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ar of mine 如何评价 This War of Mine (这是我的战争)这款游戏?

This War of Mine:我们为何热衷暴力,却又抵制暴力

  “看着那对老夫妇以及他们儿子的身体慢慢倒下,我的手微微颤抖,仿佛正握着的不是鼠标,而是屏幕里滴血的匕首。当我背上装满掠夺来的物资的背包,离开血迹斑斑的房间时,我知道,我正开始慢慢习惯这种杀戮;然而我也清楚,直到卸载这个游戏为止,罪恶感将会如影随形。”

  以上是我在《This War of Mine》(国内译为我们的这一战or我们的战争)这款游戏中一段真实的心路历程,之所以将一点游戏感想用如此矫情的方式在卷首表达出来,是因为在过去的游戏体验中,我从未因游戏中的杀戮而感到丝毫不安,但《This War of Mine》却能让人跳脱到游戏之外,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

  必须要说,《This War of Mine》是一款与众不同的游戏,它讲述了一组幸存者在战争后的废墟城市里搜集物资、努力求生的故事。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世界观,加上开发团队在游戏节奏感和数值设计上的一些“小花招”,使得物质的匮乏感贯穿游戏流程的始末。在这样的环境设定下,无论施暴还是被施暴,无论暴力行为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我们始终没法摆脱与“暴力”的联系。

  我想分几步来探讨《This War of Mine》中,我们(也就是玩家们)与“暴力”是如何发生联系的,以及设计者如何通过情感代入和惩罚机制来限制暴力,同时强化和表现游戏的“反战”主题。

  量化的资源产出促使我们使用暴力

  我们为什么要在游戏中选择使用暴力?从表面上看来,这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在一般的游戏机制中,暴力(或者说杀戮)往往意味着量化的资源产出,而在大多数游戏中,通过花费时间和使用暴力(击杀敌人)来积累资源是受到机制鼓励的,尤其是过去的一些RPG游戏中,例如在早期红白机平台上曾大量出现的国产RPG。

  而这种杀戮行为受到鼓励的基础是:游戏设计并未引导玩家将情感代入到游戏角色(甚至NPC)中,也就是说,玩家不会自主地将游戏中包括敌人在内的NPC角色看作“真正的生命”。

  如果将这种理论代入到《This War of Mine》中,则显得更好理解,包括食物、药品等各类物资的匮乏在游戏中都是常态,这给我们使用暴力提供了更为足够的理由。

  换一个角度,从关卡设计层面来讲,《This War of Mine》中提供了多样化的通关方法,例如最简单的暴力流、通过物物交易避免暴力的贸易流等等。与暴力流相比,贸易流玩法要求玩家具有更高的统筹能力、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游戏中的挫折)以及足够的耐心,而暴力流从根源上来说,只需要一把刀子,这或许是我们更倾向于在《This War of Mine》中使用暴力的原因之一。

  因暴力而生的两难抉择,强化反战主题

  在我看来,游戏中暴力的滥用可能来源于奖惩机制的不平衡,例如《使命召唤6:现代战争2》中“莫斯科机场”这一关,主角是混在恐怖分子中的卧底,由于其特殊的身份,玩家可以在该关卡中肆意杀害平民而不受到惩罚,这个设计还一度引起社会的关注与讨论。

  通常来说,一个游戏会通过惩罚机制限制玩家胡乱使用暴力,例如CS中击杀人质会被系统扣减金钱、GTA中发生犯罪行为会积累通缉等级的设计等等。这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固然限制了玩家行为,但并不能在情感层面使人发自内心地进行自我反省,并认可游戏的主题。

  对于一部分游戏来说,要求玩家自省和认可游戏主题或许被认为是一件比较扯的事情,但就《This War of Mine》来看,它显然需要通过某种设计来强化一些在游戏中使人感到痛苦的体验,例如:是否要掠夺一对没有反抗能力的老夫妇的物资;是否要在己方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还去帮助他人;是否要选择杀戮来获取更多物资等等,玩家需要在两难的境况中做出基于人性的抉择。

  要造成“两难的境况”,游戏首先需要让玩家对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移情”,简单来说就是情感的代入。一般说来,玩家对角色产生“移情”的缘由有几种,或是因为一个角色在形象塑造上符合审美,或是因为角色的某种特性使得玩家经常使用等等,这会让玩家不自觉地代入到游戏提供的情境之中来思考问题。

  在此基础上,《This War of Mine》为游戏中的暴力行为设计了“双刃剑式”的奖惩机制,即玩家通过暴力行为(掠夺、杀人)可以获取更多物资,但这种不道德行为又会为游戏中的角色带来负面情绪,导致人物能力降低,影响游戏进程。

