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心理学 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更自私吗?

看起来会,不过我们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很多研究表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似乎会比一般人更自私。大概列举一些研究如下。

在囚徒困境博弈中更倾向于背叛(Frank,Gilovich和Regan,1993)。

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作为分配者一方时,给出的金额更少。相应地,也原意接受更不利的分配方案(Carter和Irons,1991)。

在团结博弈中,更少给出中得的彩金(Selten和Ockenfels,1998)。所谓团结博弈,就是一群人一起玩彩票,只有一人能中彩,然后中奖者决定要不要分一部分彩金给他人。

在公共品博弈中,他们更少投资(Gerald和Ames,1981)。所谓公共品博弈,就是一群人分别投资到公共奖池,然后平分收益。

学习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更少捐款(Bauman和Rose,2009)。前面的研究多为实验室实验,而这项研究数据来自现实,显得更为可信。这个结果特别有意思的两点在于:如果学的是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捐款比例最低:如果学的是非主流流派的经济学课程,捐款会多一些,但还是低于普通学生。捐款降低主要取决于是否上过经济学课程,如果高中已经上过了经济学先修,捐款就会低。

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不算是自私,但大致也有一些相关性。

当被要求想象自己是企业管理者,需要在利润最大化和员工福利之间做取舍时,经济系学生显著倾向于前者(Rubenstein,2009)。

经济系学生更倾向于认为价格机制能带来公平(Frey和Pommerehne,1993)。

经济系学生在实验室实验中更容易接受贿赂(Frank和Schulze)。

如果让学生想象自己买东西,店家少收了钱或者在地上捡到100块钱,经济系的学生选择返还的概率更低(Frank,Gilovich和Regan,1993)。

最后,再给几个反面的例子,如果单单看这些研究,似乎经济系的学生也没有那么自私,大部分例子要感谢 。

无论是囚徒困境还是公共品博弈,经济学教授做得都要比政治学系教授要好,表现最差的是社会学系教授(Laband和Beil,1999)。

如果把最后通牒博弈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比如说,把直接分配改成参与者隐秘地往小信封里塞白纸和钱,连实验者都不知道具体装了多少,差异会消失甚至逆转,变成经济系学生反而更加慷慨(Kahneman,Knestch和Thaler,1986;Eckel和Grossman,1995;Frey和Bohnet,1995;Kagel,Kim和Moser,1995)。

总体来看,虽然有一些反面观点,但支持题主观点的文献还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有用实际的捐款数据做的研究,看起来比较有说服力。不过,这里还有三个问题需要做深入探讨。第一个问题即是 的看法:是经济学学生更利己,还是他们对他人的预期与其他人不同?第二个问题是:出现这么明显的差别,是自我选择还是教育导致?或者说,是有这些特点的人会选经济系,还是说是经济系课程本身让人变得如此?

第一个问题可以做一点更详细的解释。以囚徒困境为例,你选择坦白还是抵赖,完全取决于你对对方决策的信念。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我们和父母在实验室做这个实验,肯定能够玩出两个抵赖,因为彼此信任。如果是和陌生人,恐怕就不一定了。所以,在诸如囚徒困境、公共品博弈这样的场景中显得更自私,不一定是本人自私,也可能是他/她的信念发生了改变。如果纯粹是信念上的改变,那未必是坏事。
自私心理学 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更自私吗?

想象一个人从天真无邪的童年慢慢长大到成年。小时候,父母都告诫他/她要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长大了,相应的教导也变了,善良依旧,但也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像公共品博弈,投射到生活中就可以理解成大家合伙做生意,都要投资。此时自己的决策就取决于对他人的信念。对每个人来说,信念都应该是越准确越好。像前面叙述Frank等人的研究,其中发现经济系的学生认为别人可能返还的概率显著更低,这说明他们的信念确实显著异于常人。因此,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分离自私和信念。

此外,前面列了很多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实验人员眼皮底下进行的,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大家都可能显得更加“亲社会”。而如果一个人学过经济学,他/她更可能能够理解这些行为(这不代表他/她自己支持!),因此汇报也会更加诚实。所以,单纯做问卷或者实验室实验可能会弄错比例。

1993年,Yezen,Goldfarb和Poppen三位学者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做了进一步的实验。他们随机地挑选了一些社会科学课程的课堂,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把里面装有钱,写着收信人地址的白色信封丢在教室的同样位置,观察大家的反应。结果发现,经济系学生把捡到的钱返还到信封地址的概率显著高于其它学科的学生。这意味着我们刚刚提到的两个因素确实在行为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真的遇到考验,经济学学生不坏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回头审视开头列出的一大堆研究,可以看到:如果把最后通牒博弈整个过程搞得高度匿名化,双方互相不清楚,甚至连实验人员都不清楚具体的决策和行为,经济学系学生的行为就变好了,甚至在部分情景中还超过了非经济系的学生,这也可以佐证前述论点。另外我们还看到,在Leband和Beil的实验中,经济学教授的表现也不差。

那么,这种区别是来自于自我选择,还是来自于教育呢?前面提到的捐款研究认为这一点是上课导致的,尤其是经原和中微。而贿赂那篇研究则认为是自我选择,Cipriani,Lubian和Zago等三位学者做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也支持自我选择的观点。2003年,Frey和Meier利用两次公益机构在苏黎世大学的募捐设计了一个自然实验,发现区别主要来自于自我选择,上经济学课程不会显著降低学生捐款的数额。此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捐款意愿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更低。

