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向纵深 力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我国循环经济正不断发展壮大,但不同领域的发展还不平衡,资源回收再利用、再制造等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政策瓶颈,亟待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文/李越 刘薇 张英健

  近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配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开展“循环经济专家行”活动,实地调研看到,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的低碳效果、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日渐显现,带动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循环经济工作成效显著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

  200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等6部委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重点领域以及省市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两批循环经济试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如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山东鲁北企业集团以海洋滩涂为依托,利用海水逐级蒸发、净化原理,打造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构建起“初级卤水养殖-热电厂海水冷却-海水淡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精制卤水制取烧碱和氯气;苦卤提取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的产业链,形成了结构紧密、共享共生的生态工业模式,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效益显著,实现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共赢。

  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着眼于“废弃物”资源的潜在价值,探索“废弃物”资源的利用途径,按照“配套关联、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利用煤矸石和焦炉煤气生产超细高白煅烧高岭土;从水泥窑尾废气中回收二氧化碳生产全降解塑料和纳米碳酸钙;粉煤灰除作为原料生产水泥外,正在探索实现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的工业化途径,且提取了氧化铝后产生的废渣再用于水泥生产。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通过引进和开发技术,合理布局产业,对废弃物进行转化利用,节约了资源、能源,减少了污染,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产出效益高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技术创新促进变废为宝

  通过“循环经济专家行”深刻体会到,凡是循环经济工作开展得好、特色鲜明的试点单位在技术创新方面都有所突破,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潜心钻研,开发出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木纤维清洁制浆循环经济技术,突破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纤维原料、环境保护、水资源三大技术瓶颈,使多年来受污染问题的困扰而制约了以麦草等农业秸秆为主要原料进行造纸生产的产业发展问题得以解决。凭借着这些技术的突破,泉林纸业公司创造了以麦草等农业非木纤维为主要原料生产纸浆及纸制品;制浆过程产生的废液和环保污泥、麦糠等固废制成有机肥料,实现“秸秆还田”;造纸过程产生的白水经深度处理后部分回用于生产,外排水用于农业灌溉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技术突破和成功的经验,为我国造纸工业合理利用非木纤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我国纸业可持续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贵州开磷集团加强磷石膏和工业黄磷炉渣的开发研究及综合利用,突破了国际国内行业中公认的工业“二水”磷石膏不能直接生产高强耐水建筑材料的技术瓶颈,开发出以“二水”磷石膏和黄磷炉渣为主要原料的“一步法”生产高强耐水磷石膏砖的生产线和原料制备技术,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青岛天盾橡胶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港口机械的轮胎再制造,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发明和创新了多项轮胎再制造技术,其中“可调整周长的预硫化环状胎面的技术”打破了国外环状再生胎面的垄断;自行研发的气密层再制造专有技术、胎面注射成型工艺技术、废旧再利用轮胎检测技术、胎体复合强力层再制造等技术填补了国内港机轮胎翻新再制造技术的空白,有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企业深刻领会循环经济的内涵,在产品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源头抓起,创新轮胎制造技术与工艺,该企业设计的港机轮胎与通常的港机轮胎相比,其可翻新率提高2倍以上。青岛天盾橡胶有限公司在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前列,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再制造”是资源再生利用的高级形式,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将“再制造”产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再制造”主要是针对废旧机电产品进行再制造,是把到达使用寿命的产品通过修复和技术改造使其达到甚至超过原型产品性能的加工过程。再制造是实现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实现废旧机电产品循环利用最重要的措施。发展再制造产业,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对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由于资金和资源缺乏,对一些汽车等实施再制造。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矿产资源短缺和对环境改善的高标准,再制造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选择。我国再制造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推动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在汽车行业选择了14家企业开展再制造的试点工作,其中,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累计生产再制造发动机近2万台,旧件利用率提高到70%,共实现节能2812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2吨。利用废旧金属:钢铁7750吨,铝750吨,铜250吨。在国家试点的激励下,不少企业积极响应,纷纷开展再制造的尝试工作,可以预见,在国家的推动和引导下,再制造这一体现“3R“原则,有利于节能、节材的新兴产业将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成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朝阳产业。

  我国资源回收再生利用产业近年来在循环经济的推动下发展迅速,走过了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集散到专业、从专业到产业、从污染到环保的发展历程。随着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我国的内陆及沿海地区形成了一大批以回收集散、拆解分选及再生利用为主的市场群落,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以及内陆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集散及拆解市场,一些原来对再生资源不够重视的大企业纷纷涉足,一批规模化、起点高、工艺装备先进的项目开始建设并相继投产,初步形成了回收、分选、拆解到生产加工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为我国基础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四、循环经济的低碳、减排效果开始显现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纷纷根据各地特点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进清洁生产,加强综合利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低碳减排等环境友好的效果。天津市致力于推动多层次、多类型的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工作,创新发展,形成了5种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06-2008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3年累计下降9.4%;化学需氧量3年累计下降8.8%。重庆市结合淘汰落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采取加强领导、规划先行、健全机制、狠抓重点、政策引导、技术推动、加大投入、全民行动等措施积极推动产业循环组合、引导企业循环式生产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10.4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26%。山西省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专项安排淘汰落后补助资金,2007-2008年全省共淘汰钢铁落后产能约3400万吨,焦炭1700万吨,水泥1100万吨,实现从源头上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推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在循环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同领域的发展还不平衡,某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政策瓶颈,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一、农业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水资源短缺,因此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型农业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有效地利用资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与相互耦合,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要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扩大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要实现“四化”,即 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产和生活的无害化。