  这样的设计,在限制了无节制暴力行为的同时,也通过做出抉择时的两难境况给予玩家自我反省和思考的空间,无形中强化了体验者对游戏“反战”主题的认同。

  我们热衷暴力,却又抵制暴力

  这一段与文章主线关联不大,主要是讲一些我在游戏中的真实感受,希望同样研究过《This War of Mine》的读者看完能有一些共鸣。

  事实上,在游戏初期,我本着“悲天悯人”的原则,尽量避免着暴力行为的发生,最大尺度也就是小偷小摸,从别人领地中偷窃一些药品和食物,以维持自己团队的生存。

  心态的变化发生在我第二次进入“安静的小屋”进行搜索后,这个地图中只有两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即使我们闯入屋中大肆掠夺,两位老人也只会苦苦哀求。但当我们狠心拿走一部分物资,并过一段时间再次返回后,便会发现,两位老人已经因为物资缺乏而死去。

  这种玩家行为对游戏世界发生影响,并出现强烈反馈的现象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唤起对良知的责备,二是促进和催化了“破罐破摔”心态的形成。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既然双手沾上鲜血,那么未来直接的杀戮行为其实已经不远。

  于是,在废弃的医院中,为了一把猎枪,我们可以杀掉一个对我们没有任何敌意的陌生人,也可以躲在阴影中袭击那个保护自己父母的青年;甚至是拿到枪后,为了泄愤并节省子弹,还用匕首杀死两个失去儿子的老人,又或者是在废墟中疯狂地追杀一个无意中撞破我们偷窃行为的人。

  我自己也在想,为什么一开始的善良和小心翼翼,最后会演变成疯狂的、肆无忌惮的杀戮呢?或许是在杀人夺枪后,那些无辜的NPC在我们眼里已经成为了量化的资源产出点,而暴力行为在游戏中给角色带来的负面情绪(人物能力降低、作用下降,游戏难度提升)则让我们愈发焦躁,这种焦躁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

  当这种“焦躁”称为常态,我们可能会因为游戏难度的不断提升而逐渐放弃通关游戏的机会。这种“焦躁”在游戏中导致的只是自暴自弃的暴力行为,但如果折射到现实中的话,我们失去的,也许就是人性。

  这是我第一次在游戏中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邪恶与残酷,以及其对人性的摧残,从这一点来看,《This War of Mine》对“反战”主题的表现与强化,值得给满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340103/9638.html

更多阅读

如果扶老人,是一场战争 这是我的战争老人

1D组准备,前方500米,躺地老头等着你去扶!一旦老人躺下,就是你们登场的时候——特扶大队守则第一条。火烧云悬在天上,化作一条燃烧的海岸线。整条中山北路空无一人,只有落叶在秋风里无规律地打旋。警示灯是明黄色,它一圈一圈的旋转,虎斑色的

这是我的名片,敬请惠存摘自黄齐斌博客 敬请惠存 英文

我有一个习惯,每当诊查结束患者即将离开诊室时,都会拿起桌面的名片双手奉上:“这是我的名片,敬请惠存”。尽管大家都在呼吁看病难,但是病人还是有很多医院可以选择。在众多的医院、医生中能在选择普瑞眼科医院,我能有机会给患者诊查是缘分

有关战争军事的成语 这是我的战争军事岗哨

有关战争军事的成语国家安全 领土 叛乱:安邦定国安不忘危富国强民尽忠报国精忠报国丧权辱国安营扎寨治国安民文治武功久安长治内忧外患内外交困外强中干寸土必争金瓯无缺瓜分鼎峙三分鼎足三足鼎立蚕食

这是我的战争公寓废墟 嫖宿幼女罪存废之争的错位

     自1997年《刑法》修订,将嫖宿幼女从强奸罪中剥离,列为独立的罪名以来,该罪的存废之争一直鼓荡不息,尤其是这两年,随嫖宿幼女案的激增或者说浮出水面——以前案发率未必就比现在小,只是缺少曝光——相应争论更是愈演愈烈,俨然比死

这是我的战争 奶粉战争

     奶粉,原本只是一种极为普通的食品,如今亿万国人的敏感神经却因它而起。在当下,奶粉正享受着名表珠宝奢侈品的超规格“待遇”,成为诱惑走私者和“水客”们铤而走险的物品,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和家庭、阶层的象征,成为各种传言、阴谋

声明:《this war of mine 如何评价 This War of Mine (这是我的战争)这款游戏?》为网友沉默得太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