陵地区,气温已无明显差别,彭山- 宜宾间,年平均气温为17℃左右,最低气温为-4℃左右,最高气温为38℃左右。

降水

岷江流域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所控制,降雨季节变化明显,汛期暴雨频发,尤其集中在6~9月,夏秋两季雨量可占全年的80%以上。各地年降水量受地形影响相差较大,沿干流上游河谷松潘县至汶川段多年平均年降水量400~700毫米,自汶川县映秀湾以下至都江堰市,位于龙门山东南麓,是岷江干流的降雨中心,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达1100~1600毫米,岷江中、下游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900~1300毫米之间。岷江全流域实测年最大降水量为紫坪铺站的2434.8毫米(1947年)。

径流与泥沙

岷江干流镇江关以上春季有极少量雪水补入,年内径流季节变化与降雨季节相应。大面积暴雨发生或随洪峰传播,干支流洪峰重叠遭遇,则造成干流峰高量大,严重威胁中下游安全。岷江上游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松潘县镇江关水文站约为18亿立方米,到都江堰市紫坪铺水文站增为145亿立方米。以下因引水灌溉至中游彭山水文站为141亿立方米。岷江下游由于纳入 大渡河,干流水量猛增,汇口下不远的五通桥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780亿立方米。至距河口29公里的岷江控制站高场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为890亿立方米。干流实测最大流量分别是:紫坪铺站5480立方米/秒(1964年),彭山站11600立方米/秒(1984年), 五通桥站35300立方米/秒(1955年),高场站34100立方米/秒(1961年)。根据洪水调查,1917年7月,岷江中下游包括青衣江发生大面积强大暴雨,干流出现了历史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推算值为:彭山站15100立方米/秒;五通桥站54000立方米/秒;高场站水位295.75米,流量51000立方米/秒。岷江干流洪、枯流量变幅也很大,枯水流量上游镇江关站一般不到20立方米/秒;紫坪铺站90立方米/秒;彭山站30立方米/秒;五通桥站400立方米/秒;高场站450立方米/秒,实测历年高场站最小流量为364立方米/秒(1980年)。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岷江 岷江-地理概况,岷江-自然资源

岷江流域以大渡河为主要产沙区,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上游紫坪铺站812万吨,至下游五通桥站增为3784万吨,高场站达5260万吨。

岷江_岷江 -规划治理

岷江流域开发最早和效益显着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经过历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扩建、改造,新建了自都江堰引岷江水跨岷江、沱江、涪江的人民渠和东风渠后,扩大了灌溉面积,现已超过1000万亩。除都江堰外,还有一个大的古引水工程是唐代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在汉代蒲江大堰(馨堰)基础上重建的通济堰,自新津县邛江口(今大南河口)开渠,向南延伸百余里,经历代整修改建,1949年前灌溉面积为16万亩,1949年以后,于1955年起又改造扩展,至1985年达到52万亩。流域内的仁寿县黑龙滩水库,条石弧形重力坝,最大坝高53米,蓄水总库容3.6亿立方米,水库集水面积仅185.5平方公里,主要是作为都江堰东风渠的大型囤蓄水库发挥作用。

岷江干流上游段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发电为主,兼顾漂木,尽可能满足下段灌溉、防洪、城市及工业用水要求,根据1986年岷江干流上游汶川至都江堰市可行性规划分为6级开发,即沙坝(72万千瓦),福堂坝(4.46万千瓦)、太平驿(26万千瓦)、映秀湾(13.5万千瓦)、紫坪铺(76万千瓦),鱼嘴枢纽(7.6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99.61万千瓦,年发电量106.5亿度。其中太平驿、映秀湾已建成,紫坪铺作为综合利用工程已列入开发计划。


