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这样的人 中国转型靠的是柳传志这样的人,而不是靠周小川



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一定是新产品、新技术、新企业淘汰老产品、老技术、老企业的过程。如果我们用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使每个企业家的东西都能卖出去的时候,就一定会延缓和阻碍这个淘汰的过程,然后就不断复制出新的产能过剩,一定是有害于长期的经济增长的。中国的转型靠的是柳传志这样的人,而不是靠周小川,不是靠利率,靠宏观政策的宽松能做得到的。  

  大家都用微信,没有马化腾就没有微信。我们用苹果的好多产品,没有乔布斯,没有企业家精神,那些东西也都没有。也就是说市场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市场是企业家开发的。

  企业家的每一个创新,就是创造一个新的分工。比尔盖茨就是最典型的,他创造了软件产业。现在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是创造新的产业的企业家,也就是延长了分工链条。

  新的财富怎么变成市场?也是靠企业家。产能过剩是什么意思?就是企业家并没有把这个财富变成新的市场,不是人类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而是这些企业家没有创造出新的市场。如果我们在市场上看都是以前的东西,那大家就不愿意买了,这样就导致了经济短期内出现停滞。

  在这样一个发现市场、创造分工、技术创新、甚至新的财富变成市场的过程当中,企业家也会犯错误。但是我们总发现有那么一些企业家,他比别人的判断力更强。停滞一段时间后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又出现了,带来一个新增长的高潮。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市场上70%到80%的企业家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也有20%到30%的企业家他们判断错了,所以他们破产了。但是有时候会出现一个问题,甚至100%的企业家都发现判断错了,出问题了,产品卖不出去,没有利润,破产了。这就是经济危机。

  所谓经济危机从这个意义上就是大部分企业家发现自己的决策都错了。只有少数企业家判断错了,就不能是经济危机。

  企业家在市场过程当中究竟做了什么?其实就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发现不均衡。经济学家知道,如果一个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是没有利润的,所有的收入都变成成本。什么时候能赚钱?只有经济处于不均衡的状况。这时销售产品得到的收入就大于支付的要素的价格和其他原材料的成本,然后就有利润。

  尽管经济学聚焦于经济的均衡,但企业家却是发现不均衡,然后利用这个机会赚钱,最后使得经济逐步趋向于均衡,利润就没有了。没有利润之后,企业家还怎么赚钱?创新!创新就是打破均衡,或者说创造不均衡,又或者创造新的、潜在的均衡点。

  当计算机市场饱和时,企业的那点利润就是机会成本,可能还不如将钱贷出去或者放在银行。这时候有两种思维,一种就是刺激需求,不能让一个人买一台计算机,要买两台。另一种就是企业家的方式,好比苹果公司,它不是生产原来的计算机,而是Ipad,创造了新的市场,打破整个计算机市场的均衡。现实中这两个功能总是交织在一块的。

  过去30多年中国的企业家主要是靠套利来赚钱,中国的经济也是靠企业家的套利发展。我们在计划经济下创造了太多的不均衡,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在短缺。那时候你只要胆子大,办一个企业就能赚钱,因为整个市场全在不均衡状态。现在套利和模仿的空间越来越小了。下一步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靠转到另外一类的企业家,靠创新。

创新对企业来讲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而已,当你把这个想法变成市场上消费者愿意买单的时候,你就成功了,反之就失败了。重大创新性的想法就是极少数人能够想象到的,而不是大部分人能想象到的。

  人类过去200多年的经济增长,就是企业家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不断形成新的分工链条。200多年前人类消费的总量按照零售商划分的规格,只有100种到1000种之间。而今天人类的产品达到10的8-10次方,而且消费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原来没有的,即使原来有的,我们今天消费的也跟它不一样,这些都是创新。

  为什么创新这么难?这要牵扯到一个概念:不确定性。企业家的决策不是靠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来的,过去不能告诉我们未来是什么。同样,未来20年、30年究竟什么是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也很少有人能够预测到。

  由于存在着这样的不确定性和对一个想法的判断难度大,所以我们需要企业家。如果企业家做的事是大部分能看到的,如果企业家是可以靠统计的数据或者过去的经验推出来的,我们就不需要企业家,我们只需要政府就可以了,但遗憾的是现实不是这样的。

  企业家是一类与众不同的、人类当中少有的一部分人,甚至说人类的整个发展全是企业家精神造成的。他们对未来的感悟,对未来的判断力,是常人不具有的。而现在中国转型最核心的就是能不能让企业家精神自由发挥作用。如果不能让企业家精神自由发挥作用,制订的任何政策,其实都于事无补,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结构政策。

