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赵亚夫同志事迹材料

赵亚夫,江苏常州人,汉族,1941年4月出生,1966年3月入党。曾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十四大代表。曾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领导干部、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扶贫先进人物、全国老区工作先进工作者、2007年度CCTV十大“三农”人物、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江苏省道德模范、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江苏人物、江苏省对口援建四川绵竹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他将农村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追求。1961年,20岁的赵亚夫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50年如一日,心系“三农”,不断探索强农富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先后24次赴日,引进消化再创新100多项新技术,推广受农民欢迎的科研成果30多项,撰写有《草莓品种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草莓栽培技术图说》、《桃树栽培技术图说》、《中国县级市农村发展研究长三角篇――江苏省句容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有机农业通俗讲话》等专著。多次带领农民和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手把手培养出10多名全国、省、市劳模,组建了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编写多达百万字的农民科技读物。他积极倡导江苏省丘陵山区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有机农业,先后引进推广种植了180万亩次的草莓、葡萄、桃、梨、果桑等应时果品,给农民带来25.5亿元的收益;积极创新产销模式,1996年帮助农民建立了江苏首家葡萄专业合作社,无偿为农民解决销售难题。他每年深入农村实际完成的调研报告,得到历任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为全省三农工作发展起到很好的参谋作用。

他将农民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工作要求。把致富农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始终践行“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句容境内连绵30公里道路沿线范围内,6万亩农田亩纯收入在万元以上;3万多农户人均务农收入在万元以上。在其指导帮助下,草莓在句容白兔镇成功后,推向全国20多省(区)。葡萄在春城乡成功后,推向南方13省(市)。日本水蜜桃在大卓乡成功后,推向全市及丹阳、宜兴。蔬菜、花卉采种成功,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蔬菜、花卉种子出口基地。还有无花果、日本砂梨、甜柿等也取得成功。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作为一名志愿者,去镇江市最穷的村―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蹲点,帮助农民成立合作社,发展有机农业产业,七年时间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10000元以上,成为镇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被省领导誉为丘陵山区开发“句容模式”在全省推广。在句容戴庄村的带动下,丹阳杏虎村、丹徒五塘村也由贫困村变成小康村、示范村,今年又新增带了3个村。丁庄村方继生,种过桑树养过蚕都失败了,遇到赵亚夫后,两年成为全市最大的葡萄专业户,后又当上了全国劳模,现已年收入过50万元。近几年赵亚夫又着力开发难度较大的有机农业,现在有机水稻、生态养禽、养猪、有机牧草、有机草莓、有机山芋等都已获得初步成功,建成了8000多亩规模的有机农业生态示范区。

他将社会的需求作为自身要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67岁的赵亚夫赶往震区调研,了解当地震前震后农业情况、自然地理条件、市场条件、农民对灾后重建的希望要求等,指导建设了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并牵头组建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农民劳模援建团队、选择江苏相应最先进适用技术移植绵竹示范园。在示范园建设中,赵亚夫同志克服白内障及腰腿疼痛,18次去绵竹,吃、住在简陋的防震房,拄着拐杖,深入地头分析苗情,了解苏、川风土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多次举办讲座,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宣传现代农业理念,传播实用科技知识,受到热烈欢迎。在示范园的带动下,绵竹15个镇21个村培养112个示范户、示范果树293亩、发酵床养猪3300多头、养鸡6400多只,投产的草莓亩收入普遍在万元以上,高的达2万元,是当地同季作物的30多倍;发酵床养猪肉价每斤高出普通猪肉2~3元,每头猪增收300元左右,在当地产生了轰动效应。国家发改委张平主任评价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是“西部大开发,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典型”。四川省委刘奇葆书记评价:“是18个省农业援建项目中最成功的”,赞叹:“留住赵亚夫,四川准能富!”。

赵亚夫同志先进事迹被《求实》、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站、新华日报等几十家主流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他,让现代农业技术扎根土地

2000年春节,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角湖村村民李开明贴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辛辛苦苦三百天,汗水洒尽责任田;下联是:亩产千斤收成好,年终结算亏本钱。时任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被深深刺痛了,他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三农”问题该如何解决?

201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

而解决“三农”问题,走现代农业之路是题中应有之意。

赵亚夫,就是那个把现代农业送到田头,让技术扎根土地的人。本报记者沙艳秋

他是为农服务的“110”

1995年一个下着春雨的春日,句容农民杨修林走进了赵亚夫的办公室。原来,他种的桃子患上了虫害,而这几亩桃子关系着杨修林家的全年收入。赵亚夫二话不说,随他来到桃园,认真为桃树看病、配药,并详细指导他如何照顾桃子。

2006年中秋节那天,赵亚夫来到句容农民王柏生家中,和他一道整地作垄,手把手教他草莓种植前期技术,在草莓地里度过了中秋节。

也是那一年的腊月,赵亚夫冒着冬雨来到句容,教当地的农户桃树修剪技术。他一边认真地向村民讲解,一边亲手示范剪枝。拇指般粗的枝条剪起来十分吃力,农民们心疼当时已年过花甲的赵亚夫,便劝他在一边指导农民修剪,就不必亲自动手了。但赵亚夫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一边说一边剪,你们就能更明白一些。就这样,赵亚夫花了近两个小时完成了一棵桃树的修剪,在他的耐心讲授下,农民们对剪枝技术有了全面的认识。

农民黄祥发至今都记得几年前的那个三伏天,他家的青花菜苗出现倒伏现象,赵亚夫接到电话后立即从镇江赶去,到达已是正午时分。赵亚夫没顾上吃饭,就直接去了黄祥发家的大棚。大棚内的温度更高,但赵亚夫全然不顾,他与其他农技人员仔细察看青花菜苗,现场会诊到下午2时许。

句容市原大卓镇水泥厂职工王巧娣下岗后找到赵亚夫想种桃子,赵亚夫冒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齐腰的茅草中帮她察看地形,观测土壤,随后又手把手教她种桃子。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桃大户的王巧娣,提起这件事依然是感慨万分:“赵主任一到关键时刻就出现了。”

草莓种植大户王柏生说:“赵主任对我们的那份热心真是没话说。我们随喊随到,比‘110’还要及时。”

为了让农民致富,赵亚夫大年初三就来到了田头。一年365天,有200多天他是在农村度过的。句容戴庄的农民已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天不见赵亚夫,感觉心里没着落;两天不见赵亚夫,感觉心里在发慌;三天不见赵亚夫,一定要知道他在干啥。

在句容农村,农民们早已习惯看到一位身着夹克衫、牛仔裤和运动鞋的,戴眼镜的老人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询问鲜果长势,随时随地为他们答疑解惑。与他相知相识30年的市科协主席赵振祥说:“赵亚夫只有周日在家带孙子。”

他是点土成金的金手指

1961年,赵亚夫毕业于宜兴农林学院农学系,当年的同学都早早“洗脚上岸”,但他仍在与土地打着交道。

说到这么多年的坚持,赵亚夫讲了一个小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他到茅山老区的一个村,当地的一位农民招待他吃饭时拿出的最好的菜肴,是家中仅有的6只鸡蛋。事后他得知,这几只鸡蛋是这位农民用来换日常生活用品的。赵亚夫被触动了,他强烈感受到了作为农技人员肩上的责任。

1982年,赵亚夫去日本研修,在日本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草莓,并敏锐地感到草莓在中国一定能成为致富项目。在日本的一年时间里,他潜心研究草莓的管理栽植,很快掌握了露天与温室草莓种植的全套技术。临走时他放弃了回国可带家用电器的机会,带回了13箱农科书籍和20棵草莓苗。

回国后,赵亚夫带着草莓苗来到句容白兔镇解塘村,亲自给农民示范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露天草莓一次试种成功,是当时常规农作物效益的2倍,农民看到了种植草莓带来的收益,纷纷在自己的责任田里种植。露天草莓成功种植后,赵亚夫又在此基础上研究反季节大棚草莓,他运用新技术在冬季长出草莓,使草莓的收获期增加到8个月。

此后,赵亚夫几乎每年都要去日本,并与日本友人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学习和应用日本的先进农业管理技术。一批批高科技农业成果在句容的丘陵山区生根开花:冷藏育苗技术,使草莓提前一个多月上市;冬季大棚,采用蜜蜂授粉,提高亩产量10%~20%;复合种养模式,改变了施肥方式;草莓、越光水稻轮作,改善了土壤……

2001年,省政府要在茅山建立有机农业园。为做好前期规划准备,拿出第一手资料,当时年届六旬的赵亚夫带领有关部门人员深入丘陵山区,勘测最佳线路,他不顾眼睛白内障,腰肌劳损等疾病,一天走数十公里崎岖不平的山路,跑遍了茅山腹地的每个角落,记录了数万字的第一手资料,为建立茅山有机农业园提供了宝贵的决策依据。