岷江

岷江干流中、下游段开发方案,所做工作较少。该河段坡降平缓,两岸河谷宽阔,耕地及人口稠密。经1980年普查拟定4级开发,板桥溪(3万千瓦)、沙嘴(25万千瓦)、龙溪口(36万千瓦)及偏窗子(74万千瓦),装机容量共138万千瓦,但淹没损失大,工程造价较高,尚待论证比较。 岷江是川西、川南物资聚散和对外交流的水上通道,干流乐山以下162公里河道视水情可航行50~300吨级轮驳,直接进入川江,乐山以上以及大渡河等支流也有水运之利,过去山区中盛产的竹木等森林资源,都以江水漂放为主要运输手段。位于

它中部的峨嵋山,既是佛教盛地,成都是国家级的旅游景区;在乐山市岷江干流左侧山崖有一座以山石凿刻的弥勒摩崖造像,通称“乐山大佛”,高约60米,开凿于唐代,断续历时90年才完工,是中国最大的石刻造像,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其他如青城山等也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潜力。岷江上游的森林茂密地带,是世上仅有的大熊猫栖息地,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位于汶川境内,对保护大熊猫种群和促进繁衍等有很大成就。坐落于岷江中游内江水系走马河(府南河)旁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始建于5世纪的武侯祠和清嘉庆年间重建的杜甫草堂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宝成、成昆、成渝、川黔4条铁路干线通陕西、云南、湖北、贵州。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至今已历时2200多年,经长期改造运用,特别是建国后的发展扩建,在成都平原和邻近的丘陵地区已构成了天然水系和人工堰渠交织的庞大灌溉水网,是中国主要农产区之一。都江堰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优美,为旅游胜地,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灌溉与供水

岷江中游是流域重点灌溉区域,但该区域继续发展的潜力不大,主要是做好都江堰、玉溪河、通济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推广稻田综合节水灌溉技术,使节水灌溉率达到80%。为减轻都江堰规划灌区供水负担,除上游兴建十里铺等水库外,适量取用成都平原区地下水,补充岷江水源。岷江下游虽水资源比较丰沛,但由于水低田高,沿江城市及山丘区城乡用水需要进行支流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依靠近邻的青衣江、金沙江,新建向家坝和长征渠灌区工程,可对岷江下游大部分区域实现自流灌溉。岷江流域上游,以利用当地径流为主,因地制宜发展小水利或微灌工程,输水方式宜采用管道式为主要输水形式,在水源短缺的高山峡谷区,则兴建水窖,夏季蓄囤,冬春使用。推广小流域集雨节水灌溉技术及雨养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50%,并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其支流青衣江上的东风堰更是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四川省仅有的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水力发电

岷江干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8160MW,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共为4575 MW,年发电量255.05亿kW.h;已开发装机容量为2160MW,年发电量115.4亿kW.h。已开发装机容量占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的47.2%,开发程度较高,天龙湖、金龙潭、吉鱼、铜钟、姜射坝、中坝、福堂、太平驿、映秀湾、紫坪铺等10个梯级已建。本次规划拟定的梯级开发布局原则是:①对已建成的引水式电站,改变运行方式,保证河道生态需水要求,重新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按要求下泄足够的生态流量,逐步修复河流生态。②上游干支流相结合,合理布置控制性调节工程,在保证河道生态用水、满足中下游综合用水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水电开发;③中游上段平原渠系在保证都江堰灌区供水要求,兼顾防洪、发电及河道生态环境用水需要;④中游下段及下游河段,以航运为主,结合防洪、供水等进行水电开发;⑤在遭遇较大洪水时,上游调节水库应服从防洪统一调度,在工程自身安全前提下滞洪削峰保障中下游防洪安全。岷江干流初步拟定32个梯级开发方案,自上而下为:红桥关、西宁关、龙潭、五里堡、莲花岩、小海子、天龙湖(已建)、金龙潭(已建)、十里铺、活水公园、吉鱼(已建)、铜钟(已建)、姜射坝(已建)、中坝(已建)、沙坝二期、福堂(已建)、太平驿(已建)、映秀湾(已建)、紫坪铺(已建)、杨柳湖、江口、太和、汤坝、张坎、太平场、虎渡溪、汉阳、板桥、老木孔、东风岩、犍为、龙溪口。装机总容量5784.3 MW,年发电量299.78亿kW.h。在实施梯级开发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布置方案、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协调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意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防洪


