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光:走过艰难创业路



 采访高文光,感觉与众不同。

    一是高文光年近七旬,仍然主持着天津市文光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董事长兼总经理,心气儿仍像小伙子一样。

    二是高文光自称是外行,经营管理上用的多是过去“老字号”惯使的那些老方法,但仅20年,他就创造了一个拥有1千多名员工的企业集团。

    三是尽管高文光自己已是一位老人,还是一个百事缠身的大老板,但他仍是一位孝子,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老孝子。

    且说高文光是怎样的一位老孝子。

   高文光有套好房子,在万科花园,但他不住,将近一年了,始终住回到老院儿那边——丁字沽一片旧得连个小区也没有的老楼里,因为他老娘在那。

    老娘高龄88,是继母,40年前她进高家时,高文光早已成家立业了。但继母也是娘,老爹去世后,高文光一直尽心尽力地伺候着他的后娘。

    几年前,为让老娘享享福,高文光买了一套“别墅”。买前他特意把老娘拉去看房,征求老娘的意见,老娘咧嘴一笑说“好啊”,他才交了款。不想住进去老娘就变了卦,整天嘟噜着脸。高文光说:“住别墅了,您怎么反倒不高兴?”老娘说:“在这儿我成天光看车了,看不到人!那边多好,谁都知道我是高娘,我走丢了都不怕,还有人和我打牌。”得,老房子还没卖,搬回去吧,为让老娘高兴。

    老院儿那边原有俩单元,把着一栋楼房的头和尾。老娘住东头儿,雇着俩保姆;高文光住西头儿,一个保姆也没用。老伴儿得看守着那边的“别墅”,儿女们各有家室,高文光独自一人住在几乎已被搬空的老屋里,干什么呢?只为守老娘近一点儿,老娘那儿一有“动静”,他立马就能赶到。这几年老娘光住医院了,曾有一年住了5回。尽管每回住的全是“高间”,还是把老娘给住烦了,她气狠狠地说:“再去医院我就一头撞死!”顺者为孝,高文光只好这么守在她身边。

    每天,高文光上午去公司上班,中午吃公司的盒饭,然后回老院儿,先去看望老娘,问有事没有?再回自己那边休息和办公。老房子太旧暖气都不暖和了,冬天很冷,而且连张桌子都没有,写东西得坐着马扎、伏在床铺上。有人说:“干嘛受这罪?回老伴儿那边住着怕嘛的?一个城市里,有事儿打个出租不就过来啦。”高文光说:“不行,老娘已到说"走"就"走"的"时候"了,我不允许我,当老娘"走"的时候,我没在她的身边,我得给她老人家送终,这是人当儿的责任和义务。谁知老娘何时突然咽下这口气呢?我就得这么守着。”

 高文光:走过艰难创业路
    为这,高文光最大的爱好——唱京剧的事也是好久没干了。票友们不断地招呼他:“来呀,唱几口儿怕嘛的?完事儿赶紧回去不就得了嘛。”高文光极其认真地说:“不行,我更不能允许我,老娘那儿咽气时,我正在别处美滋滋儿地唱着,那叫不孝,是人生最大的笑话。”结果高文光几乎是一年没唱了。

    社会历来不乏孝子,但像高文光这般大孝之举,特别是他能奉继母如亲娘,实乃罕见,由此可窥高文光之人品。

   笔者:听说您起小儿经历坎坷,“经商”的年代很早,但却碰得头破血流,是吗?

    高文光:我生于河北任丘,在农村里长大。1952年我来天津上初中,是因为我父亲的户口在天津,他在这里做生意。我倒霉的日子始于1957年。那年我只说了一句“这报纸上有些东西它不报”,就被一个同学举报给学校,说我“反动”。班主任、教导处主任、校长,全都找我谈话,我觉得我没错,谈什么?结果就认定我是不老实,开除学籍。

    傻啦,一下子就傻啦!那年代,开除学籍,对一个学生来说,跟天塌一样。因为那时就业,全靠毕业后国家分配,你连学籍都没了,谁给你分配工作?但我那脾气,不求你,开除就开除,不信能饿死人!我就自谋生路了。也好,半年后就是“反右”,好几位同学成了“右派”,亏我离开了学校,不然“右派”的帽子肯定少不了我的。不过没有工作的滋味也实在难受,现在的年轻人,绝对想象不出那时你在社会上独自谋生的艰难。