赵亚夫深知光靠他一人的力量难以让千万户农民富裕起来,必须让更多的人掌握农业科技。多年来,他将大量精力放在农业技术培训上,他一边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草莓、葡萄、水蜜桃等《应时鲜果栽培技术丛书》,一边走村串户搞培训,句容所有种植应时鲜果的村他都前去培训过。听他讲课的农民达到数十万人次,相当于句容所有的农民都上了一次他的课。他专心为农民写辅导材料,大年初一也不休息,为让农民听课方便,年近七旬的他坚持学电脑多媒体使用,数十年来共写编了农业科技资料100多万字。他还邀请日本专家共同合作制定了《江苏省句容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这部充满希望而又切实可行的规划凝聚了赵亚夫的心血。

数十年来,赵亚夫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赚”,带领着句容、丹阳、绵竹的农民摆脱贫困,步上小康大道,农民们说他是点土成金的金手指。

他在农科系统被称为“老母鸡”

“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科技工作者就必须始终走进田间地头,而决不能仅坐在实验室里。”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员芮东明告诉记者,赵亚夫不喜欢纯理论的科研。他1984年从南农大毕业后进入当时的镇江农科所,时任所长的赵亚夫就带着他天天跑农村。“他是在全省第一个调整科研结构的,当时我们所里60%的人员搞高效农业,40%搞粮食。他说,我们只有走到田间地头去,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赵来夫也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专业人才。他在省农科系统被称为“老母鸡”,因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镇江农科院成为全省知名的应时鲜果专家培养基地。他直接带的科技人员潘跃平、李国平、芮东明、糜林、刘伟忠、吉沐祥等,都成为省内外知名的草莓、葡萄、梨、桃、出口花卉、蔬菜种子栽培技术专家。除镇江外,其他一些地方也将赵亚夫聘为顾问,目前,由他和市农科院直接指导的国家与省市农业科技园区数十个。赵亚夫还依据省政府加快开发丘陵岗坡地、建成一批新的农副产品基地要求,推动建立了多个省丘陵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句容)科技实验园……这些年,他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指导。

“老所长的最大贡献,是选对了一条适合丘陵山区农民致富的高效农业之路,带出了一批既懂技术又能实干的科技专家与农民骨干。”市农科院果树研究室主任糜林说,赵亚夫是一个执著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同时,他也是一个领路人。

在赵亚夫感染下,基层干部也积极行动起来,出现了一批会发动、懂技术、想干事的干部。戴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家斌说:“赵老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天天在地里蹲着,手把手教农民们技术,想想他,我们不好好干真是对不起他。”

在带出科技人才的同时,赵亚夫也在引导着农民做现代农业的主人。2005年,赵亚夫自费出资带领王柏生、纪荣喜、方继生、杨修林、张德敏等五位农民劳模去日本学习,8天时间老赵带着他们跑了11个县、42家农户,学习日本农民的市场经济理念、管理与经营方式。回来后,他给每位农民出了一道题,题目叫“日本之行的收获”。老赵的良苦用心很快得到了回报,这5位农民回来后将日本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活学活用。葡萄、水蜜桃、草莓、茶叶等一批合作社相继诞生,农民结束了提篮小卖、零打碎敲的经营方式。

赵亚夫还根据市场不同消费层次,帮助农民找到各自的产品定位,并尝试着让农民独立去经营,培养他们现代经营思维。葡萄种植大户方继生的葡萄积压了十几万的货卖不出去,赵亚夫提醒他推迟销售,结果放在冷库里二个月后,南京大型商场急需葡萄,老方狠狠赚了一笔。

在赵亚夫的引导下,句容的许多农民初步掌握了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戴庄村农民在自己的电话上设置了销售彩铃系统,拨通戴庄村每户家庭电话,都能听到戴庄农副产品销售的介绍。丁庄的葡萄已同上海社区联营,直接走进了上海市民的家中。如今,句容已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能人,数千农民获得了技术职称或专业资格证书。在他所指导过的农业示范户中,全国劳模、省劳模、市级劳模有十几个,他们也已成为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行家里手。

2008年汶川地震后,赵亚夫又通过支援四川灾后重建,利用建设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的契机,将人才的“孵化”带到了四川绵竹。绵竹农民张清跟着赵亚夫学种起了草莓,搞起了发酵床养鸡,如今,她已成了当地的致富女能手。

而跟在赵亚夫身边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了三年的绵竹市高级农艺师邹明华,更是成了当地农民中炙手可热的专家。“赵老师一走,我就成了‘香馍馍’啦!那种被农民们信任和尊重的感觉,是从来没有过的。”

《京江晚报》(2013年12月11日)

“把成果交给农民”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句话在句容丘陵山区50万农民中传颂了20年。

20多年来,共产党员、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18次远赴日本,不仅引进了草莓、葡萄、水蜜桃、“越光”水稻等先进品种及栽培技术,还学来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崭新理念;从培养示范户到组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再到有机农业整村推进,他步步开风气之先,带领百万农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丘陵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

今年66岁的赵亚夫,1961年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后来到镇江农科所,农技推广工作一干就是46年。而他对丘陵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探索,还得从20多年前的一个梦想说起。

1982年,赵亚夫被派往日本研修。第一次到日本的他惊奇地发现,日本爱知县的渥美半岛到处郁郁葱葱,山上有林,山坡有果,汽车跑上2个小时处处可见连片的果园,农民靠种水果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差不多的气候,相似的丘陵地貌,我们镇江的山区为什么大多还是荒山秃岭呢?

由此,赵亚夫萌生了一个理想:“要让茅山老区像日本渥美半岛一样,满山的果树,满坡的蔬菜,满岗的鲜花,满地的财富。”他暗下决心,尽可能多地学一些东西,带回去教会乡亲们。

当时已经40岁的赵亚夫,捧起日语教程从头学起;原本学稻麦的他,学起了草莓、无花果、葡萄等水果栽培技术……回国时,他带回了13箱农业科技书籍和20棵草莓苗。

赵亚夫把草莓苗带到句容市白兔镇解塘村,给农民示范种植。然而,对于一辈子种惯了水稻、小麦的农民来说,草莓简直是个“天外来客”,人人都怕失败。赵亚夫承诺:收成不好由他赔偿,这才落实了0.9亩试验示范田。露天草莓一次试种成功!当年产量达到500多公斤,效益600多元,是当时常规农作物效益的2倍多。到1987年,仅白兔镇,露天草莓就种到了7000多亩。 下转A5版

现在的句容,草莓亩收入已达1万多元,成为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要致富,找亚夫。”这句话也由此传开来。

白兔镇王巧娣40岁下岗后,想承包荒山种桃子,又担心不会种,慕名找到赵亚夫。赵亚夫带着农技人员,顶着毒太阳翻山越岭现场察看,鼓励她利用地形种植水蜜桃。从种树、施肥、修枝、疏花、给果子套纸袋,到何时收果、如何保管、何时上市才能卖到好价钱,不厌其烦地教她。 她告诉记者:“第一批桃树苗种下土,一个月都没发芽,着急啊。赵所长随即就来了,走进那片苗田里,我怎么也想不到,老人竟然跪下来,用手扒出宕口底部残剩的泥土,察看苗的根部,然后把我叫到跟前告诉我,哪儿是肥害,哪儿是病害。为了讲解得清楚,老人就这样一直跪在地上,指着苗的根部讲解着。”

方继生与赵亚夫通过“致富名片”相识的故事,也成为一方百姓的佳话。方继生是句容春城的一位普通农民,1989年,他承包的黄岗地上开始跟着报纸杂志学栽葡萄,但收效不大。恰好赵亚夫去春城蹲点,路过方继生的葡萄地,眼睛一亮,从葡萄架搭的方式上一看,就认定这位农民是学过种葡萄的,但在管理、施肥等技术上看还显得粗糙。他递上一张名片,给田边一位农妇,请她转交给栽葡萄的人,“有事可以打电话找我”。正为如何栽好葡萄而大伤脑筋的方继生,一见名片,第二天就赶到农科所,找到了赵亚夫。此后,赵亚夫经常到方继生的葡萄园现场指导。按照赵亚夫的指教,方继生的“丁庄老方葡萄”成了知名品牌,他牵头组建了葡萄合作社,帮助数十户乡亲共同致富。现在已是全国劳模、葡萄大王的方继生,一谈起赵亚夫,就激动不已,“如果没有赵所长,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句容葡萄产业的发展。”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赵亚夫指导的重点农户中,产生了两位全国劳模和10位省市级劳模,有1000多农民获得技术职称,5000多农民获得专业资格证书。通过典型示范,老区人民在科技成果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20多年,赵亚夫18次到日本学习,先后消化引进技术170余项,获科研成果70多项,先后使一大批高科技农业成果在句容丘陵山区得到应用和普及:冷藏育苗技术,使草莓提前一个多月上市;冬季大棚,采用蜜蜂授粉,亩产量提高10-20%;草莓和山羊复合种养模式,改变了施肥方式,改善了土壤;草莓、越光水稻轮作,解决了草莓虫害问题……有农民说:“他的新东西,比我们的水蜜桃还鲜。”

几十年来,赵亚夫平均每年上课超百堂,听课农民达30多万人次,编写的实用农业科技读物超过百万字,可他却无暇写作“大部头”著作,以致“研究员”评了3年才评上。但他带领着农科所“把成果交给了农民”,在句容丘陵山区推广种植了20多万亩应时果品,帮助农民直接增收26.5亿元!

