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改写传奇人生 霍英东首都作别传奇人生



从穷孩子到香港“土地爷”,从商人到国家领导人,这位老人始终保持低调本色与朴素生活

    10月29日傍晚,全国人大会议中心556房间,72岁的曾宪梓右手用力击打椅座:“非常遗憾没能见到霍先生最后一面。”

    当天清晨得知霍英东逝世消息,他以“五雷轰顶”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整天都沉浸在关于霍先生的记忆当中。”

    三个月前的7月21日,香港庆祝国庆57周年筹委会举行成立大会,本应是大会主持的霍英东未能出席,改由曾宪梓主持。

    “那时,我就知道霍先生来北京治病了。”此后,身为全国人大常委的曾宪梓来北京开会期间,多次想去看望霍英东,但都得知老人身体情况不佳,不便探视,没想到从此就再未晤面。

    曾宪梓在他的悼词中称霍英东为“恩师”。他解释,霍英东宽厚开明有如老师,引领诸多像他一样的后辈,进入今天的商业业绩、交往领域和层次。

    在众多香港商人乃至中国商人之中,霍英东不仅被视为一位商业成功的前辈,也是一位做人和爱国的榜样。

    爱吃玉米的商界巨人

    1964年,曾宪梓经亲戚介绍结识霍英东。比霍英东小13岁的曾宪梓对这位前辈早有耳闻,他说,本以为这位风云巨子应是肥胖身材,没想到却是枯瘦,且以后几十年未变。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曾宪梓曾作为副会长,辅佐身为会长的霍英东,主持香港中华商会。二人因此经常一同出差和接待贵宾。

    在曾宪梓的回忆中,宴会上的霍英东少有进食,“他对鲍鱼等名贵菜很少动筷,他喜欢吃玉米。”

    爱吃玉米的习惯让不少人吃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著名企业家陈永棋说,“多年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到霍先生家里办事,他正在吃两根玉米,那就是他的晚饭。”

    陈永棋说,当时被问及为何如此,霍英东跟他说,节俭养生利于健康,“玉米是最好的食物”。

    后来,霍英东的长子霍震霆告诉曾宪梓,父亲每次出差,视时间长短,总要带一皮箱乃至更多的玉米。

    曾宪梓曾追问霍英东四处奔波如何食用这些玉米,他的回答是,简单煮煮就可以吃了。如果实在不能煮,就用开水泡一下吃。

    霍英东的简朴并非只集中在食品上。和霍英东相识几十年的曾宪梓“没看到过他穿什么好料子”。

    曾宪梓说,霍英东从来没有保镖,有一次看到他的司机开着一辆旧车接送他。

    此背景下,霍在慈善事业上捐资数十亿的义举,更让包括曾陈二位的香港各界人士敬重。

    从铲煤工到“土地爷”

    霍英东从不讳言自己出身寒苦。他常说自己一直到6岁时,都没穿过鞋。

    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生于香港一水上人家,7岁那年,一场台风夺去了他两个哥哥的生命,几个月后,父亲又染病身亡。

    在18岁,霍英东谋得第一份职业——铲煤工,但很快被解雇。之后,他尝试自己开杂货店,同样收入微薄。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霍英东冒险从事海上贸易,偷偷向内地运送物资,赚了第一桶金。

  而此时,房地产业刚新兴于香港。霍英东决定“大干一场”。1954年,霍英东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第一幢大厦。

    在当时,香港地产商流行盖楼出租,而霍英东觉得资本回收太慢,便决定出售,但当时通行世界的惯例是“整栋”出售,这样,为寻合适买家必然需要较长时间。

    这种情况下,霍英东做出一个惊动全港的创新之举,便是像“切月饼”一样,将楼宇分层出售。

    “我觉得光是分层出售,不能活跃楼市,吸引不了广大市民买楼,因为能够一下子拿出一大笔钱出来买楼的人毕竟不多。”这句话见诸于《霍英东全传》。

    之后,这位香港“土地爷”又创造了一“惊世之举”,便是用买房人的“定金”来盖房,被称为“卖楼花”。

    这一目前通行于内地的“预售”方式,让霍英东推出新楼一天便订购告罄,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

    霍英东也当选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

    两度当选政协副主席

    1964年9月底,霍英东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在当时,离港赴内地在香港仍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为避人耳目,霍英东取道澳门。

    在香港观礼团成员出席的国庆招待会上,他第一次见到了邓小平,邓小平等领导人和与会人员一一握手。

    多年之后,霍英东仍常对他的家人提到那次会面。他也开始在香港帮助中方做统战工作,新华社驻香港分社人士曾向《霍英东全传》的作者表示:“在我们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霍英东)帮我们打开局面”。

    据介绍,从“文革”以后,霍常常组织、带领香港商界知名人士,到大陆参观。

    13年后,1977年7月30日,时任香港足球总会会长的霍英东率团到北京参加“国际足球邀请赛”,第二次见到邓小平,在球场休息室受到邓的亲切接见。

    两年后,霍英东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成为香港特区出任此职位的第一位商人。

    1985年,霍英东被任命为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93年3月,霍英东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5年后再度当选。

