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二战时反法西斯阵营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抗日十大名将之首。在抗战初期立下赫赫战功,作为集团军总司令,他亲自带兵冲锋陷阵,最终以身殉国。他的死,日军先欢呼雀跃,后为其停止轰炸一天以示敬意,10万民众为其送行,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蒋介石亲自为他抬棺,夫人为他绝食7天而死,毛泽东为他提挽联“尽忠报国”,周恩来称之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他就是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张自忠。
1891年,张自忠出生于山东临清唐元村一个官宦之家,6岁入私塾,父亲张树桂是清朝的一名地方官员(江苏赣榆知县),9岁时张自忠跟随父亲去江苏,14岁时被父亲送回老家,也正是这年,父亲去世。母亲成为一家之主,这年举家搬至临清居住。
16岁时(1907),经母亲做主,张自忠与临清县咨议局议员李化南之女、17岁的李慧敏结婚。第二年(1908)考入临清高等小学堂,1910年毕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20岁的张自忠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在这里,张自忠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和革命纲领,并秘密加入同盟会。毕业后,此时正值军阀混战,国家积贫积弱,富强民主的革命新思潮席卷全国,张自忠认为从文救不了中国,于是决定投笔从戎,从此走上军旅生涯。
张自忠先来到东北,投奔同乡兼好友车震的部队里,当了一名二等兵,1916年9月,经车震推荐,张自忠投奔冯玉祥部队,并深得冯玉祥信任,很快由见习官升任排长。1918年,张自忠进入冯玉祥在湖南常德设立的教导团深入学习,半年后即升任为连长,这个连是一个样板连,由于军纪严明,又爱兵如兄弟,这个连的126名士兵后来个个成才,仅军长、师长就出了10个,旅长、团长更多。后来因表现突出,张自忠又升任营长,1924年升任为学兵团团长,参加过第二次直奉战争。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双方投入兵力高达130万,此时张自忠任西北军第6师师长,跟随冯玉祥14年,从一名士兵累晋至高级将领,并成为西北军中的一支王牌师。
中原大战因张学良入关助蒋成为分水岭,西北军因此瓦解,只有张自忠第6师剩下约6000人保持完整。冯玉祥战败后,西北军残余部队被张学良收编,为东北边防军第3军,同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改变全国陆军,第3军改番号为第29军,宋哲元任军长,张自忠任38师师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3个月拿下日本,紧接着图谋察哈尔和北平。1933年,日军向长城推进,爆发长城抗战。第29军负责防守长城沿线,张自忠任29军前线总指挥,这是张自忠第一次与日军作战。
承德失陷后,张自忠率领29军赴喜峰口阻击日军,冷口防务交第二军团商震部接替(商震时任第二军团总指挥,第32军军长)。张自忠与冯治安抵达遵化三屯营与日军激战七日,日军无法获胜转而进攻罗文峪方面,张自忠、冯治安把29军37师219团和38师228团派往罗文峪支援,归29军143师刘汝明师长指挥,结果日军再遭败绩,狼狈撤退。张自忠指挥的29军与日寇浴血奋战40余日,取得一次次胜利,这是自日本侵华以来中国军队少有的胜利之一。一次,他对冯治安赵登禹等几位师长说,“人生在世,怎样都是死,打日本死了,这才是死得其所。”
后来,日本调重兵和飞机轰炸,从冷口进行突破,负责防守冷口的商震部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但终因实力悬殊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撤回北平。
随着日军冲破长城防线,国民党忙于内战,急于与日军签署了屈辱的《塘沽协定》。长城抗战最终失败,按照协定,中国军队撤出长城防线,向西、向南退缩至北平、天津等地,整个东北,包括热河被日军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塘沽协定签署后,张自忠被国民政府先后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长,奉国民党之命,张自忠与日本商谈华北事宜,和日本之间保持表面上“和平”、“友好”关系,这一切都是为了拖延时间,为中国军队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特别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宋哲元任命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长,张自忠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北平沦陷区,继续与敌周旋,拖延时间,甚至他还被邀请到日本访问,然而这些行为却遭举国痛骂,不明就里的国人纷纷指责其为汉奸亲日派!报纸上一律称他为“张逆自忠”。
这一次,沉默寡言的张将军落泪了,他对秦德纯副军长说:“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汉奸了。”
直到1937年8月,北平沦陷,张自忠先称病躲进东交民巷德国医院,再乔装逃到天津,辗转取道烟台、济南,最后到达南京。蒋介石任命张自忠为59军军长,返部队当天,他对部众痛哭誓言:“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大家一同寻找死的地方。”
1937年12月,日军相继占领南京、济南,为了打通济南到南京铁路,以此达到快速调兵灭亡中国之目的,1938年3月,日军从济南、南京两个方向向军事重镇徐州发起进攻。张自忠率59军奉命增援淮河,首战就收复小蚌埠镇。
正当在淮河与日军激战时,山东临沂战况紧张,张自忠临危受命增援临沂。在战前会议上,张自忠说:“无论谁都可以打败仗,惟有我张自忠不能!我的冤枉,只有一拼与死,拿真实的战绩才能洗刷干净!我带领大家拼死保国。”
在临沂,张自忠亲自到前线指挥,率领59军,以劣势装备强攻日军精锐之师板垣师团,激战5昼夜将其击溃,临沂战役59军共歼灭日军两个联队大约6000余人,取得临沂战役完胜,收复淮河北岸重要防御要地,将日军迟滞于淮河一线。
战后面对记者团,张自忠一言不发,放声大哭。背负“汉奸”骂名,在艰难中打败日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也洗刷了自己遭受的冤枉。
张自忠领导的临沂战役和王铭章领导的藤县血战,两场战役为后来台儿庄大捷打下十分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临沂胜利和藤县死守,台儿庄很难取得胜利,台儿庄失守则徐州危矣,徐州危矣则影响全国,牵一发而动全身,临沂战役在台儿庄大捷中当首功。后来,在张自忠阻击下,最终中国百万大军安全撤退,日军只得到一座徐州空城。
1939年5月,日军调动4个师团10万之众,进攻位于桐柏山(河南和湖北交界处)一带的中国部队,以便消除该地方对武汉日军的威胁。张自忠率领的第33集团军驻守襄阳,加强防守。桐柏山中国守军遭遇日军时边打边撤,逐渐把日军引入中国军队在襄阳北面的包围圈。张自忠命令部队分两路夹击包抄日军,还亲自率2个团渡过襄河(经过襄阳城的汉江)向敌猛攻。随后第五战区全线反攻,日军如同夹心饼干的馅儿一样,进退两难,被歼灭逾13000人,中国军队一举收复枣阳、桐柏等地区。
取得襄阳大捷后,1939年夏,在重庆述职的张自忠,接受《大刚报》记者采访时曾神色凝重地说:“我张自忠决不是韩复榘,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字‘荩忱’之意!”
