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书”途同归(3)



擅长读书,有的人耳朵发达、善于倾听,的感觉与看历史人物完全不同,我们看到的必须是平衡的。

  有时候,一些企业家觉得我说话犀利、有意思,便问我在读什么书。我也会给他们推荐一些。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有时候会说:你去读书,然后我们读你就可以了。

  不过,我倒是觉得不是所有做企业的人都要看很多书,因为企业主本身是以行动为主,踏踏实实开好公司就可以了。

  企业家读书,脑筋不死板就好。换句话说,读书不必要特别杂,但是要读得系统。一个企业就类似于江湖上的一个门派,比如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各个派别都有,学会一个方法便可以打天下。这些人读书是为了对实操有帮助。

  如果是大公司的董事长,读书则可以广泛一些,保持视野开阔。只是,这并不等于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平的。企业获得发展空间恰恰是依赖其独特性,这就决定了每个人读书都可以有自己的趣味选择和爱好趋向。

 殊途同归 “书”途同归(3)
  即便如此,读书也不能被神圣化——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目十行、都擅长读书,有的人耳朵发达、善于倾听,那就用听的方法,比如去听课;有的人眼睛发达,那就多出去看看,比如去旅游——我称这为“读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部分企业家都不用读书,因为企业家看书很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开阔眼界。

  (采访|本刊记者 陈培婵)

  王冉

  变思想不改世界观

  口述|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 王冉

  读书,不是踢完足球之后的冰爽可乐,而是悠闲时刻的一杯奶茶。它应该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种让人生更美好、更有质感的东西。读书从来不应该是功利的。如果必须总结出读书对我的意义,那么我只想在阅读的时候有意思就够了。

  前一段时间经常打雷下雨,导致飞机误点。我反而不着急,这正好给了我一个看书的机会。不过,我确实更喜欢在惬意舒适的状态下读书。

  上中学的时候,我的历史很差。当时爱看武侠小说,文学作品。去美国之后看书范围宽泛起来。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在书店站着看了一整天的《时间简史》。

  我是属于文化底蕴不够的人,对晦涩的书很难接受。所以,总结起来,我看的书倒也不杂,多是一些纪实性的、传记性的,多与“江湖”有关。小说一类基本上没时间看。

  这几天,我从网上买了《华尔街日报》记者Kate Kelly写的《StreetF i g h t e r s : T h e L a s t 7 2 H o u r sof Bear Stearns, the ToughestFirm on Wall Street》。华尔街日报曾经连续三天在头版刊登KateKelly的同题文章——“贝尔斯登最后72小时”。

  书中按照时间逻辑,描述了贝尔斯登倒闭前72小时内的多个时间点,美联储、摩根大通、贝尔斯登分别在做些什么。这本书也可以说是和我的工作相关的。这样的休闲阅读虽然不属于特别硬的,但是读得过瘾。

  这本书我基本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结论:事实上,贝尔斯登的金融风险在72小时前仍然处于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可控范围内。但是,市场信心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短短几十个小时之内会将一个账上有200亿现金的公司变得一无所有。

  书中对于当事人怎么想,几个利益方相互的关系都描述的非常仔细。而我则笃信故事的力量。

  不久前,我在个人博客中写过“关于高盛的七个小故事”,与同事们一起分享Charles D. Ellis的《Partnership:The Making of Goldman Sachs》(《合伙制:高盛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书中的每个故事都会传递一些东西,比如如何对待客户、行业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更好……书中都有故事支撑。

 这本书并不完全是一手材料,但是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采访,类似的书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正在我们公司承办的盛大网络控股华友世纪的案子最紧张的时刻,当时,公司经常通宵加班。但是,我还是专门抽出一天晚上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围绕这本书做了一次内部培训。我希望,书中的十几个故事,我的员工每次讲座后能够记住一个或者几个,就足够了。

  高盛是行业内的巨无霸,高盛当年走过的路有一些与我们现在的经历相像。从工作的角度说,与我现在所从事的行业关联性较高的书也是我的阅读领域。

  我之所以爱看传记,是因为这些人不管是辉煌、伟大还是跌到了人生的谷底,他们的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感悟和视角,可以让我学到很多。

  我读的传记大部分是关于企业家的,一些政治家或者艺术家的传记稍有涉猎,再有就是一些写类似于香奈儿等品牌的书。当然,有些是因为人有意思去看,有些是因为事儿好看去看。

  我从来不看《基业长青》、《蓝海战略》这类书,因为这些都是事后总结出来的。我的原则是与其看二手的东西不如看一手的,我要看的是处在漩涡中心的人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我认为,不是刻意的总结反而会更容易让人有所感触,维持的也更持久。

  现在所能看到的写中国企业的书,都有一个软肋——二手的资料太多。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国外的环境允许记者用大段的时间专门调查、写书。而且,这样的外国记者大多在行业中浸淫了很长时间,写出来确实很好看。但中国的作者们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对于那种纯粹讲管理的书,我的感觉是:第一,我从来都不认为看那种书有多么时髦;第二,很难说那种书对我会有多大帮助。

  比如,我们最近在做服装行业的项目。首先,我会让同事去买有关H&M成长历史的书。从中,我就可以了解,在哪些关键时刻、哪些关键人物做了哪些事情,使H&M成为全球市值410亿美元的公司——H&M之所以能够鹤立鸡群,肯定有特殊之处。