    低调“长者”赢得尊重

    尽管已成商界巨子和政界名人,霍英东始终以低调平和的态度待人,并在商界中提携众多后辈,即使是和他意见不同的人也对他很尊重。

    曾宪梓熟识的霍英东话非常少,显得低调。这与一位香港记者的判断一致,作为香港望族,霍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机会不多。

    曾原为香港一小商会的会长,后被霍英东提拔进入香港最大的中华总商会,任副会长。曾宪梓回忆,二者20多年来从未有利益往来。霍英东曾向身边人士说他赏识曾的原因:敢做,敢讲,有脑。

    意见不合的情况也曾在霍曾两人之间出现,作为长辈,霍英东经常耐心听取意见并付诸实施。

    香港中华总商会秘书处人员经常更换,曾宪梓调查之下发现,香港其他大商会的工资远高于中华总商会,于是提出秘书处人士薪水加倍;此举虽一度遭霍英东反对,但采用后稳定了秘书处,也得到了霍英东的赞赏。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陈鉴林回忆说,霍老很务实,不多讲话,不去出风头,即使有不同意见,他都用说服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少去批评别人。

    “虽然大家政见不同,但霍英东从来没有谩骂过别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李柱铭介绍,霍老的贡献和影响已超越派别界线,香港各党政人士均对他表示钦佩。

    “小香港”梦想

    开发南沙,成为霍英东事业的最后一根重要柱石,他想把南沙建成一个“小香港”。

    1980年代后期,霍英东力倡和筹划南沙发展大计。南沙正好处于穗港澳三地几何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在当时,南沙是一片坑塘处处、鲜有人迹的滩涂。

    霍英东买下东部22平方公里滩涂,开始了他的“喷沙造地”。

    按照他的想法,要在15年的时间里,把南沙建成一座以深水港为中心,功能齐全、人口36万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此后,中国很多高层官员也曾到南沙考察。继而,这个总投资额高达数百亿元的“小香港”之梦,开始对珠江三角洲乃至港澳三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2001年,南沙新区纳入政府规划视野,广州市提出“南拓大南沙”开发理念,规划将这块滩涂建成一座人口60万、现代化的滨海新城。

    “现在搞南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在南沙开发过程中,每周,霍英东都像一只候鸟一样,定期乘坐客船到南沙。

    但霍先生的南沙之梦并非一帆风顺,他遇到了令他不快的合作者梁柏楠。

    2004年,先后任南沙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等职的梁柏楠因受贿获刑12年。

    此后,霍英东的挚友何铭思才道出霍当年遇到的刁难,比如,在一次喷沙造地的工程结算中,政府工程负责人员漫天要价,霍英东气得紧咬牙根,怒斥道“你们是不是想赶我走?”

    在病重期间,这位老人仍然心系南沙,今年7月28日,霍英东在北京治病期间,给何铭思打电话时还专门谈到南沙的情况。

    巨商的爱国情结

    “他不仅做到了爱国,而且做到坚持爱国。”昨晚,香港特区首届立法会议员梁刘柔芬女士在电话中说,“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就已经默默无闻的爱国,这是对我们香港人最大的启发。”

    她介绍,目前香港众多人士都在组织悼念霍英东的活动。“希望年轻人向他学习,做事要为社会,为国家着想,这样事业才能做的更大”。

    改革开放之初,不少港商对投资内地尚有疑虑,霍英东率先在内地投建涉外宾馆中山温泉宾馆和白天鹅宾馆。

    1984年1月,邓小平南下广东,视察了这两个宾馆,并与霍英东交谈。

    “霍先生在内地的投资很多不是为了赚钱。”曾宪梓说,在他带动下,港商大量投资内地。

    时年,被检查患上淋巴腺癌的霍英东宣布捐资10亿港币设立霍英东基金会。“我希望把钱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对海外侨胞发扬爱国精神起一点带头作用。”

    至今,香港共产生两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分别为霍英东和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现在霍先生去了,香港无人能出其右。”陈永棋说。

    霍英东语录

    “我的人生起码100多分”——霍英东

    为自己打分“我要给政府一个教训”——围绕洛溪桥收费事件,霍英东一语惊人

    “一个人最不好就是出名。”——霍英东反感孙子同明星交往

    “我敢说,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霍英东回忆自己的一生

    “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霍英东一时答不出自己到底捐了多少钱

    “我在事业拓展上,独钟情‘第一个’、‘第一次’,冠军才是我心头最爱”——霍英东说自己事业上的追求

 重生之改写传奇人生 霍英东首都作别传奇人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0290.html

更多阅读

重生之军医 作者:达娃

我们俩第一次相遇在S市味庭宅,期间相处8秒。第二次在S市飞往京都航班头等舱,相处时间2个小时10分钟。第三次我们在B军医大校长办公室,相处时间38分钟,并在此期间交换姓名。原名《重生之那谁》,现在改成《重生之军医》一目了然。

声明:《重生之改写传奇人生 霍英东首都作别传奇人生》为网友你不懂我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