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怡传播总经理江南春:挑战虚荣



“创业”的江南春

  1994年,江南春成立了永怡传播公司,加入了中日合资的永怡集团。现在回想起来,江南春觉得此次合作充分体现了他比较保守的一面:“永怡集团有12个公司,当时觉得如果自己没业务做,单单做做这12家公司的广告,业务就有了保障。”

  事实上,永怡传播从最开始就没有沾到永怡集团的光,江南春只能四处打拼。“1995年的时候,我们做过联想上海的业务,跟杨元庆谈过。”回忆起那些最初的客户,江南春非常兴奋。

  有些客户成了江南春的良师益友。因为做SHAMPOO广告,所以结识了从台湾带书给他的朋友。“SHAMPOO的老板(台湾客户)带给我14本书,启发很大。”也许,正是当时大陆市场上还罕见的这些广告书籍,让江南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轨道。

  大学阶段即出尽风头的江南春,毕业以后“感觉到了压力”。于是一毕业,他就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成立了东广广告公司。这个公司的运做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两个年轻人的远见。那时,江南春受到上海南京路的启发,希望到无锡创办灯光工程,提出“让无锡亮起来”的口号。结果他们一举成功,在无锡一口气做了500个灯箱广告。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工程他们没有投入一分钱,前期制作费用是无锡市财政局作为市政工程给贷的款。

  以后,江南春回到上海,把业务重心转到永怡,开始专心做大永怡。

  1995年末,永怡与IDG通过协议合作,江南春开始主管IDG在上海的业务,拓展IT媒体市场。倚靠IDG这棵大树,永怡很快发展成为上海滩上IT界最大的广告代理商。1998年,永怡已经占据了95%以上的上海IT领域广告代理市场,营业额达到6000至7000万元人民币。

 永怡传播总经理江南春:挑战虚荣
  在IT代理上尝到甜头的江南春并没有就此将自己的业务局限在IT领域。1998年起,永怡开始尝试“两条腿走路”,即不仅做IT产品广告,还开始拓展消费品和其他行业的广告。这种多元化综合发展并非全线开花,而是主要集中在消费、金融保险和通信行业。江南春的想法,是“希望在几大领域内能够与4A抗衡。”(4A诞生于美国,是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的缩写。4A概念在美国广告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获得了广泛传播,并成为其他国家、地区广告公司的一个颇具价值意味的专用语或惯用语。)

  永怡做的另外一件事也是颇有远见。1999年开始,永怡开始走专业化道路,即全线4A化,他们的创意总监都是从4A过来的。同时,江南春意识到,要跟4A打拼,仅仅靠模式新还不行。国内的广告公司如果只走到4A这一步,因为知名度的缘故还是会败给4A。在永怡传播,看到最多的是两个字:“变态”——江南春要做的,是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永怡的业务发展在2000年互联网高潮时达到顶峰。当时,永怡代理了7个网站的广告业务,包括证券之星、LYCOS、CTRIP等,营业额达到1.5亿元人民币。

  由于很早就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互联网的冬天并没有成为永怡传播的噩梦。2001年,虽然互联网客户全线消失,IT市场大受影响,但永怡传播的总体营业额并没有大幅跌落,仍然成功地维持在了1.5亿元左右。

  永怡发展到今天,目标是成为综合性的广告公司,每个客户对公司的营业额贡献不超过公司营业总额的20%;同时争取做到客户稳定。江南春用“两性”来定位自己公司未来发展,这就是“稀缺性”和“创新性”。

  事实上,江南春的野心远远不只是经营一家广告公司。他心里盘算着:从2002年开始,巩固广告代理业务,代理业务逐步与4A合资——他透露,现在已有多家4A在和永怡谈判;更大的梦想,则是走向传媒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成功上市,打造一个媒体集团。江南春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人生目标:35岁时拥有一家比较稳定的媒体上市公司。

  “我不是传奇资本家”

  虽然现在已经身价不匪,但江南春坚持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资本家”,最多也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