    那时河西区尖山、解放南路那边都是苇子地。赶包粽子的时候,我去那儿劈苇叶,打成小把儿,蹲路边卖,赚个毛儿八七的小钱儿。但卖不上一会儿,就有人来逮你,说你这是“资本主义复辟”,逮着了统统没收不说,还得“批判”和“教育”你。小买卖做不成,想办法找了个工作,在李七庄那边一个国营养鸭场上班。那地方太远,去那儿得倒三趟车,下车再走半小时,工资少得可怜,养不了家。当时社会上有给场里提供浮萍的,一种水草,可做养鸭的饲料,拿网在坑里一捞就能卖钱,而且一天就挣十来块,是我半月的工资。我想这活儿我也能干呀?不就是骑辆大水管车,起早贪黑地卖力气嘛。我干!领导说:“你干,得先辞职。”辞就辞。不想我这儿一辞,他那儿变卦了,说:“凡本场辞职者,售浮萍一律不收。”并说这叫打击“资本主义”的“机会主义”。  

  工作玩儿完了,又得自谋生路了。我卖过冰水,卖过瓜果跟蔬菜,泡黑市倒卖票证,什么“粗的、细的、全国的”,“粮的、油的、工业的”……能干的行当全干过,但就一样——跟做贼一样,被人追得到处跑,整天鬼鬼祟祟的,活得跟坏人一样,没地位,挣点糊口的钱,心里不舒服。

    最后我干拿线换袜子的小生意。那时物资匮乏,工厂织袜子缺线,老百姓手里有线——凭本供应的线,用不了的就都存起来。我先到工厂那儿,以三把儿线换一双袜子的“价格”换出几双袜子来,再走街串巷从老百姓那儿每双袜子换回五把儿线来。这交易老百姓高兴,我也高兴,赚了两把儿线,“利润”超过百分之六十。我背着个包袱,天天“有线换袜子”地吆喝着,多少赚了一点钱。不想日子刚刚过得好一点,突然来帮抄家的,把我所有的“商品”全都没收了,一下子赔个底儿掉。

    那是1963年,我成家、孩子都有了,我拿什么养活家人,这不是绝人生路吗?我脑子一蒙,夜晚就上了火车,去北京,去找苏联大使馆。那时傻,就想你这儿把人逼得找不着道儿了,那我就到国外去看看吧,听说苏联那边比这儿强,就想去和苏联人商量一下,能否让我去他们那边工作去?岂知那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恶化,我这一步纯粹是自取灭亡。

    到北京后,转悠一夜,找到苏联大使馆。没等我走到苏联大使馆门口,就有一个中国人突然过来一搂我肩膀,把我“请”进路边一座小楼。随后就是审讯,就是天津公安把我押回天津再审讯,接下来就是处理。按说没进去应算是“未遂”,“未遂”也不行,有那想法儿就是“犯罪”。结果我被打成“政治犯”,予以双重处罚:“劳教三年”、“管制三年”,送天津板桥农场执行。就这样,后来我还得谢天谢地呢,因为那时“审判官”们要是稍微再“左”一点,杀头的可能都会产生,幸亏他们同情我,看到我确实是没了饭吃。

    说到这儿,咱现在返回头去认真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前,你想做点生意、搞点经营有多难?想碰嘛,就碰你个头破血流。

    笔者:听说后来您又成了农民,还干过乡镇企业,那时您觉得怎样?

    高文光:劳教结束后正好赶上“文革”,一纸“劳教结束人员全部留场工作”的文件,让我又在板桥农场里工作了几年。1970年,中苏要打仗,城市大搞战备疏散,像我这样的,本来就是来自农村,又被“劳教”过,自然是被疏散的对象,于是我又回到河北任丘老家当农民,种地、赶大车,以为这辈子就算是和城市“拜拜”了。

    1976年,“文革”即将结束时,感觉着强硬的政治坚冰先是在社会底层有了松动,反映在农村的,就是允许你搞点副业了。我们村里,一说搞副业谁都憷。我说我去吧,去给大家联系点业务。3个村干部一听全都摇头,说:“你去?你是被监督的对象,公社的证明都不开给你,你拿嘛去?谁接待你?”那时没有身份证,出差必须得有介绍信,不然你连招待所也住不了,任何单位也不相信你,甚至连车票你也买不到,真正的寸步难行。

    村里争论好几次,最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说:“你们管他高文光黑猫白猫呢,他拿住了耗子就行,你就放他去!”这样我就蹽了,从此走上经营的路。

