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宏观调控 如何看待上海把常住人口不超2500万作为长期调控目标?

这个答案之前被屏蔽了,换个问题再发一遍。。。。

------------------

最近,大家都被上海公示的2016-2040年的城市整体规划草案刷屏了吧。

这个总体规划草案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上海2040年新目标:

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这个总体规划草案还用了一张很萌的封面图片:



是不是很令人向往?是不是觉得这个城市超棒?是不是想赶紧来这里工作结婚生活然后养育一群如此可爱的孩子?

好的,问题来了,有多少人够资格生活在这座令人向往的伟大的全球城市里呢?

这个总体规划草案也告诉你了:

2040年,上海的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

嗯,2500万,名额还挺多的嘛。

好的,问题又来了,现在已经有多少人已经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呢?

官方的统计数字是:

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415万。

那么简单计算一下:

2500万-2415万=85万

是的,虽然你可能很想来这座伟大的全球城市工作结婚生活然后养育一个像规划封面照片上一样可爱的孩子,但事实却是:

在2015至2040的未来25年里,上海这座伟大的全球城市只剩下大约85万个常住名额了。

(补充说明: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的话到2040年是1900万到2000万,也就是说总共要引入的人口是500万到600万,也就是每年20万-24万。85万是缺口数据。)

如何看待宏观调控 如何看待上海把常住人口不超2500万作为长期调控目标?
秒杀!手快有手慢无!

是的,上海向全球宣布自己的要成为伟大的『全球城市』的同时,同时也向全球宣布了另一个消息:这座伟大的『全球城市』的市民资格要开始限量供应了。

我想,这应该是全球最牛逼的饥饿营销案例了吧。

在对这个营销概念表示钦佩的同时,我们也不妨从技术角度上分析一下,要如何进行人口控制才能实现这个2500万人的全球城市呢?

----------------------------

我们都知道:无论营销方案怎么做,产品本身要过硬才行。这个道理对于城市也是一样:

虽然我们要控制人口总量,制造稀缺感,但首先我们得实现『全球城市』的伟大目标啊。

那么,『全球城市』是什么样的呢?

城市的主体是人。所以,全球城市,首先得是一个人口结构健康的城市。简单地说:干活的人得比不干活的人多才行啊。

看看天字第一号、第二号和第三号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的人口结构,这个道理一目了然,它们大概长这样:



是的,这三座全球城市的人口结构都非常健康,其劳动年龄人口都是城市人口的主体,其占比都在70%左右。

换句话说,10个人里得有7个人能干活。

是啊,这样的城市才有活力嘛,那么上海呢?请看下图:



也不错,2015年的上海也很健康,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总量也差不多是70%。

10个上海市民(常住人口)里也有7个能干活。

但是问题来了:

2015年的上海虽然很健康,但2040年呢?

我们可以利用人口学中的队列要素模型简单地计算一下:

以2500万人口总量为目标,我们可以设定每年限额进入上海的人口数量为X(X的年龄结构参考上海历史净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然后导入分年龄组的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用模型倒推一下,就能得到X的值;然后将这个值按照设定的年龄结构进行二次推算,就能得到这2500万人的年龄结构变化了,结果见下图:



可以看到,我们虽然能够在总量上将上海常住人口每五年都控制在2500万,并且坚持到2040年也不突破,但整个城市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也降至56%,其老龄人口比例达到34%。

换句话说,10个人只剩下5.6个人能干活。

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

1,上海人比较长寿(预期寿命达到82岁)。所以上海人步入老年后,不能很快地通过『死亡』这种形式把人口名额释放出来给年轻人;

2,上海一直是中老年人的净迁入地区。从历史上看,虽然过去10年净迁入上海的人口以20~30岁的年轻人居多,但也有相当大比例的中老年人也在迁入上海,其中,劳动年龄人口与老龄人口的比例大约是9:1。

换句话说,平均9个年轻人来上海,会带来1个老人。

这怎么能行?

这不是阻碍这座城市成为充满活力的全球城市吗?

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只能接收有活力的年轻人!

好的,假设我们能够禁止外地老年人迁入上海,那么,2040年上海的年龄结构会不会有所好转呢?