《新华日报》(2007.09.25 A1版)

万山红遍

――记农民的朋友赵亚夫

引 言

千百年来,贫瘠,一直和丘陵山区的土地相伴;贫穷,一直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相随。进入新世纪,这个地区一天天发生着巨变:贫瘠正变成富庶,贫穷正变成富裕,高效农业成为致富一方百姓的通途。而这一切变化都和一个名字紧密相连:赵亚夫。

今年67岁的赵亚夫从事农业科研实践近半个世纪,他用一颗紧贴农民的心,用一双扎根田地的脚,用一个实用科技装备的脑,用一双放眼世界的眼,矢志不渝,一以贯之,成为开启山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出色地完成了党对农民兄弟的承诺。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他出色地完成了科学对土地的承诺。

草莓成熟的季节,绵延的江南丘陵山区被染成了一片红色。“万山红遍”的壮观,数不清的粒粒硕果,发端于25年前的20棵草莓苗。这20棵草莓苗远渡重洋,被一个叫做赵亚夫的中国农艺师带回,亲手种植在句容的丘陵山地上。【赵亚夫同志事迹材料】。这20棵小苗在山风中显得弱小与稚嫩,似乎一阵风就能将它们吹倒刮走。可是,它们挺住了。因为,它们是绿色的。起初,它们只是毫不起眼的一抹绿色,很快,这些苗苗就滋蔓繁衍,绿色壮大了,在壮大的绿色之中,又结出了鲜艳的红莓果实。飘着香气的绿与红,以一种夸张的姿态首次走进亘古不变的丘陵地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发现家乡因此正欢欢快快地走向富庶。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让我们先回到1982年。这是一个改革开放初期的年头,作为由8名成员组成的省农技干部研修组组长,赵亚夫带队东渡日本国,在那里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研修的主要方向是稻麦栽培。

一到日本,赵亚夫被震撼了。那是日本爱知县的渥美半岛,到处郁郁葱葱,山上有林,山坡有果,鲜花漫山遍野,洁净的农舍掩映其间,清澈的溪水潺潺流动。“和江南丘陵山区类似的地貌,我们那里大多荒山秃岭,黄泥水伴着贫穷劳作,人家怎么会搞得这么美?”巨大的反差,令赵亚夫心潮澎湃,难以平静。像这样的心灵震撼,赵亚夫还有过一次。1961年赵亚夫从宜兴农林学院农学专业毕业之后,作为省里开发丘陵山区的主要农技骨干力量,他和全班50多名学生被分到全省各地的农林部门,并下派到农村蹲点,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大跃进浮夸风带来的惨痛后果,深深震撼了当时赵亚夫年轻的心:山区农民太苦了,我一定要尽一生努力,改变农村的贫穷面貌。现在面对日本他所看到的一切,由震撼所刺激出来的这个梦想变得更加鲜亮:我要尽其所能,帮助山区创造满山的树木,满坡的果林,满岗的鲜花,满田的优质稻米,让农民收获满屋的财富。

此时的赵亚夫是江苏省首批获评的三个农艺师之一,也是刚刚上任的镇江农科所所长。他在此前的20多年里,主要从事稻麦科研,曾创造过江苏稻麦三熟制高产的记录。现在赵亚夫的内心已经十分明确:在这宝贵的一年时间内,我不仅要学到优质稻麦栽培的先进技术,还要掌握培植高效农业的真才实学,学习一切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才有可能让自己的这个巨大梦想变成现实。

日本房东近藤牧雄家的农场有300多亩稻麦,另有2亩多大棚草莓。正是成熟时节,草莓的诱人香味四处飘溢。这种赵亚夫过去只在书本上知道而从未见过的红红的果子,又好看又好吃。“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中国发展?”于是他自告奋勇地对房东说,我来当你的草莓工吧。看着这个40岁出头的中年汉子,近藤牧雄答应了,随即辞退了两个女雇工。采摘大棚草莓,需要清晨四五点钟点着灯进行,这就决定了赵亚夫那段日子的作息时间:深夜起床,上午下田,下午放假就去实验室,晚上研究整理技术资料。平时,一有时间就见缝插针地学习日语。除了到日本农协去听课,到图书馆学习,近藤牧雄送给他一只小收音机,饭后一人一杯茶聊天,其实就是给赵亚夫更多口语练习的机会。勤奋好学,踏实能干,为人朴实,不仅得到近藤牧雄对他的信任,还得到了房东母亲的疼爱:“谁让你让赵先生劳动得这样辛苦!”母亲这样责备儿子。其实他们哪里懂得赵亚夫的鸿鹄之志:他要为中国农民的致富勤奋努力。

一年后,赵亚夫学成回国。他掌握了全套优质稻麦栽培技术,掌握了全套草莓栽种技术,带回了满满13箱农科书籍和资料,还和三个同伴“分工合作”带回20棵草莓苗。在上海海关,看到成箱子的农科书籍,海关人员不禁翘起大拇指:“你真是科学爱国,令人敬佩!”

草莓苗带回来了,赵亚夫随即带领农科所人员投入试种,露天草莓第二年便在白兔镇获得成功。此后,他先后18次去日本:带着农技人员,带着课题,到日本的田间地头实地学习考察;带着五位农民种植大户,和日本农民面对面交流,开阔他们的眼界。平时,他与日本友人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学习和应用日本的先进农业管理技术。一批批高科技农业成果在句容的丘陵山区生根开花:冷藏育苗技术,使草莓提前一个多月上市;冬季大棚,采用蜜蜂授粉,提高亩产量10%~20%;复合种养模式,改变了施肥方式;草莓、越光水稻轮作,改善了土壤……2003年,句容被国家授予“草莓之乡”。随同草莓专家伊藤克已来这里考察的日本记者,在《朝日新闻》发表报道说:“江苏镇江20棵草莓变成草莓名产地――日中农业交流结出丰硕成果。”几十年来,赵亚夫和他领导的农科所,平均每年消化引进新技术四项,每年获镇江市级以上科研成果两项, 草莓、茶叶、葡萄、水蜜桃等应时鲜果在句容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优质有机“越光”大米、有机水产品等超2.5万亩,农民直接增收26.5亿元。

“代表当今国际一流的日本高效农业技术,是日本人花了一百年时间在吸纳欧美先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我们向日本学,将之转化为中国农业的生产力,我们就可以大大缩短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赵亚夫用注视世界的眼光,高效率地加速了这个“缩短”的进程。

岁岁年年,在句容的田间地头,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位身穿夹克衫、牛仔裤,戴着副眼镜的知识分子模样的人。他总是在地里察看作物长势,不时会掏出手机与农户联系,告诉作物当前该施肥、防治等事项,他就是赵亚夫。

“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进而转化为生产关系,转化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科技工作者就必须始终走进田间地头,而决不能仅坐在实验室里。”赵亚夫不喜欢“纯理论式科研”。作为镇江农科所所长,他在全省第一个调整科研结构,所里60%的人员搞高效农业,40%搞粮食。人,必须走到田间地头去,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他对农科所的工作原则提出了四句话:“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

从日本回来不久,赵亚夫带领科技人员来到句容白兔解塘村蹲点,该村地处丹阳、丹徒、句容三县(市)交界处,对镇江的农业发展有辐射带动作用。

推广新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运作,让那些种了一辈子水稻、小麦、油菜等常规作物的农民理解、接受直到行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获得白兔镇政府的支持后,赵亚夫动员村干部带头试种,并带领科技人员走村串户,说服动员农民,还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肥料,终于说服十多户村干部和农民同意试种露天草莓。赵亚夫又与农民睡在了一起,从栽培、施肥、灌溉、防病、管理,每个环节都严格按标准操作。一个季节下来,露天草莓亩产量达500多公斤,效益500~600元,超出了常规农作物的2倍。初见成效,不仅增加了科技人员的信心,也调动了农民兄弟的积极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现在句容部分农户草莓亩产已达到3000公斤,接近了日本亩产的平均水平。

