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付出的名言 要做葡萄酒,你必须付出101%的努力!



葡萄酒产业正面临需求转型。


因此,大小运营商应多提供社交化环境下的价值分享,变上下游关系为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共赢生态系统,通过业务模式创新来改变产业地位。


有时想想也可悲。


许许多多的进口葡萄酒运营商对市场、对营销不熟悉、不了解就敢于代理或经销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产品,并先入为主,一厢情愿、信誓旦旦的要打开市场大门,这除了幼稚可笑还有什么呢?


前几天,我应邀去北京为某葡萄酒企业讲授模式转型与市场制胜之道的课程,其中也提到了当今中小葡萄酒企业的战略路径与形式。第一类是通过捕捉机会与资源的投入,形成“量”的扩张;第二类是通过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形成“质”的提升,并卓有成效的保持赢利模式的持续增长。说起商业模式,到底你是选择价值驱动营销模式、品牌驱动营销模式还是价格驱动营销模式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事实上,在当前,各行各业正面临着商业模式转型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价值创新转型、品牌诉求转型还是消费体验转型,就很能考验一个企业的生存智慧了。


不少人以为葡萄酒市场是个馅饼,等他们一旦投身进去,却发现事情远非那么简单。


有时候,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感受会模糊对市场的客观判断,并最终跌跟头。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经常作为主讲嘉宾出席一些有关葡萄酒的高端论坛,并且概括总结了进口葡萄酒为什么失败的7种原因:1、没有品牌诉求;2、没有品类聚焦;3、缺乏打造品牌战略决策和思维;4、企业的核心价值、产品定位和利益主张不能清晰得到表述并被消费者认知;5、经验主义行事,对经销商缺乏增值服务;6、资源缺乏整合;7、缺乏情感培育和互动体验。


我国目前的葡萄酒产业仍处在培育期。


目前人均消费0.38升,城镇人均消费葡萄酒0.7升。与世界人均6升多的消费量差距很大。从国内饮料酒的消费结构看,葡萄酒也仅占酒类年消费总量的1.5%。
      我国葡萄酒的消费水平低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引入时间短,二是居民收入低。经济的增长带来居民收入的提高是葡萄酒消费未来高增长的基础。以上海为例,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和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葡萄酒的消费水平非常高,2001年的人均葡萄酒消费量就达到了2.5升。2006年,上海户籍人均GDP已经超过7000美元,全国人均GDP1700美元,可见收入的差距是我国葡萄酒消费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未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将使葡萄酒行业长期景气。  
     中国是世界上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


10年来,世界葡萄酒传统消费国的消费量基本维持原有水平,唯独中国市场异军突起,葡萄酒销量不断攀升。这让全球葡萄酒厂商趋之若鹜。曾有法国报刊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中国葡萄酒市场近年来的需求增长速度。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有前景也有陷阱,想要成功占领一片高地,特别是进口葡萄酒商,实属不易。


进口到中国市场的葡萄酒主要有原装进口瓶装酒、在中国国内灌装的国外瓶装葡萄酒(国外酒、国外品牌、中国分装)和国内葡萄酒企业进口原酒调配灌装然后加贴自有品牌(国外酒与国内酒调配、中国品牌)。目前,国外进口瓶装葡萄酒占据中国葡萄酒市场约5%的份额,且主要存在于星级酒店、高档会所等高端市场。经销商则主要为国外独资或者合资销售型企业和国内小型贸易商或分销商。再加上国内品牌进口葡萄原酒进行调配后推出的自有品牌酒,进口葡萄酒共占到中国葡萄酒市场大约10%的份额。 


而进口葡萄酒市场之所以难以打开,正如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指出的那样,主要是面临“三座大山”,即:品牌、渠道和推广。


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经济发达、购买力强,进口葡萄酒目标消费群集中度高,市场吞吐量大,历来是葡萄酒企业众家必争之地。


许多进口产品先后在这块热土上安营扎寨,争相淘金,演绎春秋战国,从中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丰厚的利润。可奇怪的是,近几年,有不少进口葡萄酒运营商在市场上却往往默默无闻、被动挨打,苟延残喘,过不多久就在江湖上销声匿迹,彻底退出市场。这其中,不乏一些名声赫赫,财大气粗并在原先行业呼风唤雨的企业,可偏偏在保健品这行当里遭遇了滑铁卢,真是可悲可叹。


