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下一句 危机年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2)

 机遇与挑战并存下一句 危机年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2)


  中国银行金融总部助理总经理姜煦认为,中国作为金砖四国之一,跟其他三个国家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他指出:中国企业在巴西、俄罗斯、印度投资有较大的可行性。另外,如果能够避免贸易壁垒和摩擦、成功收购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比较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也将是比较好的选择。另外,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去”都是在非洲或者中东高风险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也可以尝试,但是,中国信保在《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中划为九类的地区应该尽量避免去投资。

  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光春认为:从太阳能电池行业来讲,大部分市场还是在欧洲和美国,欧洲占了绝大部分。其他地区确实也有市场,那些地方确实乱一些,但是也有机会。太阳能行业的真正市场还是在欧洲和美国,其他地区的市场也要打开,但是不能投入太大,那些地方确实有风险。

  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宁宣凤从律师行业帮助中国企业开展海外贸易和投资的法律服务经验的角度认为,中国企业对南美洲和非洲情有独钟。这些国家的政治风险远远高出其他的国家,但高风险和高回报永远是连在一起的。欧洲和美国从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政治风险的可控性来讲,与非洲有天壤之别,但并不表明这些发达国家就是投资和贸易的安全港。即使是在美国这样政治和法律风险级别比较低的国家,中国的企业仍然可能由于涉及特别敏感行业或者涉及核心技术而遭到拒绝或损失。欧洲最近有一个案子,涉及来自中国和越南的皮鞋进口。从2006年开始,来自这两个国家的皮鞋进口被征收16.5%的倾销税,2009年12月21日,欧盟的部长理事会又通过了延长这个贸易救济措施15个月的决定。在欧盟国家频繁出台贸易保护措施这方面,中国企业的教训也是惨重的。所以,识别风险要根据企业是做贸易还是做投资、涉及的产业、行业甚至买家的不同,或者资产所在地的不同,要做具体的识别。

  张骥指出,在投资方面,首先,企业要高度慎重,确实需要对国别的政治稳定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第二,一定要选择好合作伙伴,包括对方的进口国别。第三,除了要搞清楚法律法规之外,对当地的工会情况一定要摸清,中国的大企业,有不少是被工会拖垮的,这些国家的工会有很多权利。并不是发达国家就一定好,像美国不同州的州长态度完全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慎重,循序渐进地找自己熟悉的行当,然后稳扎稳打地进去。另外,特别要避开媒体宣传的热点地方。实际上对于中国来说,非洲有非常好的机会,现在从双边贸易增量来看,非洲越来越好,安哥拉一个国别就有10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而且,从中国企业去非洲的整体情况来看,应该说实现了双赢,中国企业效果不错,对方也比较欢迎。不同国家在法制、廉政、招商引资等方面差距巨大,尽管撒哈拉以南国家政治民主化了,但是有的地方不尽如人意。商机确实存在,但赢得商机的过程可能不一样。要相信中国的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规避风险的同时能够赢得商机,在能源资源方面通过互利双赢方式开展两国的贸易。

  中国信保副总经理周纪安建议企业看一看南美地区。他指出,目前无论是货物出口还是成套设备、工程承包,甚至包括股权投资,大家都认为应该找国家风险地图(中国信保制作)上绿色的地区,避开红色。显然非洲的红色太浓了,大家担心。绿色地方好看,但是这个区域的壁垒、法律纠纷、障碍、保护主义,也实在让人头疼。所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该去选橘黄色地区,即南美地区投资,南美地区有像巴西这样的人口大国,南美地区的经济总量加起来大概比中国的4万多亿美元稍微少一点,大约3万多亿,相对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还有独特的地理区位的优势。由于它与北美,包括跟欧洲的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之间的联系较多,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南美这个区域进入欧洲和北美市场。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南美受的冲击相对比较小,恢复也比较稳定。而且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南美国家无论是所谓偏“左”还是偏右的,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认同中国的模式,他们的话叫“向东看”,希望跟中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在经济危机后期兴起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他们愿意吸收中国的投资,采纳中国的技术,包括电站、道路交通、铁路运输、港口、机场建设等,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的强项。他们看到中国有这个能力。而且南美一些国家在政治制度、理念上跟中国比较接近,有一些国家虽然与中国疏远,有隔阂,但是却有一些西方国家运作制度透明的特色。我觉得南美地区对中国来说有很多的机会,而它的风险又适度。企业选择投资国的时候,有很多要素可以参考,而不仅仅是风险的高低,风险在哪里都是存在的。中国信保愿意跟“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并肩作战,企业走到哪儿中国信保就跟到哪儿。

  利用政策积极应对:防范风险于未然

  每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的或区域性的危机,都会带来整个格局的重组,但凡能够抓住机遇的企业或者国家,都会在危机之后大大提升自己的地位。未来的几年里,恰恰是中国企业抓住战略机遇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绝好机会。那么,“走出去”企业应该如何积极利用现有的政策支持来应对挑战,如何建立风险的预警机制,防范风险于未然呢?

