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推敲阅读答案 中国有哪些值得反复阅读和推敲的著作?

谢邀。

这个邀请我是昨天晚上收到的,当时最高赞的那位回答结论是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本书值得反复阅读和推敲,这个结论令我大惊失色、瞠目结舌、啼笑皆非、怒其不争,吓得我今天下了班赶紧上来推荐几本老书压压惊。

我的推荐是《厚黑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史记》《资治通鉴》《庄子》这八本。

《厚黑学》
这本书成书最晚,在民国,但是我把他放在第一个推荐。

《厚黑学》其实不是一本需要反复推敲的书,而是一本需要用厚黑的思考方式去重新思考其他名著的书,是一本工具。

其实我们经常看到的现代人解读某某名著大多都是通过厚黑的思考方式重新审视名著的结果。

第一遍读我被其中的思路和厚薄黑白之说震惊的无与伦比。

之后我看其他书都喜欢用厚黑的角度去试图解读,是一名唯阴谋论者。

最近我开始接触《庄子》等道家思想,认为厚黑只是一种视角,凡事偏观则暗,是一种思路,是工具。



《三国演义》
第一遍读我看打打杀杀,外看魏蜀吴争霸,内看主公、谋士、武将三种身份的奋斗挣扎。

第二遍读我用厚黑的角度看,只见满目的阴谋阳略,尔虞我诈。

第三遍读和《三国志》做对比一起读看罗贯中的视角,看绝仁刘备、绝义关羽、绝智诸葛,试图揣摩罗贯中的目的。

第四遍我开始挑选有共同点的人物,无关紧要处略去不读,有关情节反复推敲,反反复复其实全书读过好几遍。
看掌权的曹操、诸葛亮、司马昭、诸葛恪。
看元老张昭、诸葛亮、贾诩。
看江东鲁肃、周瑜、陆逊。
看同室孙策与孙权、曹丕与曹植、司马师与司马昭、袁绍与袁术、刘禅与刘封、孙和与孙霸、刘琦与刘琮。
看各路诸侯。

第五遍读,抛弃厚黑的视角重新审视《三国演义》,我看刘备仁义与权谋的艺术,看孙权对外以逸待劳对内覆雨翻云,看曹操苍天不选我我亦不由苍天,看天下三分终归晋。



《水浒传》
第一遍读我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个字,该!
后来又读了《荡寇志》,只觉得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唯独心疼鲁智深。

第二遍读我从厚黑的角度出发,按照网上分析将梁山分为降将、元老、心腹、结盟、恩人五部分,从座次排位回看整本书,看到梁山中的利益分配与各怀鬼胎,细思晁盖为宋江所害。

第三遍读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将人物按照思想目的分为迷茫投降派、图利招安派、享乐称王派、反宋争霸派,看全书和座次分配,自己给全书挑出了六个关键人物,晁盖、宋江、方腊、吴用、鲁智深、公孙胜,从六个角度看全书。

第四遍读我只看鲁智深,看他兴致高涨到心已成灰。
在我看来鲁智深就是一名误入魔国的佛子。
天地不仁皆刍狗,宋江方腊也凡俗。
背信弃义屠不尽,放火杀人到头空。



《西游记》
第一遍读我是和电视剧对应着看的,那时候觉得六小龄童就是我的偶像。

第二遍读的时候我已经看过了太多的网络分析,回看西游记看道佛两家的博弈,看孙、唐、猪三人的勾心斗角,互相推诿。

第三遍读当时我正认为道教讲抱元守一,跳出三界外,偏向于修自身,而佛教讲四谛因果,三转法轮,偏向于修世界,但是最终目的都偏向于解脱。

而《西游记》处处都是求长生、求果位(这里果位泛指编制),属于标准的修自身,而几乎满天神佛其实没有一个得到真正的解脱,属于是一部借佛讽道的书。

第四遍读我已经受《庄子》的影响很深了。
只看孙悟空,看他从无善无恶的赤子到饱谙世故的俗神,地位越来越高,神通越来越大,但境界其实越来越低,因为境界低,所以被制约。



《红楼梦》
其实《红楼梦》我只粗略看过一遍,也说不出什么,但是《红楼梦》给我的感觉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红楼梦》里可以推敲的情节太多了,有个说法叫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甚至专门有一门推敲《红楼梦》的学问,叫红学。



