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业链结构 老牌专业服装市场产业链转型之路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新兴商业模式的涌现,老牌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转型近年来一直是业界探讨的热门话题。而新一轮的专业市场转型模式更多元、对手更强劲、方式更特殊、结果更难测……这需要我们从多个领域和角度弄清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真谛。 

  探讨转型之路 

  传统老牌专业市场的发展始终存在着“发展与保护、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实体与虚拟、产业与市场、商住与商贸”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增加了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于是,转型基本是围绕档次太低、规模太小而展开的。提升档次、扩大规模成为众多老牌专业市场奋斗的目标。但事实上,档次和规模只是老牌专业市场需要转型的表观现象,从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更深层次看,转型之路不仅是市场的档次问题,也不仅是市场的规模问题,而是老牌专业市场的竞争力问题。 

  寻找转型之魂 

  传统老牌专业市场的管理者眼中,眼睛能够看到、手能够触摸到的有形市场、摊位和商户是可以创造出财富,而看不见的虚拟网络和无形资产难以把握和量化。因此,转型主要是集中在市场的功能完善和物业管理上,“完善功能、增加服务”成为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口头禅。 

  殊不知,以前起主要作用的功能、服务正在被新型商业模式所取代。与此同时,由于一个老牌专业市场至少需要集成五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即开发商、投资者、运营商、代理商、经销商(消费者)、细分六个领域的核心元素,即城市、区域、商圈、市场、街路、店铺。如果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还只是“就功能扩功能、就服务谈服务”的单一模式,显然很难适应“商家型专业市场”的发展需要。从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内涵看,转型之魂既不仅是单纯的功能问题,也不仅是服务问题,而是老牌专业市场的商业模式问题、系统整合问题。 

  产业链转型 

  在老牌专业市场形成初期,人们关注的只是专业市场的批发功能,并没有完全认识到产地型市场和集散型市场的本质区别。经过30年的市场发展和演变,产地型市场和集散型市场逐步有了功能性和运营性的差异。产地型专业市场大多集中在品牌孵化、专业批发领域;而集散型专业市场大多开展了区域代理、批零结合领域,形成了运营模式和定位方向上的区别。可见,专业市场的类型不同,产业的定位就不同,发展的模式也不同。 

  以往,很多老牌专业市场无论属于什么类型,都希望找到一个参照物,其转型的标杆大都是瞄准义乌,一时间,“义乌市场=专业市场”的模式逐步在全国蔓延,义乌的成功经验也成为专业市场建设和转型的“法宝”。但从执行的情况看,很多“XX义乌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中国专业市场的“历史积累性、不可移动性和非标准性”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根本在于自身产业链的整合,其他市场的经验和做法只能借鉴而不能模仿,“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也许才是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要领所在。 

  竞争力转型 

  老牌专业市场的竞争力就是“老牌”。也正是由于老,才成就了老牌专业市场难以撼动的力量。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是因为老,引来了关于老牌专业市场如何搬迁到城市边缘的话题。尤其是集散型专业市场大多处于城市的中心,如杭州的四季青、武汉的汉正街、上海的七浦路等,随着专业市场的规模扩大和中心城市的区域规划,各个中心城市都把老牌专业市场的搬迁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步骤和手段。但从诸多已经搬迁或计划搬迁的老牌专业市场的实际效果看,目前尚无成功的先例。因此,老牌专业市场的搬迁不仅是一个市场问题,也是稳定问题、就业问题和核心竞争力问题。如其搬不走,不如大力转,因为“离不开的地狱就是天堂”。在中国30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后进入到和谐社会的今天,连对马路摊贩的问题都提出了新的管理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不仅是老牌专业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老牌专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商业模式转型 

  如果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只是落实在硬件的建设上而没有引入新的商业模式,这样的转型只能是“空转”。所以,老牌专业市场转型能否成功,有赖于商业模式嵌入老牌专业市场内的效果。中国商品市场已经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模式转型浪潮(第一次模式转型浪潮是在1979年以后的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批发市场,培育了一批商品批发商;第二次模式转型浪潮是在1999年以后的中国多元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中国主题的专业市场,培养了一群商业地产商),而这两次转型都起源于商业模式的运用和引入。目前,第三次模式转型浪潮在世界性网络经济背景下,正在向老牌专业市场扑面而来,将形成具有实体与网络结合的网品市场,培育一代商贸运营商。新兴商业模式的来临带给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将是前所未有的。 