岷江

岷江流域防洪重点为岷江干流中游成都平原和青衣江中下游地区,主要防洪对象包括成都市和眉山、乐山、雅安等市辖区的沿江各市、区、县及岷江、涪江、长江干流区间3595万亩农田。按照成都市200年一遇、地级城市50年一遇、县级城镇20年一遇、乡镇和相对集中居民区及农田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岷江干支流需修建堤防810.42km,其中干流308.5km。

干流中游上段主要靠都江堰分流和金马河干堤保护,按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加高加固堤防,结合紫坪铺水库调蓄,形成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将防洪能力提高到100年一遇或以上;彭山以下河段主要通过重点河段堤防建设防御洪水达到防洪标准(其中眉山市50年一遇),并通过河道整治、水土保持、远期修建十里铺水库及南河支流的调节水库,配合非工程措施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下游河段的防洪重点是乐山犍为县至宜宾河段,按20年一遇标准修建堤防,结合在建的大渡河瀑布沟水库和规划建设的双江口水库等工程拦洪,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

航运

岷江流域主要通航河道有岷江乐山~宜宾段长162 km、成都~乐山长186 km。规划成都~乐山修建江口、尖子山、汤坝、张坎、季时坝、虎渡溪、汉阳、板桥等8个梯级渠化,结合航道整治,航道等级提高VI级标准,远期达到Ⅴ级标准;宜宾~乐山段通过建设老木孔、东风岩、犍为和龙溪口等4个航电梯级,渠化航道81km,整治龙溪口至河口段,远期达到III级航道标准。建设宜宾港、乐山港等重要港口和成都、青神、犍为、华阳、黄龙溪等一般港口有。

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

岷江流域源头及高原山区,以河源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开展天然林草植被及森林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提高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岷江干流上游由于引水式开发水电形成季节性脱水断流的河段,应调整运行方式,下泄足够的生态流量,并采取其他修复措施,逐步修复河段生态与环境。干流金马河段由于枯水期岷江上游来水量几乎全部经都江堰取水口进入成都平原,造成金马河枯水期断流,规划通过紫坪铺及都江堰调度预留生态流量15m3/s,解决金马河断流的问题。此外可通过修建上游干支流十里铺、毛儿盖、剑科等调节水库进行联合调度,对中下游供水水源进行补偿调节,保障岷江干流生态需水,维护鱼类天然的水域生存环境,改善水环境。

岷江水由内江流经成都平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府河汇入干流,此外彭山至青神段有还大中小型造纸厂数十家,生产废水直排岷江,使岷江水质恶化。大渡河中下游金口河区~沙湾区有众多冶金、建材、造纸等排污企业,使该段水质污染严重。规划措施为:加快制度建设,大力治理工业及生活污染源,加强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污水达标排放及排污总量控制的监控与管理。2020年实现95%的城镇生产生活废污水达标排放; 2030年实现流域所有的水功能区达标。

岷江流域现有钉螺面积1677.62米,血吸虫疫区集中分布在邛崃山脉都江堰至天全一线以东的成都平原上,涉及成都市16个县(市、区),流行村人口413.67万人,疫区类型为丘陵型,其中眉山市东坡疫情最为严重。近几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血吸虫病疫情明显回升、反复和蔓延,血防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规划结合水利工程措施,改造疫区钉螺孳生环境,有效阻断和控制钉螺传播途径。

水土保持

岷江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区域为中下游四川盆地及上游汶川、理县、茂县、松潘、黑水县等。规划岷江流域高山峡谷区和成都平原区为重点预防区,工作重点是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涵养水源。中下游的四川盆地,是规划的重点治理区,工作的重点是:建设生态农业,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增加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站,实现水土保持监测情况的定期公告。对流域内基本建设项目,规范开发建设行为。

