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的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一: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 和谐课堂 。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 典礼 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 升国旗 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 站 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 开国大典 的盛况。在这部分中, 欢呼 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 欢呼 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一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细节决定成败 ,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篇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体现在:以 齐 为切入点,层层推进,升华情感。

1、发现 齐 的妙处:简短导入后,进入典礼部分,以问题 这部分哪句话点明了 开国 二字,听到毛主席的宣告,人民会是什么心情? 直接导入第7自然段的学习。在辨析 一齐 与 一起 的区别中,一遍遍读第7自然段,学生初步感受到这 一齐 背后的情和意。

2、读出 齐 的内涵:借助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和教师引入的资料,特别是一些醒目的数据及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解放前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课上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受到了触动,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人民的心如此之齐。此时我又播放了《开国大典》的片段,课堂尤如庆典的会场一般,学生个个庄严肃穆,情绪推向了高潮。此刻,朗读第7自然段,那种激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3、寻找 齐 的所在: 一个 齐 字读出了百姓的心声。你还能从哪些动作、语言中感受到万众一心? 我力求通过一个问题引领学生细细读文,去寻找那体现出万众一心的句子。学生在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的过程中对 民心齐 的理解逐步加深。通过各部分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从而在读第7自然段时,他们越发有感情,以至达到充满感情背诵的目标。这一环节意图明确,学生读中悟情,读中表情。

4、延伸 齐 的情感:这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环节。通过背景烘托气氛,用教师的语言激发情感,我成功地将学生转化为 游行者 的身份,让他们望着烟火表达心声,借此表达中国人民的自豪之情、兴奋之情,及对共和国的美好祝愿。应该说学生对 民心齐 的感悟由此得到了延伸,在抒情之余升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选择了新颖的切入点,设计了富有激情的语言及情境。因为情境的带动,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升华,朗读也渐入佳境。这就是不一样的切入,不一样的激情。

篇三:《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 长文短教 ,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点 ,抓住这些 点 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 整体感知 和 整体把握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 叩其一点,散发开去 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 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 ──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 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 隆重 、 热烈 、 庄严 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 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 ──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 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 隆重 、 热烈 、 庄严 与题目中的 大 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 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 大 ? ──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 大问题 ,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只有在 高 阔 的空间里,才能 任飞 凭跃 !

篇四:《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小学语文五年上册的一篇课文,内容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执教本课之后,对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总结本课成败得失,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师要重视 红色题材 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尽管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但新课程标准并不否认任何课程的思想教育价值,爱国题材的文章更不可淡化。开是大典作为中国历史永恒的经典已经过去了六十年,影视作品中虽然常见,但沉迷于网络和动漫作品的新一代少年其实对 红色历史 已经感触不多了,所以值国庆六十周年之际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有更重要的意义,这可以防止我们的下一代忘记自己历史。

二、对话文本与创设情境要结合。

语文提倡要和文本对话,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来培养学生的 语感 ,陶冶情操,但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事半功倍。课前我和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制作了课件,准备了开国大典的视频和一些图片,也要求学生查找相关书籍或图片等资料,因为课文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毕竟年代久远。

课堂上,当我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的片断,特别是毛泽东和各位开国领袖走上天安门城楼,广场人万民欢腾的镜头时同学们

落花生的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250103/221119.html

更多阅读

儿歌《小书包》的教学反思 我的书包教学反思

儿歌《小书包》的教学反思实验小学张茹一、情况分析:儿歌《小书包》,是学前语言教材最后一单元“我快要上小学啦”的最后一课。学前班的孩子已经快完成学前教育了,孩子们对小学的生活即向往又陌生,为了帮助幼儿更好适应小学的活动。

《少年旅行队》的教学反思 少年旅行队教学设计

《少年旅行队》的教学反思新课已在上星期结束。但这册教材的最后一篇课文《少年旅行队》的教学却引起了办公室老师的争议。首先这篇教材我们都没教过,也不知如何教学这样一组散文诗。其次,觉得由于文中内容离现在的旅行方式有一定的差

欣赏课《溜冰圆舞曲》的教学反思一 溜冰圆舞曲教学视频

2012年广东省音乐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跟岗学习资料之反思欣赏课《溜冰圆舞曲》的教学反思(一)(2012年11月1日,第四天)高要市第二中学林叶梦让每一个学生接受最好的音乐熏陶是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讲,最好

声明:《落花生的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为网友套對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