  系统整合转型 

  专业市场存在的五个基本要素和六个核心元素是市场本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老牌专业市场历史的背景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各行各界对于老牌专业市场的研究就如同盲人摸象,提出的建议包罗万象、方案五花八门。结果是“想的越多,说的越细,操作起来也就越难”,错失了很多转型的良机。其实,老牌专业市场并不是“象文化”,不能通过简单的城市规划和搬迁政策就解决老牌专业市场的所有问题。单一元素的调整也许会导致老牌专业市场的整体优势分解,那些看似发展很快的市场扩张、区域规划和市场调整,如果没有找到系统性资源整合的要点,带来的负面效应绝对不可忽视,而由此产生的后果更是难以估量。一部分老牌专业市场以弯就弯式的改造和按部就班式的转型,很难想象10年、20年以后不会成为城市的建筑垃圾。 

  对于老牌专业市场而言,五个基本要素的系统集成、六个核心元素的层次细分,从产业的高度和深度诠释了老牌专业市场构成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老牌专业市场的这些要素和元素,才能把握要领,切入要害,最终实现老牌专业市场的系统整合转型。 

  围绕转型,展开更多的辨证性思考—— 

  市场标准——长期以来,中国专业市场为什么难以被官方认可?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专业市场一直是一个“非标”产品。非标准性专业市场的商业业态要调整成标准化的商贸模式是中国专业市场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衣食”是人生之本,也是中国能够称雄世界的两大行业。但在世界上,很少有中国人获得“世界烹饪大师”称号,原因就是中国的餐饮没有标准,只有“少许”、“中火”等经验俗语。这就是中国美食誉全球却没有象美国麦当劳那样连锁世界的悲哀。如出一辙,中国专业市场可谓铺满世界各个角落,但表现形式却是“经营各自为战,建设五花八门”。为什么美国的沃尔玛可以走遍世界,而中国的专业市场却寸步难行?

  

  市场品牌——老牌专业市场的品牌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商圈品牌、市场品牌、商户品牌、商品品牌。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常熟中国服装城等,都是市场与品牌的统一体,也是专业市场推广与收益的同一体。但遗憾的是,还有一些老牌专业市场,如成都荷花池、重庆朝天门等,尽管在市场建设初期形成了专业市场品牌,但由于对专业市场品牌缺乏维护的主体,而导致老牌专业市场品牌的流落和泛用,失去了专业市场品牌的核心价值。 

  市场商圈——老牌专业市场商圈布局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核心式,以一个核心市场为典型的代表;第二个阶段就是集群式,以几个同类市场为典型的代表;第三个阶段就是环圈式,以几个商圈构成区域产业;第四个阶段就是多级式,以一种集中与分散产业与商圈的融合为典型代表。但现在很多的老牌专业市场失去了对商圈的集约化经营,以往,一个城市中心只有一个商贸中心,比较好管理。而今,中心城市正在向多核心商圈模式发展。商圈的主题性和专业性才是保障老牌专业市场成功转型的基础。否则,失去了对商圈的控制,就等于失去了老牌专业市场对于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的总体原则。 

  市场价值——老牌专业市场转型价值只能是在延伸专业市场的市场链,即纺织市场+服装市场+箱包市场……,也就是“1+2+3+4……”的加法。但这样的价值难以维持老牌专业市场在城市地价、管理成本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提升老牌专业市场的价值是未来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趋势和方向。随着老牌专业市场对于市场产业的重视和培育,开始寻找会展、品牌、创意等新兴产业的附加值,使得老牌专业市场的产业链在转型中不断壮大,即“市场与会展”、“市场与品牌”、“市场与创意”……形成了“1×2×3×4……”的乘法。未来,新的商业模式将不断进入老牌专业市场的创新领域,网络、资本、连锁等集成科技将推动老牌专业市场价值链的裂变式爆发,即网络市场、资本市场、连锁市场……打造成“1²+2²+3²+4²……”的级数价值。 

