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下看中国pdf 从全球“再平衡”看中国复苏



  如果国内储蓄可以经由本土金融市场最终形成国内资产,而不是去购买美元储备,那么,这将从根本上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市场压力。

  今天,如果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反思金融危机的源起与结果,可以看到,这种反思应当关注几个方面的内容。

  从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来反思,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金融危机意味着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面临调整,总需求会因为国外市场需求的波动而发生剧烈震荡,加大经济的波动;对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则意味着依赖过高的“杠杆率”,高负债推动下的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同样蕴含巨大风险,危机之时被迫的“去杠杆化”过程将使国民财富大幅缩水,并最终使整个经济深陷“流动性陷阱”之中,所以这种模式也不可持续。

  从全球金融体系格局来反思,金融危机表明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许多内在的缺陷。在这样一个不对称、不平衡的国际货币金融架构下,由于不存在发达的本土金融市场,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不得不把大量贸易盈余(过剩储蓄)投向美元债券,转换成巨额外汇储备;相反,美国则依靠美元主宰性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为巨额赤字融资。这种高风险的全球“恐怖平衡”最终被金融危机打破。

 全球史下看中国pdf 从全球“再平衡”看中国复苏
  因此,讨论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复苏时,实际上更应当讨论的是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再平衡”和全球金融格局“再平衡”,而且中国的持续复苏本质上也将表现为全球持续复苏的有机组成部分。

  平衡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导向到逐步转移到内需主导。中国的外贸增长是全球化推进的必然结果,但是进一步的平衡增长存在挑战。从现实层面讲,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一个组成部分,较低的劳动成本和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使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中国的供给优势和全球的产业分工格局不变,则中国的生产能力就会保持或上升。因此,实现中国经济的平衡增长本质上取决于出口的约束条件能否发生根本变化,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些约束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全球经济“再平衡”使中国出口的外需会出现结构性的变化。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经济“再平衡”,仅以美国为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的消费和储蓄模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不断上升,国际收支赤字不断下降。这样一来,作为世界最主要消费进口国,美国的进口减少,可能会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直接影响。虽然随着全球经济的企稳复苏,中国出口负增长的速度正在放缓,但是长期来看,美国等国的经济“再平衡”将不可避免地大幅减少对中国产品的市场需求,中国需要对出口部分进行新的调整,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同时更加关注内需市场的拓展。

  出口正在出现的积极变化:从低成本优势到更加主动可持续发展的高附加值优势。给定外部需求不断缩小的趋势,中国的出口正在出现积极的调整,除了部分外需的产能逐步转向内需市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从现实上说,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不出口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出口什么,也就是要主动地调整出口结构,尤其是提高中国出口的可持续性。

  中国对外平衡是纠正世界经济失衡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出口向内需的转变实际上也是世界总需求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从全球经济平衡的最终目标讲,世界总消费需求必须由发达国家转到新兴市场,相反,世界总出口需求则相应地由新兴市场转移到发达国家。也就是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必须增加消费、减少出口、降低国际收支顺差;而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必须减少消费、增加出口。

  给定全球经济复苏在望的前提,财政刺激政策将会适时退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私人消费继续下降,那么经济可持续就必然要求发达国家增加净出口,即国际收支赤字必然要降低,这意味着世界上的其它经济的国际收支盈余必须相应下降,那么,这个下降从何而来?自然这将指向东亚新兴市场,而东亚之中,国际收支顺差最多的是中国。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不改变、国内需求不上升、汇率制度不调整,那么真正的世界平衡增长格局根本无法实现。因此,中国的平衡发展是世界平衡的重要构成,中国的复苏也是全球复苏的重要构成。

  平衡全球金融体系:促进中国与全球可持续的复苏。推动本土化金融市场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按照宏观经济学恒等式:CA=S-I,国民总储蓄率与国内总投资的差额即为经常账户的余额。据此,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把储蓄定义为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及外汇储备,那么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本质上表现为高储蓄未被国内使用的部分。理论上,只要存在一个发达的本土金融市场,巨额储蓄仍可以通过国内金融体系转化为实物和金融资产,并不一定要投资于海外债券等国外资产上。然而事实上,不但中国,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金融市场都不存在一个足够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吸纳亚洲的巨额储蓄盈余。所以作为中国最大海外投资者的中央银行就只能投资于主要投资于海外的债券资产等,从而形成外汇储备积累。

  因此,为了提高盈余储蓄的资金配置效率,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发展本土的金融市场应当成为当前金融政策的重点。此外,不容忽略的是,本土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国内储蓄可以经由本土金融市场最终形成国内资产,而不是去购买美元储备,那么,这将从根本上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市场压力。此外,中国的外汇管理政策还有更大的放松管制的空间,通过把更大的外汇使用权交给企业和居民,鼓励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以对外投资的增长来平衡外资的流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汇率升值的压力。

  总之,无论是中国的经验还是国际的案例都显示出,国际收支的顺差不可能依靠单一汇率变量的变动来解决,根本上需要一系列政策的结构性调整,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鼓励稳定增长的对外投资,来平衡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盈余。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更为合理化。到目前为止,美元依然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中的主导性世界货币,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只要全球外汇储备资产集中于单一美元,那么美国的低储蓄率、高负债率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纠正。所以,从全球角度看,应当积极推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解决全球金融体系不平衡,而从中国角度看,则应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而且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更加均衡,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3706.html

更多阅读

当今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应对 当今世界格局

当今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应对自4月10日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以来,两个月时间中国周边的很多问题开始由隐性质变到显性,出现了集中的爆发期: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日本右翼势力的购岛(钓鱼岛)事件、越南国会通过《越南海洋法》事件,无一不是触及

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影视产业融资模式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多数行业之时,影视产业也在所难免。那么,国际影视产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冲击,国内影视产业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影视企业融资机制如何,是否开辟了新的融资渠

刘煜辉:中国应当直面全球经济再平衡

中国不畏惧且能坦然面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实现由出口依赖型向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都表明中国的经济再平衡进程早已展开。 中国应当淡然面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因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将是

第63节:下一步:从优秀到无价

系列专题:《给年轻人的9堂理财课:自动变有钱》  下一步:从优秀到无价  用对方法力求表现,并且让关键人物知道你的优秀,如此你就非常可能获得平均之上的加薪。但你要如何真正冲高收入呢?我说的是年薪15万到50万元。  我之前提过两个

声明:《全球史下看中国pdf 从全球“再平衡”看中国复苏》为网友孤单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