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还不会说话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绪基本上就是哭,可是家长以为宝宝是饿了,一哭就开始喂奶。
这种行为就是「过度喂养」。
还有哪些表现是「过度喂养」?从宝宝角度来看,「过度喂养」的症状有:
◆水样便,常带有泡沫和绿色。
◆呕吐,吐奶不能用拍嗝所缓解。
◆腹痛,伴有因腹痛或胀气而哭闹。
◆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
错误的喂养方式造成过度喂养。
是否过度喂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宝妈对宝宝摄入量的判断。如果配方奶配制得过浓,就会导致宝宝体内细胞外液呈现高涨状态,细胞内液减少,随之出现慢性口渴,而慢性口渴又可能增加哺喂次数,因此最终导致过度喂养。当妈妈认为宝宝吃得多有益健康时,就会导致过度喂养。
所以从妈妈角度来看,「过度喂养」主要表现为:
◆根据自己认为宝宝应该进食的数量,促使宝宝尽量多吃。
◆把配方乳品配制得比应有的浓度高。对此,可以从母亲配制的奶样中钠含量和宝宝尿样中肌酐、尿酸含量和容积克分子浓度的测定结果得到证实。
「过度喂养」的危害有哪些?很多家长认为,过度喂养没有什么坏处,顶多会消化不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1、导致过食性腹泻,吸收不良:过度喂养会加重消化器官的工作负担,引起消化不良,有可能呈现过食性腹泻,这种类型的患儿应先控制饮食,再加上适量的维生素和消食片,以协助其消化。粑粑麻麻一定要有计划的给宝宝喂奶,让宝宝的肠胃能始终保持一个正常的状态。
2、易导致脑疲惫:为消化过多的食物,消化道必然扩张,有限的血液和氧气绝大部分用于消化食物,而脑细胞会因此暂时缺血,所以吃的越多,脑供血越少,对大脑的损害性就越大。
3、易促进宝宝大脑早衰:有研究发现,早衰物质会因饮食过饱于饭后增加数万倍,易致肥胖症,甚至影响大脑的发育,智力偏低。
4、添加儿童肥胖的风险:营养过剩的胖宝宝,在长大成人后,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增大很多。
怎样避免「过度喂养」?有些宝妈可能不是很清楚宝宝的食量,每次喂的时候总是把握不住,其实宝宝是否饥饿是有迹可循的:
1、看宝宝吃奶后的反应
如果宝宝吃奶后很安静,没有之前的哭闹,表示他已经吃饱了。如果宝宝长时间不肯放开妈妈的乳头,或猛吸一阵放开又哭闹,且体重增长缓慢,则表明没有吃饱。
2、看宝宝的大小便
一般而言,宝宝每天大小便在6次左右,是奶水充足、宝宝吃饱的表现,如果少于6次,则是没吃饱。还有,宝宝吃饱后的大便是黄软的,如果宝宝大便量少,且呈绿色泡沫状,则是没有吃饱。
3、观察宝宝体重
6个月内的婴儿,平均每月增加体重600克或至少每周递增125克。大于6个月的婴儿平均每月体重增加500克。这些可说明母乳充足,婴儿吃得饱。
宝妈在喂养宝宝的时候,每次喂奶量应该随着宝宝体重的增长,有规律的增加,次数有规律的减少,还应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儿童时期逐渐固定吃饭时间,吃多少有孩子决定,少吃零食。
小康嘚吧嘚
过度喂养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为,对宝宝的危害很大,甚至影响到成年后的健康,所以宝妈们,吃饱就行没错,别总想着宝宝吃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