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回族的风俗 少数民族回族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回族人传统的衣饰,年长者多穿黑色或灰色布料外衣,喜穿白衬衣,青色和棕色坎肩,老年人为了做礼拜方便喜穿“麦赛海袜”,亦称“摸靴”。过去男性老人多穿一种对襟、封领的长袍,叫做“准白”。中老年男子常戴白色小圆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或棕色坎肩。女装上窄下宽而长,中青年妇女喜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并戴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金银首饰。老年妇女多着青色服装,布料多为平绒和条绒,白袜子,平绒或条绒布鞋,扎腿,蒙白色盖头。青年妇女喜穿大襟绣花外衣、绣花胸兜、扎绣花围裙。喜戴首饰,多戴耳环、发卡。已婚妇女一般要盘发,蒙黑色盖头或戴白布深檐圆帽。新中国成立后,回族人的服饰有很大改变,中青年人的服饰同汉族人相似,唯老年人和一些农村妇女,仍然保持着回族服饰的某些传统特点。

50年代后,新疆回族人的服饰变化很大,特别是男女青年穿时装者居多,但老年人和一些农村妇女仍然保持着回族服饰的某些传统特点。

回族人的禁忌风俗

按照《古兰经》的规定回族是禁食猪肉的。其实这仅仅是回族最严格的饮食禁忌之一。回族饮食禁忌比较严格。一般都严守伊斯兰教的戒律规定。禁食猪、狗、驴、马、骡和一切凶禽猛兽的肉,忌食动物的血和自死的、未流血的以及未按宗教习惯宰杀的牲畜。其中除鱼以外,还禁食未经伊斯兰教徒宰杀而死亡的畜禽和各种兽禽的血。此外,对暴目的、巨齿的、吃生肉的、同类相食的禽兽,也在禁食之列。在吃蒸馍、烤饼和馕时,忌囫囵啃,一定要掰作两瓣或更多的小块吃。忌酒,并忌别人在自己家里喝酒,烟也是忌吸的。

回族的这些禁忌习俗,一方面是严格遵守宗教信仰规定形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回族饮食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伊斯兰圣典《古兰经》先后四次反复强调:“只禁戒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古兰经》把饮酒与赌博、拜像、求签并列为四大“秽行”,要人们对其远离。穆罕默德说过:“凡是醉人的都是禁止的。”因此,回族人民的饮食风俗,与圣典《古兰经》的规定始终保持了一致,并严格遵而行之。回族人民认为,饮食之物有善者,有不善者;有洁者,有不洁者。他们遵从《古兰经》的规定,并经过长年累月的沿袭与发展,养成了有选择地享受“佳美食物”,远离并严禁吃用“污秽食物”的习惯。实践证明,他们的饮食禁忌习惯,除了宗教信仰的意义外,许多方面都非常符合饮食卫生与科学发展的要求。

回族人的其它风俗习惯

回族青年见了老人要问好、不许对长辈恶声浪气;宴请安,言谈要和蔼,不允席上,老人坐上方,老人先动筷;行路,让老人走在前面。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回族的风俗 少数民族回族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回族人生了孩子,要请阿訇起一经名,长大读书时再起大名(也叫学名)。男孩七岁要行割礼,女孩要扎耳眼。

回族酷爱养花。无论城市或农村,凡是回族人家的庭院中都种有花卉,室内也多养盆花。回族非常讲究卫生,室内外注意保持清洁。

回族人民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尊老爱幼。亲戚朋友及相识的人见面都要道安问好,家里来了客人都热情接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420103/266189.html

更多阅读

各少数民族的饰品其特殊寓意 少数民族特色饰品做文

中国境内各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而各少数民族其中吸引人们的最重要之一的就是少数民族的饰品,各俱特色

维吾尔族的节日民俗 白族的节日风俗

白族的节日风俗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数量之多,不亚于中西节并重的香港。著名的节日有三白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浴佛节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除此以外,白族也和

新年作文 少数民族的元旦习俗-900-1000字3篇

少数民族的元旦习俗-900-1000字1篇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

声明:《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回族的风俗 少数民族回族的节日风俗有哪些?》为网友小男人大智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