相当初,进军葡萄酒行业,他们也是踌躇满志,胸怀抱负:原先行业在市场中拓展艰难,竞争激烈,稳固现有客户已是十分勉强,开发新市场将面临极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于是便抱希望在进口葡萄酒上,他们认为这是个朝阳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和现实需求,再说又有充足的资本、优秀的人才加上在原先行业积累的品牌效应,应该将是顺风顺水一切尽在掌握。于是,乐观与自负,清高与自傲便在他们脸上一览无余


但是,这些在高度市场化导向型的进口葡萄酒行业中,又有多少优越感可以借力发挥呢。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分析原因,在进口葡萄酒行业里他们的失败、失落、失足无怪乎以下原因:


一、过分自信盲从,缺乏准确市场定位。


众所周知,进口葡萄酒行业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如果不深入其中,仅仅是蜻蜓点水般的一知半解,或者是看了几本案例、接受几次培训、走马观花看了几个市场,就以为找到了营销真谛,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有不少进口葡萄酒运营商,基本上还停留在4P理论阶段即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上,对4C理论中的内涵如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付出的成本、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以及与消费者的沟通上往往缺乏深刻认识和认知。


因此,对自身企业的定位往往模糊不清。


记得《定位》作者特劳特教授曾讲道,企业竞争的重心是逐渐从生产转移到市场,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最终企业的竞争的要点将推进到消费者的大脑,控制消费者心智的企业才能最终获胜。如果一味在产品的文化结构、背景优势、品质独到上或者寄希望于原先积累品牌样板效应的影响,投入巨大的精力而忽略市场的导向作用,同样会使产品最终夭折。


二、产品缺乏特色,服务理念迷失。


有道是,营销不是利用价格将产品销售出去的游戏,而是用产品将价格销售出去的艺术。


因此,任何产品在营销传播中应有自己独特的卖点主张,而且能让消费者感知到。它包含三个方面:


一、任何产品应该向消费者传播一种主张、一种忠告、一种承诺、告诉消费者购买产品会得到什么样的利益;


二、这种主张应该是竞争对手无法提出或没有提出的,应该独具特色;


三、这种主张应该以消费者为核心,易于理解和传播,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产品,往往决定着在市场中的兴衰成败,前一阵子,庄园酒、酒庄酒、年份酒、橡木桶干红、产区酒、小产区酒……市场不时会利起一阵阵流行风,有不少企业自身在推出产品时,没有自身的审时度势,长远战略规划,看到别人哪个产品卖的好卖的火,于是赶紧从国外进口原浆,自行灌装,通过贴牌OEM,也顺水推舟,快速跟进自以为这样风险小,把握大,省略了研发和生产,觉得这样降低成本,于是谋求好的包装和新的概念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创意设计时,过分迷信4A广告公司,于是乎,画面是美仑美奂,精妙绝伦,可就是无销量,不起量。


三、传播集中度不高,效应分散。


在互联网、大数据等已经成为社会通用基础实施的背景下,葡萄酒企业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一个新产品启动,需要集中精力聚焦资源,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紧紧不放,在产品核心利益点尚未重点突出,其延伸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差异化诉求尚未明确,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广而告知,在团购、特许加盟、会员制、店中店等方面进行强力推进,大肆进行普遍宣传,把宣传资料过度的铺张和浪费。


具体表现是在宣传上不是集中资源有针对性的突破,而是天女散花,四处出击,以为那样可以达到宣传效应的最大化和品牌传播的规模化。诸不知,过分的力量分散带来的却是老百姓认知的模糊,万一有竞争对手抓住机会重点宣传,那么,自身的泛而空反而成为了别人的陪衬。结果,原本应该一针见血的产品利益点和稳、准、狠具有打击力的卖点和产品的品牌内涵产生不了直接的对应,其结果宣传的力度大打折扣。


 