让我们总结一下。确实,有很多研究显示学经济学的人看起来会更自私,但深入的分析告诉我们两点。首先,区别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自然选择,这个锅不能完全扔给经济学教育背。其次,很可能并非是经济学学生更自私,而是他们的信念和普通人有差异,而且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真的遇到考验,他们未必会做得更差。当然,部分研究显示经济学教育还是有一定影响,并且对男性影响要大于女性。

经济学家对这点区别也有很多评论,概括起来可以叫一好一坏。Bauman和Rose认为,我们应该多讲一点互助互利的东西,不要总是搞“囚徒困境背叛是占优策略”那一套;Hirshleifer认为,我们的现行教育把世界讲得还是太好了,实际上很多人根本不愿意交易,也不讲价格。暴力、抢劫和杀戮也是经济中常见的现象。

在结尾之前,我也卖一点私货。首先,不管经济学教育对社会来说是public goods还是public bads,这里都牵涉到 一个比较偏门的理论——述行论。人创造的知识体系塑造了人本身,不可思议,相当有趣却又难以把握。其次,自私未必好。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还是用类似的实验,实验中体现出的高自私水平和高心理疾病风险,以及差的职业发展相关。自私的人收入更低,也更难晋升。

最后,补充一点,有兴趣的可以在中国也做做这个实验,把各个学科的都做进去,我想一定会非常有趣,是挑起一波口水,带起一波节奏的好机会。

利益极严重相关:经济学本科生。 姑妄阅之,姑妄信之。


参考文献:
Bauman Y, Rose E. Why are economics students more selfish than the rest?[J]. 2009.
Benz M, Meier S. Do people behave in experiments as in the field?—evidence from donations[J]. Experimental Economics, 2008, 11(3): 268-281.
Carter J R, Irons M D. Are economists different, and if so, why?[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1, 5(2): 171-177.
Cipriani G P, Lubian D, Zago A. Natural born economist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9, 30(3): 455-468.
Dohmen T, Falk A, Huffman D, et al. Homo reciprocans: Survey evidence on behavioural outcomes*[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9, 119(536): 592-612.
Eckel C C, Grossman P J. Altruism in anonymous dictator games[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96, 16: 181.
Ferraro F, Pfeffer J, Sutton R I. Economics language and assumptions: How theories can become self-fulfill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 30(1): 8-24.
Frank R H, Gilovich T, Regan D T. Does studying economics inhibit cooperation?[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3, 7(2): 159-171.
Frank R H, Gilovich T D, Regan D T. Do economists make bad citizens?[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6, 10(1): 187-192.
Frank B, Schulze G G. Does economics make citizens corrupt?[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2000, 43(1): 101-113.
Frey B S, Bohnet I. Institutions affect fairnes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JITE), 1995: 286-303.
Frey B S, Meier S. Are political economists selfish and indoctrinated?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J]. Economic Inquiry, 2003, 41(3): 448-462.
Frey B S, Pommerehne W W. On the fairness of pricing—an empirical survey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3, 20(3): 295-307.
Hirshleifer J. 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conflict theo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Kagel J H, Kim C, Moser D. Fairness in ultimatum games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asymmetric payoffs[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96, 13(1): 100-110.
Kahneman D, Knetsch J L, Thaler R. Fairness as a constraint on profit seeking: Entitlements in the marke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28-741.
Konow J, Earley J. The hedonistic paradox: Is homo economicus happier?[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8, 92(1): 1-33.
Laband D N, Beil R O. Are economists more selfish than other'social'scientists?[J]. Public Choice, 1999, 100(1-2): 85-101.
Marwell G, Ames R E. Economists free ride, does anyone else?: Experiments o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IV[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81, 15(3): 295-310.
Selten R, Ockenfels A. An experimental solidarity gam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8, 34(4): 517-539.
Yezer A M, Goldfarb R S, Poppen P J. Does studying economics discourage cooperation? Watch what we do, not what we say or how we play[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6, 10(1): 177-18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40103/5379.html

更多阅读

感谢曾经伤害过我的人,因你我变得更美好 让家变得更美好

无可避免,我们都曾受过他人有意无意、或大或小的伤害,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曾经给你带来了那么多的痛苦,时至今日,你内心还存着怨恨么?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刻骨铭心伤害的人,那些曾经让我们痛哭流涕,让我们发誓老死不相往来的人,那些曾经在我们心上

感谢伤害过你的人----感悟 感谢伤害过我的人

搜狐博客 > 爱莲说 > 日志 > 喜欢2007-08-25|转载感谢伤害过你的人----感悟周末,可以有空闲在博里看风景,欣赏佳作,感悟生活!重读"感谢伤害过你的人",仿佛又重新历练了一次,转来与己,与友共勉!感谢伤害过你的人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

要感谢曾经伤害过你的人 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要感谢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文/超凡记得在游北京的百仙洞时,曾看到这样一句劝勉语:“要感谢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很是困惑,觉得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只有佛家得道之人才具备的心胸吧。大师看出我的疑惑,便合掌口诵阿弥陀佛后说道:“施主,

祝曾经当过兵站过岗的人八一快乐 庆祝八一建军节

祝曾经当过兵站过岗的人八一快乐一不小心来到部队,青春年少已是白费;屁大点事也要开会,吃点米饭还得站队;来个女友还得单睡,逢年过节就得战备;熄灯哨响一般不睡,泡妞嫖赌一样不会;爬山跑步不知疲惫,撒谎探家报点车费;白酒红酒不知道醉,打架斗

你感激伤害过你的人了吗? 感激遇到你

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是我们自己的手。一句温暖的话,就象往别人的身上洒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两、三滴,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惜缘

声明:《自私心理学 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更自私吗?》为网友一缕阳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