在解塘村蹲点示范的同时,赵亚夫还在探索推广农业技术、示范带动农民的新路子。依据省政府加快开发丘陵岗坡地、建成一批新的农副产品基地要求,他推动建立了5个江苏省丘陵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句容)科技实验园,面积2300多亩。赵亚夫将之命名为“万山红遍”,希望应时鲜果红遍万山。赵亚夫与外国专家担任顾问,不断引进、吸收日本与欧美新品种新技术,在园区内搞技术集成,试种不同类型的农产品。

“将失败留给园区,将成功教给农民”――赵亚夫制定的这个方针,有效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就这样,赵亚夫领军的农科所,同时驱动示范窗口和科技培训两个轮子,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省丘陵地区应时鲜果的发展,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80万亩。

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专业人才。赵亚夫在省农科系统被称为“老母鸡”,因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镇江农科所成为全省知名的应时鲜果专家培养基地。他直接带的科技人员潘耀平、李国平、芮东明、糜林、刘伟忠、吉沐祥等,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草莓、葡萄、梨、桃、出口花卉、蔬菜种子栽培技术专家。镇江农科所副所长李国平动情地说:“老所长的最大贡献,是选对了一条适合丘陵山区农民致富的高效农业之路,带出了一批既懂技术又能实干的科技专家与农民骨

干。赵亚夫与农科所犹如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当然演员主体还是丘陵山区创业致富的农民。没有赵亚夫这个品牌,农科所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特色,镇江丘陵山区开发也难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在赵亚夫感染下,基层干部也积极行动起来,出现了一批会发动、懂技术、想干事的干部。白兔镇倪塘村支书徐华说:“老赵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们村支书在一起经常念叨赵亚夫,他的水平与人品令人敬仰。想想老赵,我们不好好干对不起他。”

赵亚夫的魅力,吸引了一批批国际友人为中国的兴农富民服务。日本农业专家自费参与制定句容农业发展规划,并深入农户田头现场示范指导,从而使句容应时鲜果技术与品质整体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

如果说,20棵草莓苗的“星星之火”,成功地燎原成“草莓之乡”,那么,示范户就是致富农民的“星星之火”。

赵亚夫总是以温和而慈祥的态度和农民交往,朴实的外表下始终怀揣一颗对农民兄弟火热而真诚的心。说起赵亚夫亲手帮助农民致富,丘陵山区有一个个说不完的葡萄串式的故事。

白兔镇王梅林一提到赵亚夫,就一个劲地说好。他妻子去世多年,儿子、媳妇双双残疾,上面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过去的日子简直没法过”。2003年,赵亚夫支持老王种了近两亩的草莓。从选苗、栽植到田间管理,赵亚夫精心指导,关键的环节直接动手。当年,王梅林草莓收入八九千元;第二年开始,草莓收入年年超万元;去年老王又在草莓田里轮作了越光水稻,收入近两万元。

葡萄大王方继生谈起赵亚夫便激动不已:“如果没有赵主任,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句容葡萄产业的发展。”

方继生是句容春城的普通农民,种过桑,养过鱼,零打碎敲干过好多行当,都收效不大。1989年,一条“巨峰”葡萄高产高效的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随即邮购了种苗,在承包的岗坡地上开始试栽2亩。1991年的一天,赵亚夫去春城蹲点,路过方继生栽种的葡萄田,眼睛一亮,从葡萄架搭的方式上看,认定这位农民是学过种葡萄的,但在管理、施肥等技术上还很粗糙。赵亚夫立刻停下脚步,在田边询问一位农妇葡萄种植户的情况,并递上一张名片请她转交。方继生正为葡萄管理而发愁呢,得到那张名片,如获至宝。老方第二天就赶到农科所,赵亚夫当时就传授给他许多葡萄种植技术,并介绍葡萄专家芮东明与其结对。此后,赵亚夫经常带领科技人员到葡萄园里现场指导,一下从几亩发展到20多亩,“老方葡萄”成为响当当的品牌。由此,对周边又形成带动效应,春城丁庄葡萄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3000亩。

2003年7月的一个星期天清晨,突降大雨,这可急坏了白兔镇龙山湖村的农民周先明。原来,周先明看到好多人都靠着发展农业项目致了富,心里痒痒的,寻思着把村里的荒地包下来,发展个项目。早几天他鼓足勇气和赵亚夫联系,希望赵亚夫能来帮着出出主意。赵亚夫一口答应了,就约在今天。眼见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雨不但没停却越来越大,老周心想,远在镇江的赵主任(赵亚夫时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肯定不会来了。8点多,已经灰心的老周听到门外有人喊自己的名字,他出门一看,一位老人打着雨伞,穿着雨靴,出现在自己的面前。那一瞬,老周惊呆了,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赵主任啊!”赵亚夫应了一声,连家门也没进,就让老周赶紧穿雨衣,带他去地里看。那是村里的一大片荒地,因为长年无人问津长满了杂草,雨下得太大,四周望去看不到一个人,老周以为这位城里的“老干部”只是做做样子在边上看看,谁知道赵亚夫打着伞,踩着一路泥泞,径直往荒地深处走,高及腰的杂草几乎要把赵亚夫淹没了。老周一路跟着,一路喊赵亚夫不要往前走了,雨大路滑有危险。赵亚夫却一点回头的意思都没有,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荒地里走,就这样他们足足在雨中走了三个小时,从地里回来时,50岁的老周累得头晕晕的,有点站不住了。他看了一下身边比自己大十多岁的赵亚夫:脸上全是水,身上的衣服全湿透了,嘴张着,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老周看到这一幕,感动得喉咙里跟堵着什么东西似的,“谢谢”都没能说得出来。

“姐妹桃园”主人王巧娣对此也深有感触,“赵主任一到关键时刻就出现了”。剪枝是种桃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她当时并不懂。栽种后的当年12月份,见其他桃农在忙着剪枝了,王巧娣心里也犯急了。电话打到赵亚夫那里,赵亚夫笑着安慰她,别急啊,还没到时候呢。过了几天,赵亚夫来了。赵亚夫拿着修剪刀一边修剪,一边讲给王巧娣听。当时天气相当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赵亚夫虽然戴棉帽穿棉衣,但露在寒风中的手还是微微颤抖。王巧娣当时也有点冷得吃不消了,想劝赵亚夫别剪了,自己也趁机休息休息,等稍微暖和些再做也不迟。可看到赵亚夫做得那么认真,她怎么也开不了口。就是这个王巧娣,在赵亚夫手把手指导下,栽了30多亩水蜜桃,第三年就收入6万元,今年可达8万-10万元。她与70多岁的老父亲发自内心地说:“希望赵亚夫活到100岁,带领更多农民致富。”

草莓种植大户王柏生说:“赵主任对我们的那份热心真是没话说。我们随喊随到,比‘110’还要及时。”于是,赵亚夫这个“为农服务110”的美称一下传开了。

这些年,赵亚夫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指导。他首先针对当地区位与土壤条件提出科学规划,根据栽培特点现场授课,并自编技术书籍普及致富经验。丹阳杏虎村地处丘陵,经济薄弱,赵亚夫实地规划,得到上级资助,使该村很快脱贫致富。

如今,“要致富,找亚夫”已经在句容乃至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江苏许多市县政府特聘赵亚夫为顾问,除镇江外,由他和农科所直接指导的国家与省市农业科技园区38个。在他所指导过的农业示范户中,产生了2个全国劳模,3个江苏省劳模,10多个市级劳模,他们也成为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行家里手。

赵亚夫一看到农民就亲切,一到田里就踏实,把个人利益看得很淡很淡。任市农科所所长时,他主动提出不管钱不管物,主要精力放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上。

为了更好更广泛地向农民传授技术,赵亚夫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草莓、葡萄、水蜜桃等《应时鲜果栽培技术丛书》。年过六旬的他还新学了电脑技术,制作幻灯片,及时把科技成果送到农家。多年来,他平均每年上课超百堂,手把手指导农户超千家,编写实用科技读物超百万字,从未收取什么讲课费、辛苦费。他是农业财富的创造者,凭他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他可以轻松赚大钱,但是直到现在,他没有接受一家“农头”企业聘用。对此,他觉得很正常:“有很多老板请我当顾问,可我没有精力,我要帮农民做事。我的工资足够用了,钱多了我也不会花。农民这样尊重你,这是最好的报答,比金钱宝贵得多。”

让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农民富裕起来,是赵亚夫一个梦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也是他一个不断选择人生价值坐标的过程。

1993年赵亚夫当选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他仍是三天两头泡在田间地头,以至跟着他一起辛苦的司机都不能理解:“赵主任老是做这些‘呆事’,整天与农民打交道。”赵亚夫说,为农民做事,是在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和责任,时间长了,人们就会理解你。

1996年,组织上决定调赵亚夫任江苏省农科院院长。赵亚夫找到市委组织部领导说,再过三四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想做的事还没有做完,新岗位尽管是组织上的提拔重用,但不合适我。赵亚夫婉辞调任的内心想法是:大科研机关事务更多,势必下农村的机会就少,就会影响自己“没有做完的事”。

多年来,赵亚夫每年要撰写十几万字的科普读物,每年要给省、市领导撰写三四篇调研报告和建议。他说,这样做比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用处大得多。加上遇到许多上荣誉的事,他是能推则推,能让则让,乃至他三次才通过研究员职称的评定。

所有这些选择,都是为了这“没有做完的事”,这是件什么样的事呢?

