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后黄光裕时代:划清界限才是唯一出路?



首富被查事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种诡异色彩。

  2008年11月18日22时,一些媒体记者突然接到一条匿名手机短信,主要内容是“国美老板黄光裕(黄光裕博客)和财务总监周亚飞已于周一(17日)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至今无下落。黄的老婆杜鹃和一主要财务人员已潜逃,涉及多起重大案件……”在接收到上述短信后,当即有人回拨发送短信的号码,但遭对方挂机。而第二天稍晚时候,家电行业的人士也开始收到该短信。

  以黄光裕的地位和影响力,如果公安机关要调查他,前期也应该是尽量低调和谨慎的。那么,到底是谁如此神通广大,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了确切的机密消息,并选择了在记者圈和家电行业内进行定位扩散?而且他又是从哪里知道这么多媒体记者和家电业内人士的手机号码的?这一切到现在都是一个谜。

  这只“神秘之手”到底是谁?是黄光裕的竞争对手?是他的仇家?还是另有“高人”?

  更多内容在第一时间内已无从分辨,放在国美高层桌面上的,是火烧眉毛的现实问题。

黄光裕照片

  划清界限

  对于后黄光裕时代的国美,要收拾的烂摊子很多:安抚慌乱的厂商,支撑企业正常运转,填补黄光裕倒下后的资金黑洞……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但最后终被归为一条——尽快和黄光裕撇清关系。

  临危受命的国美电器主席兼总裁陈晓深明此理,在国美停牌之后,陈晓就和管理团队一直在寻求海外投资者,希望以私人配股方式吸纳新投资者,以提升资本实力。与此同时,国美管理层一直试图游说黄光裕家族出售部分股权及增发新股。

  陈晓对外宣布的是“寻求投资提升资本实力”,从年报上看,也确实有其理由。截至2008年末,国美所持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30亿元,但国美电器2007年5月发行的46亿元巨额债券将于2010年到期。而国美的资金面临重大考验——应付票据、应付货款、可换股债券及银行借贷四项相加,目前共计166亿元。现金的压力让陈晓急需资金支持。

  政策因素则是另一个隐藏在危机背后的炸弹。2006年10月18日,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国税总局和工商总局联合颁布了《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就零售商在存货风险承担、通道费收取和付款期限三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厂商关系。《办法》第十四条规定:“零售商与供应商按商品的属性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货款支付的期限,但约定的支付期限最长不超过收货后60天。”

  另外,2006年开始,银行要求国美电器提供比例高达61.71%的应付票据保证金并附加第三方担保,国美因此需要大量的保证金来进行票据承兑,资金压力大增,严重影响了国美的类金融循环的资金使用效率。

  这些在盛世被掩盖的因素在此时此刻方才被放大,以往的资金缺口和模式缺陷在既有链条断裂时,显示出其庞杂和狰狞的一面。

  前临深渊、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如何在短时间内防止资金链断裂又能顺利进行改制,貌似是个无解的问题。但国美竟然很“幸运”地实现了这个平滑的过渡。

  据媒体报道称,此前国美出台了两个版本的出售股权方案:一种是增发30%左右的股权;另外一种则是以存量出售目前的股权,这个出售的额度可能会在20%左右,价格大约在30亿元。

  增发是通过稀释原先老股东的股权来实现,但在稀释黄光裕的同时,其他股东也被稀释了,所以在讨论开始遭到一些股东的反对。而第二种则干脆等于直接向黄光裕伸手,又被相关人士指责为“太明显了”,“跟明抢没有区别”。况且黄光裕之于国美毕竟根深蒂固,知道的事情很多,加之国美家大业大,之前的资金去处往往盘根错节,给黄逼急了反而会弄个鱼死网破,“死不了也会沾一身腥”。

  看来国美欲撇清关系,轻装上路,股东权益在眼下的缩水是免不了的。“也有可能在后黄光裕时代再补回来。”相关人士推测。

  其实超越一切规则之外的“最强大外力”,已经注定了增发配股是国美“最后的选择”。一道冷酷的数学题摆在所有幻想“黄光裕自己扛”的人面前:据说黄手里有整个国美的60%以上股权,上市公司部分只占了35.55%,还有将近一半的“待考察店面”未列入上市公司范畴。未来清算的时候,可“挖掘”的东西还很多。相比于黄光裕20%的股权得到的30亿来说,以增发30%的形式换取国美一个中小股东身份,进可攻、退可守,可以保留更大的腾挪空间。

  据坊间传闻,在竞购的过程中有多个投资机构曾介入,如联想旗下的弘毅投资和中信资本,电器连锁巨头美国百思买,甚至还包括大中电器的张大中。不过,“可能是担心黄光裕案影响”,三家都识趣地退出了竞买。国美高层对大中的否决也似乎合情合理,“不会将股权出售给同业的竞争对手。”而对其他机构则没给出什么像样的理由。

  龙套过后,国际资本巨头KKR与贝恩资本等国际财团闪亮登场。KKR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资本,在2007年,KKR管理的资产总值达534亿美元。近年来,KKR先后对多家中国企业进行了投资,其中包括用1.15亿美元买了天瑞水泥公司43.2%的股份;在“三聚氰胺”危机之后,又投资了3亿美元在中国的乳业领域等。而贝恩资本资产约在250亿美元左右,目前已募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陆续投向中国。在实力和资历上,两家国际巨头都有能力担当“更大的责任”,国际资本巨头军事秘密级别的行业规范也使得质疑的人士在“信息不对等”和“缺乏证据”面前闭上了嘴。

