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跻身一线城市 早期的5个经济特区中,为什么只有深圳能够跻身一线城市?

涉嫌抄袭的高赞答案已被折叠,目前拿了三千赞的回答也仅仅提到了香港的因素。如果研究某地区经济发展只考虑地缘优势,而不去看其他角度,这是不是有点「只见树叶不见森林?」

深圳的高速发展确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但是同样还离不开制度优势和人才;其他四个特区没有像深圳那样发展起来,除了没有像香港那样的大腿外,还与当时的发展眼光、制度、政治因素等因素有关系。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来实现祖国两岸统一。所以深圳(对接香港)、珠海(对接澳门)、汕头(对接华侨)以及厦门(对接台湾)设立的目的除了作为改革试验田外,还有就是为了缩短与港澳台的经济差距,以迎接日后港澳台回归。

初创阶段(1980-1985):从对接方来看,深圳与厦门就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它们的对接方是「亚洲四小龙」。二战后,制造业转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轮是50年代从美欧转移到日本;第二轮是60-70年代从美欧日转向「亚洲四小龙」;第三轮则是80年代从美欧日、「亚洲四小龙」转向中国沿海地区。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制造业转移时期,深圳与厦门就成了风口的猪。关于香港制造业转移可以参看我另一个回答:

然而,事实上只有深圳飞了起来。因为最初设立的特区中,深圳的面积是最大的,而且基础也是最落后的。特区面积大,特区面积大,一方面意味着更多的制造业可以转移到该地区;另一方面意味着区域内新制度相对旧制度的比例更大,区域内改革的阻力更小。基础落后则意味着不需要推到重建,只需要从零开始。因此,深圳一开始就走了综合性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特区与城市管理用一套体制,效率相对较高。

而在汕头、厦门地区,由于特区最初的面积很小,引进的工厂很快就饱和了,原本意欲进驻的企业也被迫选择深圳。另一方面,由于特区最初设立的面积小,即便是后来面积逐步扩大,但是特区一开始与城市的体制不相符,这样便造成缺乏长远的规划与城市定位。就拿珠海来说,特区面积逐年增加,城市定位也几年一换。据统计,珠海市政府公开表明的城市定位,平均每四年就更换一次。再加上特区与城市平行的两套管理又难理顺,既限制特区发展,又妨碍市区发展。这一点,早些年经常与政府打交道的商人都清楚。

再说点制度与政治原因:珠海毗邻的澳门经济总量无法与香港相比,其制造业在上世纪初便已衰退,支柱的博彩旅游业也因为社会制度的原因,无法被珠海引进。所以,按照和谐社会拒绝黄赌毒的说法,珠海小朋友守着个靠「吃喝嫖赌抽」发家的长者,家长怕他「学坏」就不让珠海跟长者学习怎么发家。所以,澳门对珠海的辐射作用很小。另外,有答主说珠海位于珠西,远离香港,所以很少有港商去投资,这种说法有点天真。事实上是珠海在改革初期并不像深圳一样对「三来一补」企业那么欢迎,相反它对这些企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非常保守,因此错过了80年代的制造业转移潮。另外珠海发展中期在基础设施等规划方面采用「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高质量、现代化」的超前发展战略,将宝贵的资源过多地投入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上,希望做到一步到位。随后又将大量的资金花费在大港口、珠海机场等大工程上面,这就直接导致90年代工业投入不足。大工程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项目,而推动经济增长需要的是却是工业。这也是造成珠海现在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

汕头作为侨乡,在九十年代前发展还不错,虽然改革力度不大,交通也不方便,但是人口曾达到过千万,然而也正是这千万的人口导致汕头被一分为三。行政区划的调整导致整个城市的定位摇摆不定,再加上其对外来人口的不够包容,语言的相对封闭,严重影响了其对外来人员的吸引力。另外,80-90年代很多起潮汕商人不守信用的事件也严重影响了地区形象,降低了外商及港澳台华侨投资的信心。

