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逻辑 陈志武 陈志武的逻辑



 文|马丁

  金融, 在一般人看来, 本是十足的工具理性,但在陈志武的逻辑之下,却指向了国家的发展,个人的自由。金融在陈志武的世界里,俨然成了一个极具价值理性的伟大事物。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对陈志武的热爱才不断弥漫,以至于蔚然成风。我是如此喜欢他的金融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这甚至像一首优美的现代诗歌,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金融得以自由发展,仿佛一个个具体的人从此挣脱羁绊,在这个世界上自由行走。或者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而现代金融则是我们寻找自由的方法。

  对于传统的中国文人而言,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8月),我以为是一种空谷足音。多少年以来,我们抱守一种君子固穷的人生原则,抵制各种现代经济手段,尤其是抵制现代金融工具,以为那些纷繁的股票、债券、保险才是我们浮躁的原因,而事实上,当我们的金融不自由,我们的学问随之也不自由,从生存到思考,我们都成了国家的附庸。

  很多既有的思维定势正在糟蹋我们,但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比如丰富的外汇储备让人们以为这才是国家强盛的标志,但在历史的框架里,甚至在现实的实证中,这却是一个误会。事实是,那些负债的政府,他们的人民更容易得自由,他们的国家发展更有力,反之,那些腰缠万贯,国库充盈的政府,却纷纷昙花一现,不足挂齿。这仍然是一个基本的市场命题,政府太强, 市场必然就要被消解,遍观整个人类经济史,找不到一个国家是靠政府的推动实现强盛的案例。

  在陈志武的世界里, 现代金融正是促使政府放权给市场的有效手段。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陈志武的金融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国家能力思考的层面,他的终极目的,乃是人的自由发展。这正是陈志武了不起的地方。中国读书人,免不了固守家事国事天下事的逻辑,而对人的行为熟视无睹。我曾经分析过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学术框架, 认为他一辈子的学术努力, 基本上还是在国家发展的路径上努力,他试图找到中国积弱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数目字管理的国家发展方法,但在人的建设上,却用力甚少。为他赢得大名的《万历十五年》,虽然是以人为单元组成的结构,但最终的指向,仍然是国家的生存,人在这样的历史分析框架里,仍然只是国家试图强大的工具。

 金融逻辑 陈志武 陈志武的逻辑
  __沿着这样的路径来阅读陈志武,我想说的是,他可能不是那种热衷于关注国家宏大叙事,热衷于学术救国的学者,他的金融最终指向的,应该是每个人的幸福与自由。我以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我想起另外一名伟大的经济学家杨小凯。可以这样说,在小凯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上,只有两个时期他在关注个人,第一个时期,他写出了《牛鬼蛇神录》这本了不起的著作,一些悲伤的个人命运被他记录下来;第二个时期则是他晚年信仰基督,基督救赎的终极意义,是对生命的拯救,神的国度不在地上,这种伟大的原则,直接消解了小凯一直以来奉为圭臬的国家主义思考。

  很有意思,我提到的黄仁宇、杨小凯和陈志武,都是湖南人。近代以来的湖南人热衷于宏大叙事,已然是一种文化态势。从曾国藩、黄兴、宋教仁到毛泽东、刘少奇,均是绝对的国家主义思维。我们看到,作为学者的湖南人,似乎也不能幸免。所以我要说,湖南出了陈志武这样的教授,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种地理文化可能的新方向。

  我们所有的努力,究竟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还是为了每个人的发展,这是个问题。或者我们这样提问,国家是我们发展的目的,还是个人才是我们发展的目的,这种看似陈旧的问题,事实上已经辖制我们几千年。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人总是国家的附庸。在几个狭小的历史时段里,即便国家偶然发展了,那种宏大的国家能力迅速转变成为奴役个人的现实力量。

  我想起布罗茨基关于现代专制的思考,在那篇著名的《少于一》的文章里,他说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国家对人的奴役基本上是一种原始的方式,但当现代化来临,当卫星、导弹、航空母舰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人的幸福并没有因此增长,专制反而以一种更加现代化,也更加有力量的方式在继续进行。人的自由在这个时候不是增长,而是萎缩。

  这样的描述让人难过。身处一个财大气粗的国度,政府不仅控制了经济,而且控制了我们的嘴巴,甚至连女生头发的长短,都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中,如果布罗茨基不幸说出了真理,这让我们这些期待个人自由权利的人们,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多年以前胡适就说过的, 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人才是这个世界的最高主题,人的行为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最美丽的风景。最近一段时间,我把主要经历都放在阅读米塞斯的《人的行为》(夏道平翻译,台湾远流出版社)之上。这本书被认为是经济学中极为难读,又意义深远的书,米塞斯以人类行为学的一般理论为经济学的基础,认为关于社会组织的基本问题必须根据人类行为学来讨论。作为奥地利学派第三代传人,米塞斯的思想沿着5个方面发展,(1)个人主观主义的行为学方法论,(2)货币价值的边际效用解释,(3)商业周期理论,(4)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问题,(5)企业家精神与市场过程。这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学架构,而人的行为在经济学世界里成为唯一的基础。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我想说的是,经济学和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其他学科一样,最终的指向是人。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持守,才是经济学的最大意义。我们很容易误以为经济学必然是一堆枯燥的模型,或者是一串干瘪的数据,但事实是,经济学与人有关,而且只与人有关。这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固执、封闭、向来以扼杀个人价值为己任的地方,竟然在有限度地介入市场经济体系之后,迅速为个体带来了一部分自由权利。而市场正是因为这些个体权利的回归,才得以形成浅层次的复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6967.html

更多阅读

第一个打下日机的中国空军英雄高志航的夫人葛莉儿 葛莉儿

高志航——抗日空军英雄,其名气,其能力,二战时为中国空军赢得多个荣誉及战绩,却被上司嫉妒害死,实属冤而无言。高志航百度百科,让日本人丢进脸面的空军英雄。而起俄国妻子被迫离开其,之后战争年代真实的悲情上演。《远去的飞鹰》真名高志

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读后感 上海的金枝玉叶 阅读

早晨起来在网上浏览了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书里描写的是戴西坎坷的一生。她对自己的命运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看法,她把生命比成一个胡桃仁,她说如果一颗胡桃仁没有被强力敲开,人们永远不会知道核桃仁有着怎样芳香的气质。她说:“我在

转载 向您推荐:钱志亮的博客,关注幼小衔接

原文地址:向您推荐:钱志亮的博客,关注幼小衔接作者:我和我的孩子们孩子们很快就要步入小学了,家长们一定很关心孩子的入学准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钱志亮教授的博客里有很多相关幼小衔接的文章,家长朋友们可以进入博客寻找科学的育儿方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陈寅恪的晚年确实太凄苦了些。他曾用“左丘失明,孙子膑足,日暮西山”来形容自己晚年的处境。说这句话的时候,陈寅恪七十三岁,距他离开这个世界尚剩下6年零7个月的时间。如果身体的残疾和病痛的折磨已经使年迈的陈寅恪雪上加霜,那么精神的

声明:《金融逻辑 陈志武 陈志武的逻辑》为网友信裏听风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