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时间。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自兴建至盛唐时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称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树的梢头。

竹径:竹林丛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处:幽静之处。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山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鸟性:禽鸟的习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万籁:一切声音。籁:空穴里发出的声。这里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俱:副词。全都。寂:沉寂,听不到。但:只。馀:剩下。钟磬音:敲击钟磐所发出的声音。磐:佛教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钵,铜铁铸成。寺院诵经、斋供时以钟磐之声为号,发动用钟,止歌用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了基础。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是从内心的感受的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迷人的山光景色使小鸟儿怡然自啼,山光和白云在潭水中的倒影更是秀美无比,令近潭观水者忘却心中的一切杂念。这就更加衬托出其景之幽静佳绝。一个“悦”字,赋予鸟儿以人的灵性,向读者传达了鸟音关关的画外音。一个“空”字,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静趣。

尾联“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3lian.com

与一般五律不同,这首诗起首两句即形成对仗,而其颔联的“通幽处”和“花木深”却苛求工对,即吴乔《围炉诗话》中所谓的“偷春格”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称的“蜂腰”,从而形成五言律诗的一种变格,实现一种别致的节奏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5060103/326482.html

更多阅读

论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梁宗岱志摩:今晨匆匆草了一封信,已付邮了。午餐时把《诗刊》细读,觉得前信所说"《诗刊》作者心灵生活太不丰富"一语还太笼统。现在再申说几句。我以为诗底欣赏可以分作几个阶段。一首好的待最低限度要令我们感到作者底匠心,令我们惊佩他

《题破山寺后禅院》鉴赏复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2、颈联“山光悦鸟

山光悦鸟性 月出惊山鸟

山光悦鸟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是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两句。山光水色、深潭倒影的自然景色,使飞鸟怡然、人心空灵。一切浊世尘念,仿佛都可以在这恬静的自然景色中得到净化。“山光悦鸟性”,体现了鸟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声明:《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为网友外面雨停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