你的市场经营到底是产品导向还是消费导向、是为顾客满意还是让顾客感动,这是很有说法的。


当前,随着葡萄酒市场的不断发展,进口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升级,但不管营销手如何变化,关键是这些方式的运用与具体操作是否能吸引目标消费群的眼球以及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无穷购买力,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指出,进口葡萄酒企业的3条出路:1、以品牌引导战略;2、以品质引导消费;3、以品格引导管理。同时进口葡萄酒营销存在如下10种死穴:


一、诉求不明。


众所周知,进口葡萄酒启动市场,要有差异化的诉求,对消费者进行独特的利益承诺,但市场而从行业兴起开始,市场上出现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葡萄酒概念令人着实搞不清楚,例如陈酿、窖藏、窖酿、年份酒、庄园酒、酒庄酒、橡木桶干红、产区酒、小产区酒等等。一次次的用这些消费者并不了解的概念在市场上鼓噪,又怎么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呢?


二、卖点不集中。


新的葡萄酒产品在上市运作中总要从中寻求新的卖点,但由于立足点不同,一些代理商不是从市场感觉出发,而是从自我认同自我欣赏角度来创意产品的卖点,停留在市场高端的意识中,停留在少数精英、葡萄酒爱好者苛刻的葡萄酒消费方式中。哪怕现在很多进口葡萄酒品牌把价格降到了每瓶百元以下,许多人还是对葡萄酒敬而远之。


到底是坚守原汁原味的葡萄酒文化还是摆脱其束缚,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让人矛盾的不仅仅是葡萄酒的饮用方法,还有作为葡萄酒文化一部分的产地、年份问题。进口的葡萄酒品牌在国内打造品牌时,都在强调自己的酒庄,强调自己的酿造工艺,但是那些拗口的产地、酒庄名字,消费者很难记清楚。而且,很多时候,不同的酒庄、不同的葡萄酒只是有很细微的区别,如果不是一个葡萄酒行家,很难体会出不同葡萄酒的细微差别,并且乐此不疲。


三、品牌张力欠缺


品牌是什么?有人说品牌是一种符号。其实,说穿了,品牌就是你选择的理由。你购买一个包,你为什么要选择LV、古奇?难道没没有比它们更好的吗?不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在圈子里大家都知道的品牌。我们都生活在圈子里,品牌首先要在圈子里被众人所熟知,否则,它太小众难以产生销量。其次,一个好的品牌,必须被更多圈子外的人所熟知。品牌,就是让你有了一个理由,一个可以炫耀的理由,一个可以选择的理由。


而我们进口葡萄酒的品牌效应在哪里?


首先进口葡萄酒很多连品牌都没有,何谈品牌效应?说进口葡萄酒连品牌都没有一点都不夸张,消费者看到这么多进口葡萄酒品牌,根本记不住,也分不清,而且都差不多,怎么记住?人们买东西都有一种心里:买自己熟悉的东西,也就是买保险。因此,不知不了解的,一般不会选择。而且,中国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怎么来区分葡萄酒的质量等级、年份、产区等。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国外,谁知道那个产区怎么好与不好?年份好与不好也只不过是别人说而已,我们自己根本不知道。


消费者怎么选择?消费者凭什么选择?唯一的出路只有品牌。只有有了品牌效应我们才能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对象。


四、渠道控制薄弱


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存在着渠道多样性和相对垄断性(进场费),使得市场条块分隔,极其复杂,这要求酒商不仅需要相对雄厚的资金做为市场投入,更需要正确的战略和灵活多变的战术组合。而国内的进口葡萄酒代理商绝大多数在资金实力上处于劣势,即使国外葡萄酒商资金雄厚,但是在纵横交错的中国葡萄酒市场面前,也需慎之又慎。


面对这种情况,抢占国产酒份额是进口葡萄酒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在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以区域市场找到突破点而异军突起。某些国产强势品牌由于区域战线拉的很长,渠道范围很宽,在资源分配上就难以平均,必然呈现出很多薄弱区域和薄弱渠道,加上国产品牌多是采用代理制,由于历史原因,代理政策比较粗放,厂商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资源有限,三大品牌不得不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放在其主要战场上,去维护巩固其现有利益,这给进口葡萄酒制造了切入机会。