而厦门特区,虽然大陆在1979年初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意图在经济上吸引台商来大陆投资;但由于台湾当局对此态度僵硬,惩罚严厉,并通过「三不」政策阻碍台商来大陆进行投资,所以效果并不好。虽然台湾当局明令禁止,但大陆的优惠条件对台湾的中小企业非常有诱惑力,于是一些台商选择了比较隐秘的投资方式,这些方式主要有:
1.在岛内申请去港澳投资,然后在港澳等地先建立办事处,再从港澳转投珠三角;
2.在岛内申请去大陆周边的国家投资设厂,在通过这些厂与大陆发生贸易往来和投资关系;
3.在蒋经国允许台胞大陆探亲之后,以探亲为由委托大陆亲人代为挂名,进行投资;
4.以合资代理的形式,透过香港、美国、日本组成的控股公司向大陆直接投资。

这些形式中,大多数都是选择通过香港这个中转点进行投资的,所以在特区发展的前期本来与台湾距离最近的厦门,反而没有与香港更近的深圳对台商来说更有吸引力。

事实上,通过实证分析,用法制化程度、产权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来描述特区的制度综合值,深圳的指数确实要高于同省份的珠海和汕头,三者的平均值分别是0.44、0.36和0.28。下图是我根据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马忠新研究员的数据制的表,大家可以看一下深圳在83年90年分别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上涨。83年的全国性严打对法制化建设有很大帮助,胡耀邦南巡的时候也特别提及。而90年4月深圳首次公开出售4家国营企业,允许国内外企业和个人购买;与同年12月的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更是加速了产权市场化的进程。这些都是深圳相比其他地区的制度红利。所以在改革的前期深圳凭借这些所以在改革的前期深圳凭借这些区位、面积、制度上的优势,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并且快速地完成了原始积累。不过这时候,各个特区之间的差距还没有那么大,毕竟发展的都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真正让深圳远远甩开其他特区的则在90年代之后技术人才的引进以及对高科技企业的扶植,深圳在这方面是做在了前面,而且是全国的前面。

深圳对于人才引进的重视体现在:特区在设立之初,负责人事工作的官员每次到内地引进人才都是随身带好着介绍信。只要双方都满意,当场就办理调入手续。深圳是全国最早实行单位用人聘任制度的城市,在当时全国工作分配的大环境中,这一点对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大。同时因为最初的原住民非常少,深圳表现的宽容性也对人才的吸引产生很大助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与移民文化的繁荣,在深圳高新技术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才是让深圳远超过其他特区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与移民文化的繁荣,在深圳高新技术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才是让深圳远超过其他特区的重要因素。

回答中没有提及海南,因为它出生的有点晚了。

个人专栏:经济/商业/历史方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80103/1013.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房地产会从一线城市开始崩盘 房地产崩盘的城市

房地产崩盘尚未发生,在这里也抛开以前的预计不考虑,只探讨房地产为何会从一线城市开始崩盘。第一,任何一个商品市场,崩盘一定源于全面过剩,基于房地产是典型的区域市场,全国房地产全面过剩到极限标志是什么?就是一线城市过剩。关于过剩,有

图文 游记 杭州运河一线游07: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2

一个让人欣赏起来流连忘返、叹为观止的展馆接前帖,继续今年5月2日,我的杭州运河一线之游,观赏完“中国伞博物馆”后,前往紧邻的“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参观“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内的展品,虽非文物级,但绝对是让人欣赏起来流连忘

2014“新一线”城市排名 2016全国一线城市排名

2014年新一轮城市等级划分正式出炉。此次城市排名是由《第一财经周刊》发起的,通过对400个城市的综合商业指数从低到高进行排名,指数越低则排名越高,最后得出了400个城市的综合商业指数排名。基于这个排名,对400个城市进行了全新的分级,

2014最新城市划分:哪些是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

一线城市 5 个:  北京(全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上海(全国经济中心)  广州(经济发达,中国第三大城市)  深圳(经济发达、特区城市)  天津(重要经济大港)二线发达城市 8 个:  杭州(经济发达、副省级、强省省会) 

成都早期的城市品牌 从成都发展看城市品牌的经济价值

不久前看到国外一篇关于中国中西部城市崛起的报道,特别以成都和武汉为例来强调“打造城市品牌”对于城市崛起的重要意义,文中写道:人们一提到成都就会想起大熊猫、茶馆、世界最早的水坝(都江堰),这是成都打造城市品牌的成果;而提到经济总

声明:《杭州跻身一线城市 早期的5个经济特区中,为什么只有深圳能够跻身一线城市?》为网友谁自顾自的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