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攀岩高手 从攀岩高手到管理时尚领袖



 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 Collins,1958—),在多数情况下被人们更亲切地称为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管理学界,一说起“基业长青”、“卓越公司”,就免不了要谈到他。尽管“长青”和“卓越”似乎难以企及,然而通向长青和卓越的“愿景”一词,却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广泛使用。对此,柯林斯有着杰出的贡献。

  在攀岩中成长

  1958年1月25日,柯林斯出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Boulder, Colorado)。他的祖父吉米(Jimmy Collins)是20世纪30年代格鲁曼航空公司(Grumman Aircraft Engineering Corporation)的首席试飞员,在一次F3双翼飞机试飞时不幸坠机遇难。这个试飞员的传奇故事,被美国好莱坞的影帝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以《乱世佳人》男主演而闻名)作为素材,写进维克多·弗莱明1938年导演的《试飞员》之中。盖博扮演的试飞员,名字就叫吉姆(Jim Lane)。

  虽然小吉姆没有继续祖父的试飞事业,却传承了他祖父的冒险精神。在柯林斯的家乡博尔德,有全世界最棒的攀岩中心和攀岩教练。在吉姆十来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为他报名参加攀岩培训。当他上完第一天课后,就意识到自己找到了一生的追求方向。柯林斯成名以后对此曾深有感触地说:“攀岩是终极的教室,在里面可以找到人生每个层面的启示,包括企业、管理、领导和科学研究在内。”柯林斯的攀岩活动,使他在中学时期就成为《登山》杂志的封面人物。

  为了攀岩,柯林斯选择了自己向往的大学。他的目标锁定了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因为斯坦福大学有专门的登山俱乐部,攀岩训练已经成为这个俱乐部的传统,那里的砂岩建筑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也可以让他长年进行攀墙练习。1976年,柯林斯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学习工商管理。作为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是铁路大王利兰·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Sr.)为纪念他过世的儿子而创办的私立大学。如果说哈佛大学代表美国的古典文明,耶鲁大学代表美国的人文精神,那么,斯坦福大学则代表着面向21世纪的科技创新。斯坦福和硅谷的关系,创造出一个个新兴科技神话。或许正因为此,斯坦福无意去与哈佛、耶鲁比拼历史和传统,而在实用科学和技术开发方向上打造自己的辉煌。柯林斯则深受这种影响,把斯坦福的创新理念发挥到极致。

  柯林斯在校期间,学习与攀岩两不误,在攀岩中获得生命的意义启示。有一次偶然的攀墙,对他影响至深。这是一次校内的冒险,他准备翻越学校的哲学大楼。此前还没有学生征服过它,所以柯林斯以翻越它为目标。正在他准备攀越时,背后走来的哲学教授约翰·戈西反问了他一句:“难道你认为这就是解决存在困境的最佳答案吗?”这一句不经意的反问,有如醍醐灌顶,使柯林斯领悟到哲学思维的魅力。因此,柯林斯把这次哲学大楼的攀越,称为“康德论证”,意味着他由此领悟到了攀岩所包含的哲学启迪。

  攀岩不仅磨炼着柯林斯的耐力和毅力,而且给他带来了灵感和启示。1978年,柯林斯迷上了大峡谷一条名叫“创世纪”的攀岩路线。这条路线要通过一百多英尺高的红石峭壁。此前没有人完成过这条路线的徒手首攀。柯林斯之前,有位攀岩者约翰·布莱格挑战这一路线,却失败了。布莱格选择的握点没问题,但需要从立足地跳起来才能够得着,他始终无法抓牢,试验了几十次都滑脱了,无奈地扔下一句“就是没办法抓得太久”无功而返。面对这样的挑战,柯林斯尝试突破“创世纪”的念头油然而生。既然能抓到,那就说明这座岩壁是可以攀登的。然而,几经尝试,柯林斯无论如何都抓不到布莱格曾经碰到的那个握点。开学返校后,柯林斯在斯坦福的校园里发现了一堵与“创世纪”非常相像的建筑墙。于是,他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在这幢墙上设计出一条非常相似的训练路线,反复练习。然而,当他在圣诞期间返回家乡再次挑战“创世纪”之时,还是失败了。对此,柯林斯感到,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于是,柯林斯换了一个思维角度。他通过对攀岩历史的归纳,发现了一种规律—大约20年左右,就会产生一次极限的突破。凡是人们认为“不可能突破”的记录,过20年左右就会被打破,此后人们就会觉得“没有那么难”。再发展,这一过去不可逾越的极限就变成了人们挑战新极限的热身训练项目。经过这样的考虑,柯林斯坚信,换一个角度,也许能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他采取的办法是,走在历史前面,假设自己是在15年之后,会如何考虑攀越这一路线。按照这种思路,他时时想着自己不是在1979年,而是在1994年,为了使效果能够逼真,他还特意买了一本小日历,将1979年的日期全部改成1994年。而1994年肯定已经有人打破了这个记录,到那时还在攀越这一路线的人不再是挑战记录,而是进行热身训练。热身训练的思维和挑战记录的思维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设计攀登方法和步骤,柯林斯果然取得了成功。他的这一成功不但让当时的许多人大为惊讶,就连当时最棒的攀岩高手也觉得不可思议。由此,柯林斯体验到了转变思维的巨大力量。

