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进退求自如



 海外市场和国际并购是所有中国汽车公司面前的一道考题,也是一座难以跨越的屏障。相比上汽集团折戟韩国双龙、北汽海外屡遭挫折等等,李书福算是一个幸运儿,也是海外抄底之年的丰收者。2009年3月末,在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传闻中,李书福出现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签署了全资收购当地自动变速箱生产商DSI的合约。这是吉利2006年成为英国锰铜控股公司最大股东后的又一次跨国并购。这也是中国车企海外并购的唯一成功案例。

  此后,李书福又与国际知名投行高盛签订了债转股的协议。联姻高盛,不仅可以缓解李书福“差钱”的窘境,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并购沃尔沃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将这视作李书福在2007年启动吉利转型以来的一次小小胜利。

  “我相信国际化将会给吉利带来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挑战,会碰到很多困难,要有信心去解决。如果能够继续前进,就毫不犹豫地大踏步前进;如果碰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和问题,我们就毫不犹豫地停下来。进退都要自如。”李书福对《中国企业家》说。

  一直以来,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仅限于低价车市场,高端市场则是合资牌和跨国公司的天下。而随着外资品牌开始放下身段试水低价竞争,自主品牌的选择简单而残酷:要么死亡,要么升级。

  李书福选择了后者,而且是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如果成功,或许中国汽车业将借此摆脱产业链低端的尴尬定位,开启一条与以往迥异的生存之路。

 李书福:进退求自如

  虽然吉利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业走出去的新代表,但眼下,李书福和吉利仍不能获得自己在国内业界恰当的身份认同。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吉利不是产业政策鼓励整合的实施方,而海外收购更是让他的孤独感倍加强烈。

  李书福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海外并购是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每一个企业都有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每一个行业也都有每一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只有这个行业、这个企业自身才清楚。”他担心的是,那些没有经过详尽的系统性研究、不了解情况的“简单言论”,会触碰到出售方和海外金融机构的敏感神经,从而对并购会产生负面作用。

  在投身汽车业的数十年里,李书福最不缺的经历恐怕就是外界的非议和不解。在海外,他是志得意满的中国车企的缩影,而在国内,他体会最深的还是辛苦和压抑。“我们现在是小心做人,谨慎做人,夹着尾巴做人,把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做好,企业做扎实,一步一步地走向全球化。”他一字一顿地说。

  《中国企业家》 & 李书福

  Q:在今年的海外并购中,您有哪些新的收获和心得?

  A:比如说,菲亚特和克莱斯勒的重组,菲亚特没有出一分钱,就控制了美国三大之一的克莱斯勒的管理和运营。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业案例,它只是用菲亚特的小型发动机技术作为出资,用它自身的管理作为手段,对克莱斯勒进行管理,获得了克莱斯勒的股权。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

  Q:您对菲亚特的CEO马尔乔内比较推崇?

  A:他是很有创新的,他的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他颠覆了传统的大公司的经营管理方法,在战略上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我是非常欣赏他的。

  Q:上汽收购双龙失败后,国内对海外收购持一种谨慎的态度,您的认识是否也经历了一种转变?

  A:我认为上汽并购双龙没有失败,只是钱亏了。但是,这是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应该要付出的费用,他会吃一堑长一智。我的认识也没有经历一种转变,这不是说简单的抄底或者不抄底,只是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安排,一定要找到适合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地走向国际化,不能说三跳两跳就跳到海外去。

  Q:接下来,国际化是吉利的重要发展战略?

  A:这不光是我们自己的方向,经济一体化之后,任何企业都面临的是全球经济的竞争,失去某一个市场可能就会失去全球市场,因为全球市场是连在一起的。一个企业如果不实现全球化,它所希望得到的部分市场可能都会失去。所以任何企业都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眼前日子好过,不等于明天日子好过。眼前日子很难,如果战略正确,不等于明天日子也很难。所以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成败。一个正确的战略将会把一个企业带向更加成功的道路。

  Q:走出去,对吉利最难的挑战是什么?

  A:最大的挑战还是人才,有了人才什么都可以解决。没有人才,有再多的资金也没有用。所以资金根本不是企业发展的瓶颈,因为现在有资本市场,资金也变得全球化,所以根本来讲还是人才和管理,还是企业发展的氛围,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的战略是否正确。

  Q:在吉利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有哪些障碍是不可逾越的?

  A:目前没有。如果有,也是我们自身的能力问题,自身的理念和战略问题。我认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都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没有什么其他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

  我们应该要自信,如果连最基本的自信都没有,那我们就寸步难行了。

  Q:对目前国内汽车国企之间的整合重组现象怎么看?

  A:国内的并购,目前条件还不成熟。因为现在中国的市场扩张比较快,很多汽车公司还没有感受到真正的挑战。等到真正的挑战来临的时候,才是并购时机的真正到来。

  真正的挑战不是指金融危机,而是中国的汽车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严重的供过于求。目前完全是供不应求,不论造什么车都会卖得很好。在这种条件下,还不具备兼并重组的条件。虽然国家现在提倡并购重组,但是由于它对产能进行控制,没有形成充分竞争,没有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所以不可能进行并购重组。

  Q:在这一年,让您记忆最深的日子或者事件是什么?为什么?

  A:(笑)如果这样讲,那就是温总理视察吉利,并发表重要讲话。大约是7、8月份。因为他给了我们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因为吉利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得非常优秀,对抗击金融危机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温总理认为吉利在自主创新方面已经走在前面了,同时勉励我们继续努力,他对我们讲了很多鼓励的话。

  李书福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综合得分:3.630 2008年排名:21

  单项最高排名:社会责任感 No.13         单项最高得分:公众影响力 4.31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47761.html

更多阅读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1986年,李书福以制造冰箱及冰箱零配件开始创业历程,1993年进入摩托车制造业并于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业。20多年来,吉利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中国汽车行业率先取得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最关心产业转型升级

泉灵:在去年一年,这个大厅里最热点的词是什么?就是金融危机,我想在去年的时候很多的私营企业家,作为政协委员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尽量让自己的企业里少裁员和不裁员,并且呼吁全国的私营企业家,都尽量能够保住工人的饭碗,我想去年一年有很

李书福:用心记住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的使命

 12月23日,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颁奖典礼。以下为2009央视经济年度人物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主题演讲:   主持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在竞争的过程中也需要比较和融合。这一点李总很有发言

李书福: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战略选择

系列专题:吉利收购沃尔沃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9(第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2009年12月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商业文明的中国路径”。新浪财经视频直播此次会议。以下为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在论坛发言。  

声明:《李书福:进退求自如》为网友重新的开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