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议书 杨大筠议中国品牌建设与国际之差



  11月23日,UTA时尚管理集团总裁杨大筠在接受腾讯财经专访时表示,中国服装在品牌建设方面和国际有非常大的差距,现在中国做服装做的大的,他们都是第一代,做好一个品牌要经过几代人都不过分,这是正常现象。

  杨大筠指出,其实福建的所有的企业,是在卖衣服,不是在做品牌,因为卖衣服只需要广告和代言人,渠道的建设,把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销售给消费者,OK就可以了。而品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一种意识形态的象征,价值观的表现。但是在中国,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用社会的阶层来衡量哪个品牌代表什么人群的生活方式,福建的品牌没有办法代表任何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杨大筠表示,跟国际相比,中国的服装行业还是一个初步成长的阶段,并不算成熟,从改革开放到现在20多年,中国的服装行业从粗放式的发展,到现在开始注重品牌的建设,关注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这个过程跟西方百年的发展历史来比,只是在成长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不少服装企业纷纷选择上市,杨大筠认为,在服装行业,上市并不是最好的必选的发展路径。他称:“在别的行业可能一直有人告诉你上市融到资金更有利于品牌的发展,但在服装行业不一定,比如阿玛尼,它是一个很好的公司但它拒绝上市,它也做的非常好。我们也看到LV通过上市融到资,帮助很多品牌快速的成长也是一个好事。”他认为,上市对一个企业来说好和坏没有最终的定论,但像产品同质化比较高,需要规模化运作的,需要上市,因为这行需要资金,比如体育用品,它是一个同质化非常高的行业。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杨总,您好。我们知道您在服装行业里面是非常资深的,您觉得中国的服装行业和国际相比,现在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还有多大的差距? 

  杨大筠:这个问题非常大,这个跟国际相比,中国的服装行业还是一个初步成长的阶段,并不算成熟,从改革开放到现在20多年,中国的服装行业从粗放式的发展,到现在开始注重品牌的建设,关注消费者真正的需求,这个过程我觉得跟西方百年的发展历史来比,我们只是在成长阶段,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您觉得服装行业发展比较难突破的点是什么?

  杨大筠:最难突破的一点在于一点,哪一点呢?我觉得在中国做品牌,品牌跟消费者,消费者对品牌的接受,在这个关联的满足意愿上中间有一个非常大落差,中国跟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美国的牌子,刚才郎咸平讲安娜苏是最后一个,但是事实还不完全只是这样,美国所有的品牌,像POLO、CK,包括安娜苏,它是70年代的,所有的品牌都是在1965年到1978年之间诞生的,而美国这一品牌的诞生也有它的历史原因,因为美国在二战后,第二次人口的高峰期,这些人从美国二战后的反叛,对性解放等等,一直到第二代开始理性回归,美国经济后有80年的快速成长,这些人作为品牌的土壤,他们承载了美国著名品牌的成长,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所诞生的。我们再回过头来说,像意大利的品牌,像范思哲,有百年品牌的,现在在意大利真正时尚的地位的品牌是阿玛尼,是镀锡卡巴那,这些著名的设计师现在都健在,这些品牌的诞生也是意大利二战过后的60年代到70年代诞生的。我们再来看法国,法国和欧洲的品牌会更遥远一些,他们也分第一代和第二代,他们的第一代像香奈儿、DIOR,这些品牌在全球的品牌地位上已经稳定了,但是他地位不能和香奈儿、DIOR相比。我们再看日本,像高田贤三等,这些设计师是在60年代诞生的,中国的服装企业要崛起,他们一定需要一个着落点,这个着落点是80年代和90年代,就跟QQ和腾讯的网民一样,因为这代人他们对时尚和对流行和对新生活,新鲜刺激的追求会给我们的品牌提供一个成长的空间,因为每代人代表着一个文化的时代,而服装是文化和时代的特别的表现,比如你看黄军装,一看就是那个时代的,你再倒退两年穿雅阁里,我们会觉得你又是领域一个样子,不管怎么样,服装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痕迹,而且它是消费者所追求的,我认为中国的服装企业未来的诞生是80年代到90年代,但是80年代到90年代,这个时间中国是用多长时间才能产生像SARA,HM这样的产品,这样的机会会来临,在未来的5—10年,中国的服装品牌会因为消费者的支撑,经济环境的改善市场需求的增加,我觉得这些品牌未来一定会来的。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了客观方面的条件,我们知道现在我国的不少服装企业意识到品牌问题,尤其是福建这带这么多的服装企业,他们都非常注重品牌方面的建设,他们为建设品牌所做的这些是否走到点子上,对他们今后品牌建设是否真的有意义?

 品牌建议书 杨大筠议中国品牌建设与国际之差
  杨大筠:其实福建的所有的企业,我认为他们是在卖衣服,不是在做品牌,因为卖衣服只需要广告和代言人,渠道的建设,把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销售给消费者,OK就可以了,但是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一种意识形态的象征,价值观的表现,比如我们看到美国的POLO在美国是卖给富闲一族,50岁退休以后,生活变的富裕,悠闲,我们看到他都是运动,休闲,是满足这个人需要的。但是在中国,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用社会的阶层来衡量哪个品牌代表什么人群的生活方式,福建的品牌没有办法代表任何生活方式。

主持人:没有什么年龄层的定位?