  “创世纪”攀岩的经历使柯林斯明白:在攀岩中最大的障碍不在于岩石,而在于自己的心理—不同的心理导致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产出不同的结果。他从屡攀屡败到最终成功,所改变的仅仅是他自己的思维框架。改变思维框架,不仅适用于体育,同样适用于自己学习和工作。真正的创业者,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具有前瞻性,能够看到10年、20年以后的情境。

  1980年,柯林斯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他又获得MBA学位。带着攀岩锻炼出来的强壮身体,带着超前15~20年的思维方式,柯林斯走向社会。

  人生转折:从惠普公司辞职

  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柯林斯从事过很多职业。据柯林斯本人和他的学生所言,1983年后,柯林斯在麦肯锡和惠普这两家公司工作过。麦肯锡是世界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惠普的创新和远见也十分著名。对于20多岁的柯林斯来说,惠普公司令他非常满意。然而,即使对惠普特别满意,他还是无法喜欢自己的工作。与大自然中的岩石峭壁打交道多了,使柯林斯逐渐明白自己并不是做一个好商人的材料。

  柯林斯的人生转折,开始于一份毕业后的“作业”。他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读MBA时,师从罗谢尔·梅耶斯教授。据柯林斯后来回忆说,毕业后的一天,梅耶斯教授看到柯林斯工作十分繁忙,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学生拼命工作而欣慰,反倒对这种繁忙提出了批评。梅耶斯对柯林斯说:“詹姆斯,我发现你是个做事不讲主次、没有条理的人,你天生充沛的好精力使你可以每天都过得这么忙碌,但是,你的生活就是忙忙碌碌而非井井有条。”这给了柯林斯一记当头棒喝。在柯林斯自己看来,他擅长制定计划并能够按计划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还算紧张而有序,因此,他觉得“不讲主次、没有条理”的批评并不恰当。对此,梅耶斯解释道:“假设你刚进入社会工作,有一天起床后接到两通电话。第一通电话告诉你无需任何条件继承到了一笔2000万美元的遗产。第二通电话通知你得了不治之症,充其量再可活10个年头。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你将怎样重新理解生活中的主次轻重,更重要的是,你会不会做出一些取舍,放弃些许而有所不为呢?思考后,问自己会停止做哪些事情再将其列出,你做出的‘停止不做的事’的列表是一种心理机制,可以帮助你节约时间这一最宝贵的资源。”这使柯林斯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自己确有充沛旺盛的精力,但是并没有用对地方。

  正是这一“作业”,使柯林斯考虑放弃某些事业。这一点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一个有进取心的人,最难判断的事情就是该放弃什么。真正能够参透中国古代兵法中“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道理的人并不多。而柯林斯在梅耶斯的启发下,经过认真考虑,断然辞职离开了惠普。正是这种立足于放弃的思考,构成了他后来《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的“三环图”—就是画出三个圆圈反问自己,根据自己的回答确定三环边界:①你对什么事业充满热情?②你在哪些方面能达到世界顶级水平?③你的发动机靠什么来驱动?人们需要时不时地盘点自己的事业,查看有多少时间花在了三环之外,进一步果断放弃三环重合区以外的领域。否则,就会经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放弃式思考对柯林斯的一生都有影响。坚持“有所不为”的原则,能使他经常理清思路,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恰当安排生活,此后,柯林斯每年伊始,都把有所不为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来制定新计划。