   那时,凭我那点经历,懂什么经营?有什么关系?啥都没有,就是瞎跑、瞎转,看有没合适自己的副业?一连40多天,我完不成任务不回去,白天饿了吃口干粮,夜晚困了睡车站,就像是“盲流子”一样。

    一天,走到内蒙古固原县,夜里零下20多度,可那儿没车站,睡哪去?窝在外边一夜准给冻死。没招儿了,去求招待所。招待所的人说:“你没介绍信,不敢招你呀。我给你出个好主意:你去派出所求救,他不能看你冻死,会给你开个证明。有那证明,你住这儿价钱还会便宜。”我去派出所,实话实说。岂料警察不信哪,想谁会傻帽儿似的这样跑业务?冲我严厉地说:“出差?我还怀疑你是逃窜呢?说吧,犯有什么事儿?”那架势,吓得我赶紧解释:“要是逃窜还敢主动跑到您这来?”他想想也是,磨蹭半天给开了个证明,算是救我一命。你看,那时候想跑业务有多难!

    跑了好多的地方,最后选中一项比较合适的业务,就是织网。我从河北安平买来一台机器,给村里办起一个筛网厂。就是这筛网厂,日后把我引入到五金业。

    笔者:您在任丘农村,何时来的天津?又是怎样进的商界?

    高文光:在农村给队里办厂,采购、销售全是我一人。1987年,改革开放了。私人做生意,只要合法,早就没人赶你了。我相中天津西站长途客运站马路对面临街的一个小“门脸儿”,外地的采购员们来来往往都走那儿,我想在那儿开店生意可能错不了,就租下了那个小“门脸儿”。去工商局里起照时,我遇到好人了。记得对方说:“经营什么?”我说卖筛网,他一听,说:“光卖筛网能赚几个钱?你还不多说上几个?”我说那允许吗?我没那打算,也没那能力呀?他说:“你多经营上几样东西才能干好,面儿太窄了,你能赚得了钱嘛?听我的,经营的项目多一点儿。”他大笔一挥,替我作主,弄了个“津华五金机电经营部”。当时很感慨,觉得这世道真是变了。过去我也是在这块土地上,怎样干都不行,半条活路也不给你。现在却是想着法儿地鼓励你干,干得越多越大才越好。什么原因?就是国家的指导方针变了,人们的思想也转变了。  

 我就是这么着稀里糊涂地进入的五金界。我能发展起来,是基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赶上了国家经济因改革开放而快速发展的好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正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外地的采购员们疯了似的涌入天津,给自己的企业买,给其他的企业带,好多都到我的五金店里来买货。那些采购员大多有个特点,就是一到大城市,身上都有一个采购单,全是七大姑八大姨托他捎买的生活用品。所以他们一下车,全是到我这儿把单位里要买的东西一写,说声“高师傅,把货备好,我下午来取啊”,扔下点定金,就去逛商场了。而我这儿呢,伙计们立马为他们到厂家或是批发站里去提货,提货时嘴都甜着呢,说“×姐,支票给您,日子烦麻您往后写两天,店里这两天钱紧,过两天准给您。”双方熟极了,而且从未拖欠过,对方就说“行啊,别忘啦。”说实话,那时国营买卖全都管理不严,这就给了咱尽管资金不足但却能把生意做活、做大的好机会。

    很快我就发展起来了,商店一家家的跟着开。1994年,我重返天津的第7年,五金店我开到第5家,并已开始筹建这座、咱们现在正坐在这里的、主体10层、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大楼。1997年,我重返天津的第10年,就建立了拥有5个公司、数百名员工的天津市文光集团有限公司。你说我发展的迅速有多快?

   笔者:纵观您的创业史,以前并无经商的经历。可您现在却是天津工商联五金商会会长、全国工商联五金商会副会长。您是怎么从一位农民、从农村一家作坊的小老板,仅用10年时间,就成了天津商界五金业里领头的人物?经营上您有什么秘诀?企业发展得这么快,您是抓住了哪些好机会?