“2002年底,我离开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岗位,因为享有镇江市知名专家终身荣誉,暂不办理退休手续。当时,我向市委领导报告了自已的想法:去镇江最穷的茅山老区一个村子,帮助农民实现小康,研究经济滞后地区怎么两率先问题。”这是2006年赵亚夫在一个题为“探索茅山老区小康之路”发言中的开场白,直接表明了他没有做完的事就是要让茅山老区“一个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

这个“最穷的村”就是天王镇戴庄村。

戴庄村位于溧阳、溧水和句容三县(市)交界处,是典型的茅山老区腹地。就是在这里,赵亚夫要通过帮助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机农业,完成“小康村”这个赵亚夫的重头“作品”。

2002年,赵亚夫和农科所科技人员一起来到这里蹲点,从全村推广有机“越光”稻、有机桃开始。开头总是难,因为传统的农民难以接受。

“种田哪有这种种法,光靠施豆饼就能种水稻?”

“种桃还能致富?”

村民杜中志和赵亚夫“抬起了杠”。赵亚夫说每斤桃能卖到5块钱,杜中志说能3斤卖到两块钱就不错了。【赵亚夫同志事迹材料】。在赵亚夫的再三保证下,杜中志种了3亩桃园。到了2004年,桃子1斤卖到8块钱,“越光”大米1斤也卖到了8块钱。现在,杜中志承包了80亩桃园,桃园里养了1000多只草鸡。草鸡15元/斤,草鸡蛋1只一块钱。54岁的杜中志被太阳晒得黝黑,不过精神头特别足:“没成想‘老来俏’。现在6万块一年不在话下,今后将更多。赵主任真是财神爷。我真服了他。”现在杜中志的儿子杜富海也不搞运输了,帮着搞桃园管理。

服了赵亚夫的还有55岁的黄祥荣,原来夫妻俩家里有10多亩地,人均收入3000多元。自从搞了“越光”稻,现在两人人均纯收入已经快8000元了。老黄激动地说:“跟着赵主任,绝对没有错。”

如今,戴庄村有机农作物已经从几十亩扩大到3000多亩,发展成为有机稻、桃、草鸡等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

建生产基地,只是解决了原料产品的生产问题,要让农民得到更大效益、更大实惠,就要设法把加工、流通等各市场要素产生的利润尽可能留给农民,这样才能加速农民致富的步伐。现在一般采用的“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经纪人”的合作模式,对于没有组织起来的农户来讲,是必要的。但整个产业链利润的“大头”却不属于农民。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赵亚夫提出了有机农业综合发展产业化的模式。通过这个模式的运作,就可以把有机农业的生产、流通、有机观光农业等各产业环节在戴庄村完成,就可以把尽可能多的实惠留给农民。但它的前提是必须成立合作经济组织。

2006年,戴庄村有机农业合作社成立。赵亚夫任顾问,农科所一名科技人员任副理事长,但都是“志愿者”,不拿任何报酬。合作社由农民自愿参加,从一开始示范户带动全村20%-30%农户加入,到今年已发展到58%,到明年就可达到80%,剩下的其实大都不是务农户了。“一年一户可增加收入5000元,人均增加1000元。原来我们预计达到人均收入1万元的目标要到2010年,现在看来2008年就能完成,这就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赵亚夫平静地说:“把这件事做好了,全村整体小康了,我也就了却了最大的心愿。”

但赵亚夫的心愿还没有止下脚步,他在致力于研究市场。他要帮助农民真正懂得市场掌握市场,帮助他们真正成长为一代新型农民,小康之路才能走得更加扎实。对此,他仍然身体力行先“做给农民看”。去年上海农产品展销会召开,他带了两个电饭锅,现场一个煮饭,一个煮粥,引起全场的注意。300多人品尝下来,吃粥的100%说好,吃饭的99%以上说好。中国消费报的一位主任记者说,这是上海市场上最好的大米。不少上海人当场购买。此后,赵亚夫“如法炮制”,又先后在镇江的几个住宅小区现场示范,扩大影响。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戴庄有机农业朋友会”,现在已有几十户会员单位。

选择戴庄村做试点,也是赵亚夫的一个战略思考。戴庄村是茅山丘陵有机农业圈的核心地带。经过详细的考察和论证,2001年赵亚夫与省老区促进会在江苏省率先提出建立茅山丘陵有机农业圈的设想,并以项目化方式上报省政府。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的李源潮当即批示,予以肯定和支持。茅山有机农业圈地跨宁、镇、常三大市与四县(市),总面积3.5万亩,方圆20多平方公里,是全省最大的有机农业圈。该地区人口少,资源丰富,水质达一类标准,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赵亚夫说,戴庄村的试验将为茅山有机农业圈综合开发提供一条新路子。如果茅山有机农业圈开发成功,或许镇江乃至江苏省丘陵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20多年前,赵亚夫在日本刺激出的那个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前不久,部分日本专家跟随赵亚夫来到戴庄村,当时就惊呼:“这里和日本已没什么两样!”

尾 声

赵亚夫的梦想是宏大的,而这个深深植根于土壤的梦想,就是山区农民致富的现实之路。

赵亚夫是这片土地的知音。他用不变的执著,用科学的智慧,为这片土地把脉,找出了一条丘陵山区和谐发展现代农业的高效之路。

赵亚夫是激情澎湃的诗人。漫山遍野的赤橙黄绿香飘四季,草莓大王,葡萄大王,数不清的致富农民的笑容,让日本人惊羡的戴庄村……就是赵亚夫书写在大地上的诗行。

赵亚夫是山区农民的朋友。他将他的心血和汗水都奉献给了他们。他们的幸福是他追求的事业,他们的喜悦是他耕耘的坐标。

他以一生的热情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改变这片土地的传统面貌,改善山区农民的生存状态,改革农村致富的思路。

一生啊,他只做了这一件事。不多。但是他做成了。他是成功者。

绵延不绝的丘陵山冈用彩色的植被礼赞这位开拓者。可是,这位开拓者对自己的事业有另一种评说。

他说,我还要努力。我还要向前走。

他又一次出发了,向着起伏的丘陵……

《镇江日报》(2007年6月18日 A1版)

赵亚夫:让百万农民务农致富

新华网南京8月27日电(记者李灿、孙彬)共产党员、江苏省镇江市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20多年坚持不懈,带领百万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被当地农民称为“活菩萨”。有农民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今年67岁的赵亚夫,慈眉善目,说话慢条斯理,脸上常带微笑。他1961年大学毕业来到镇江农科所,一干就是46年。他认为,许多农村地区难以发展工业,为了农民增收,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食品安全、缓解就业压力,都必须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1982年,赵亚夫在日本爱知县第一次看到了草莓。他敏锐地感到,草莓在中国一定能成为致富项目。回国时,他带回了13箱农业科技书籍和20棵草莓苗。他把草莓苗带到句容市白兔镇解塘村,给农民示范种植。农民怕失败,他就承诺:收成不好由他赔偿。草莓试种成功了,亩产500多公斤,效益600元,是当时常规农作物的2倍多。现在的句容,草莓亩收入已达1万多元,成为全国闻名的“草莓之乡”。

此后20多年,他18次到日本学习,先后消化引进技术170余项,获科研成果70多项。仅在一个句容市,就发展起应时鲜果示范区20万亩以上、优质有机大米和有机水产品2.5万亩,使农民直接增收26亿元。他引进的优质农产品还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使成千上万农民靠草莓脱贫致富。

中共句容市委宣传部长朱建禾说,赵亚夫的实践,证明农村全面小康并不只有“以工富农”一条路,拓展了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路,更激发青年农民在本土创业的热情,在江苏丘陵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示范意义。

记者跟着赵亚夫下乡,发现他总是一钻进农民地里就不肯走,跟农民有说不完的话。他说,作为农业科技人员,要总结经验,推广方法,帮助大范围的农民致富。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一直帮到赚钱为止。

白兔镇王巧娣40岁下岗后不知所措,赵亚夫就带着农技人员上门,鼓励她利用地形种植水蜜桃。从种树、施肥、修枝、疏花、给果子套纸袋,到何时收果,如何保管,何时上市才能卖到好价钱,不厌其烦地教她们。后来带动大批妇女种桃致富的王巧娣说:“不种好桃子,对不起赵所长!”