  斯坦福商学院的明星教师

  1988年,柯林斯重返母校,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开始了他的管理研究和教学生活。刚刚开始执教的柯林斯虽然教学经验尚浅,但积极上进。为了尽己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在执教第一年特意去拜访并请教已经退休的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部长及共同事业组织(Common Cause)的创始人约翰·嘉德纳(John Gardne)。嘉德纳给柯林斯提出了一个终生受益的建议:与其把很多时间花费于使自己有趣,何不把更多的时间投资于自己的兴趣。这次拜访,使柯林斯茅塞顿开,并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调。

  柯林斯在商学院企业管理研究所教授有关创业的课程,精彩的授课内容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使他极受学生欢迎。1989年和1991年,他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被评为最受欢迎教师第二名。柯林斯总是非常真诚、亲切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根据相关案例,不断地抛出艰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辨析、解答。上他的课就像在攀岩,虽然艰难却充满挑战和刺激。他的课堂气氛总是异常活跃,有人形容说,柯林斯的讨论课就像多重唱,而柯林斯就是领唱。

  事实上,柯林斯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有个偶像—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杰出教学奖的第一位获得者詹姆斯·霍恩(James Van Horne)教授。柯林斯登上讲台后,就期待着有一天他也能像霍恩教授那样站在斯坦福商学院最杰出教师的领奖台上。十年后,他果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1992年,年轻的柯林斯被学生选为最杰出教师,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杰出教学奖。1992年5月19日的颁奖典礼上,学生们赞扬他说:“在课堂上,即使我们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所经历的全考虑进去,老师也总能再讲出一些新的观点。跟柯林斯老师上的每堂课都像在冒险,我们被他的热情所感动。虽然他坚持低调,但不管他是否同意,我们都要通过选举他做最杰出老师来表达我们的内心所想。因为我们被他的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最真挚的爱所鼓舞。这一切我们都真真切切地感受着。”

  1992年,柯林斯的研究工作也已经开始显露头角。在斯坦福校友联合会(Stanford Alumni Association)上,他以“组织愿景与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为主题发表演讲,为他的第一本畅销书《基业长青》的出版奠定了的基础。

  关于《基业长青》的研究,实际上是从1988年柯林斯刚刚任教就开始的,他与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研究组织行为与变化的杰里·波勒斯(Jerry I. Porras)教授一起,确定出相应的筛选标准,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从《财富》杂志和《公司》杂志的排行榜中选取了18个“高瞻远瞩”(visionary company)的公司进行剖析,最终成果便是1994年出版的《基业长青》(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该书一出版就登上了美国的管理类畅销书排行榜,1995年荣登《商业周刊》畅销书榜首,并且很快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引起了各国创业者、企业家、经理人、新闻记者的热切关注。能够成为畅销书作家,是柯林斯自己也始料未及的。从这本书开始,柯林斯成为耀眼新星,充当着新一轮管理时尚的领跑者。

  1994年对柯林斯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年。这年他不仅出版了《基业长青》,而且会晤了彼得·德鲁克。也许,同德鲁克的会晤,比他的书籍畅销更为重要。这年12月,36岁的柯林斯拜访了85岁的德鲁克。享有崇高声望的老先生慷慨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告诉柯林斯,希望能对柯林斯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当时柯林斯正迷茫于是否创办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而犹豫不决。德鲁克认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关键不在于他如何取得成功,而在于他能作出什么贡献。此后柯林斯的职业发展,深受这次会晤的影响。

  如果说,从惠普辞职是柯林斯第一次重大放弃,那么,从斯坦福辞职则是他第二次重大放弃。尽管他喜欢教学和研究,但是,他却不能适应呆板的学院模式,也不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些都同学院派的标准格格不入。柯林斯在教学理念上和行为方式上,与同事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他放弃了斯坦福大学的教职。

