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141”:一天“等于”二十年(1)

 浦东“141”:一天“等于”二十年(1)


      曾经的“工农商学兵”

      浦东在哪里?这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问题,而首先是必须先给个时间定位。如果定在上世纪50年代初,那么,我就看到过一条“战斗”新闻,“台湾蒋帮”轰炸机骚扰上海,被击落,其中一架坠落在浦东“塘桥地区的稻田里”。于今,浦东地界上,你依旧时而可以听到或见到“高炮部队驻地”这样的字眼。在2010年初的一次采访中,在当年“花菜之乡”的地面上,还见到涂抹有这样标志,却已无人的“营地”。

      改革开放前的浦东,有归于市区的南市区、黄浦区等区属部分,还有规划在南汇、川沙、奉贤等县属范畴的。可想而知,在行政区划的严格限定之下,在相当长久的时间段内,浦东“无中心”。讲来讲去,浦东最出名的,在文化系统内,有个黄浦区文化馆,位置蛮公正的,在沪东造船厂和第三钢铁厂的“当中”。在农耕体系里,有只三黄鸡,还有点桃子和蔬菜。至于工业系统,就是沿江的钢厂、船厂和“繁星点点”的仓储基地。

      至于浦东商业,那就寒酸的了。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族中亲戚带我到黄浦江边来玩耍,最“惊心动魄”的游戏,就是坐江上的船,在黄浦江上做一巡逻式游览。只记得夜色迷蒙,江水起伏,自己的手紧紧地抓着船帮,屁股底下坐着的木板是湿的。对于这样初级的旅游节目,记得自己很兴奋。有一次,是上了浦东的岸的。后来写过一篇关于东昌路码头的文字。题目叫《建筑的缝隙》。其中:印象里,江面黝黑,舢板摇摆,踏上岸来,却俨然是另外一番天地。长长的地摊上汽灯耀眼,摊贩主人坐在板凳上,买主是要蹲下来,方能与摊主讲得上话的。摊位上卖的也就是一些低档杂货。沿街门面,多为公家单位,似有药房,还有饮食小店。人很拥挤。

      上世纪80年代中,我搬到浦东居住,轮渡上下来的落脚地就是东昌路码头,知道了与东昌路成丁字形相交的那条路,唤作烂泥渡路。早晨起床,许多人拿茶缸对着墙根刷牙。晚间,马路就是客堂,小方桌子放露天,一包猪头肉一瓶黄酒,“安静”地躺着和立着,女主人则在屋外泥砌的灶头上烧菜,生活的氤氲之气就那么简陋地散发在狭窄的空间里。

      80年代中,我到浦东做一次“深入采访”。由头竟是:浦东地区没有一家公家的新华书店,浦东的学生要买复习资料,那是特意要到浦西来走一趟的;于是有个张姓的年轻人,在街道的支持下,在自己居住的塘桥浦东南路“上街沿”,搭建了一间小房子,按房子高度说,大抵可说成是一层半,铺面卖书,上面是个直不起腰的阁楼,这个小青年自己睡觉用。那个时候,刚刚允许有个体户自己开门面,塘桥街道那是大大解放了思想的,敢于拿出一块“地皮”盖楼,给他专卖课外阅读资料使用。后来这青年人挣了点钱,有了个女朋友,跟他睡在店面上的阁楼里。据说,后来到这个阁楼来睡觉的,“女人多起来了”,浦东最早的这个书店,终被警察取缔。小张老板“进去坐了几天”,后来不知所终。那做过书店的房子,后来卖过棉毯等杂物,再往后,拆了。一段浦东的历史烟消云散,了无踪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5340.html

更多阅读

《写给三十岁到来那一天》--王潇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

写在三十岁到来这一天与大 家共勉美女CEO王潇,刚刚写了一篇三十感言。句句名言,虽然是写给女生的,但是,男生也更应该看看。事业篇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其本质无外乎向老板或客户出卖自己的有形或无形产品。一言以蔽之:大家都是出来卖的

浦东“141”:一天“等于”二十年(2)

      那时我骑自行车采访,现在的东方路,当年的文登路,仅是一条8米宽的煤屑路。      紧张的“三天”和漫长的“一晚”      90年代,开发浦东。那天上午,已经搬到浦东居住了5年多的我,去了浦东大道141号的大门外边,静静观

第27节:股市风云二十年(27)

系列专题:《股市风云二十年:1990~2010》  据称唐万新在彩扩生意上赚了60万元人民币,这在20世纪80年代绝对不是个小数目。  随后,唐万新资助了一个自行车车把锁产品项目的开发,设立了将军锁厂。后来,在一次事故中,有人发现这种车锁有一个

第26节:股市风云二十年(26)

系列专题:《股市风云二十年:1990~2010》  张近东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在对客户首创“配送、安装、维修”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对厂商也玩出了新招数,率先向生产商渗透商业资本,首创了经销商在淡季向生产商打款扶植生产,确保旺季获得价格优惠

声明:《浦东“141”:一天“等于”二十年(1)》为网友書冩時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