试一试便知。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人口计算模型,把X(每年净迁入人口)中的老年人全部删掉,换成100%的20~34岁年轻人,再进行一次运算,结果请看下图:



可以看到,禁止老年人入境之后,结果果然好了。但也只是好了一点点而已。

同样每五年的人口都能控制在2500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从56%微微上升到了59%、老龄人口比例降低到了32%。

10个人里能干活的从5.6个人,上升到5.9个人。

好像影响不大嘛。

看来,仅仅是禁止老年人来上海,还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达不到10个人里7个人干活的全球城市活力状态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我们再简单粗暴一点吧。

我们再回到之前的人口模型,先把每五年的人口总量目标锁定在2500万,然后再把每五年的劳动年龄人口结构也都锁定在70%。这样目标不就直接实现了吗?请看下图:



是的,在以上的计算场景中,上海市的总人口稳定控制在2500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基本稳定在70%,老龄化比例稳定在为20%,抚养比稳定在为45%,完全达到了全球城市的健康标准。

完美!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上面这张图是通过锁定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两个变量硬生生计算出来的。而为了实现这个结果,我们在计算中不得不硬生生地修改了生育率、迁入年龄组、迁出年龄组等多个人口变量,实际上在数学层面上已经进行了一次人口控制的工作了。

那么,我们把这些变量修改的特征提炼出来,不就搞清楚上海未来控制人口的方法和要点了吗?没错!那么,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吧:

为了实现一个2500万人口的全球城市目标,上海需要在人口控制上做哪些工作呢?


1,我们需要在这座城市强制推行新的生育率指标。从2016年起,上海的总和生育率必须提高到2010年水平的1.2倍;


2,我们需要在这座城市强制推行迁入人口的年龄限制。从2016年起,禁止20-34岁年龄段以外的外来人口以任何形式转变为上海的常住人口;


3,我们还需要在这座城市强制推行常住人口的年龄限制。从2016年其,禁止超过75岁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只要年龄达到75岁,必须立刻取消其常住人口资格,强制迁出上海。

通过以上三个有力的政策工具,我们相信上海一定会实现人口目标,在2040年成为一个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的伟大全球城市。

但问题是:上海,你真的能做到吗?

-------------------------

这次被总体规划草案公诸于世的2500万人口控制目标,其实早在数年前已成为上海诸多行政部门的工作目标。

2500万,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数字,但它的力量却不亚于一道封印在上海头上的紧箍咒。它使得这座城市不敢供应土地、不敢新建住宅;它使得市民们因为地域、语言、阶层、出生地的不同,凶残地互相歧视与排挤。

最可怕的是,它使得上海越来越成为一座冷酷无情的城市。


为了实现一个荒谬的人口目标,这座城市将不得不吞下年轻人,吐出老年人;吞下青春激情,吐出残体衰驱;吞下税收与养老金,吐出无力续缴的还乡者。人们如新鲜甘蔗般送入这座城市,再如榨干的渣滓般被丢弃四方。只留下最终幸免的2500万人,如法老般观望着这座城市中来来去去奴隶一般贡献血汗的人群。

所以,当这份总体规划草案在朋友圈内刷屏之势传播时,我们并不担心这个规划的文字过于正式还是轻松易读;内容过于激进或仍然保守;深度过于艰涩或朴实无华;我们甚至不担心这个规划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这座城市最终有没有变成所谓卓越的全球城市。

我们真正担心的是:

当2040年来临,我们这代人逐渐老去,而上海真的变得如他们在规划文件中所宣扬的那样伟大,到那个时候,我们是否还能成为法定规划中这座伟大城市的2500万市民之一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40103/120.html

更多阅读

宏观经济如何影响股市 宏观调控影响股市公平

     本周我不谈现货,也不谈期货,想谈一谈股票市场以外的一些微妙但却影响深远的改变。  自2007年之后,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为什么越调越多了呢?  众所周知,我国曾经实行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后直至1993

宏观调控的手段 政府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实现宏观经济调控

   内容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给政府调控职能带来全新的变革,即实现“电子调控”。本文论述了电子商务的宏观经济调控、电子商务的经济监督等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 电子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 经济监督   

第37节:宏观调控与民营经济(2)

系列专题:《中国十年之真问题:舒立观察》   在经济紧缩期间防止政策不当对民营经济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关键还是要提倡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尽可能减少和杜绝行政性的"调控"。在这里,如何对待传统的审批制格外重要。最近,据有关部门调查估计

声明:《如何看待宏观调控 如何看待上海把常住人口不超2500万作为长期调控目标?》为网友遍地梧桐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