    高文光:秘诀?没有。说句实在话,直至今天,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个外行,而且我一开始,所用的人也全都是外行,没有一个是来这之前曾经干过五金的。经营上我凭什么?就凭“仁义礼信”四个字。别看我什么都不懂,这四个字在与人的交往中,如何做到?我知道。我努力地做到了,其结果是让我受益无穷。此外就是勤奋,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真的是一点都不假,当农民种庄稼是这样,当商人经商也是如此。

    十年“文革”,它的一大罪恶,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信任给搞没了。信誉危机严重地出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做生意你骗我、我骗你;资金上你欠我、我欠你,三角债欠起来,打不完的罗圈儿架。我不,我的企业,公司不管大小、生意不管大小,一定是要信誉当先,一切矛盾,处理的原则,是拿“仁义礼信”去衡量,有违“仁义礼信”的,要为“仁义礼信”让道,哪怕是做赔本的生意。

    例如,我的商店从一开始就讲“送货上门”。这四个字写起来方便,那时几乎哪家五金店的门上都有。但送起来大打折扣,什么道远的不送、价值太小的不送。我不行,言必信,哪怕只是一盒小小的螺丝钉,只要你说急用,我立马就派伙计给你送去。我有专职的送货队,先是蹬三轮,后是货用小汽车,后来在西站那儿都排成了一支车队,边道牙子上立有一块块牌子,上面排好了按点发车的车次。不少人对我说过:“你这么送,好多连成本都收不回呀!”我说我知道,你甭管,我就是为让他们知道我的为人,取得他们对我的信任,往后他们有了大的需求,必然也会前来找我。

    再如,有一次,一位挺熟的客户拿一把锁来,要换。打开一看,锁芯那儿锈了,可包装是好的,显然是把旧锁换进新盒来蒙事儿。售货员不换,俩人柜台前矫情,一个说盒没湿锁怎么锈了?一个说反正我是在你这买的。我过去一看,说你小子就值一把锁钱,没事,给他换一把。过后售货员不高兴,我对他说,丢把锁,是吃亏了,但若闹个大红脸,他以后不好意思再跟你打交道了,你损失的会是几把锁呀?

   还有一次,下边的一个销售商把十几只用瞎的灯管当作次品给退回来,进门就喊:“李师傅,这批灯管有毛病,我给你拿回来了。”我们店里的经理姓李,一看说:“下次再有这种批号的灯管别给我拿来,这型号我们从没卖过,你弄的这是什么事啊?你自个去架子里拿去吧。”

    我不信这种人下次还会再来干这种丢人的事情,但他一次就领教了我们的忠厚仁义,买东西谁不愿找信得过的商店?下次他再买东西,自然还会再来找你。

    信誉这东西,是无形的财富,你不是名牌,它能让你成为人们心目中信得过的“名牌”;你没有资金,它能让你有时没钱也能办成大事。我们就是因为拥有了信誉,所以才赢得了千千万万的客户,让我们这帮外乡人、农村人,在天津这座商埠里扎下了根。

    2010年我快70了,62岁的时候,为了企业的发展,我去学习国外的据说是非常先进的管理经理MBA。可学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它那套理念和我骨子里的东西是格格不入的,我感觉着他们的营销理念是血淋淋的,光是研究怎么着吃掉谁、去掉谁,和我奉行“仁义礼信”的观点冲突,接受不了,学了也不会去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41567.html

更多阅读

邵斌:踏平崎岖创业路

 邵斌,10多年间,从一个打工仔成为一个拥有两家公司、近千万资产,年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的企业家。   邵斌,莱西市日庄镇日北村人,6个月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高中毕业后,他顶替提前退休的父亲,到偏远的乡镇供销社上班,可惜不到

高文光:走过艰难创业路

 采访高文光,感觉与众不同。     一是高文光年近七旬,仍然主持着天津市文光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董事长兼总经理,心气儿仍像小伙子一样。     二是高文光自称是外行,经营管理上用的多是过去“老字号”惯使的那些老方法,但仅20年,

勇敢的走下去 向文波:选择合适的路 勇敢走下去

 语录   下海创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决策,只不过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道路。   人要敢作敢为,如有太多的利益考量、太瞻前顾后,就容易迷失自我,自我禁锢。   中国企业家的光荣、梦想与前途应该是:当员工工资与欧、美、日同等甚至更

艰难的创业路 独创“干洗鞋”的艰难创业路

    出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大门,一拐弯有一个叫做九十六亩头的小巷子,里面密密麻麻聚集了吃、喝、玩、用各种小店,其中有一家颇有些另类,不是因为他独特的门面设计,也并非因为其拥有超高人气,而是因为它的独特创意——干洗鞋。  

王文洋:45岁创业是迫不得已

10年前的一场变故,使王文洋失去了中国台湾最大民营企业台塑集团的“权杖”,被王永庆亲自逐出家门后,王文洋被迫独闯商海、自立门户。10年后一个同样以塑胶制品和电子制造为主的宏仁企业集团与台塑集团隔海相望。   在经过了艰辛的创

声明:《高文光:走过艰难创业路》为网友余生借给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