  二、资源回收再利用领域亟待政策扶植

  在“循环经济专家行”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生产能力增速较快,但由于受到某些政策制约以及缺乏宏观引导,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回收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一些规范的、环保达标的再生资源企业受一些浮商游贩的冲击,许多资源没有进入规范的回收渠道,流向了一些小作坊、小拆解点及粗制滥造的小企业,造成了规范企业“无米下锅”,而不规范企业在拆解加工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浪费大,粗劣加工,作业野蛮,品质下降。此外,由于进口管理方面的限制,国外大量有用的废旧资源被称为“洋垃圾”无法进入中国。

  发展壮大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矛盾,是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同时这一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合我国劳动力丰富的特点,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保证社会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这一领域,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地从废旧物品中回收所蕴涵的有用组分和能源,资源再生在国外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这方面,我们还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将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资源供应的重要来源,要加强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核心,完善法律,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尤其在回收、分类和加工利用等环节,研究制定有可操作性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办法;规范管理,制定再生资源相关的产业标准体系,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统计体系和报表制度,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废弃物排放、贮存及资源综合利用状况公报制度;加强科技支撑,针对行业的关键技术瓶颈组织科技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废物进口管理,鼓励利用价值高、环境风险小的废物进口;加强执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三、为再制造产业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再制造产业化的步伐,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对全面提升废旧机电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展再制造产业有助于突破国际贸易壁垒,自2009年开始,北美国家要求我国销售到北美的工程机械产品,必须具有再制造服务机构,否则用户不接受我国产品,发展再制造工程势在必行。

  我国作为装备生产及使用大国,设备资产已达几万亿元,其中部分装备因达到寿命将被淘汰和报废,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社会保有量已达相当规模,如汽车保有量达6467万辆,14种主要机型工程机械保有量达290万台。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目前,由于一些政策的约束,限制了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例如目前我国实行废旧发动机禁止进口的限制政策,报废汽车五大总成必须回炉冶炼等,堵死了汽车发动机等再制造旧件的来源,切断了再制造行业的原材料供应。此外,再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尚未制定,缺失相关技术标准,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证依据无章可循,规范的市场和服务体系没有形成。

  对再制造产业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该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可行的激励政策,将再制造列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适时调整对汽车及其零部件等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限制性政策,解决旧件毛坯来源和再制造产品的市场流通;研究制定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制造商明确在产品设计制造时就考虑产品的可再制造性等;要建立和完善再制造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再制造产品市场流通的监督管理,对再制造行业采取严格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规范再制造行业进入和退出的相关条件和要求,对再制造产品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强制标识、产品信息备案等制度,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和销售体系;加强进口废旧产品检验和监管,对从事再制造的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等行政审批或备案制度。注重再制造标准体系的建立,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制定再制造产品技术标准、废旧产品检测与评价技术标准、再制造技术标准、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和再制造管理标准等。

  四、建立循环型社会体系至关重要

 推向纵深 力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循环经济不仅体现在产业间的耦合、链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循环型社会体系的建立同样重要。建立城市绿色照明系统,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餐厨垃圾、建筑废弃物、食品包装物资源化等工作都应大力推进;转变消费观念,推进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消费模式,自觉做到节能、节水、节粮、节材、垃圾分类回收;倡导消费绿色标志产品,消费者积极购买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标志食品等绿色标志产品;建设绿色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建设绿色社区和绿色政府,政府要带头转变观念,提倡简朴办公,倡导文明的消费观和环境价值观,提倡健康、简约生活等等,要从上到下提高全民的节约和环境意识,这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也是需要政府下大力量推动的领域,要坚持不懈,全方位推进循环经济。(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6451.html

更多阅读

循环经济引领计划 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大计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逐步加深,为抵御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复苏措施,贸易保护主义也乘机出笼,如“购买美国货”等附加条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和指责。同时也引起世界舆论普遍担忧和批评。而中国却逆风而上,宣布将派遣大型采

循环经济产业园 发展循环经济的五个层面

当一个系统内结构间、功能间及结构与功能间协调时,其整体效应住往大于组成该系统的各种成分效应的简单加和。反之,一个系统的结构间、功能间、结构与功能间不协调,则其整体

经济学理论有哪些 循环经济与经济学理论创新

按语:本人于2006年5月25日至26日参加了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循环经济基础理论与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受大会邀请,于25日下午作主题发言,并荣幸地被安排在第一个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对会议组

声明:《推向纵深 力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为网友千总爆有范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