2005年,赵亚夫自己掏钱,带领镇江市5位农民劳模到日本学习日本农民的市场经济理念、管理和经营方式。回来之后,由这5位农民领头的葡萄、水蜜桃、茶叶等合作社相继诞生,吸收了5000多家农户,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在赵亚夫指导下,镇江市建立了农民科技网站,建立了农产品直销渠道,推广了国际先进的“理解式分众销售模式”,一批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商标和条形码。仅句容就组织了30多家农民专业协会和50多家农业合作社。

20多年来,赵亚夫把近百位农民培养成技术能人、致富能手。其中包括“葡萄大王”方继生、“水蜜桃大王”杨修林两位全国劳模和10位省市级劳模。他平均每年上课超百堂,听课农民达30多万人次。他手把手教过的农户有上千家,编写的实用农业科技读物超过百万字。

2002年,赵亚夫一次在餐桌上听到朋友说,农产品污染防不胜防,不敢下筷子,他心情沉重,决心引导农民种植、养殖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食品,既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又让农产品卖上好价钱。

他来到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向农民推荐有机大米:日本越光大米。这种新水稻不施化肥而施有机肥,不打农药而用自然方法防病虫害,1.6亩试验田虽然只收获了700多斤,但收益却达2000多元,是当时普通水稻价格的3倍多。

如今,戴庄村已发展出有机水稻3000多亩,每亩收入达到2000元。此外还发展了有机水蜜桃2000多亩。如今戴庄村的有机大米卖到8元一斤,草鸡蛋卖到2元一个,有机水果的价格也翻了几番。目前,句容市的有机农产品已达5万多亩。

白兔镇农民王柏生告诉记者,赵亚夫一年中有300天在乡间地头度过,农民搞不懂的事都去找他。他的手机上储存了上百个农民的电话号码。农民从他身上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新华网》(2007年8月27)

46年,为了一个承诺

――记带动百万农民致富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赵亚夫

农民脱贫致富;有一句话,50万农民说了20年:“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赵亚夫,一个一辈子工作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江苏镇江的茅山革命老区,大人小孩都认识他。他一副学者模样:戴着眼镜,儒雅斯文;却又总是“行者”打扮:牛仔裤、运动鞋、双肩包。46年来,赵亚夫既是“学者”又是“行者”,他把自己的理念变成了现实。他是一个求新求变的人:18次远赴日本,不仅引进了草莓、葡萄、水蜜桃、“越光”水稻等先进品种及栽培技术,还学来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崭新理念。从培养示范户到建立“万山红遍”示范园区,再到戴庄有机农业整村推进,变化的是他的“三步曲”,步步超前;他又是一个始终不变的人,不变的是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赚”的一个承诺。

46年来,一直工作在江苏镇江市农科所的赵亚夫,从不愿走到镜头前、媒体前,是江苏句容市委的领导反复动员打动了他:这不是宣传你个人,是宣传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我们要让这些理念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于是,赵亚夫才走到了我们面前。

引进创新―――“他的思想比我们的水蜜桃还鲜”

赵亚夫今年66岁了,哪怕和家人在一起也是言辞不多,可一见到农民总有说不完的话,农民说“他的思想比我们的水蜜桃还鲜”,赵亚夫的第一招“鲜”就是“拿来+创新”。

驱车行驶在句容丘陵山区,10余公里的水果带绵延不绝。到了草莓成熟季节,“万山红遍”甚为壮观,而这一切都发端于25年前的20棵草莓苗。1961年,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后的赵亚夫来到镇江市农科所工作,被下派到农村蹲点。大跃进浮夸风带来的惨痛后果,让赵亚夫印象深刻:山区的农民太苦了,我一定要尽一生努力,改变农村的贫穷面貌。

1982年,被赵亚夫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不是因为那一年他开始担任农科所所长,而是因为那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日本。

多年后,赵亚夫仍然记得日本之行带来的心灵震撼。在日本爱知县的渥美半岛,到处郁郁葱葱,山上有林,山坡有果。“那里的气候、地貌和镇江山区类似,我们那里大多荒山秃岭,人家却建得这么美!”巨大的反差让赵亚夫难以平静,“一看人家把我看呆住了,与镇江农村相比,落差大得不得了。日本水果琳琅满目,我长这么大吃的水果加起来也没有在日本这一年多,而农民靠种水果就能发家致富。”说起这些往事,赵亚夫虽然轻言细语,但在平静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一颗不平静的心。

从那一刻起,赵亚夫萌生了一个理想:要让茅山老区像日本渥美半岛一样,满山的果树,满坡的蔬菜,满岗的鲜花,满山的财富。他暗下决心,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尽可能多地学一些东西,把日本的好东西带回去。

此时的赵亚夫已经40岁了,他从学日语开始,学草莓、无花果、葡萄栽培技术??若干年后,赵亚夫到上海外国语学院考访问学者,日语考了江苏省第二名。对专业知识的黯熟就更不用说了,他先后18次去日本:带着农技人员,到日本的田间地头实地学习考察;带着5位农民种植大户,和日本农民面对面交流。平时,他与日本友人保持密切联系,邮购日本农业科技期刊,不断学习和应用日本的先进农业管理技术。在日本,从议员到普通农民很多人都认识他。

“我们把日本的东西学到手,再转化为中国农业的生产力,就可以大大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赵亚夫用注视世界的眼光,高效率加速了这个“缩短”的进程。同时,赵亚夫这个“品牌”也吸引了一批批国际友人为中国兴农富民服务,日本的一些专家自费来到中国,参与制定句容农业发展规划。赵亚夫是个传统知识分子,却不是坐而论道的空想家,他清楚,要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农业,就一定要把自己学到的新知识、新观念“点对点”地传输给农民。

1983年,刚开始在句容白兔镇解塘村推广草莓时,赵亚夫准备亲自给农民示范种植。然而,对于一辈子种植水稻、小麦的农民来说,种植草莓好像是“天方夜谭”、“不务正业”,农民们说啥也不愿让他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做试验。心急如焚的赵亚夫带着农技人员走村串户,说服动员,然而农民还是不买他的账,最后他不得不求助镇政府同他一道动员村干部带头试种。当时,一位村干部还同他认真地说“如果草莓种不出来,你要认损失”,赵亚夫当场答应,他才放心。草莓苗终于下了地,赵亚夫也搬到了农民家,整日在草莓田里转圈,生怕有一点儿闪失。功夫不负有心人,露天草莓一次试种成功!第一年产量达到500多公斤,效益600多元,是当时常规农作物效益的两倍多。到1987年,仅白兔镇露天草莓就种了7000多亩。现如今,白兔镇居民存款已经过亿元,草莓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项目,农民送子女自费出国留学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农民的需要就应该是我们的研究方向。”作为农科所所长的赵亚夫,在全省率先将镇江农科所的科研方向作了重大调整,根据当地丘陵山区的实际,调整到以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方向上,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地区农科所是创新体系的末端,却是推广体系的前端。赵亚夫做的工作就是把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并转化为生产力,这样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太少了!在此他是个‘先行者’、‘超前者’。”这是一位国家农业官员对赵亚夫的评价。

几十年来,赵亚夫没有出过“大部头”著作,然而,他为农民编写的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却超过百万字;他不喜欢“纯理论式科研”,研究员评了3年才评上,可他带领农科所把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了农民,在丘陵山区推广种植了180万亩的应时果品,给农民带来了25亿多元的收益!