五、重视广告数量,忽略推广质量


广告宣传对进口葡萄酒的启动是有作用的,但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君不见许多著名品牌广告与我们天天见,可销售业绩并不尽如人意,其关键在于市场推广质量没有迅速跟进广告传播效应,最终形不成组合宣传叠加优势,对市场很难有冲击力。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电视上看到一款进口酒的广告,便问身边的朋友:这酒你们见过没有?在哪里能买到?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不知道。于是大家都开始为这个企业的广告费心疼。显然,目前不少进口葡萄酒都存在这样尴尬的情况,广告质量低下导致葡萄酒的识别度更低。


六、市场推广错位


  首先,很多的葡萄酒代理商是没有酒业运营经验的,也就是所谓的外行资本。大多是在和国外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发现了当地的好产品,受老外的葡萄酒文化影响,以为酒香不怕巷子深,以为老外认可的好产品中国人也认可,以国际化的眼光评判中国葡萄酒市场;但是,他们往往远没有真正理解中国酒业市场及中国的酒文化特点。此外,资本的持久力更是另一个方面的深层而又客观实际的问题。


其次,脱离产品的文化背景,缺乏渠道的规划,陷入传统的中国酒式的市场推广及招商模式。如同当局得迷旁观者清一样,一旦进入了酒类市场的生产和销售流通的实战环节,很多的商家都难以把握市场策略而迷茫,以传统的中国酒类产品进行市场推广,往往却收效甚微。因为葡萄酒现在虽然倾向于大众消费,但是,葡萄酒消费文化热潮依然没有形成主流消费文化,所以,传统的招商模式难以体现产品的价值,可以说,上万人参观的展销会的效果还不如一场只有几十人参加的品鉴会效果好。


七、管理粗放


葡萄酒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营销管理上的需要更加严密,进口葡萄酒营销是精耕细做,人力密集型的,在管理上即要科学性更要有效执行,例如对营销团队的管理,对经销商、各类型终端的管理与客情维护。即要严格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含糊。这一点必须要向中国的企业尤其是白酒企业学习,如洋河蓝色经典等。


八、不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


进口葡萄酒营销的本土化,必须起用本土化的人才,由于葡萄酒属于未成熟的行业,因此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经营性的人才。这需要企业做好人才的招聘与管理,既要有合理的待遇也要制订相应奖励机制,培养出一支稳定而能征善战的队伍。


据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了解的情况,由于进口酒商对国情和市场不熟悉,常常花高薪请了一些能力一般的人,要么夸夸奇谈,要么只有经验没有理论高度,坐在重要的领导岗位上,令企业走了很多的弯路。因此进口酒商在选拔人才时要非常谨慎。


九、市场操作能力差


众多的葡萄酒营销人员,喜欢凭经验与体力办事,没有进一步学习、完善自身的愿望,,这个产品市场萎缩就跑到另一个产品,总之跳来跳去,心态浮躁冒进,乐此不疲。试想在当今产品过剩时代,假如缺乏新的思想策略,迷恋于老一套,又怎能玩得转呢?


十、过分迷信创意


进口葡萄酒的市场运作关键是要具体执行认真落实,实战更要实效,就像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倡导的“实战创造客户价值”一样,真正为企业提供实操性针对性强的市场解决方案。而某些厂家往往迷信于创意大师,如果他们经过市场汗与泪的洗礼那还好说,遗憾的是中国真正从实战中走出的策划人有几个?


实战是硬道理,实效来源于策划,但更是从实战中干出来的。


其实,葡萄酒作为一种舶来品,国人并没有那种出于文化传承角度的商业信仰,那为何不进行突破,摒弃所谓的葡萄酒文化呢?从本质上说,葡萄酒是一种商品,而且是快速消费品,所谓的葡萄酒文化只是这种商品的附着物。因此,很大层面上,葡萄酒要从真正的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入手,善于讲述隐藏在需求背后的故事,那样才能诱导消费,正如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所多次强调的那样,当一种文化成为商品的累赘,这种文化就应该被废弃。


