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又连续5年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并一再强调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经济工作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随着近年来“两个反哺”的提出、农业税费的减免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使农民负担减轻、收入连年增长;农业生产连创新高;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我省农村看,目前也有一些重大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农村信贷资金问题

    目前,农村对金融的需求非常强烈,不仅种植业需求,养殖业、个体工商户、农村城镇化建设、教育医疗、大件耐用消费品购置、水电路建设改造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据省农业经济研究所测算,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资金总量每年大致为900-1000亿元,其中种植业400亿元、牧业为200亿元,其他包括渔业、林业及农村二、三产业约需资金300亿元。今年全省农村资金缺口约300亿元,预计随着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未来5年内缺口大约在2000亿元上下。缺口主要为乡镇企业贷款、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和农村社会发展需求等,农民基本生产性需求大致可以得到满足。而与此同时,农村融资渠道却较为狭窄。“三农”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农民自筹和农村信用社贷款,缺少其它金融机构投融资。据调查,2007年,庆安县农业发展资金总需求为9.8亿元,上半年仅获得金融机构贷款2.36亿元,资金缺口5.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资金缺口2.6亿元,种养业资金缺口0.96亿元,加工业资金缺口0.74亿元,农户消费资金缺口0.8亿元,资金缺口难以补充。齐齐哈尔市的乡镇企业年需要贷款额度大部分满足率在20%,其余的80%需要自筹,发展受到严重限制。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农村金融服务看,尽管目前我国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已经启动,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都已经陆续进入我省农村,但目前为我省农户、农村二、三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邮政储蓄还未真正进入角色。目前信用社的金融供给结构,也仅仅能够满足其种植业的基本生产需求,而种种养业大户生产需求、中小企业需求、个体工商户需求、特殊经济作物生产需求、农村城市化建设需求、教育医疗需求、大件耐用消费品购置需求等较少或基本没有金融机构提供专项服务。缺乏金融支持,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县域经济增长乏力。不仅如此,目前我省金融服务的城乡二元差距还很明显。我省城市的信贷利率基本上依照国家基准利率,而农民的贷款利率却高近1分(千分之9.975,月息),高出城市一倍。同时信用社“春贷秋收”这种贷款约期十分不合理,每年十一月末催还贷款时农民手中余粮还没有变现,多数农民为了避免超期加息、为了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只能去“抬钱”还信用社的贷款。金融机构服务的二元结构,大幅的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解决上述农村金融信贷的主要对策是: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一是稳步推进农业银行改革。在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的运作中,引导和鼓励其确定一定的支农资金比例,把支持的重点转移到农业龙头企业及涉农企业上来,作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交叉定位。二是进一步扩展农业发展银行服务范围。支持引导其业务重点在原有的支持粮食等农副产品收购的基础上,转向支持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延伸到相关农产品的加工与进出口业务;要积极承担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贷款等业务,将这类业务从商业银行彻底剥离,更加集中、统一、高效地运用农业政策性资金。三是加快完善邮政储蓄银行服务职能。在主要办理小额农贷和个体工商业贷款的同时,积极地拓展涉农业务、增加服务产品种类,使邮政储蓄银行成为辐射城乡的社区银行。四是尝试建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首先建议国家扩大金融机构准入制试点省的范围。将更多地区纳入试点范围。在具体实施时,应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开展互助性金融服务。还应高度重视金融产业招商,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对农村金融产业投资,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业担保公司和农村贷款公司等,通过借助外来资本加快农村金融产业发展壮大。五是建立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维护担保机构的发展秩序。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民营担保机构。逐步引导各级供销合作社组建农村信用担保公司。农村信用担保公司的组建,即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又可以有效防范信贷金融风险,不仅提高了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中放贷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的服务功能。

    二、关于农业基础设施问题

 农村电子商务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我省农业抗灾御害能力不强,基本还是“靠天吃饭”。2007年受干旱影响,我省大豆减产30%,约32亿斤,豆农损失巨大。如果基础设施完善,能有效避免干旱影响,全省豆农至少可增收60亿元。目前我省中低产田大约8000万亩,如将中低产农田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仅此一项就可增加200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省农民纯收入至少可提高10%。我省农业基础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库总库容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地表水截流能力不足20%,调控能力只有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占20%,大大低于全国40%的水平。全省旱涝等灾害成灾率高达77%,比全国平均高20多个百分点。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地表水得不到控制和利用,再加上田间工程不配套,使得大面积耕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特别是干旱灾害制约严重。由于灌溉技术比较落后,一些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渠灌水利用系数低,平均在0.4左右,低于全国0.2个百分点,农业用水损失浪费严重。