  在江南春看来,资本家至少需要具备两种性格:一是对新兴产业的敏锐嗅觉;二是大胆冒险的性格。

  江南春说自己只具备其一,不具备其二。在90年代中期,虽然他也预计到户外广告的美好前途,但由于要投几千万元下去,他不敢冒险,于是只投了沪宁高速。江南春现在很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跃身投入户外广告的浪潮,宣称要是当初敢于一博,今天在香港股市上市的就不是白马而是永怡。(白马是中国大陆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广告公司)

  所以,江南春把自己自己定义为一个“赌技还可以,但完全没有赌性的赌徒”,是一个用100块赢了300块就马上歇手的赌徒,所以,他既不会孤注一掷,也不会完全不博。

  今年春节,江南春是在汉源书屋度过的。经过七天如一日的反省,江南春认为自己是“死做上来的,日积月累上来的”。因为他每天要工作15、16个小时。

  在永怡,提到江南春,最常见的称呼就是“工作狂”。每天上午,江南春9点左右进公司,晚上11、12点回家算早的,次日凌晨1、2点回家算正常;回家后洗个澡清醒一下,可以保持至少一个小时的精力继续工作。“这是他向我们宣传的工作方式,希望我们向他学习。”员工对老板的印象多多少少带有崇拜的色彩。在永怡内部,每年都会有一个流行的口号,2001年是“帐号满了”,以前还有“赢怕了”。

  不把自己当企业家看待的江南春,认为自己的优点是善于总结。他津津乐道地告诉记者,大学一年级打工,做社会调查,最开始和同学们一样,每天赚7、8块钱,后来他加以总结,认为应该公对私,于是在调查问卷上盖上华东师范大学团委的公章,拿到居委会去,让居委会的老妈妈去做调查,于是收益直线上升,每天可以得到100块左右的回报。

  江南春认为自己的缺点是患得患失,所以“注定不是一个传奇资本家”。

  中文系毕业的江南春对文学有特别的情结,并认为文学对自己的性格有最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对商业的看法。江南春认为,应该从人最终、最原始的需求或动机来观察产业的发展。所以,他认定在当今时代,“无聊的产业”发展势头会很好,而所谓无聊的产业,就是帮助人们打发无聊。从江南春谈文学对自己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再次看到他对商业的敏感,这种敏感深入骨髓,达致他自己都无法觉察的地步。

  也许,正是这种敏感性成就了永怡,成就了江南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49745.html

更多阅读

江南春:分众开始“回炉之旅”

分手很遗憾 《21世纪》:媒体报道说终止合作是“情非得已”,过去十个月,你们为了成功合作做了哪些努力? 江南春:我从来没有说过“情非得已”。过去这段时间,我与曹总(曹国伟)一直在推动两家公司合作,合作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增值。但由

江南春:把“诗歌”竖到大路的中央

  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   1994年,大学三年级的江南春自筹资金100万元创办永怡传播公司,至2003年,江南春一直担任永怡传播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用十年时间率领永怡传播公司成为国内最知名的本土广

江南春:我最大的恐惧是失去创意

2007年 3月 1日,分众传媒出资 2亿多收购好耶,业界哗然。至此,分众传媒把自己的广告帝国版图扩展到网络。从 2005 年7 月上市开始,吸收风投,快速并购似乎成为分众的主要活动。本刊记者email 采访分众传媒创始人兼CEO 江南春,探访

江南春:拿下丁磊!

我们势头很猛,今年要挑战纳市中国第一股网易,拿下丁磊……     江南春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8个月的分众传媒,昨日拿出第一份“漂亮”的全年财报,宣布去年净赚2350万美元。分众CEO亿万富翁江南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放言:今年要挑战纳市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打造中国模式网络

江南春简介   生于1973年,上海人,199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大三时自筹资金100万创办永怡传播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2003年创建分众多媒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和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任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声明:《永怡传播总经理江南春:挑战虚荣》为网友故人怎追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