而从行业兴起开始,概念营销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屡试不爽的营销“利器”可以说在市场上“屡建奇功”,为行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市场上出现的葡萄酒概念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例如陈酿、窖藏、窖酿、年份酒、庄园酒、酒庄酒、橡木桶干红、产区酒、小产区酒等等。葡萄酒企业可以创造概念进而推广概念,这些都无可厚非,而且在不小程度上还有助于葡萄酒文化的培育。但是,当我们的概念营销一次次得被媒体“曝光”,“丑闻”一次次把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集体诚信品牌推向前台的时候,也该是我们静下心来进行反思的时候了。概念营销作为一种企业惯常使用的营销手法,如果企业在应用过程中“不为消费者考虑、不设道德底线”,那就有被滥用的嫌疑了。


葡萄酒企业要想摆脱尴尬的处境,不在于玩出什么新的概念,而是如果立足企业本身,把产品品质做好,把企业品牌做强。我们是否应该在“概念营销”与“产品质量”之间寻求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在保证产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再来做好“概念”一事。另外,概念与葡萄酒价格之间的差距不要过大,也就是要避免市场概念所带来的“价格泡沫”(创造出新的概念,相应的是葡萄酒在终端的超高价格)。当然,这是一对矛盾,但是,如果出现所谓“价格泡沫”,也为不负责任的市场追随者“搭便车”提供了滥用概念获取超额“不义”回报的诱因,最终毁损的还是领导者品牌甚至是行业的信誉。


事实上,找到一个支点,唤起国人对于葡萄酒消费兴趣的努力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是葡萄酒还是高高在上地停留在市场高端的意识中,停留在少数精英、葡萄酒爱好者苛刻的葡萄酒消费方式中。哪怕现在很多进口葡萄酒品牌把价格降到了每瓶百元以下,许多人还是对葡萄酒敬而远之。到底是坚守原汁原味的葡萄酒文化还是摆脱其束缚,这是一个问题。其实,让人矛盾的不仅仅是葡萄酒的饮用方法,还有作为葡萄酒文化一部分的产地、年份问题。进口的葡萄酒品牌在国内打造品牌时,都在强调自己的酒庄,强调自己的酿造工艺,但是那些拗口的产地、酒庄名字,消费者很难记清楚。而且,很多时候,不同的酒庄、不同的葡萄酒只是有很细微的区别,如果不是一个葡萄酒行家,很难体会出不同葡萄酒的细微差别,并且乐此不疲。


品牌是什么?


如果品牌无法被消费者认知认可,不就成了自娱自乐吗?不难看出,现在很多葡萄酒从业者都是盲目跟风,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如果绝大多数消费者很难体会出不同葡萄酒的细微差别,为什么还要投入大量的资源逼迫消费者培养味蕾对葡萄酒的敏感度呢?所谓的营销,难道不是以产品适应消费者吗?但是具体到葡萄酒,却是消费者在适应产品。即使消费者需要教育,但教育了这么多年不见成效,说明此路不通。


如果能够有一天,消费者、企业和行业在概念营销的波澜壮阔中共同健康进步,才能说明我们在娴熟地应用营销手法的同时,更具有了追求理性成功的智慧。


除了品牌,如今绝大多数葡萄酒都不擅长根据情感体验和功能需求来编故事、讲故事、卖故事外,渠道也是当前葡萄酒运营中比较混乱的一块。


事实上,国内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出现真正有生命力的葡萄酒终端运营商。进口葡萄酒对于国内快速消费品主渠道完全没有话语权,很多时候葡萄酒是跟在白酒后面亦步亦趋。无论是餐饮渠道还是商超连锁渠道,葡萄酒基本上是在延续白酒的路径。即使是在让许多葡萄酒品牌津津乐道的夜场,也因为其混乱不堪,变得不可倚重。此外,还有西餐厅的小众消费、团购的不稳定性、B2C模式受到的限制和消费者不认可的问题。事实上,如果嫁接上互联网,葡萄酒做电子商务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但是葡萄酒酒瓶易碎,这使得葡萄酒的物流成为一个硬伤,成为葡萄酒电子商务的一个瓶颈。


