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企业走出去的“后发展大国”逻辑(2)



  在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古典工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领域最富盛名的学者约翰·邓宁(J.Dunning)提出跨国投资与国际经营领域集大成式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邓宁综合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等三大理论,构造出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的“三优势模式”。邓宁认为,企业是否以及以何种形式进行国际投资和跨国经营,主要取决于企业在所有权优势(由于独占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商标等产生的优势以及由于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内部化优势(企业通过建立内部化体系运用自身的所有权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区位优势(能否找到在自然禀赋和政策法规方面都适合的海外投资场所)这三方面的状况。如果一个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企业就应该而且可以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但不具备区位优势(找不到适合的投资场所),企业就应当选择在国内生产然后直接出口的国际化经营形式;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但不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企业只能以无形资产转让的形式进行国际化经营;而如果一家企业三种优势都不具备,则该企业完全不应涉足国际化经营。n

  

  除“三优势模式”外,邓宁还从宏观视角研究一国企业对外投资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的关系。邓宁发现,一国对外投资规模与人均GDP水平有一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均GDP水平越高,对外投资越多。当一国的人均GDP低于400美元时,几乎没有对外投资;超过400美元低于2500美元时,对外投资很少;2500美元至4750美元之间,对外投资显著增长;而超过4750美元以后,投资流入与流出呈大致均衡状态。

  

  邓宁的“三优势理论”被称为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的通论,在学术界广受好评。而他关于对外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使其对外投资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建立起某种联系。不过,总起来看,邓宁理论的核心思想仍然是海默的垄断优势思想。也就是说,邓宁的理论仍然未能超出垄断优势引致跨国投资的基本思想。至于对外投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则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总结,算不得理论探索。所以,在我们看来,企业跨国经营的全部经典理论中,垄断优势的思想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是第一关键词。

  

  以垄断优势为核心的各种传统跨国经营理论,适合于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因为,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恰恰是基于其在技术、品牌、管理经验、营销技巧以及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而展开的。这种从具有优势国家(企业)向劣势国家(企业)的投资,我们一般称为“下行投资”。

  

  但是,以垄断优势为核心的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时,就不像解释下行投资那么得心应手,甚至有些力不从心: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多时候并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甚至处于劣势,但是它们仍然大举展开对外投资。不仅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姑且称之为“平行投资”),而且到先进的发达国家投资并购,攻城略地(称为“上行投资”)。这种并不以相对优势为基础的对外投资,对传统跨国公司投资理论提出了挑战。而“发展中国家跨国投资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也正是为了解释这一异乎常理的现象。

 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陆续有研究者提出自己的解释。嗣后,研究不断丰富,形成相对系统的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一些最新的理论解释虽不那么系统,却也值得重视。

  最早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进行研究并提出系统理论解释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L.Wells)。他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的跨国企业》一书中,基于对1964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资料的分析,提出著名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根据该理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虽然不像发达国家企业那样具有明显垄断优势,但是,它们也具有一些特殊优势,比如小规模制造工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的技术、更接近于市场等等。这些,可以看作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相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正是这种相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构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基础。

  

  英籍印度学者拉奥(S.Lall)所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与小规模技术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基于印度对外投资与跨国公司的发展,拉奥从1983~2002年这20年间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如《新跨国公司:世界企业的扩展》、《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兴起:海外的印度合资企业》等。在这些著作中,拉奥认为,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形成一些特定优势,这些特定优势成为其对外投资并与发达国家企业竞争的基础。如对技术的吸收改造,专门化、更适用的技术,发展中投资国与发展中东道国之间共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与基础等等。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企业走出去的“后发展大国”逻辑(2)
  

  显然,技术地方化理论与小规模技术理论一样,都强调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时的相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这些理论,就其思维逻辑而言,都仍未超出垄断优势的范畴。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规模也远远超过80年代,形成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的潮流。不仅原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相对优势的亚洲四小龙等大举对外投资,其他更广泛的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对外投资大军之中。

  

  基于这种现实,对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理论解释也迅速发展,出现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见解。这些最新理论解释中,比较重要的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两阶段模式、学习模型与策略竞争理论等。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坎特维尔和托伦蒂诺(Cantwell & Tolentino)提出的。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他们分别或合作撰写了一系列著述,阐述自己的对外投资理论。如坎特维尔的《技术创新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变迁》,托伦蒂诺的《技术创新与第三世界的跨国公司》。在这些著作中,他们指出,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而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与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国技术并不断消化、吸收、改造密切相关。随着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产业也不断升级并在某些领域有了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它们会循着“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轨迹不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入对外直接投资行列,中国学者对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日益活跃,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两阶段模式”、“学习模型”以及“技术扩散与策略竞争解释”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6218.html

更多阅读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东北酒的未来发展和酒文化的战略突破

东北三省地处中国最东边的高纬度地区,下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总人口一亿零七百一十五万,独特的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民族混居的人文文化造就了东北地区巨大的白酒市场。东北地区白酒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都居

组织执行力包括 企业执行力的组织依据和逻辑

      很久以来,有关企业的执行力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对一个规模企业来说,企业的执行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的发展。企业的执行力表面上看是机制问题、流程问题、制度问题,而实际上是组织问题。企业做大了,人多了,人与人

声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企业走出去的“后发展大国”逻辑(2)》为网友佾然回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