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大学生进厂 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沉溺于游戏中?

因为所有游戏的设计都是冲着“人性的弱点”来的。

1、即时反馈
你在游戏中的任何操作,都会立马视觉化、数据化地显示出来。

不要小看每次砍怪物头上飚出的数字,不要小看出招的音效,不要小看伤血的红字和加魔的蓝字,它们都给玩家提供了最最直观即时的反馈。
为什么即时反馈是有效的?因为,即时反馈提供给玩家一种可控感。(有个段子说:电梯里的关门键其实根本无效,但光是这个装饰用的按键却实实在在可以增加乘客的可控感,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安抚效应,不易烦躁。——感谢 提供的信息:美国的电梯门规定必须是那样的,见 但中国的大部分电梯门按钮是实际有效的。)

对比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听课并不能让你直观看到经验值增长,看书也听不到书本被砍翻的惨叫,被游戏吊高胃口的学生自然觉得无聊、没劲。

2、多重系统,多样玩法,小目标渐进
相信你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哎呀,今天先玩到这样吧。但只差7%就升级了,要不就想打到升级吧!啊呀,打到稀有宝石,可以镶嵌武器了,赶紧去收集一下需要的素材。好朋友上线了,约了去打副本……打完了正好零点,又有新任务!……

无穷循环。

为了将玩家牢牢栓在游戏里,游戏不止提供升级体验,还提供各种全方位多角度的玩法。总能让你找到一个10分钟左右的小目标,不断去完成它,获得完成时的成就感。一旦得到这个成就感,为了维持这种欣快的感觉,玩家又迫不及待地投入了下一个小目标。

如此算来,平均10分钟一个小高潮,学习又怎么比得过它?

3、成就感
内在激励内在激励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自我能力的确认——这件事我喜欢,我做了,我克服了困难,我完成,我开心。
为什么简单的小游戏,比如扫雷、连连看会让人上瘾一般一盘又一盘玩下去?
因为它设置了恰到好处的困难让你证明你有能力破解它。感受到这种力量,你就想一再体验。(还记得刚才那个电梯按钮的例子么?对,这也是一种可控感的体现。)
称号完成了某种成就就会被记录。除了网游,现在还有谁会拼命找理由就为了给你发小红花?
展示
可能生活中一个普通小职员在游戏里就是一呼百应的公会老大。
这种权力和万众仰慕的感觉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稀缺资源”。
举个栗子:史玉柱在《我的营销心得》中提到,《征途》在情人节推出1元的虚拟玫瑰花,最后卖了可能有5000万。为什么?因为他提供了“展示”——只要送99朵以上,就上公告。

4、协作和献身
俗话说:人生有四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说的就是,当人和人一起经历过情绪的大起伏,就会产生更亲密的关系。

但大学生活能提供的供人情绪起伏的活动太少,导致同窗关系质量严重下降。取而代之的,变成“一起上过网”,在游戏里组队、团战、城战、洗白、pvp……虽然所有活动都建立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上,但产生的情感联系却是真实的。
甚至,游戏还能提供现代社会稀缺的“庄严”和“意义”感。呵呵,为自己公会牺牲过的童鞋都懂的。

一边是活色生香的鲜活情感,一边按部就班的麻木生活,大学又怎么跟剑三或者魔兽比呢?

===============================================
另外再补充一点:

5、简化世界,路径清晰
据说现代的关键词是“迷茫”,游戏的设计就是为了解除“迷茫”。

游戏体系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演进中,已经形成一套将现实生活总结简化的图谱、话语体系。
你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后有什么结果,全部都清楚地向你敞开。只需照着地图、攻略,就能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

往大里说,所有人都追求“对世界的理解”,而这种欲望,在游戏中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甚至已经反过来影响现实。
请看下图,这是一张微博上流传滴现实职业进阶图,or技能树。



有木有突然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
以上,是我的粗浅分析。

如果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强烈推荐一本神书!
《》


本书前言就提出:

游戏满足了现实世界无法满足的真实人类需求,带来了现实世界提供不了的奖励,它们以现实世界做不到的方式教育我们,鼓励我们,打动我们,以现实世界实现不了的方式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很“饥渴”,游戏填饱了我们,对更满意工作的饥渴,对强烈族群感的饥渴以及对更有意义的人生的饥渴。
书中的分析和例子都十分精彩,推荐阅读。

=====================================
本来看到的答案,觉得已经不再需要回答了。
不过感觉对于提主提出的“心理学角度”有欠缺,斗胆补充了这篇答案。
=====================================
十分感谢大家的点赞。
作为新人能得到接近三位数的赞,实在是……太赞了!~(≧▽≦)/~
=====================================
~~下面是更新~~

