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大战、巨鹿之战。历史上有名的这四大战役,共同点是什么?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秦晋淝水之战
曹操2万干掉袁绍10万;孙刘联军3万2击败曹操20多万;项羽数万楚军灭秦军主力40余万;东晋8万对阵前秦90万,大胜!
这些数字对比,在现代人看来,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2万人打败10万人,这还好说,90万大军,这就很恐怖了,兵力相差如此悬殊,人少的这一方怎么就打赢了呢?还赢得那么干净利落,追杀对方那么秋风扫落叶!到底咋回事呢?
冷兵器时代,大家的武器没有代差,这么多人涌过来,踩都能把人踩死啊!可是,问题也恰恰就在这里,90万大军发起狠来能把对方碾压踩死,可是万一踩起自己人来呢?
前面说的这四大战例都是内战,其实历史上的外战,也有大规模出兵惨败而归的战例,隋炀帝在大业八年正月(612年)第一次对高句丽出兵时,竟然动用了前无古人的113万大军,最终的结果,隋朝连国都亡了。
其实,在冷兵器年代,这样规模的出兵,小嘎啦要说,除了加重后勤负担之外,在军事上基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纵观中国历史,举凡如此大规模的出兵,往往是惨败而归,这并不是以少胜多的那一方有多厉害,取胜一方也不是靠的足智多谋,败局其实在出兵时就已经悄悄定下了。
小嘎啦总结了四大原因:
第一,后勤负担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细看那些以少胜多的大战,一开始,人多一方耀武扬威,非常强悍,但时间一长,人少那方就赢了!输在哪?并不是输在战斗、战役上,就是输在了后勤上。冷兵器时代,交通运输极为落后,道路没现代这么好,交通工具只能依靠畜力、人力。有水路的话还好,一旦后勤输送路线碰到山地,那基本就是噩梦!几十万人马,每天吃吃喝喝,就能把后勤拖垮。现代人都知道打仗打的就是后勤,粮草都接济不上,这仗还怎么打?古代的人力物力生产力根本就支撑不起那么大规模的出兵,这个残酷的事实无法回避。
第二,战场组织
部队在战场上打仗,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展开,大兵团作战,除了运筹帷幄,还要临场指挥调配,这些都是技术问题。冷兵器时代,没有完善的参谋部门,只有统帅、副将和一些谋士,这样的指挥团队,组织几千人打仗没有问题,兵力配置、展开部署都好说,几万人也还行,但是上升到几十万人的级别,基本上已经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了。
第三,指挥协同
组织好战场上的各支部队之后,真正临战就要有效指挥。出击前的部署、命令构成,对战过程中的实时指挥,各个军兵种的协同调配,在冷兵器时代,其实只能支撑成千上万的人马,大到几十万人,基本上就顾头不顾尾了。大规模出兵,各支部队对战场态势的感知,对进攻、敌情的掌握和判断,都已经非常隔膜了。
第四,战时通讯
上面讲到的部队组织、指挥、协同,全都要靠有效的通讯,冷兵器时代,通讯基本靠吼,鸣金收兵、击鼓进军,几千人能听得明明白白,几万人可以分进合击,命令梯次传递。但是到了几十万的规模,部队一摆开正面都得几公里、十几公里了,再靠吼、靠敲锣打鼓,那是什么场面?这边听到敲锣已经开始跑了,最远的还在闷头往前冲呢!不自相踩踏都有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