  杨大筠:这些都不重要,这是技术问题。一个好的品牌,比如耐克,代表着胜利,代表着运动精神,福建的品牌有哪一个品牌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和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倡导,都做不到,所以说我们有很多的企业到今天为止规模做的很大,销售额做的都不错,其实是卖衣服多少的问题,而不是在做品牌。

  主持人:就是中国服装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是跟国际上差得很远?

  杨大筠:有非常大的差距,请记住,现在中国做服装做的大的,他们都是第一代,做好一个品牌要经过几代人都不过分,这是正常现象。

  主持人:在前面郎教授提到了网络,网络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能够传达自己服装企业的本质给消费者,您怎么看待网络对于服装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杨大筠:我觉得网络是一个平台,服装品牌跟网络的合作,我觉得是一个资源互相共享的问题,比如在QQ的平台有几亿的用户,很多都是80后90后,我可以通过QQ这个平台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我,当然,这个东西还是技术问题,比如说很愉快的认识我,很有趣味性,我们也看到了,网络可以通过一个点击,很廉价的动作可以让某些人,某些品牌一夜分离,网络对品牌来说是一种方式,技术手段,但并不是改变这个品牌未来是否能长期生存下去的结果。

  主持人:我有您的一本新书,您的新书好象着重讲了SPA,SPA是服装自有品牌和专业零售商,您觉得这个对中国服装企业有什么样的意义?

  杨大筠:每个行业都有郎教授讲的叫做本质,每个行业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都有它的规律和特定的特性,服装行业也有它的特质,SPA这里面大量的研究从早期第一代的SPA的标杆企业,比如优E酷,贝纳通,他们是第一代的SPA的成功者,SPA到了第二代的时候,我们看到,HM,把SPA进一步的延伸,SPA没有特定性,它能告诉你SPA是时尚行业里可以借用的运作的方式和引领模式的手段,SPA这本书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本我翻译过来出版专门介绍SPA的书,在国外有,在中国是唯一一本,在国外很多时尚界的人,一谈到时尚,特别是在日本谈到企业会问你是SPA模式吗?在中国是靠自己经验摸索出来,我希望这本书,我翻译和总结了大量SPA的模式,导入中国,我希望很多中国企业能够借鉴,但不一定像SPA,但SPA确实是改变引领方式,迎合现代经营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主持人:现在不少服装企业都选择了上市,可能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卖的衣服多了,做大规模就选择上市,上市对服装企业来说是不是一个好的做法,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杨大筠:在别的行业可能一直有人告诉你上市融到资金更有利于品牌的发展,但在服装行业不一定,比如阿玛尼,它是一个很好的公司但它拒绝上市,它也做的非常好。我们也看到LV通过上市融到资,帮助很多品牌快速的成长也是一个好事,上市对一个企业来说好和坏没有最终的定论,但结果我认为像产品同质化比较高,需要规模化运作的,然后网络需要持续成长和改变的企业,他们需要上市,因为这行需要资金,比如体育用品,它是一个同质化非常高的行业。

  主持人:好的,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810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8大上市公司 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中国十大军工集团之一。2006年,作为唯一一家军工企业,集团公司被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并在2008年获得了“创新型企业”称号;日前已有8家上市公司: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118中国东方红卫星

个性化消费的回归 品牌建设与消费回归

   近期遇到很多人,有行业内的,有行业外的,有做实业的,有做资本的,碰面几乎不约而同的都会问到两个问题:白酒行业未来真的有戏吗?未来什么样的品牌才有可能持续?在讨论中,叫好和叫衰的各有各的道理和分析,也都有清晰的逻辑。但就我看来,白酒

专卖店:本土品牌与国际巨头的十大差距

  初具规模的本土专卖店在谋求做大做强,根据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店铺的实际情况分析,本土加盟连锁模式很可能成为时代的产物,只能昙花一现,本土专卖店缺乏做大做强的要素,与国际巨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本土专卖店硬件设施已

巨头蛋龟怎么样 本土品牌专卖店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有多远?

   时下,中国初具规模的本土专卖店在谋求做大做强,根据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店铺的实际情况分析,本土加盟连锁模式很可能成为时代的产物,只能昙花一现,本土专卖店缺乏做大做强的要素,与国际巨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本土专卖店硬件

巨头蛋龟怎么样 本土品牌专卖店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有多远?

   时下,中国初具规模的本土专卖店在谋求做大做强,根据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店铺的实际情况分析,本土加盟连锁模式很可能成为时代的产物,只能昙花一现,本土专卖店缺乏做大做强的要素,与国际巨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本土专卖店硬件

声明:《品牌建议书 杨大筠议中国品牌建设与国际之差》为网友樱花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