一开始我读《游戏改变世界》,完全只是想了解一下游戏设计中针对人类心理机制的原理,没想到,读完后,发现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谈“如何用游戏设计中的珍贵经验来改造现实生活”的未来学著作。

也就是说,当我们分析完游戏针对“人性弱点”的设计原理后,并不是要唾弃一口“万恶的游戏”,然后就能认清它的“丑恶”面目从此幡然醒悟天天向上了。

我们应该从中学习,学习游戏设计的精神、精髓,将它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上,让生活、学习也借此变得让人上瘾——这才是我们做此长篇大论分析的原因所在!(下面这部分特别想写给评论中的 童鞋,让我们一起奔向让人上瘾的学习生活吧!~(≧▽≦)/~)

书中作者举了个很有趣的栗子,我尽量用最简单的话描述一下:

作者在一次演讲中说:“要是在这场演讲中我每次冒出一个聪明设想,都能加1点智力就好了,或者至少在当众演讲方面能多加几点。哪怕我喜欢喜欢演讲,演讲本身还是一件让人精疲力竭的活动。要是能在这个时候,看到PPT上弹出一些“+1”的提示框,一定能带给我不少激励。”

几天后,作者收到了一份电子邮件。你猜上面写着什么?
“你的一位朋友XX,承认你的一些强项,并为之+1点。具体来说,他们认可的是以下这些属性:
+1智力
+1公众演讲
+1启发
恭喜!日安。”原来是一位听众,受了作者的启发,在网上做了一个小程序,让每个人都可以为别人送上“+1”,还可以附上理由。你可以在网站上内建的37种不同的个人强项中选择一项或者几项“+1”,网站就会自动给对方发一封电子邮件。如果对方在网站上注册,别人赠送的分数就会累加。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腾讯把“朋友标签”改成这个“+1”系统该多么好玩?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的QQ好友打分。这样,当你听一个失恋的朋友打电话跟你哭诉1小时后,你就可以期待她会记得送你一个“爱心”的“+1”。

如此一来,在游戏之外,在现实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游戏规则的设定和帮助来将我们的行动、成绩、效果可视化、数值化,建立即时反馈,形成一系列能满足成就感的小任务,建立联系……也就是说,能让现实变得跟游戏一样一样的!

事实上,不已经成功地应用了“+1”这个系统吗?

如果没有系统中提供的“+1赞同”,我想,我恐怕是无法静下心来花两三个小时梳理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将之系统表述出来的吧?
正是由于每个人点点鼠标,花时间阅读、评论,才有游戏上瘾般的魔力,吸引大家来分享知识和见解,产生高质量的回答啊:)

但,我认为这还不是现实游戏化的最终形态。

还记得我一直在强调游戏提供给人“控制感”这一条吗?

是的,最终形态,就是:你来设计游戏,你来设计目标,你来设计进程、系统、称号、奖励,你来给自己发小红花,你来给自己“+1”。

下面是我的一个尝试的企图,抛砖引玉一下哈:

——————
【成为写作之神 游戏设计】
目标:攒够10000分,成为写作之神!
计分方式:
写作书1000字5分
小说1000字5分
回答问题2分
读书半个小时写笔记2分,光读书要一个小时1分
观影笔记,3分
一条原创微博1分
把最近总结的理论说给一个人听 2分
其他特殊任务,特殊计分(比如突然要写个书评、写个歌词什么的)
看电影看休闲小说要用分数来购买时间,1分半小时。
每天基本分数是10分,达到就可以解锁成就。
每累计到100分,可抽奖一次,用两个骰子,抽到数字就是粉丝数,粉丝数代表地位称号。——————

在给自己设计游戏的时候,关键并不在于设计的系统有多完美,最关键的是,给自己另一种看待现实、掌握现实的方式。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幼儿园老师发现一个小朋友在厕所门口憋着不肯进,老师很奇怪,就问小朋友怎么回事。小朋友脸涨得通红,委屈地说“在家里上完厕所,妈妈都会给我鼓掌。”老师怎么劝小朋友,都木有用,最后老师突然灵机一动说:“这里没有妈妈给你鼓掌,那你自己给自己鼓掌好吗?”小朋友一听,就高高兴兴进去了。出来后,自豪地给自己用力鼓了三下掌。

你是那个等着妈妈给你鼓掌,别人给你点赞的人呢?还是那个,学会用力给自己鼓掌的小朋友?
结果如何先不去管,做了就先给自己点个赞如何?

