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 碳金融渐 渐行渐远



日前,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谢平在北京大学全球金融论坛暨北大汇丰商学院年会上说:“碳减排带来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台下坐着的大多数都是北大PE班的同学,谢平作为国内大投资机构的总经理,他的发言围绕气候变化语境下的金融机构如何参与低碳经济展开。

谢平认为,金融机构应该采取前瞻性行动战略,这会增强自身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未来气候变化语境下的碳交易肯定会对金融机构的业务产生影响,早研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非常重要。

谢平还透露,汇金目前正在邀请相关专业机构一起做研究,汇金控股的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碳相关保险品种。他说,再保险产品将直接影响保险产品的种类及价格。

 渐行渐远 碳金融渐 渐行渐远

在同一论坛上,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樊纲也表示,他们正有一个课题组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负产品”,必须讨论责任、义务在各国之间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在参加《低碳之路》新书发布会表示:“我们其实也在研究这一块,但是碳经济我们是外行,我们主要是金融证券。不过,碳经济涉及到碳交易、碳金融,我们对这个感兴趣。”

一时间,众多金融领域的专家都把目光聚焦到碳金融身上。在“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监管机构及商业银行领导都表示碳金融大有可为。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行业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方面大有可为。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的功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环保节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鼓励利用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功能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技术进步和行业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盈利。增强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决策支持作用。

是什么让金融业如此关注碳金融?

专家们认为,低碳经济将成为金融危机之后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复苏的重要引擎。

贺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是忽冷忽热,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发展遇到两大瓶颈,一个是资源瓶颈,一个是环保瓶颈。我们必须得彻底变革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全新之路。全新之路是什么呢?就是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技术进步,技术革命,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彻底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

去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熊焰告诉记者:“要达到减排45%~45%的目标,取上限,每增加一个单位的GDP碳排放要减少4%,这个强度是非常之大。”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40%-45%虽然不具有国际约束力,但是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内自愿减排目标。熊焰认为,国家出这个目标是经过了一系列研究得出的结论,而且作为一个大国这种承诺一定会兑现。这里面充满了机会和挑战。

具有里程碑式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port)预测到2050年时,低碳商品和服务行业的年收入将达5000亿美元。这刺激了金融机构地介入,目前,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8个碳基金,总额高达10亿美元。此外,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渣打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在发展碳金融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创新试验。

兴业银行在这方面走在国内金融机构的前头,目前为止,它是中国唯一的 “赤道银行”。 “赤道银行”是指已宣布在项目融资中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赤道原则是参照世界银行集团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建立的一套自愿性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倡导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

2006年5月,兴业银行在国内首创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为中国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提供信贷支持。截至2009年11月末,该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消耗标准煤851.78万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685.34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42.82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47.25万吨。

2009年初,兴业银行在北京成立国内首家可持续金融专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专注于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碳金融的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据了解,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中心包括项目融资、碳金融、技术服务和研究四个业务团队。

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碳金融”具有政策性强、参与度高和涉及面广等特点,发展“碳金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支持低碳经济。

可喜的是,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都开始积极参与到与碳减排相关的金融业务中来。

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总经理谢平认为,证监会和银监会等监管层可能要将2020年我国单位GDP碳减排40%-45%的承诺落实到监管行动中,并体现在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务等方面。

果真如此的话,碳金融时代的到来即将不远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4661.html

更多阅读

摸着石头过河的近义词 中国碳金融“摸着石头过河”

     以欧盟为主体的国际市场冰封,让参与CDM交易的市场各方都将目光瞄回到国内。  中国所拥有的巨大减排空间使市场人士对碳交易前景乐观。在史玉宝看来,随着国际碳市场陷入低谷,碳交易的发展趋势则是挖掘中国国内自身的碳排放

中国碳交易 “碳交易”升温 银行备战碳金融

     碳交易市场的启动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何种机会?  深圳环境交易所日前明确,碳交易市场将于6月18日正式启动,首批确定的重点碳排放交易企业包括635家工业企业和200多栋大型公共建筑。而《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中

浅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浅谈我国商行碳金融交易的风险防范

     一、碳金融的概况  1、背景简述  碳金融,广义上讲,碳金融泛指一切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关的金融活动,即指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买卖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为其提供担保、咨询服务、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而新建项目的投

碳金融市场 铁矿石金融化,有“碳”味儿

 一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越具备展开碳交易试点的条件。  在中国,钢铁行业的市场化推进速度比较快。2009年3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钢材期货交易。截止2010年6月24日,钢材期货累计成交合约超过5.4亿手,成交金额超过22.9万亿元。随着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 让银行绿起来

 文|本刊记者 王睿  四年前,兴业银行董事会秘书唐斌在香港第一次听说“赤道银行”这个词。当时,兴业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刚刚启动能效融资合作,开始涉足节能减排和低碳金融。  “什么叫赤道银行?”唐斌询问了IFC的官员,兴业银行自此

声明:《渐行渐远 碳金融渐 渐行渐远》为网友我姓黄我心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