  “个体户”管理研究实验室

  1995年,柯林斯离开斯坦福商学院。按理来说,如果他创办咨询公司或培训公司,能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但他没有这样做,这也是一种放弃。柯林斯回到自己的故乡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在自己曾经读书的小学教室里创办起管理研究实验室,成为一名“个体户教授”。用柯林斯自己的话说:“别人怎么看我,我根本不在乎,我不需要他们也能大有作为,我在这里可以给自己授予教授职称,确定自己的年薪,当自己的首席执行官。”重返故乡后,柯林斯像原来在斯坦福商学院任教时那样安排自己的时间:50%的时间用于研究、写作、开发新思想,30%的时间用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20%的时间用于日常的管理工作。他自信地预测,即使目前有很少有人考虑自己走出的这条个体职业道路,但这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时尚。

  柯林斯自己认为:作为自由教授,他是靠运气过活。

  1996年,柯林斯带领21名研究人员,对1965年至1995年30年间出现在《财富》500强排行榜上的1435家企业逐个进行分析,找出了11家企业。柯林斯认为,这些企业都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并保持15年以上。于是,他们开始探寻如何使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答案。经过这一段僧侣式的隐居生活和研究后,2001年,柯林斯的管理研究实验室推出了《从优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从优秀到卓越》出版后也很快热销,现已被译成35种语言。柯林斯自己坦承,他的书再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运气。

  凭借《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这两本畅销书,柯林斯成为全球名头极为响亮的“个体终身教授”。

 世界攀岩高手 从攀岩高手到管理时尚领袖
  柯林斯的其他著作

  柯林斯的著作并不多,20多年的教学与研究,至今出版过6部著作和20多篇文章。除了前述两本畅销书外,1992年,他与同事威廉·莱兹(William C. Lazier)合著《超越创业精神》(Beyond Entrepreneurship: Turning Your Business into an Enduring Great Company)。1993年,在《斯坦福商学院杂志》上发表《硅谷为何会成功》(The Silicon Valley Paradigm and Why It Won)。1995年,他再次与同事威廉·莱兹合著《中小型公司管理:概念与案例》(Managing the Small to Mid-sized Company: Concepts and Cases),同年,他在Inc.杂志专刊“小型企业现状”发表《构建长青企业》。1996年,柯林斯与杰里·波勒斯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建立企业愿景》(Building Your Company‘s Vision)。1999年,在《今日美国》发表《红火网络公司难得基业长青》(Few Hot Internet Companies are Built to Last),在《领导风向标》发表《企业,我们未来价值观的导向》(Corporations Will Shape Our Future Values)。2000年,在《财富》杂志发表《行为与价值观的协调》(Aligning Action and Values)。2002年,在《新闻周刊》发表《卓越公司掌握技术之道》(How Great Companies Tame Technology),在《今日美国》发表《华贵CEO头衔非最佳领袖之必须》(Expensive Name‘ CEOs not Necessarily Best Leaders)。2005年,出版《从优秀到卓越(社会部门版)》(Good to Great and Social Sectors)。2009年,出版《强者的没落》(How the Mighty Fall: And Why Some Companies Never Give in)。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4106.html

更多阅读

2012是否是世界末日,从佛经里找答案 2012世界末日国语版

2012是否是世界末日,从佛经里找答案转载    劫是什么意思?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並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詞,乃是古印度用來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長時间,也可以算作短時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

雪莱特柴国生:从灯泡厂学徒到节能榜领袖

在广东创业的企业家中,柴国生显得有些“另类”。柴国生出身科班,20世纪70年代末考上了复旦大学。尽管创业在广东,但柴国生出生在云南,事业起步也在云南,甚至他的创业团队中核心成员也多数来自云南;柴国生旗下的雪莱特在中小板ETF(行情净值

复制管理办法 从品牌复制到管理复制

     对于阿迪达斯而言,超市销售对他们并不陌生,本身这类品牌就多数在美国超市中销售,但是在国内,这些品牌被冠以高档产品的头衔。  一家拉链的上市公司正计划去美国,拿下耐克和阿迪达斯的订单,“我们的品质已经非常好,现在越来越得

敌军还有5秒到达战场 从战场到管理

从战场到管理在指导《时代周刊》如何报道美国9.11事件之后的战争的过程中,我学习到的一件事就是: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军事人才极少是战争的鼓吹者。他们很清楚战争的风险,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对生命和金钱的重视。那么,我们从这些顶

声明:《世界攀岩高手 从攀岩高手到管理时尚领袖》为网友痘肤西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