1940年5月1日,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陪都重庆(此时国民政府首都已经从南京搬到重庆)的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
此时张自忠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麾下增加了两个集团军和其他部队,但他能够指挥得动的,只有自己的第33集团军。张自忠亲笔写信给各师、团主官:“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愿与诸弟共勉之。”
战斗打响后,30万日军发动猛烈攻击,中国方面前线部队伤亡惨重,张自忠焦急万分。在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留下遗嘱进一步表示以死报国的决心后,他仅带领两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二千余人,由宜城渡过襄河,一路疾进,于14日在方家集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
日军得知张自忠亲自率军作战,遂以优势兵力对张部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多数倍的日军冲杀十余次,日军死伤众多,并不断派兵增援,双方激战至16日佛晓,张自忠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
中午时分,张自忠的左肩中弹。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身边只留下8名随从。下午3时左右,日军终于冲进我方阵地,火线之间,张自忠又中数弹,右胸部被子弹洞穿,喷出的热血、溅到副官马孝堂满脸满身。刚包完右胸伤口,日军就一窝蜂、涌了上来。
当年的日军、有资料记载着张自忠壮烈牺牲的场景:日军第四队一等兵藤冈第一个冲到张自忠近前,突然,从血泊中站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他那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立即止步,惊愕地愣在那里。冲在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打中了那军官的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拼尽全身力气、猛然刺去,那军官的高大身躯终于轰然倒地。
马孝堂跟随张自忠到最后的一秒钟,牺牲前,张自忠说:“我这样,死得好……”这一年,张自忠年仅49岁。
追随张自忠多年抗日的副官马孝堂也身受重伤,头部被日军连砍三刀,后来被当地民众发现并救回,不久因伤势过重牺牲。
枣宜会战中,日本最后占领宜昌,但也遭受重创,中国方面也永远失去了张自忠。
张自忠牺牲后,他左胸兜里有一支派克金笔,上面镌刻着“张自忠”三个字。由此,日本军官确认了他的身份,随即向张自忠遗体行了一个军礼,日军军医用酒精把张自忠的遗体擦洗干净,殓入柏木棺材安葬。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的噩耗传来,举国痛悼。人们用各种方式,向这位爱国英雄表示敬意。张自忠用他生命的代价,向国人证明了他不是汉奸。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张自忠的遗体。继张自忠任第59军军长的黄维纲率部再渡襄河,与日军激战两昼夜,付出了二百多人的伤亡,终于在方家集寻得英烈的坟墓。
随后,张自忠将军的灵柩由10万民众护送,在宜昌上船,运往重庆。日军飞机多次在宜昌上空盘旋,10万宜昌人眼睁睁地看着敌机,无一人惊慌躲避,而日军为了表示对张自忠将军的敬意,这天日军飞机也停止轰炸一天。
灵柩送到重庆后,蒋介石、冯玉祥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接,并登轮绕棺致哀,蒋介石在船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随后,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数十万各界群众涌上街头,含泪送别英雄。
随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蒋介石亲自主持祭奠仪式,在重庆北碚雨台山为张自忠举行下葬仪式,蒋介石题词“勋烈常昭”,李宗仁题词“英风不泯”,冯玉祥题词“荩忱不死”。同时,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通电全军,表彰了张自忠一生的勋绩,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与此同时,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分别题写了挽词。
张自忠殉国两个多月后,夫人李慧敏才获得这一噩耗,她沉痛地说:“张自忠为国家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然是一个妇女,也应当有份。”不久,她将家事交给张自忠的弟弟,自己绝食七日而死。
为纪念张自忠将军,湖北省宜城县曾一度改名为“自忠县”。北平、天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都命名了张自忠路。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张自忠殉国的山头建造了“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山下修建了两千战死十里长山的官兵公墓。1982年4月16日,张自忠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