  围绕转型,增添更多的情结性延续—— 

  市场如边 

  一些老牌专业市场正在步入“边缘市场”境地。所谓边缘市场就是老牌专业市场由于“旧的东西不愿意放弃、新的东西不知道能否抓住”而导致市场边缘化的结果。边缘市场的形成将成为一部分老牌专业市场未来的尴尬。老牌专业市场能否将鸡肋演变成为凤凰,实现凤凰涅磐将成为未来老牌专业市场成功转型的重要标志。市场如边从一个侧面提醒老牌专业市场,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尽管老牌专业市场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激烈竞争和残酷拼杀,但老牌专业市场却很少因新兴专业市场竞争而死,而大多是因为固步自封、作茧自缚。 

  市场如歌 

  老牌专业市场就如同一首脍炙人口的老歌,其实写歌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她到底能够有多红、红多久。倒是由于唱的人多了,流传的时间久了,并且在歌里蕴涵了听者和唱者的深情和记忆而成为难忘的歌。老牌专业市场也是如此,经过近30年的市场形成和发展,不仅体现了专业市场管理者的辛勤培养,也要归功于无数商户的聚集、呵护和不懈的经营。常言道:横有多长、竖有多高。市场如歌体现了老牌专业市场的魅力和潜力,市场如歌表达了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决心和信心。 

 服装产业链结构 老牌专业服装市场产业链转型之路
  市场如生 

  老牌专业市场也会象人的生命一样,有不同的生长阶段。从中国专业市场30年的发展看,中国专业市场的发展刚好进入而立之年。 

  1、生产寻找市场阶段(1979—1988)。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三级站体制开始变革。小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要通过集贸市场开展销售,形成了马路市场。2、产业支撑市场阶段(1989—1998)。随着批发市场的发展,一些生产企业开始产业链式的合作,形成了产业集群,并通过代理商、经销商的模式推动了批发市场的建立。3、产业互动市场阶段(1999—2008)。由于产业与市场的同步提升和品牌商品以及品牌市场的形成,市场的集聚作用拉动产业集群的规模不断壮大,反过来,促进了专业市场发展。 

  中国老牌专业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十年阶段(2009—2018),即市场引领产业阶段。由于老牌专业市场自身产业链的形成,市场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地产商和物业管理商,而是市场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专业市场开始结合会展、物流、品牌、创意、网络等商务功能,提高对市场的运营能力和提升对商户的增值服务水平。 

  市场人生给老牌专业市场转型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市场人生赋予老牌专业市场转型的机遇和未来。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随着国家的强大、经济的强盛、市场的强壮、模式的强劲,中国老牌专业市场的转型也许将是一个永远的话题。生命不息,变革不断,转型不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8135.html

更多阅读

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联姻房地产市场的忐忑之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培育,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可以提供成熟热泵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厂家,还有一批从事地源热泵技术推广的相关单位,仅在北京地区,掌握地源热泵技术的系统集成商就有大约有70多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政府相关政策法

童装服装 童装服装必须走品牌之路

        现代化的工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分工细化的工业。服装业也是如此,童装就是一条大有可为的道路。我国的服装业总体上来说欠缺的是品牌,做强做大的标志之一就是有世界性的名牌,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服装业还需多年的努力

特许经营权 浅析中国服装品牌特许经营之路(下)

   在国外,“特许经营”一直被跨国零售巨头们看作是企业实施低成本扩张的最佳方式,如肯德基和麦当劳在国外就有70%~80%的店是加盟店。然而在中国,由于此前一直没有明确条文表示禁止或允许外资在华进行特许经营活动,海外企业在进入这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浅析中国服装品牌特许经营之路(上)

        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一个普遍的论题,各行各业都开始投入争夺世界市场的战争。如何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鳌头,在行业领域中傲视群雄,成为集团主企业家们所关注的焦点。机关算尽的外来品牌大军压境,中国服装企业在品牌特许经营

民营企业家创业之路 “虚拟经营”民营服装企业的淘金之路

  150亿元的融资额,令市场对美邦这个发轫于传统行业服装业的民企刮目相看。而在饱受库存多和品牌弱困扰的中国服装界,一些比美特斯·邦威成立时间稍晚的企业,则在有意识地“师夷长技”,将全球第一大服装销售商西班牙ZARA的“虚拟经营

声明:《服装产业链结构 老牌专业服装市场产业链转型之路》为网友雨下拥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