 国美后黄光裕时代:划清界限才是唯一出路?
  如此看来,刚开始带来震撼和激动的李嘉诚和郭广昌“入资”一说,倒是显得无足轻重了。据前述香港投行人士透露,李嘉诚的确在介入,但仅止于非常谨慎的试探。“以李嘉诚的政治智慧,他不一定会在此事介入过深。”

  持股35.5%的人被扯下首富神坛,持股7.28%的人迅速上位,瞬间的一进一退,使得上下位者都充满了错愕的表情和复杂的心理。但黄光裕的人生过山车,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可以说,国美与黄光裕的分离,在事件开始就已经决定;股权利益的分割,在还未开始之前就已经有了划分。

  稳定供应商

  2008年11月20日,上述短信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最紧张的当属国美电器供货商,他们开始四处探听消息。要知道,国美占用了上游厂商巨额的资金,少则数百万元、数千万元,多则上亿元。据上市公司2008年中报显示,在国美(包括其并购的北京大中电器)有大额应收账款的家电类上市公司主要有:美的、小天鹅、深康佳等。众多家电生产企业因为过度依赖国美这种连锁销售的新型业态,早已经和国美形成了唇亡齿寒的关系。

  避免供应商在更大程度上形成恐慌与不理智地反扑,如同填平即将溃堤上的一道裂缝一般重要。国美需要有大动作了。

  2008年底,国美电器总裁陈晓、常务副总裁王俊洲、副总裁李俊涛等高层正马不停蹄地与各供应商商谈采购,以稳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领头羊的方向控制很重要,连续一段时间地密集公关,显然收到了预期的成效。TCL、格兰仕、三洋、惠而浦、飞利浦等众多供应商老总纷纷对网上的断货传闻予以否认。TCL多媒体主席李东生在2008年11月26日就表示,不会向国美追收货款,并得到国美保证,会按期偿还应收账。

  为了鼓舞信心,国美宣布向供货商抛出总价值达306亿元的巨额订单,以此来吊供应商的胃口。当天,主持采购会的陈晓不时出现在前台大厅和供应商进行攀谈。当天上午,海尔集团与国美电器签订了2009年的第一笔金额为32亿元的订单。继海尔之后,格兰仕、创维、长虹、海信、TCL、康佳、美的、夏普、飞利浦、索尼、松下、西门子、方太、老板、帅康等家电业巨头也相继与国美签订采购大单,皆大欢喜。

  在家电行业游走了20年之久的陈晓,自然摸透了家电厂商的心思,只用巨额订单,就悄然化解了一场随时可能演化为断货风波的危机,而且赢得了众多家电厂商对国美的信心和支持,这对国美渡过难关至关重要。

  更具深层意义的是,由于黄光裕事件的突发,国美误打误撞地开始了家电连锁模式进化的进程。黄光裕被抓后,为了争取供应商的持续支持,12月以来国美电器在与供应商的货款结算中一直存在的拖欠情况部分得到了解决。以往国美电器的货款账期一般在90天,现在正常账期基本都能结算,而以往这些只有海尔、西门子、三星等个别企业享受到的待遇,现在大多数企业都能享受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4973.html

更多阅读

美易分 国美消费 黄光裕家族:陈晓必须离开 国美准备分裂

  丁磊 华子淇 北京报道   在8月30日重获自由之后,黄光裕的妻子、黄光裕家族新的领军者杜鹃,在这场国美电器(0493.HK)控制权争夺战中,到底做了些什么?   10月28日,在复出近两个月后,杜鹃终于强势出牌。   当天,黄光裕家族发言人在

体育卖场:后黄光裕时代的战略延伸

 国美+体育,这是一个新奇有趣的组合。   国美系公司进军体育用品行业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中国经营报》日前获悉,国美锐动体育用品第一家旗舰店,将于2010年4月23日在北京落成并试营业。   尽管国美锐动一再回避自身和国美方面

黄光裕 之更好的国美 黄光裕时代终结 国美电器走向何方

 失去精神领袖黄光裕的国美电器,将会走向何方?   这一次,黄光裕终于被传言砸中了。   2008年11月19日晚,一条关于黄光裕的短信开始在家电业内流传。“消息绝对可靠:国美老板黄光裕和财务总监周亚飞,已于11月17日夜里被相关部门带走

国美电器黄光裕 黄光裕时代终结 国美电器走向何方(2)

何去何从   失去了精神领袖黄光裕的国美电器,将会走向何方?谁又将接过黄光裕的接力棒?   从目前来看,作为代理主席的陈晓最有可能。自从担任国美电器总裁以来,国美电器的日常经营皆由其主持。   “入主国美以来,陈晓就被定义

黄光裕 江湖的4 黄光裕:褪色背后 谁将掌权后黄光裕时代(4)

但由于鹏润电器独立于国美电器,所有产品的采购渠道都得靠自己去开拓,除了极少数“新、奇、特”产品外,真正高端产品也就在17%至18%左右,与国美旗舰店没什么两样。采购规模上不去,导致供货价格高,再加上销售业绩非常惨淡。在坚持数个月之

声明:《国美后黄光裕时代:划清界限才是唯一出路?》为网友妳長茬峩訫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