以上。
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启发。

===================

ps:哪怕只是改变一下词语系统,都可以让我们转换思维、调整心态——

我会告诉你,自从我们公司把去办公室请老板签字叫做“去刷boss”后,整个气氛都欢乐了很多、积极了很多吗?哈哈~

2014-1-6 修改

【增加一个课堂运用游戏化思维的案例,from《游戏化思维》p172-173,略有改写】
受到《魔兽世界》的启发,印第安纳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爱德华·卡斯特纳瓦开始改革课程。
他宣布,所有来上课的学生都可以获得“经验值”,课堂陈述被称为“游戏任务”,考试被称为“打怪”,而家庭作业则变成了“锻造”。学生被分为不同的合作小组,简称“游戏公会”。

结果,这门课称为学校的明星课程,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学校的课程协调官员感慨道:“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元素是学生们熟悉、喜爱并且更加容易接受的,它给平常的过程换上了崭新的面貌,可以说真正地做到了寓教于乐。作为教育工作者,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学生是游戏的一代、社交媒体的一代。”

2014-7-25 修改

【2015-03-10 感谢日报推荐,再补充一点】

6、随机性
为什么卡牌游戏风靡日本,抽卡已经变成了“克金”?因为它运用了随机性。


关于随机性的强大魔力,有个实验是这样的,具体资料恕我暂时没找到,全凭记忆写下,欢迎大家给我提供:
科学家给鸟一个按钮,只要它按下就能吃到饲料,而另外一只鸟得到的按钮,产生的结果是随机性的,也就是说,可能有饲料,也可能没饲料。结果,比起前者的淡定,后者完全对按钮上瘾了,不断去按按钮,甚至都不为了吃饲料。
仔细想想,从进化角度来说,对随机性上瘾也是符合逻辑的——对于生物延续来说,食物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一旦得到就意味着生命可以延续,因此,生命机制本身的首要命令就是要最大限度保证食物来源。随机性,就好比草原上的花豹去追羚羊,可能追得到也可能追不到,也好比猴子去果树上找果子,可能找得到也可能找不到,于是,就需要生命体付出更多努力,来确保最终获得食物。为了防止生物体太容易放弃努力,生物基因中直接刻印了对随机性的偏好,也就是上瘾机制,让生物对此乐此不疲——也成了现在游戏性中的一大杀手锏。
抽卡让人上瘾的原因中,隐藏着随机性这个杀手,同样的,在“开宝箱”“抽奖”“牌类”游戏中,无不隐藏着随机性的惊喜。
这也是游戏让人上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ps:在这里推荐一下《创造力》这本书。本书中提到的创造过程中的“心流”概念,也很适合用在游戏上瘾的迷狂状态上。

下面是书中提到的“心流”状态9个特征,也回答了“创造性为什么产生愉悦”这个问题,和我上面提出的5条游戏上瘾机制基本都能对应上,也附在这里,给大家做个参考。更具体的内容,欢迎大家自主阅读:
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对行动有迅速的反馈。在挑战和技巧之间有一种平衡。行动和意识相融合。即全神贯注,意识和行动都只有一个共同目标。摒除杂念,只有当下,使我们摆脱了在日常生活中导致压抑和焦虑的害怕。根本不担心失败。自我意识消失。自我通过创造这种全神贯注进而遗忘自我的活动得到扩展。时间感被歪曲。行为具有自身的目的。做一件事最大的报酬就是做它时获得的体验。
======这里是补充结束的分割线======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40103/1449.html

更多阅读

白头发越来越多怎么办? 白头发越来越多

随着现代生活中的压力越来越大,造成了很多年轻的白领白头发越来越多。除了真正的随着年龄增长的生理白发自然生成之外。压力、心理、疾病、环境产生的白发越来越困扰着都市人群。生白发是由于头发髓质和皮质里黑色素颗粒减少或被空

为什么雀斑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长雀斑

  为什么雀斑越来越多?我们都知道“雀斑”喜欢长在女性脸上,但你知道为什么雀斑会越长越多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专家的介绍。  为什么雀斑越来越多?夏天的到来,很多脸上有雀斑的朋友会发现,雀斑是越长越多,越来越严重。华南黄褐斑特

商用炒瓜子机器 越来越多的书商“炒高”《茶翅高飞》

系列专题:《茶翅高飞》不久前,原价35元的《茶翅高飞》,被部分卖家“炒”高了价格,已经飙升至一本书135元/本,同时还要支付12元的快递费。现在,越来越多的书商开始“炒高”这本小众图书的书价,例如,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多位书商将《茶翅

单身女性越来越多 现在女性创业越来越多的秘密

女性创业在21世纪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女性创业者会越来越多,而且专家预计,在几年后,可能女性创业会超过男性。工具/原料女性创业在21世纪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女性创业者会越来

声明:《越来越多大学生进厂 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沉溺于游戏中?》为网友对你太执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