“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就是不得奖,我也照样做。”这就是赵亚夫的回答。

情系农民―――“他把农民当自己人,农民把他当家里人”

在解塘村推广草莓成功后,赵亚夫又开始思考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路子,“从那时起,镇江农科所决定建立一个科技示范园,建在农村,技术一步到位,让农户看得见,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

说干就干。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赵亚夫带领农科所到农村租地办科技示范园,并将示范园定名为“万山红遍”,寓意丘陵地区发展应时鲜果,红遍万山,给农民带来富裕。1996年,赵亚夫设计的第一个“万山红遍”农业园在白兔镇建成,之后,又建起了后白、戴庄、磨盘等5个农业园区,形成了绵延十多公里的3万多亩高效优质应时鲜果产业带。

在这个示范园里,赵亚夫有句“名言”―――“将失败留给园区,将成功教给农民。”多年来,赵亚夫培养了纪雪宝、纪荣喜、王柏生、杨修林、方继生等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市、省,乃至全国劳模。

张小虎也是其中的一位,他在句容白兔镇科技园区承包了100多亩地种葡萄,效益非常可观。一走进张小虎的家,就见厅堂里悬挂着与胡锦涛总书记合影的巨幅照片:2005年10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镇江农科所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实验园考察,亲切地向示范户了解葡萄种植情况。张小虎告诉记者,总书记临走前叮嘱他,不仅要自己富,还要带动周边的乡亲们共同致富。

张小虎一见到赵亚夫就像见到了老朋友,赵亚夫也二话不说就跟着张小虎“钻”进了葡萄棚。此时的气温已接近摄氏40度,葡萄架下更是闷热难耐。10多分钟,赵亚夫的衣裤全被汗水湿透了,汗水顺着脸颊一滴一滴往下流,而这位近70岁的老人一边讲解一边从双肩包里掏出毛巾擦汗,这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流汗、跑路、吃苦、受累,赵亚夫从来不把这些放在心上,现在他想得更多的,也是总书记的嘱托:要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

赵亚夫的手机里存了上百个农民的号码,采访赵亚夫的短短几天内,他每天都要接到几个农民的电话,无论时间场合,赵亚夫总是耐心解答。在句容大卓,“姐妹桃园”的主人王巧娣脱口就能背出赵亚夫的手机号,“赵老师对我们的那份热心真是没话说,随喊随到,比110还要及时!”

前往“姐妹桃园”,是一段颠簸崎岖的山路。“而在桃园建成前,这里是荒草丛生的小路,连车都开不进来。两里来路,赵老师每次都是从路口走进来。”王巧娣是一位40多岁的妇女,黝黑精瘦,快人快语,连他的丈夫都没想到,当初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桃园,被她打理得这么好。

王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赵亚夫同志事迹材料

“当时,我对种桃子一窍不通,心里也犯嘀咕。只有妹妹支持我,说如果我想种的话,她帮我找镇江农科所赵亚夫帮忙。”见到记者,王巧娣打开了话匣子,“没想到,两个月后,妹妹领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来帮我看地。赵老师什么也没说,非常耐心地四下仔细察看,最后确定说可以种桃子。没几天,赵老师又带着我参观了附近种桃专业户杨修林的桃林,又参观了后白镇的千亩示范桃园。一边看,一边慢慢讲解,在赵老师的帮助下,我开辟了姐妹桃园,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4年后的今天,王巧娣的30亩“姐妹桃园”已茂密繁盛,不仅全部收回了承包成本,现在的产量还逐步攀升,丈夫也赶到桃园里来帮忙。“赵老师跟我父亲的年纪差不多了,有时候真不想麻烦他,可是不找他还能找谁呢?”王巧娣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但赵亚夫却一点不觉得“烦”,农时季节,就算王巧娣不找他,他也会主动找上门。

“老赵把农民当自己人,农民把老赵当家里人,他吃的是百家饭,干的是百家活。在他的带动下,以前不敢想象的事,现在农民也自觉干了!”句容张庙茶场场长张德敏一语道出农民心里话。回想起20多年前向农民推广草莓的艰难,茅山的农民如今笑着说:“赵老师现在就是让我们种砖头,我们都干!”

几十年来,赵亚夫几乎走遍了句容的山山水水,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奔波在乡村, 经过他培训的农民达30万人次,他平均每年上课超百堂,从未收取讲课费、辛苦费。直到现在,他没有接受一家企业聘用,赵亚夫觉得这很自然:“有很多老板请我当顾问,可我没有精力,我要帮农民做事。农民这样尊重你,比金钱宝贵得多。”

敢为人先―――小村破大题:让最穷的村实现真正小康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效益日益显现,但赵亚夫的脚步没有因此停下来。

赵亚夫的名片背后印有这样一行字:“农民为消费者健康负责任,消费者为农民生活担义务。”这源于他一次朋友聚会的感想,餐桌上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现在什么都不敢吃,味道也没有以前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赵亚夫坐在桌边想到了田头,当他提出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时,使大家眼前一亮。

此时已年过60的赵亚夫再一次“敢为人先”。2002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的岗位退下来,因为享有镇江市知名专家终身荣誉,他想在70岁退休前,完成自己“没有做完的事”,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要求”: 让他去镇江最穷的茅山革命老区一个村子,“让一个最穷的村实现真正的小康”。

这个“最穷的村”就是天王镇戴庄村。戴庄村位于溧阳、溧水和句容三县(市)交界处,是典型的茅山老区腹地,但该地区人口少,资源丰富,水质达一类标准,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在这里,赵亚夫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建立合作社,让“最穷的村”实现了真正的“小康村”。

万事开头难,赵亚夫刚开始在这里推广有机“越光”稻、有机桃时,农民也是满腹怀疑。

“种田哪有这种种法,光靠施豆饼就能种水稻?”

“种桃还能致富?”

赵亚夫说每斤桃能卖到5块钱,村民杜忠志心想,3斤能卖到两块钱就不错了。在赵亚夫的再三保证下,杜忠志种了3亩桃园。2004年,有机桃1斤卖到8块钱,“越光” 大米1斤也卖到了8块钱。现在,杜忠志承包了80亩桃园,桃园里养了1000多只草鸡,草鸡卖到15元/斤,草鸡蛋一块钱一个。

54岁的杜忠志被太阳晒得黝黑,但干劲十足:“没成想我也‘老来俏’,现在一年赚6万也不在话下,我真打心里服了赵老师。”现在,杜忠志的儿子杜富海也辞去了每月挣2000多元的运输工作,专心帮父亲打理桃园。

戴庄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起来了,但是,赵亚夫觉得还不够。建基地只是解决了原料的生产问题,要让农民得到更大效益、更大实惠,就要设法把加工、流通等各市场要素产生的利润尽可能留给农民。

怎么办?赵亚夫把记者带到了一个即将建成的厂房前,这就是投资400多万元的“越光”大米加工厂。“2006年初,我们成立了戴庄村有机农业合作社,就开始建自己的加工厂。当时《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法》还没有出台,合作社能否建加工厂还是个疑问。【赵亚夫同志事迹材料】。今年7月,正式实施的法律中有了明确规定,这个工厂9月份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投入生产了。”赵亚夫的超前见识和魄力让戴庄村民佩服不已。

仅仅一年,戴庄村有机农业合作社的社员户数就增加到500多户,占全村村民的近60%。“一年一户可增加收入5000元,人均增加1000元。原来我们预计达到人均收入1万元的目标要到2010年,现在看来2008年就能完成。”赵亚夫笑着对我们说:“把这件事做好了,全村整体小康了,也就了却了我最大的心愿。”

如今,戴庄村有机农作物已经从几十亩扩大到3000多亩,发展成为有机稻、桃、草鸡等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有机农产品被冠以“野山小村”的商标销往沪宁等高端市场。

富有诗情画意的戴庄是赵亚夫发展有机农业的一个“作品”。走在稻田边,“越光”水稻翠绿笔直,已经抽芽结穗,在稻飞虱等病虫害肆虐的南方,这里却丝毫不见害虫的影子,“这种稻子比一般的成熟早,不合害虫口味,害虫都去吃‘嫩叶’了。”赵亚夫像小孩子一样得意。

由于发展有机农业,戴庄变美了,各种不知名的野生动物也来此栖息生长。难怪日本农业专家参观后会惊呼:“这里和日本已没什么两样!”

有专家评论,“赵亚夫让‘小村破了大题’,他为突破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技术、市场、组织四个瓶颈探索了成功之路。”现在“行者”赵亚夫又准备上路了,他正在筹备第19次日本之行,“想带一些年轻人出去看看,学习人家合作社的经验,让我们的有机农产品打入高端市场。”

人生境界―――“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一个人,46年做着一件事,理由是什么? 赵亚夫的回答比任何人都简单:“我真的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赵亚夫感慨地说:“很多事情我都已经忘了,真没想到农民还都一一记在了心里。有一年,我已经做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了,一次回到农科所,一个看门的老人拦住我,说找我很久了,但我对他则一点印象也没有。他说‘20年前的一个夏天,下大雨,我正忙着收黄豆,你路过我家,看我一人忙不过来,就帮我一起收??’”讲起这些故事,赵亚夫的语调更慢了:“农民真好,你只要为他做一件好事,他就会记住不忘。”也许,就为了这一句“农民真好”,赵亚夫无怨无悔付出了46年。

赵亚夫深深根植于这块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他为两个儿子取名为“赵大江”(镇江)、“赵小容”(句容);赵亚夫也深深留恋这块土地,不愿离开,他曾经婉言拒绝了组织上调任他为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的决定,说自己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

“他身体不好,我们都劝他歇歇吧,可是他还是天天往农村跑。既然他喜欢,那么就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吧!”在赵亚夫家里,老伴黄宝华笑着对记者说。