  2、耕地质量逐年降低,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质下降,其含量已从初垦期的11.8%下降到目前的2.5—3.5%左右。同期土壤田间持水量由57.7%降到41.9%。目前,中部松嫩平原腹地由于土壤质地粘重、土壤过湿、通透性差、地温低,导致有效养分释放缓慢,作物前期生育迟缓;由于土壤聚集含盐水分,造成土壤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酸化现象。由于联产承包以来,大型农机具的应用受到制约,浅层耕作造成的土壤板结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大型农机具不足,全省现有近2000个村没有大型农业机械提供深松作业服务。两方面原因,致使有相当一部分耕地20多年未进行过深松作业。

  3、水土流失加剧。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6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5%;其中耕地流失面积85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8%;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2—3亿立方米。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资源损失,更使黑土层变薄,其厚度由初垦期的1米左右减少到现在的20—30厘米左右,个别地块仅有5厘米,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破皮黄”现象。

  4、大型农机具不足且严重老化。全省农村拥有的农机装备中,中型和小型机械占98.8%,大型机械仅占1.2%。全省3.5万台大型拖拉机中,服役15年以上的占47%。这部分农机具行驶速度慢,且受道路条件等诸多限制,已不适应远距离地块和多地块作业。

  主要对策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切实提高产粮大省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扩大主要粮食品种的良种补贴实施规模;增加农机补贴投入,引导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鼓励组建农机合作社或农机服务公司,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和提高标准化水平提供手段和条件;对大豆产业实施支持;对土地耕暄、秸秆还田等给予补贴,提高土壤肥力;把黑龙江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省。二是加大对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水稻为例,我省新增水田每亩仅需投资1000—1200元,改造现有水田每亩仅需投资500—800元左右,建议国家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应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我省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开垦60—70年的坡耕地黑土层,平均2—3年减少1厘米,而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300—400年。专家预测,黑土地水土流失如不加快治理,任其发展下去,再过50年黑土地将不复存在。据测算,要使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大约还要40多年,累计投入资金需400亿元。我省保护和治理黑土地责任重大,但只靠一省之力实难完成,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

    三、关于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问题

    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都离不开新型农民,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需要以新型农民为主体。可以说,发展农村经济的第一要务是培育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素质的新型农民。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青年劳动力中,一些是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和升学无望等原因,不能和不愿继续在校学习,造成提前辍学,也有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老早就辍学打工,挣取收入。现在,我省留守在农村青年劳动力中,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占有很大比例;在壮年劳动力中,虽有一部分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都是知之甚少,特别是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加之这部分人早已离开学校,脱离书本,又没有机会到各专业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和深造,所以目前也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老年劳动力中,素质就更低下了。绝大多数老年劳动力根本接受不了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沿袭的仍是过去“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种咱咋种”的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谈起现代农业技术如同空穴来风,好像听天书一样。尤其随着我省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在农村的农民整体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不了、先进的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普及不了。总之,当前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对此我建议应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国家应普及农村高中教育,使更多的青少年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从目前的情况看,考入大学继续学习的还是少数,而回家务农、直接就业的是多数。这就要求农村中学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适用技术人才培养,让学生学到一至两门农村实用技术,便于学生直接就业。http://www.aihuau.com/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应继续探索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要切实加强公益性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对国家规定的必须确保的各项公益性服务,要抓紧健全相关的机构和队伍。并且国家可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

四、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欠账较多,尤其是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近几年,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我们弥补这些欠账创造了条件。但仍存在着资金落实不到位问题。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配套资金根本得不到落实,目前国家许多在农村实施的项目需要地方配套资金。通村公路需匹配,打井需匹配,低保需匹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需匹配等等。总体上说,我省在全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县靠转移支付过日子,乡镇企业发展滞后,乡村积累能力弱,筹措项目匹配资金非常难,一些地区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指标,只能可国家给的钱花,质量和标准都大大缩水。

  对此我建议:应进一步提高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以减轻地方财政压力。2002-2007五年间,中央及我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长了近五倍,势头很好。但应改变“资金匹配”的方式,从而减轻一些贫困地区的财政压力。如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县级财政配套资金与地市财政同额,作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对保障这一制度的实行难度较大。建议对此在资金配套上实行差别政策。对于财力较强的县(市),省级财政少匹配资金;对于省级和国家级贫困县则全部由省级财政负担。此外要减少或取消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匹配比例。对于国家的项目,应建议对贫困地区取消地方匹配资金的做法,降低省级财政资金匹配比例,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不“缩水”。对于省级的项目,只要是有利于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项目,对强县资金匹配比例可以5:5,一般富裕的县则应减少资金匹配比例,对贫困县取消匹配资金的要求,避免弱县因匹配资金问题无力承接建设项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421.html

更多阅读

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由于其成长具有特殊背景,即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上一些乡镇干部急功近利扩大财源的心态,我国小城镇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走一点弯路,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我们选

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因素的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三农”发展的优惠政策, 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农村发展有了明显好转,农村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影响农

声明:《农村电子商务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为网友认错认怂不认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