葡萄酒推广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依然缺乏葡萄酒评级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很多时候葡萄酒的等级都是企业自说自话;葡萄酒的进口商在渠道建设方面,基本上采用的是比较原始的招商代理方式,一些葡萄酒进口商甚至对连锁加盟等先进的商业模式一无所知。此外,葡萄酒行业尚未建立起从业者的职业认证体系,国际职业认证进入中国不过两年时间,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这些都是限制葡萄酒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葡萄酒业一直在变化,正如葡萄酒业的发展逐渐分出新世界、旧世界一样。旧世界强调的天然、手工、木桶酿造储存、苛刻的品质条件,最终被新世界的工业化、不锈钢塔发酵、酿造方法所改良,这多多少少说明葡萄酒业也在应对市场变化。新世界的酿造者正在通过试验调整葡萄酒来适应消费者的口味,他们开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酿造葡萄酒,而不是像旧世界那样,保守而矜持,自以为是地决定生产什么样的葡萄酒,并且冠以文化之名,从骨子里透露出一股傲慢。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指出,葡萄酒的文化牌不能丢,但是不能所有的葡萄酒品牌都打文化牌。目前,国内葡萄酒市场上不同层级的品牌没有分隔开来,都在打文化牌,讲究产地,讲究酒庄文化的背书。事实上,真正需要打文化牌的是那些高端葡萄酒品牌,比如顶级葡萄酒拉菲、拉图,它们的消费对象是对价格不太敏感、掌握了葡萄酒的品鉴方法、有着特别偏好的葡萄酒爱好者。而更多的葡萄酒品牌应该跳出传统葡萄酒文化的窠臼,回归其快速消费品的本质。


如果葡萄酒回归快速消费品的产品定位,不谈文化,只谈使用价值,谈葡萄酒特有的减肥、美容保健功效,又将如何呢?


国内的葡萄酒企业为什么在做市场培育和消费者教育的时候,不从更能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健康、养生、美容等角度入手,而非要从繁琐到让人厌烦的葡萄酒文化入手呢?1991年,美国一家电台重点介绍了葡萄酒的神奇功效,葡萄酒含有抗氧化剂,可以抑制细胞衰老、改善人的心脑血管状态、预防癌症,葡萄酒立刻成为“健康食品”,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上升了44%。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在清华大学总裁班实战讲课时提出了进口葡萄酒市场运营的10大趋势:1、品牌化经营;2、品质过硬纯正;3、线上线下组合渠道运作;4、打造个性品牌;5、跨界营销;6、细分需求趋向中高端;7、渠道媒体化、扁平化;8、内容传播整合化;9、健康情感营销成热门;10、资本运营。授课中于斐老师认为,如果国内的葡萄酒业找对了路子,真正找准了消费者的需求导向,擅于编故事、讲故事、卖故事,而不是所谓的刻意强调文化诉求和文化导向,那么出现爆发式增长不是什么难事。

现在,经历过经济危机的巨大考验后,葡萄酒企业也应该寻求变革和改变对营销不重视或者理解有所偏颇的误区了,以往营销手段单一和无创意性以及产品、广告、促销、品牌、渠道、执行等的同质化都已经不再适应重新洗牌下的企业实际运营了。


在产品大多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独到的营销手段直接关系到产品能否顺利打开市场站稳脚跟,而以往跟风、追随那些大企业营销方式的做法已越来越不适合了,在自己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以一种整合各方资源的方法而产生的效果要比单单的金钱投入要实惠的多。


应该说,营销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葡萄酒企业全体上下一心,针对自己的产品提出明确的营销方向,根据这个方向在确定出具体的做法,应该说是一个系统环节,哪一环做不好,都不行,都关系到今后的执行能否进行得顺利。


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营销的竞争。能否以最低的投入收到最大的效果,才是企业之间真正应该比拼的东西,也是葡萄酒企业至关重要的东西。


这就不得不提到策划,现今社会,一个好的营销策划,不是让企业一味的投入资金,而是懂得整合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努力付出的名言 要做葡萄酒,你必须付出101%的努力!