一位作者写书,其实真正的目的都是想表达他的观点,寻求共鸣。

一本足以称为名著的作品,一般都有三层内容。
第一层是给吃瓜群众看的,文笔优美旖旎,故事趣味多多,大众看后拍手叫绝,这样有推广基础;第二层是给学者和政客看的,情节环环相扣,明线暗线纷飞,涉及科目甚多,又刚好能够被政治所利用洗脑大众,学者看后认为大有深意,深陷其中推敲,政客看后认为某些状态恰恰适合宣传,这样有推广高度;第三层,给所有看客,展现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够引起大家多少共鸣,能够领悟到什么,全看大家和作者的契合度。

但是大家往往追逐第一层,痴迷第二层,这两层就好像古代帝王冠冕前的珍珠,华美昂贵,令人生畏,却令下面的臣子看不清皇帝的真正面貌,所以往往大家感觉读过了那么多的名著,却依旧没有改变,因为大家都太执着于前两层了,难以和作者产生真正的共鸣。
《红楼梦》就是第二层做的太过于美轮美奂,珠光宝气了,我自己一直没有仔细研究过《红楼梦》,因为感觉进坑就出不来了。所以我评价红楼乱花渐欲迷人眼,红学家虽多,又有几个真正读懂曹雪芹的话外之音了呢?

史书往往言语枯燥,极大的排除了作者的个人观点,又均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实,不像小说那般性格即命运,生杀予夺更多在作者的塑造,所以历史其实才是最真实的,最直白的,最能引起共鸣的。

想要真的通过读书而对性格有完善,历史是最有效率的。所以下面,我要推荐两部史书。

《史记》《资治通鉴》
我们一般将《二十四史》列为正史,而《史记》就是正史中的扛把子,可以说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我们中国书写正史所使用的纪传体写法,就是源自《史记》。

有一句话叫名不见经传,其中的经传指的就是《史记》所创造的纪传体体裁,《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文笔、客观性、时间跨度都是翘楚,可谓是纪传体的珠穆朗玛。

《史记》在我看来已经将纪传体推到了顶峰,难有人可以超越,所以司马迁之外另一个姓司马的司马光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编年体来书写历史,达到了中国史书的另一个高峰。

任何一本史书用厚黑的视角来看都有一番新世界,再回归最初的历史,看他们的性格、资源、时代、选择、命运、影响,随便一分析就是洋洋洒洒一大篇。

这两本书我都只看过一遍,但是我认为这是咱们中国最棒的两本书,其实他们都可以算是当时的通史,《史记》是一种客观的巅峰,《资治通鉴》是一种分析历史的终极形态,《资治通鉴》推荐柏杨的译本。



《庄子》
对于《庄子》的理解我建议参考道家中复归自然“赤子”的理解来阅读。

第一遍读,我受翻译者的影响极大,认为“赤子”指的是童真,所以我更加关注逍遥游、齐物论、秋水、知北游这些篇章,觉得庄周是一名豁达通透的浪漫主义者。

第二遍读,受到厚黑的理论比较深,认为“赤子”指的是返璞归真的一种“厚”的体现,被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思想所震撼的说不出话来,认为庄周是一名追求原始本真的哲学家,所以我从不称他庄子,只称他庄周。

第三遍读,和《厚黑学》、《菜根谭》一起读,认为“赤子”是一种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返璞归真。将视角聚焦在太极这个概念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我这次的理解。

这期间我的参考就是刘备,一方面刘备面厚心脏,以仁义为权谋,是一个岳不群,一方面刘备的权谋其实就是仁义,能够一辈子推崇仁义,本身也是常人所不能的。
站在仁义的角度看权谋,觉得权谋不过是一时之计策,站在权谋的角度看仁义,觉得仁义不过是一种屡试不爽的廉价手段,以我看来如果考虑的太细,难免矫揉造作,骗不了世人,更骗不了读者。《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就是一个做作的皇叔,《三国志》里的刘备就是一个自然的雄主。

