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打仗向来尊重下属意见,所以,一二九师在抗日战场上打得风生水起,与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是分不开的。
虽然尊重下属意见,发挥下级指挥官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刘伯承却经常提起一句话。
什么话?
“慈不掌兵!”
细究其含义,就是一定要严明纪律,做到军法严明。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很多营以上干部在红军时期就在此打过仗,回到了故乡,颇有雄赳赳气昂昂回老家的感觉。
但是基层干部和士兵则大多是北方人,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战士与当地老百姓沟通困难,久而久之,战士们产生了急躁情绪,把“联系群众”这条共产党军队的原则抛到了脑后。
连队有病号上卫生所,没有车,就借老乡的水牛把病号送往卫生队,很多当地群众都把牛赶到深山。
很多指战员都埋怨老乡思想落后,最后甚至出现了打骂群众、吓唬群众、拿群众东西等违反纪律的情况,
刘伯承和邓小平对部队这些状况了解后,马上召开了干部会,刘伯承在会上当场宣布了三条纪律:
“用枪打老百姓者枪毙!“
“抢掠民财者枪毙!“
“强奸妇女者枪毙!“
但是,也有顶风作案的,司令部机关一个管理员为解决办公和生活的困难,竟撬开杂货店铺的门,拿了几支毛笔、几斤粉条和白糖。
还有一个副连长,因公抢夺商贩的粉条和花布。
这两次事件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一个是司令部的管理员,是刘邓身边的战士,一个是有战功的副连长。
但是刘伯承为了严肃军纪,痛下决心,对两人执行了枪毙。
这一下,老乡都震动了,躲避到深山里的纷纷返回家园,都说到:“要知道解放军的纪律这样严格,说什么也不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