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家长对孩子饮食的安全性与营养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儿童专用食品、药品是越来越火爆。商家更是为了迎合家长和孩子们的需求乐此不疲地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儿童专用食品,可是真的能让人放心吗?
1、婴幼儿配方食品要出新规
截止至3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将《婴幼儿配方食品备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该《征求意见稿》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根据食品情况确定是予以备案、修改后予以备案、不予备案、还是取消原有备案,并将备案结果向社会公示。尤其对于不予备案的情形进行了详细阐述。婴幼儿配方食品经过重重检验将会令人更放心。
2、儿童用药呼吁新规
回想起小时候生病,妈妈总会看着药品说明书上“儿童酌情减量”的表述用心琢磨,这“酌情”是怎么个“酌”法。到现在,为了给孩子精确的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类似“成人剂量的85%”之类的医嘱来喂药,一些家庭也会购买各种容量的量杯、电子秤、一次性针管等看似用来做实验的器材。在调查中甚至超过八成的家长有过拧开胶囊、碾碎药片给孩子喂药的经历。加快儿童用药立法、保障儿童健康确是刻不容缓。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3500多种药品制剂,其中儿童专用的不足2%。专门儿童用药的缺乏,导致绝大多数患儿只能按照比例服用成人药。但儿童神经、各脏器的发育以及强健程度都与成年人不可同日而语,简单的把成人的剂量降低是不足以适应儿童体质的。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用药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均未对儿童用药提出特殊规定。好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表示,修改《药品管理法》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不断完善儿童用药保障制度。据悉,《儿童用药保障条例》已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有望近期出台。
希望由此降低儿童用药致聋、致残的几率。
3、救济机制要跟上
对于儿童用药,不仅要在立法上进行完善,也要完善儿童药品检测程序。并且由于儿童药生产利润过低,政府还要加强对生产儿童药品、器具的厂家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无论从儿童医生的培养,到对儿童的诊断,再到儿童药品和器具的良心生产与规范使用,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救济机制的完善。
只有儿童入嘴的东西能保证品质与安全,才能培养起体质强健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