黄宝华退休已经10年了,也在镇江市农科所工作。“退休前我一直在所里效益最差、最累的一个部门,他是所长,但一点情面都不讲,别的领导都来为我讲情,他也不开这个口子。”黄宝华笑着说,一点没有责怪丈夫的意思。退休前,两人都常年驻守农村,聚少离多,退休后,黄宝华与赵亚夫相聚的时间仍然很少,“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早饭后就往农村跑,回来吃晚饭,看过新闻联播就一头钻进书房看书,直到深夜。一周里,只有周日能在家里呆一个上午,因为那天是小孙女来家的日子。”

赵亚夫的家在镇江市的一栋老房子里,记者来的那天刚好是周日下午。6岁的小孙女一直在等爷爷回来,她悄悄地对我们说:“已经好久没有看见爷爷了。”赵亚夫的家干净简朴,普通的沙发椅、茶几、电视机,没有高档家电,也几乎没有装饰。黄宝华告诉我们,家里已经近10年没有添过家具了。

有人说,赵亚夫是农业财富的创造者,凭他的技术、项目和管理“入股”,可以轻松赚大钱, 小儿子是做外贸工作的,他曾经劝父亲经商。然而,赵亚夫仍守着自己的承诺,守着清贫。在职时,他拿的是公务员工资,退休后,享受的又是普通的退休金。

农民说,赵亚夫让他们看到了土地的希望,恢复了对土地的信心。采访中,农民扳着手指给记者算,20多年来,赵亚夫走到哪儿,富裕就到哪儿:

1986年,赵亚夫带着草莓来到茅山老区,于是茅山老区第一批楼房竖起来了,农民们亲切地称它们为“草莓楼”;

1996年,赵亚夫建立“万山红遍”农业科技示范园,于是应时果品红遍万山,富裕万千;

2002年,赵亚夫带着有机农产品来到了戴庄,于是这个曾经的苏南最穷村变脸成了“小康村”。

……

为赵亚夫做了8年司机的陶大友计算过,8年来,赵亚夫行车近40万公里,平均每年绕地球一圈还多。“给别的领导开车,也许不会这么累,但每当看到近70岁的赵老师风雨无阻地往农村跑,我什么怨言也没有了。别人给领导开车捞到的是‘油水’,我给赵老师开车收获的是快乐。”陶大友憨憨地笑着。对待农民,赵亚夫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但农民却分明感受得到他给予的力量,“有他在,心里才踏实”,他以跋涉者46年的足迹,趟出了一条适合丘陵山区农民致富的高效农业之路。正如日本农山渔村文化协会专务理事坂本尚所说:“通过赵亚夫,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脊梁。”

赵亚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完成了党对农民的承诺;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他实现了科学对土地的承诺。

《农民日报》(2007.08.20 A1版)

镇江日报评论:

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 一论学习赵亚夫精神

近日,市委作出了向赵亚夫同志学习的决定,一轮学习热潮即将在全市展开。赵亚夫身上闪光点很多,而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为民情结,无疑是他最为突出的精神品质。学习赵亚夫,就是要与即将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像他那样把自己的命运与群众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把群众的需求当做自己的追求,永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扎根基层,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52年来,赵亚夫的心永远在农民那头。只要是农民的电话,从不会“占线”;只要是农民的召唤,即便疾病缠身,也会赶到。在探索现代农业的道路上,他不断自我舍弃、创新求变,根本目的还是“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利益最大化”。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赵亚夫,就要像他那样,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学会站在群众立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无论职务如何升迁,赵亚夫总能与农民打成一片,让农民始终把他当做“家里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赵亚夫,就要像他那样,保持“土气”,摒弃“洋气”,接上“地气”,把深入基层作为自己的工作常态和永远的职业追求,走进老百姓家中、走到田间地头、站到工作一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朴实、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是农民对赵亚夫的最高礼赞。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学习赵亚夫,就要像他那样,自觉地将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尺,不搞“口号革命”,不做形象工程。工作好不好,百姓说了算;成绩实不实,群众来评判。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深入体察群众民情,认真分析群众需求,注重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各项工作都能顺应民意、贴近民生,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做推动发展的实干家

――二论学习赵亚夫精神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是赵亚夫在做群众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好办法,背后透出强烈的实干气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镇江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我们特别需要这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

实干是一种责任。我们学习赵亚夫,就应该像他那样,把精力向工作上集中、向任务上集中、向务实上集中,有一种干不好事、干不成事就吃不香、睡不着的责任意识,要有一种工作没干完心不安、工作没干好心不安的思想境界,把工作一项一项研究,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真正把会议上说的、文件上写的,变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实干是一种作风。我们学习赵亚夫,就是要像他那样时刻以中央“八项规定”要求认真自省,坚决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认真改进工作作风,真正做到科学务实,真抓实干,把市委、市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把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落到实处。

实干是一种担当。我们学习赵亚夫,就是要像他那样,进一步坚定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信心,进一步坚定直面矛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进一步坚定坚韧不拔、不胜不休的意志,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披荆斩棘、力克困难。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实干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镰刀和锤头为党徽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将热火朝天的实干精神永远定格在了旗帜上。当前的镇江,既拥有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改革与转型的严峻挑战,必须大力弘扬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营造“个个争当实干家、不能做旁观者和评论员”的浓厚氛围,在思想上一刻也不放松,在精神上一点也不懈怠,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在实处、干出实效,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不负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镇江人的那份责任与担当。

做勇于探索的创新者

――三论学习赵亚夫精神

镇江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中心任务。尤其最近,中央密集出台了包括改进干部考核工作等一系列推动改革的重大举措。这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央深化改革的决心,也让一些干部深切认识到“老一套”行不通,必须适应新形势、呼应新需求,创造发展新路子。

全市各界学习赵亚夫精神,就是要紧扣这个中心任务,要像他那样爱学习、爱钻研,不断提升推动发展的本领;像他那样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开拓探索,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像他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激情,始终做一名勇于探索的创新者,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

改革创新的本质是适应时代要求,不能模式化、套路化,不能用“昨天的创新”,去改造“今天的实践”。在新的时空背景下,镇江面临两个“怎么看”,即怎么看待发展新内涵和怎么看待自身新优势。这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一场全新考验,必须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上开辟新境界、凝聚新力量。要进一步开阔发展思维,强化战略谋划和战略定力,切实增强学习力、谋划力、执行力和创造力,提高观大势、谋大事、抓大事的能力。要进一步调整“追赶思维”,真正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在抢抓机遇中创造更多“镇江特色”,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改革与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更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点。回望过去,是改革与创新激发出的强大活力,成就了镇江已有的辉煌。面向未来,还需要我们这一代镇江人接过改革创新的接力棒,不断在深化改革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为镇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做永葆本色的好干部――四论学习赵亚夫精神

“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党员干部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做雪松。”连日来,在学习赵亚夫精神座谈会上,很多党员干部都被他的先进事迹感染,自觉提出把赵亚夫当做一面镜子,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和事业观,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努力塑造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奉献与索取是人生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一问题面前作何种选择,是检验一个人思想境界高低的试金石。作为党员干部,先进性就体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上。赵亚夫令人敬佩,在于他从来不求个人升迁,不图个人名利,不考虑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崇高事业上。向赵亚夫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认真贯彻群众路线,自觉增进群众感情,永远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永远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人民群众最讲实际,最怕形式主义。党员干部是否合格、是否值得信赖和尊重,不在于嘴上说得如何,而在于实际工作干得怎样。学习赵亚夫精神,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用行动和业绩兑现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承诺,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为官之本在于做人。能不能正确对待名利二字,是对执政党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能不能抵挡住名利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是检验党员干部素质的标尺。学习赵亚夫精神,就要像他那样淡泊名利、一心为民,永远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370103/252958.html

更多阅读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实录 爱实录同志电影土豆网

你的生命是我爱的雕塑邹碧华同志的妻子 唐海琳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是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碧华离开我们有近三个月的时间了,这些日子里,我每天早上都醒得很早。醒来后,恍惚之间还要确认一下,想一想:“哦,是这样的。他走了……是真的

2012年度表彰奖励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先进表彰奖励方案

蓝莲花家园的忠诚卫士——四川省大堰劳教所陈雪松同志先进事迹材料陈雪松同志,男,1971年5月出生,大学专科学历,现任四川省大堰劳动教养管理所九大队管理干事。工作中陈雪松同志牢记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信条,时时处处严

老师先进事迹材料(一 先进事迹材料

老师先进事迹材料XX老师是XX县XX乡黄泥小学的一名教师。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长期带病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学生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上)云南日报记者 程三娟杨善洲老人(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

声明:《王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赵亚夫同志事迹材料》为网友二环十三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