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小说 “书”途同归(1)



 策划|天下工作室

  文|本刊记者 陈培婵 罗影 张军

  编辑|张军                出处|《英才》杂志8月刊

      书对一个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在《励学篇》中,宋真宗赵恒讲了个明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至今,宋真宗作古已近千年。但是,颜如玉的诗句始终深植在中国人的心中。千年灰飞云散,书与人从未疏远。只是,学者与企业家,男人与女人,60后与80后……读书之路竟是如此的不同。

  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说自己每天读报是必须的,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经济金融专业书、文史哲等;

  家族企业家郭凡生则偏爱小说与诗词歌赋、认真研读经济学、法律这样的基础学科;

  处于咨询领域的袁岳自是另一番不同,相比单一领域的枯燥,他更喜欢读多种书、做多样尝试;

  喜爱开博客、穿名牌、品美食、听流行歌曲的投行老总王冉却笃信一手素材的力量;出身名门的性情女人洪晃更佩服西方的历史小说作家,酷爱罗素的散文。……

  原本,我们是想通过企业家不同的读书经历,从中找出差异,谁知最终,我们得到的答案却趋于统一。

  在面对“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个问题时,企业家们大多哈哈一笑——一本书就能影响一生,那也就不用去读别的书了。

  此外,几位企业家都强调,读书首先应该是去功利化的享受过程。如果读书的过程不能让自己享受,毋宁不去读。

  并且,多数接受采访的企业家并不认为企业家应该多读经管方面的书,因为,那样的经验总结并不实用,或许还有骗人把戏的嫌疑。

  不同的人读不同的书,得出的体验大致相同——尽管几位企业家并不认同这一点,而是认为收获会因人而异。但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书途有异,“书”途同归。

  

  唐双宁

  越读书越觉无知

  口述|光大银行董事长 唐双宁               

  我的本职工作与“铜臭”为伍,与“孔方”长伴,读书很有限。但可以自慰的是,从小学到现在,四十八九年时间,我没有停止过读书。

  个人体会,我读书至今基本经历了三个过程:被动需要的过程——工作需要、产生兴趣的过程——逐渐喜爱、主动需要的过程——无书不能生活。如实地讲,这三个阶段目前在我身上还有交替,但基本上已经过渡到第二、三个过程。总结起来,我读的书总体上有五大类。

  一是每天必读报、必听电台的新闻广播。最早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后来转为“新闻联播”,现在则偏重晚间新闻及网络新闻。这个习惯我几十年从未中断,偶尔间断第二天也要补上,否则就有“丢东西”的感觉,非得找回来不可。之所以把这一点放在首位,一是时间久频率高,二是我确实是以一种等同于读书摄取知识营养的心态在做这件事。

  第二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方面著述。对于这些著作,我并不是为了看才去看,所以,具体阅读数量没有专门统计,只是大概记得《资本论》通读过两遍,《矛盾论》读过数遍,其他著作会时常翻阅。

  第三则是与我的工作有关的专业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金融等专业书籍,包括亚当·斯密、庞巴维克、凯恩斯、弗里德曼等名家名作。

  四是文史哲。我在文学方面,涉猎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如中国的古今名著、诗词曲赋,以及这些年的“陕军东征”、唐浩明、二月河系列等等;外国作家包括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歌德、司汤达、大小仲马、泰戈尔等等。在历史方面,则主要包括二十八史(清前的二十四史加清史、北洋史、民国史、中共党史)、世界史、中外哲学史、中外文学史、历史人物传记等等。思想哲学方面包括卢梭、培根、黑格尔、康德、尼采、萨特、普列汉诺夫、克鲁泡特金、奈斯比特、托夫勒等等。但老实说,这些人的书大多是过去读的。

  最后,我还会浏览一些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杂书和文章。

  坦白地说,没有书我不能生存。苏东坡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我而言,此“竹”应当当作“书”解。

