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妈妈关注的育儿平台,每日推送育儿资源、教育资讯,陪伴您的育儿之路。
你有下面这些苦恼吗?
孩子认生得厉害,只让我抱。
我就上个厕所,孩子转身看不见我,直接崩溃大哭。
孩子离不开我,也不去幼儿园,我只能辞职回家带他。
不愿意去幼儿园,不到门口就崩溃大哭,根本哄不回来。
很明显,这些都是分离性焦虑的表现
分离性焦虑大多发生在学龄期儿童身上。当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深感不安,出现过分焦虑情绪。当预料即将与亲人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哭叫、吵闹,或出现淡漠、退缩。如果勉强或者强迫送他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他会哭闹、挣扎不安,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个别严重的甚至不吃不睡(一般超过2周以上)。

遗传因素
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单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儿童分离性焦虑率可高达50%。说明本症与遗传有关。
亲子过分依恋
孩子平时一直与母亲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一旦与母亲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生活事件影响
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遗传因素和生活事件影响比较特殊,多数孩子离不开妈妈是因为没有形成正确的依恋关系,属于不安全依恋的类型。不止在分离焦虑、孩子离不开妈妈这种问题上,依恋关系的作用很关键,依恋还给了孩子最基础的信任感,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曾用“陌生情境实验”来观察儿童不同的依恋类型:

①安全依恋:有70%的儿童属于安全型。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开时会害怕,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②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有15%的儿童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面对陌生人会崩溃,不停地哭。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③不安全依恋,回避型:最后剩下15%的儿童属于这种类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孩子不粘着母亲,对母亲和陌生人都有些冷漠。
心理学家发现,一般情况下,比较敏感、细心的妈妈抚养出的孩子通常是安全型的。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而那些经常无视孩子,不负责任的妈妈和对每一件小事都十分在意、高度紧张的妈妈抚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是矛盾型和回避型的。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依恋类型?如果自己孩子不属于安全依恋类型,那妈妈很有必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到底是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不够,过于冷漠无法给孩子安全感。还是事无巨细,时刻盯着孩子方方面面,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完全无法离开自己。
向抚养出安全型依恋孩子的父母学习。给孩子以适当的关爱,关注孩子的要求给予适当的回应,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流,鼓励孩子主动地去探索世界。
即使是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与亲人分离时也会有些许焦虑、恐惧、烦恼的表现。所以父母也不要过于过于担忧,尝试以下方法,帮助孩子克服焦虑,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熟悉环境,感受温暖
确定好幼儿园后,有条件的话,家人可以提前带着孩子在幼儿园里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让宝宝自己去发现有那么多小孩在游戏,跑呀,跳呀,笑呀,产生加入这个集体的愿望,让孩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教授指出:
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与作息制度以及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也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要,如:吃、喝、拉、撒。
正因为如此,才使孩子逐渐地产生依恋父母的情感,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能在吃饭时随意走动等。指导孩子试着在大小便后自己脱、提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们觉得自己长大了,而不是一个样样都不会的“小宝宝”了。
培养孩子的合群能力
家长要鼓励孩子把玩具拿出来与其他孩子一起玩,以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减少或避免分离焦虑的发生。做好入托前的准备工作在入托前,父母可经常给孩子描述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生活。告诉孩子那里有许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非常开心。
沟通了解孩子动态
利用早来园、晚离园、电话、上网等多种形式与幼儿园老师交流,及时得到孩子的信息。
情况严重儿童的须就诊
对于个别有严重焦虑症状、影响饮食和睡眠、躯体症状明显的孩子,可考虑到儿童心理医生处就诊。
不能硬性强迫孩子入托
不应生硬地把孩子推进托儿所或幼儿园,自己一走了之,而应给孩子一个适应的时期。在孩子入托或入园的头几天中,家长可以陪孩子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玩,随着孩子与陌生的小朋友和老师熟悉之后,家长可逐渐减少陪伴时间,直到最后完全放手。切莫操之过急,以免加重焦虑发作。

不能犹豫不决,中途放弃
孩子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离开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新的集体和陌生的老师,必然会哭闹、紧张。但一定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让孩子适应集体,如果送两天歇三天,或者中途到园看望孩子,都不利于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此时父母不“狠心”是无法帮助孩子顺利走出这一步的。
本文参考:《十分钟心理学》
《依恋类型理论对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启示》
网络资料等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依恋类型、孩子的分离焦虑是不是有了一些了解?面对孩子离不开自己的问题,是否在心里有了应对的方法?关于孩子离不开妈妈的问题你有什么经验,或者还有什么疑问都欢迎给我们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