  怎么样才能让企业家精神自由发挥?其实就是四个字:自由和法制。自由是创造的自由,做生意的自由。法治就是这个社会制度本身是有规则的。有了自由和法制,企业的制度环境就比较稳定,他对未来有一个预期,这个时候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就会跃跃欲试。

  而创新比套利对这些制度更敏感,套利就是发现市场的不均衡,生产产品,产品价格非常高,而雇佣劳动力成本非常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进入这个市场,结果价格越来越低,要素成本越来越高,最后两者达到均衡,利润趋于零。http://www.aihuau.com/而创新一开始是不赚钱的,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互联网企业要融资,甚至说京东商城现在还不赚钱的原因。但随着市场的扩大,创新的成功,他赚的钱就越来越多。到一定程度以后又有新的竞争者模仿他加入进去,又导致他的利润逐步下降。所以一个企业要持续的成功,就要不断的创新。

  十年前有一个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评论上有一个研究,这个研究证明法律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不仅决定创新的速度,而且决定创新的努力的方向。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人们将只在那些有替代性保护手段的领域从事创新,比如说保密,比如产品本身淘汰的速度非常快的领域。中国好多企业在设计上的创新花的时间非常多,但真正的深层技术创新就很少花时间,因为深层的创新更多的依赖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基于这个我们就可以在宏观经济中提出一些看法。产业政策现在仍然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政策,而且受到好多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政府的官员比企业家更有能力判断未来,这个假设是真的不成立的。我们没有办法假定坐在办公室的人知道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什么是新的技术,什么是新的产品。企业家跟专家也不一样,政府可能雇了一大堆专家证明这个技术有发展,但事后证明完全不行的。

 不是这样的人 中国转型靠的是柳传志这样的人,而不是靠周小川

  历史的经验证明,这点上政府是没有办法替代企业家的。如果一个国家用产业政策来指导企业家创新,这个创新一定会失败。同样企业家跟着政府的产业政策走的话,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一定是新产品、新技术、新企业淘汰老产品、老技术、老企业的过程。如果我们用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使每个企业家的东西都能卖出去的时候,就一定会延缓和阻碍这个淘汰的过程,然后就不断复制出新的产能过剩,一定是有害于长期的经济增长的。中国的转型靠的是柳传志这样的人,而不是靠周小川,不是靠利率,靠宏观政策的宽松能做得到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438.html

更多阅读

柳传志:奔日子的人

     七岁的柳青曾经问过柳传志这样一个问题:爸爸,你是想做大树,还是小草?柳传志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做大树,而且,只做大树。  柳传志也常说人大概分两种,一种是过日子的人,一种是奔日子的人。他希望自己是奔日子的人。“奔日子的人,到

柳传志的管理三要素 诸葛亮,柳传志与战略管理

前言:诸葛亮一生谨慎,犯的错要少得多,这使得蜀国得以延续多年。柳传志保守式发展,局部突破,在中国的很多企业中都有表现。柳传志看重战略,是业内闻名的,他可能不懂具体的技术与业务,但他一定是会看方向的。再比如,微软、英特尔就非常注重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柳传志:做小草挺好 但坚决要当大树

复盘创业、决策经验 张京科 66岁的柳传志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多年前,他就已经将很多事情思考清楚,未来不再去写书了。两天前在无锡,面对公众,他仍然仔细复盘,检讨了创业、决策生涯之种种。 创业:小草与大树 上周末,柳传志回到老家江苏省,

柳传志:杨元庆的团队应得最高分

  联想三季利润增长远超预期   昨日,联想集团发布的截至2009年12月31日第三季季报显示,公司实现盈利7952万美元,相对去年同期亏损9672万美元实现超预期的增长,这也是联想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盈利;前三个季度,联想集团累计实现销售收

柳传志:做个好总裁的四大要诀

柳传志如何面对环境强加给他的委屈?柳传志如何杜绝企业里的宗派?柳传志如何化解决策层的分歧?柳传志如何选拔优秀的接班人?人们都认为联想成功了,柳传志成功了,但柳传志到底成功在何处?恐怕就不是尽人皆知了。有一点是肯定的,柳传志的经验

声明:《不是这样的人 中国转型靠的是柳传志这样的人,而不是靠周小川》为网友壹眼萬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