  姜煦指出“走出去”企业无论做一般贸易出口,还是对外投资,主要关注的无外乎是国家风险、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企业“走出去”,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把风险考虑在前面。也就是说,企业在签订贸易合同之前,最好先去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做咨询,了解该不该跟交易对手签约、这个国家是不是存在比较大的风险,这个很关键。另外,要对交易对手进行资信调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最好也让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在内的专业机构告诉企业怎么规避风险,比如,用什么样的支付条件,是用信用证还是托收等。如果采用赊销的方式,就应该跟信用保险结合,在保单设置方面以及出口后应收账款的回收等方面,还可以适当结合银行的产品规避各种各样的风险。同时,从国际结算的角度,姜煦还给出了了解客户的建议。他指出,了解客户的方法很多,企业可以通过中国信保、通过一些资信调查机构、或者通过银行的渠道,想方设法对交易对手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有助于规避各种各样的风险。

  张骥说:首先,要用好政策,现在最直接的政策支持就是通过信用保险这种方式来规避,因为保险是在经营风险,银行是靠存贷差控制一些项目,所以,在目前全球危机的影响下,直接导致外需的萎缩,流动性出现供应不足。那么这个时候,银行是有钱的,但是风险很大,靠谁来化解?靠一种机制,就是出口信用保险这种方式规避,而且这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不是一种补贴,是一种政策。所以要把这个政策最大限度地用好用足,在风险基本可控的前提下,中国企业很不容易得到的订单应保尽保。 第二,企业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包括商务部网站,及时了解进口国市场准入的情况,尤其是技术贸易措施方面的变化、标准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早发现早做调整,否则企业的产品就会被拒之门外。第三,要关注企业的进口伙伴。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找的都是华人贸易商,贸易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最后血本无归,所以对进口代理商的选择要格外小心。第四,一定要注重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否则的话,后续的索赔等事项不仅对企业,而且对行业、对中国制造这个品牌都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企业自己也应该转变理念,共同规避这些风险。

  宁宣凤认为,风险防范从律师的角度来讲,简明扼要地说,就是四个字,知己知彼。应该从知彼到知己,知彼是对目标国进行全面的谨慎调查,对企业的投资对象、贸易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知己是对自己本身能不能享受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做自我评估。如果政府包括驻外使馆能够通过信用评级机构,不仅对国别而且对当地大的机构信用进行追踪,比如通过像中国信保这样的保险机构建立一定的体制,使得中国的企业在获得具体贸易和投资对象时,能够通过像中国信保这样的企业对具体目标公司进行追踪的话,那么,对控制企业风险将会非常有帮助。

  张光春认为,要规避风险还是要联合发展,这是广义上的联合发展,只有真正联合发展了才没有对立。认为一切竞争都是你死我活,这种理念是错的。竞争者提供的是发展的动力,只要联合发展就不会有对立,贸易摩擦就会减少。再一个,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无论在哪里发展都要利用当地人脉关系,因为最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政治等因素的是当地企业而不是中国企业,如果中国企业单枪匹马到那里发展,不会充分利用当地合作伙伴,那将很难生存。

  联想集团副总裁周庆彤建议,一方面中国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机构、政策资源以及民间的第三方服务,帮助中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企业要特别关注建立自己内部的风险管控机构,而且,这个内部管控的机构也需要跟随企业到当地去。

  隆国强指出:防范风险的第一个层面是准确地评估风险,这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充分的信心,这就要求中国有一个收集和共享信息的机制,目前政府手里的很多信息企业拿不到,企业“走出去”的先驱有很多教训。所以,要建立分享信息的机制。另外一个是准确评估风险的能力,这可以提高企业自己评估风险的能力,也可以借助专业机构提高这一能力。第二个层面是分散风险,包括找中国信保,把风险分散出去。第三个层面,也是更高的层次是化解风险,用独到的战略眼光,真正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把风险转变成机遇。

  周纪安对风险的体会是自己做好准备。因为风险什么时候发生、发生的程度多大,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保险是一个很有利的工具,有助于企业提高自知之明。参与国际竞争要做到知己知彼,许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已经把中国信保作为了解对方的途径和工具,通过中国信保进行资信调查、风险转变的安排等等,其实了解、使用信用保险,做出妥善完备必要的保险安排就是一种准备。如果“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家心里有底了,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那么,即便有风险也不可怕。

  结语

  无论面临多少曲折和不测,无论需要解决多少困局和难题,我们相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终将过去,中国迈向全球大市场的前进步伐不会停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需要勇气、智慧和乐观无畏,只要携手共进,克服困难,中国制造的旗帜就屹立不倒。(摄影  李辽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6022.html

更多阅读

平明别我上山去下一句是什么-中国历史 平明别我上山去

平明别我上山去下一句是手携金策踏云梯。《别山僧》是诗人李白的七言排律,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4卷第31首。此诗写李白对水西山风景深深留恋,对山僧的闲适生活怀有向往之情,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李白的倾心仰慕之情。全诗

声明:《机遇与挑战并存下一句 危机年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2)》为网友习惯成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