应该来说,许多葡萄酒企业还没意识到营销策划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生产再生产,可如果生产后没有销售,那又有什么用呢?一个没有企划概念的企业,尤其是葡萄酒企业是很难在市场上立足的。


企划的核心是确定企业战略规划,并根据定位发展战术营销。战略规划要求企业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据此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战略,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还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是在对手薄弱之处出手,还是与对手针峰相对,是追求短期利润还是在意长期发展等都要有明确的企业规划。在战略框架的指引下,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基本策略都可以迎刃而解。


也有的人说,部分葡萄酒企业本来实力就相对较弱,这么细致的工作未必能做到十全十美,提出的方案既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的确是这样。


在单凭自身的智力、经验已经无法做到时,葡萄酒企业的管理者就要想想了,面对自己一手创立的企业,赶紧想出对策,提升营销水平,必要时寻求外界帮助也是应该的。


一些专业的机构诸如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依靠政府、行业协会、著名专家学者等种种优势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他们具有专业的人才及知识库,并大量积累了企业的成功或者失败案例,对各种行业具备深刻理解和丰富的专业经验;有极强的理论策划能力,更有不折不扣的实际执行能力。


而真刀真枪的运作经验,也使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成为帮助葡萄酒企业成长好助手。面对执行过程中种种意想不到的细节问题蓝哥智洋依据多年的实战经验,应该说能做到驾轻就熟,无往不利。一旦中小企业借力后,蓝哥智洋机构并非将相关项目交给他们就万事大吉,而是自始至终同他们协调沟通,做到双方都倾心投入,用心配合,就像令人赏心悦目的体育舞蹈一般协调并有序。


目前市场的营销策划机构很多,但是鱼龙混杂,草台班子型咨询类机构“忽悠”了好多企业,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程式、套路,不仅内容教条,而且模式也非常死板,这是由于咨询市场潜力巨大,也由于进入市场的门槛较低,所以各种类型的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急剧膨胀,国内咨询市场出现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各机构为了争得市场之一羹,可谓是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以赌徒心理对待咨询事业——先把客户抢到手再说,不管自己有无相应的实力,至于质量和声誉,也就完全顾不了许多了。这种机构往往是在追求时尚——流行什么就搞什么,一味迎合时髦的趣味,根本没有在了解企业的基础上为其解决实际问题,更加缺乏一个系统的长远的战略思考和分步推进的实施策略,表面上热闹非凡、轰轰烈烈、一派兴旺,其结果缺少内涵,根基不稳,表面的繁荣对他们的提升并无多少实际帮助,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白白浪费掉了。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指出,现在寻找到一个出色的策划咨询机构,有效地借用外脑,会助力葡萄酒企业快速发展,这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既然市场上的营销策划良莠不齐,那么在选择时,应该与优质的咨询机构(比如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一起商议,根据目前企业所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策划,企业需要什么?是在诉求上、渠道上、终端上、宣传上、开发上、竞争上、市场中哪些问题急需解决的等等,这些都必须要明确,策划对象决定了策划内容,一定要求匹配。


葡萄酒企业只有通过调整自身的结构特点,重新定位;根据自身的创新与努力;运用一切有效资源成为引导本地区产业中的主导型企业,寻找到在行业生态系统中的位置;通过对外的市场拓展、品牌塑造,建立起具有市场影响力和产业链号召力的优势品牌,完成自身在新的行业生态系统中的价值收益,以此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4390.html

更多阅读

你准备好了吗英文 做主管,你准备好了吗?

做主管,你准备好了吗?作者/李红勋大多数公司用人都首先考虑内部提拔的原则,我们公司也不例外,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准备内部选拔一名主管出来。于是人力资源部就有目标性的观察销售部的一名优秀员工,她的业绩一直都很好,总是能拿第一。但

第17节:想要赢得运气,你必须知道的前提(17)

系列专题:《转运手册:为什么有人能接住天上的馅饼》  每天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10分钟的时间,来换取一整天的好精神吧!  ◆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拇指和食指的掌骨汇合处前的中点之上,取穴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五指并拢,这时拇指、食指的

第16节:想要赢得运气,你必须知道的前提(16)

系列专题:《转运手册:为什么有人能接住天上的馅饼》  此时休息再一次成为了我们的不二法宝——关掉手机、拔掉电话线、把门反锁躲在屋里闷头大睡个三天三夜,或者背上行囊,抛开一切烦闷之事外出旅行一段时间,都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让

声明:《努力付出的名言 要做葡萄酒,你必须付出101%的努力!》为网友鍵盤書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