  虽然也算看过一些书,但我在读书方面也有不足,那就是我看过的书中,社会科学多,自然科学少;中国书多,外国书少;过去的书多,当代的书少。

  在这一点上,有一句话我的体会最深:“已知的半径越长,未知的圆周越大”,越读书越感觉自己无知。

  因为很多书对我影响都很大,所以我很难回答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三本书。如果一定要说,我只能硬着头皮按时间顺序列出《道德经》、《忏悔录》和《矛盾论》三本。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是讲辩证法,讲道法自然,物极必反,告诉人们无为无不为;卢梭的《忏悔录》在我看来其可贵之处在于教人真诚;毛泽东的《矛盾论》则把辩证法讲活了,在指导工作,处理矛盾时,受益无穷。

  我认为除基础理论与专业书外,一个人应当多读点文史哲。文学即是人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对社会真实的全面描述;哲学则可以让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读书为什么?我体会读书要处理好六个关系,这样不单对读书大有裨益,对运用读书学来的知识也颇有帮助。

 殊途同归小说 “书”途同归(1)
      一是知与行的关系。我给北大清华讲书法,讲到“书外功夫”,有同学就问我何为“书外功夫”?我的回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拓万丈胸”。读书解惑要与行结合起来,才能读懂。老实说,为了读党史,几十年来,长征一、二、四方面军走过的路,我基本都走过;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走过的路,我基本都走过;李白、杜甫、苏东坡走过的路,我基本也都走过。

  二是薄与厚的关系。书要越读越薄,不能越读越厚。复杂话要学会用简单话去说,外国话要学会用中国话去说。把简单问题说简单是初级水平,把复杂问题说复杂是中级水平,把复杂问题说简单是高级水平,把简单问题说复杂则是没有水平。

  三是精与通的关系。精力所限,不能什么书都精读。大量的书是可以通读的,有的书甚至可以看简本,更甚至听讲座、看光盘。但有的书一定要精读,比如哲学。哲学是地基,其他专业书是楼房。当然不能只打地基不盖楼房,但更不能只盖楼房不打地基。

  四是读与思的关系。读书要用心,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钱钟书也说过:“不识字的人受人骗,识字的人受书骗。”所以读书要思考。比如我对毛主席的认识,过去是盲目崇拜,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曾有过怀疑动摇。后来我读了大量关于毛主席的书,有正面的,也有不太正面甚至攻击性的。读后我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全面历史地去评价,才理性地认识到毛主席是人不是神,但他不是一般的人,是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诗人、大艺术家。至此,我对毛主席的认识定位在理性崇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1123.html

更多阅读

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小说

周末的武汉,格外寒冷。原想睡个懒觉,结果还起了个早床。昨天晚上,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秘书长阎如一打电话给我,他在来武昌的火车上,他到深圳公干,因有事约我谈,便专程在武汉停留一天。我告诉他刚好我今天上午在长春观参加一个拜师活动,

灯火阑珊 兰因璧月≮第六期·大梦同归≯剧本 兰因璧月百度云

第六期:大梦同归●○●○●○灯火阑珊工作室出品○●○●○●原著:倾泠月旁白:彼岸花开归如梦还问璧月叙兰因旁白:灯火阑珊出品 兰因璧月大结局 第六期 大梦同归兰七:哥哥。宇文洛:七,七少,他,他是你哥哥?兰七:是啊,我的同胞哥哥,兰凤裔。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 关于团结合作的书

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 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和衷共济 精诚团结齐心协力 群策群力 同心协力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 患难与共众志成城 团结合作 团结互助团结一致 同甘共苦 同心同德戮力同心 一心同归1、人心齐,泰山移。

同来何事不同归1 鸭王1和2有什么不同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栊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贺铸(1)落,我们说好的,碧落红尘,紫陌黄泉,生死两相随,你是不是还在等我?还是,你在怪我,让你等了太

声明:《殊途同归小说 “书”途同归(1)》为网友心尖爱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