  我不愿意去看一些管理学家、外部人士说H&M为什么成功,我想看的是H&M内部人的表达,最好是由创始人或者是曾经在公司工作过的人来写。

  书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的思想,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本书真能改变我的世界观。我想,读书应该是一种碰撞,是作者与读者思想的暗合或者挑战,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就盲目看书也没太大意义。

  毕竟现在是人在商海,心态不能完全抽离。如果有一场大病或者大的转折,人生视角改变,看书的范围可能会不一样。

  在我的认识中,中国的企业家,老一代看书会比较多,新一代看书会少很多,有些“新”人可能完全不看书。

  这样的情况与企业家做企业的心态有关。如果是创富心态,一定不会有时间多看书;如果是将做企业看成人生一部分,则一定也会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我的看法是,企业家读书要完全视自己喜好,有的人不爱看书,就爱打高尔夫,也不错。

  不过,读书少的状况有可能被技术改变。世界上所有不守时、不靠谱的人正在促成手机阅读的市场。尽管现在的手机阅读主要侧重在新闻上,但我认为,将来的阅读趋势一定是书本与手机捆绑在一起——在手机上直接阅读,而不见得非要像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一样。

  (采访|本刊记者 陈培婵)

  洪晃

  无目的读书

  口述|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 洪晃

  有人读书为了跟人交流,有人读书为了提高修养,我读书一般没什么目的,首先是为了享受。

  读书最多的时期是念大学的时候,除了老师留的大量阅读作业,还有自己看着玩的东西。我最喜欢看的是John Le Carre的小说,这位著名的侦探小说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讨厌电话、不会打字,用最原始的方式一笔一画写作;他痛恨城市,在一个城市待上三天三夜是他的最大忍耐极限。许多人问到他的小说的真实性,他的答案是:假的,通通是假的。但我觉得他的作品写得很动人,一拿起来就放不下手。现在基本上飞一次欧洲我就可以在飞机上看完一本。

  我很佩服西方的历史小说作家,他们在写作前会做非常严谨的调查,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调研能力也令我佩服。

  此外,我还喜欢看罗素的散文。这些书都是放在家里的床头和沙发旁,没事的时候就泡杯茶,瞎翻翻。我从来不看类似《基业长青》、《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种经管或励志的书,我觉得这种书有一定的欺骗性,一个人的成功历程是不可复制的。

  我有时候也会专门去读一些关于西方时尚历史的书籍,不能说是认真读,而是有空就翻阅一下,给自己添加点知识,毕竟我是做时尚类刊物的。要说读过遍数最多的一本书,应该算《毛主席语录》了。不过真没什么心得可说。我是在“文革”中长大的,一听到“心得”二字浑身就颤悠,害怕说不好。那时候读了书必须说心得,说不好就“进去”了。当然,这是条件反射,也有人说心得很上瘾的,我知道有企业老板看了书以后就开职工大会给大家讲心得。

  个人背景会影响一个人对书的选择,当然,也会影响大家对“企业家读书”这个话题的回答。我敢保证没有什么董事长、总经理会说《金瓶梅》对他们影响大,然而,我相信他们中有不少人都看过这本书。

  至于改变人生观或价值观的书,我还没有碰到,也不相信它的存在。我觉得被一本书改变人生观的人大概都不大看书,不然怎么被一本书就打倒了。

  我一般从当当网和AMAZON.COM上面买书。也喜欢逛书店,但是一般只逛小书店,比如单向街、东八(注:798艺术区里面的东八时区书店,艺术类图书最多的书店)这样的地方,不喜欢去书城。

  要是给企业家们推荐一本书,我会推荐Fareed Zakaria写的《后美国世界》,这本书说的是:世界正在逐渐脱离美国的经济支配,权力正在转移。Zakaria是一位印度裔美国记者、CNN的主持人。

  面对日益壮大的中国经济,我觉得与其说中国人有美国梦,不如说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家有美国梦。我们的政府希望中国的未来能变得和美国的过去一样强大,我们的企业家希望他们的企业规模也能和美国的企业规模一样庞大。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看一下美国人是怎么看后美国世界的布局、历史是否会让中国重复美国壮大的历程?(采访|本刊记者 罗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1116.html

更多阅读

灯火阑珊 兰因璧月≮第六期·大梦同归≯剧本 兰因璧月百度云

第六期:大梦同归●○●○●○灯火阑珊工作室出品○●○●○●原著:倾泠月旁白:彼岸花开归如梦还问璧月叙兰因旁白:灯火阑珊出品 兰因璧月大结局 第六期 大梦同归兰七:哥哥。宇文洛:七,七少,他,他是你哥哥?兰七:是啊,我的同胞哥哥,兰凤裔。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作为成熟成年人,务必务必,慎重选择影响自己的人,慎重决定自己接受什么样的影响,最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了报仇看电影》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整天插科打诨,浑浑噩噩,还好没有“好行小慧”,不然就真“难言矣”了。不过生活的圈子就是

电脑应用·条条大路通罗马·运行程序 应用程序运行状态监控

①Windows操作系统给用户提供了比较方便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干扰,难免磕磕碰碰,故障频出。好在操作系统也提供了很多途径用来处理异常状态,比如用户可以通过运行命令来实现打开程序的目的,也就是说异途同归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凿[集解]对曰:“然,非与?”孔曰:“然,谓多学而识之。非与,问今不然。”何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

声明:《殊途同归 “书”途同归(3)》为网友笑里藏刀我不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