道家的这个太极的概念最早就是来自于《庄子》。

金庸虽然推崇佛家,但是在武学上对道家是十分肯定的,射雕三部曲四个时期的天下第一黄裳、王重阳、周伯通、张三丰都是道家的典范。

而他们的顶级武学九阴真经、先天功、太极也来自于道家的阴阳未分,先天五太这个概念。

其中王重阳和周伯通其实是师徒,但是王重阳坚持让周伯通认自己为师兄,在王重阳心里是把周伯通当做道友的存在的。我们看到,王重阳克制对林朝英的爱克制不愿修炼《九阴真经》,王重阳就是克制的体现,周伯通同瑛姑通奸,如同孩子般天真烂漫就是放纵的体现,两人互为奇偶,构成一个整体。黄裳是先入世再出世的赤子,张三丰是先出世再入世的赤子,而张三丰就是《庄子》赤子的最终形态。

金庸写武侠经常让第一高手同样拥有第一的觉悟,射雕三部曲是四个道家人物,《天龙八部》中是佛家的扫地神僧,这个刻意安排一直到《笑傲江湖》中才略好一点,欲练此功引刀自宫的设置导致了东方不败、岳不群、林平之的心理变态显现,而其实《葵花宝典》东方不败的理解是天人化生、万物滋长,而引刀自宫的设置让修炼者不男不女,其实是以不阴不阳模仿阴阳未分的状态,是追求道家五太的体现,而五太的最后一太就是太极。

本来说《庄子》,结果扯了这么多的金庸,打字不容易就不删了。

总体来说,《庄子》成书最早,对我影响最深远,所以我把他放在最后推荐。



最最后我要表明一下我的态度,我认为读书有两个大忌。

第一,读书思路跟着作者屁股后面跑,自己还沾沾自喜,不知道独立思考。

第二,读书忘记最根本的逻辑,思路偏执着了魔。
我在前一阵的一个回答的时候有一个哥们跑到我的答案下面评论,我本来还因为有人主动交流而高兴,结果发现那哥们思路偏执,为了证明他想要的观点而强行东拉西扯,缺乏根本的逻辑。
我翻过去看他的答案发现这哥们是该问题的高赞答主,其答案中明显的先立论点,再强行搜刮论据的行径明显,这点和这个问题那位提出所有书都不适合反复阅读不谋而合,我细看了一下当时的那个和我讨论的哥们的回答,他提到他精读该名著三十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您离真理只差七十遍了,加油!

中国文学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太多了,这八本是我个人目前反复阅读的书单。
————————————————————————————————————
这个书单里《厚黑学》其实属于受争议的书,不过我个人认为厚黑是一种思路,是工具,也确实对我影响很大,所以就把他推荐了,其他七本都是中规中矩。所以这个答案不受追捧我是有预料的,不过没想到居然受到了这么高比例的收藏,43赞30收藏,谢谢大家。







评论区有位大叔貌似是那个读书无用论的支持者,关于这类思想,我是有话说的。

1.我刚才又翻了一下,有不少回答都是分析批判那个读书无用高票回答的,一些更高赞回答已经将他的逻辑错误分析的很到位了,不过大家的三观都比较正,抨击的都比较正面,如果让我这种人来抨击他会更惨,不过那回答矛盾处甚多,也没必要再在这里批判,我建议您还是再看看更多人的分析。


2.上班三年确实对我影响很大,但是其实我接触的四十岁的五十岁的像我父母六十了已经,甚至当年我太奶奶97高龄,见到我们这些小辈都是劝我们趁着年轻多多读书,不知道您是经历了多么惨淡的人生才有了读书无用,任何中国经典都不适合反复阅读的结论的。

佛印和苏轼的小故事您听说过吗?


3.我再重申一遍,读书两大忌讳,
一忌不知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二忌思维逻辑混乱,舍本逐末。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90103/3470.html

更多阅读

春暮西园阅读答案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阅读答案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阅读答案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阅读答案】。[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国有三不祥的阅读答案 《国有三不祥》阅读答案

《国有三不祥》阅读答案国有三不祥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

国有三不祥的阅读答案 《国有三不祥》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

推敲阅读答案俄 贾岛推敲阅读答案

 贾岛推敲阅读答案:  阅读题  1.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遂于驴上吟哦(歌唱) B.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不时地)  C.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 D.遂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

超然台记 阅读答案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阅读答案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阅读答案——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细菌发电前景广阔阅读答案”

声明:《反复推敲阅读答案 中国有哪些值得反复阅读和推敲的著作?》为网友尐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