生态危机

危机一:干裂河谷“蚕食”草甸

积雪已经融化的弓杠岭群山低洼处,存在着大片大片的高原裸露带,径直向雪山推进数里,几乎没有任何植被。这些都是岷江干裂河谷正在形成的标志,虽然还不严重,但如果不加强保护,随着水土的流失,极易形成大片干裂河谷,这些河谷又会不断地蚕食高山草甸,形成恶性循环,将对岷江生态造成破坏。

危机二:过度放牧加速草甸退化

在岷江发源地这片方圆约5公里的高山草甸范围内,到处都可看见放牧的牛羊,牛羊粪便随处可见。如不加强控制,大量的牛羊必将吃光大片大片的草甸,形成裸露地,破坏岷江发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高山草甸。

危机三:不文明旅游污染岷江源

大量的生活垃圾,越野车在草甸上留下的深深印迹,被人遗弃的电池和塑料袋,表明不文明旅游方式正成为一种新污染源,而且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

水利工程

灌县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公元前250年秦蜀郡守李冰在此修筑堤堰,引岷江水灌溉,工程一直沿用至今。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多万。

人文

2005年流域总人口178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0.3万人。耕地面积为1205.7万亩,粮食总产量为540.6万吨,地区生产总值为2643.96亿元。干流沿江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彭山以下丘陵盆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耕地集中,农业发达,是四川省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区;流域内有都江堰、玉溪河、通济堰、青衣江等4座大型灌区,及一些中小型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729.8万亩,都江堰灌区现有灌溉1026万亩,是四川省最大的自流灌区。流域内主要工业城市有成都、乐山、宜宾,成都市是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信息和交通中心。

岷江干流金马河段是岷江进入平原河段后的主要排洪河道,两岸城镇集中,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且保护区地势平坦,下游河段因大渡河、青衣江洪水影响,两岸洪灾频繁,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岷江流域已修建了大量防洪工程,各重要河段防洪工程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防洪水库与堤防、护岸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岷江干支流已建堤防427km,护岸及加固共75km,但部分干支流堤防尚未按防洪规划实施,洪水预警体系不完善,总体防洪能力仍较薄弱。紫坪铺是岷江干流重要的防洪控制性水库,水库调蓄可将都江堰渠首处100年一遇的洪水削减到10年一遇。

岷江干流乐山以下至宜宾汇口、大渡河沙湾至乐山段,是四川省运输的主要通道,1986年~1990年进行了岷江乐宜段整治,航道等级由Ⅴ提高到Ⅳ级。枯水期由于水量不足对船舶航行造成安全影响。

岷江干流上游水力资源大多采用引水式开发,使原来丰沛的地表水变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地下“暗流”,为了发电,未预留河道内生态流量,季节性脱水河段长达80千米。河床大面积裸露,两岸植被萎缩、山体出现滑坡、部分河床开始沙化,在汛期大水时形成高含沙的洪水或泥石流,威胁下游。枯水期岷江上游来水量经都江堰取水口几乎全部进入成都平原,金马河常现断流。出现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岷江干流彭山至青神段,大渡河中下游金口河区至沙湾区河段水污染较为严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30103/18659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及十四大差异_左岸右岸 巴黎左岸右岸

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及十四大差异引自“扬子晚报”消息说:横贯中国东西的秦岭——淮河一线被认为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这一观点一直得到国内地理、气候等方面专家的认可。在秦岭——淮河线上,秦岭两侧均为山区县城,在淮河沿岸平

景县龙华 景县龙华-◆地理概况,景县龙华-◆自然条件

景县龙华吧_景县龙华 -◆地理概况龙华镇位于景县境西南部,素有“衡水明珠”之称,是景县的经济重镇。距衡水市35公里、德州30公里,距县城25千米。面积80.67平方千米,全镇总人口5.5万人,镇区人口超过2万人,耕地7.9万亩,镇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

声明:《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岷江 岷江-地理概况,岷江-自然资源》为网友我我乐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