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奇 “马聚源”书写百年不“老”传奇



 怀抱“帽业之首”荣誉的“马聚源”帽店,自清朝嘉庆十六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98年的历史。无论是曾经被斥为“四旧”而摘掉了牌匾,还是现在并入“步瀛斋”,“马聚源”的每种经历都注定让这个百年品牌的历史精彩无比。

  “工精料实”赢信誉

  “‘马聚源’之所以能够上百年保持良好的信誉和口碑,那绝对在于‘工精料实’。”北京步瀛斋鞋帽有限公司的刘亚洲经理向记者强调,“这可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民族手工艺产品。100多年的历史,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给砸了招牌。”

  具体来讲,“工精料实”也就是“马聚源”的帽子“制作工艺精细认真;选料真实,用新料好料、绝不用旧料次料。”这个传统是“马聚源”百年以来所一直秉承的。

  “马聚源”帽店初开张之时,只有一个小门店。因为后来一位姓张的朝廷大官买了“马聚源”的帽子后,发觉其帽子不仅用料讲究,而且做工精细,才让“马聚源”从一个普通的帽店一跃成为“官帽店”,专门为清政府做缨帽,并驰名旧北京城。“那个时候只要有人戴着‘马聚源’的帽子,那这个人肯定有身份。用现代人的话来说,‘马聚源’当时属于‘奢侈品’。”刘亚洲经理说,“当时,马聚源帽店做缨帽的缨子,专用西藏的牦牛尾。牦牛尾做出的缨子,好看、丝絮匀顺,怎么弄也不乱。”

  在制作工艺上,“马聚源”绝不马虎,在过去没有电烙的情况下,为帽子制作帽胎烙烫的时候,用烧红的大铁烙,一边烙帽子一边冒火。精妙之处就在于,帽子却不会因此烧起来。这样烙烫好的帽胎弹性韧性兼备,即使放到水里泡一整天,也绝对不会变形。另外,俗称的“马三针”也是让马聚源享誉国内的独门绝技:工人为帽子钉“帽结”(民间的称谓是“帽疙瘩”)的时候,仅三针,既简单又牢固结实,像缺了点的“六”字。常戴马聚源帽子的人,一看见这三针就知道帽子是出自“马聚源”。

  有了“工精料实”这把庇护“马聚源”的“尚方宝剑”,“马聚源”也由此得到了一些外国政要的青睐。据刘亚洲经理介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马聚源”为其订做过全皮软胎皮帽。另外,还为瑞典使馆订做过狐皮女帽,为印尼总理阿米佐约订做过伊斯兰帽。而这些都是经过“马聚源”传承艺人精心制作而成的帽品。

  另外,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后,“马聚源”陆续给国内的一些文艺团体做过演出帽。诸如《草原英雄小姐妹》、《金沙江畔》等老剧目的演出帽子都是从“马聚源”订做的。

  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梳理“马聚源”的历史脉络,其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为清朝的“官帽”阶段,此期间专为清政府的达官贵人服务;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民国以后,也逐渐涉及一些平民产品。这个阶段最主要的是为商人、官府的人做帽,给劳动人民做帽还比较少;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解放后到现在,这个阶段的“马聚源”经历颇为复杂: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中,“马聚源”参加了公司合营,从根本上改变了服务方向,从面向贵族、官僚和富人,变为面向普罗大众;文革中“马聚源”被诬蔑为“四旧”,还被拆掉牌匾,后并入东升鞋帽店;1986年,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下,“马聚源”帽店的牌匾“重见天日”,同时恢复了老字号,一直到现在仍然充满活力。

  “马聚源”近200年的发展史,实际也是它的一部“文化史”。200年的时间,“马聚源”的帽品制作技艺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融合了全国各民族的特色技艺。如今,为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为中华老字号出一份力,“马聚源”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2003年,“马聚源”和京城其他老字号,比如瑞蚨祥、荣宝斋和同仁堂等,一同到台湾巡展,这场有着“京味文化之旅”意味的巡展得到了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当时,我们去了基隆、新竹、台中等地,一共带去了50多顶帽子。巡展结束了,一顶帽子都没再带回北京。效果、反响非常好。”刘亚洲经理向记者表示,“这蕴含了民族文化的东西,在什么时候都不落伍。‘传承文化’,这也是‘马聚源’一直在坚持做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人不愿意再干制帽这种又苦又累、手工技艺繁琐,且收入不高的活儿,再加上传统手工艺技师年龄老化等原因,“马聚源”也曾面临着人才断层、手工艺制帽面临失传的境界。“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技艺,我们哪能让它就此失传啊?这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决不能让它失传。”因此,“马聚源”对其手工制帽技艺积极进行保护,包括成立了传承至今的老艺人为主体的传统手工艺顾问小组;在研发创新过程中,避免使用现代化学品,保持它的纯天然性;以及设立手工技艺研究档案室等。值得欣喜的是,2007年,“马聚源”的手工制帽技艺被评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马聚源”如今已经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等待批复结果。

  杨亚洲经理告诉记者,“马聚源”有一个“五年保护计划”,自2007~2011年按年份逐步开展以下工作,即“调查、保护老艺人”,“建立完整的原料基地”,“培养制帽技艺后继人才”、“举办手工制帽文化展”以及“建立传统帽品档案室”等。

  脚踏实地迈向未来

  2008年11月份,“马聚源”到香港参加了一年一度的京港贸易洽谈会,“在品牌的运作、再包装和再利用以及管理经验等方面,‘马聚源’收获不少。如今,‘马聚源’商标已经在我国台湾和香港进行了注册。”刘亚洲经理对记者说。其实言谈之间,不难发现,这正体现了“马聚源”的未来拓展计划。

  “台湾和香港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较高。在这样的地方开一两家像样的专卖店,走到欧美,或是澳洲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实际上我们的初衷就是这样的。”刘亚洲补充道。

  在“马聚源”发展蓝图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把品牌做大并做得更响;在挖掘老字号传统内涵的同时,有机结合现代的制帽工艺,将帽品、服饰进行捆绑式运作,这是“马聚源”之后工作的重点。在刘亚洲看来,当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要进行多元化发展。“资本积累到一定时候,在保持原有品牌产品不摇摆的情况下,‘马聚源’也可以做耳罩或者口罩。再往大的做,‘马聚源’还可以做民族服装。”说到马聚源的未来,刘亚洲显得踌躇满志。

  目前,“马聚源”的帽子购买人群主要是针对老年人,而对于年轻消费者市场,刘亚洲表示正在开发,“什么事情一窝蜂地上,品质就会受到影响。这可不能急。”

  写在最后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的俗语:“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买包西鸿记,去泡东生平”。其中西鸿记是瑞蚨祥开的茶庄,东生平则是老北京有名的“澡堂子”。这句民间俗语是流传在过去“提着鸟笼子、家境特别富裕的人”之间的顺口溜,当然也是他们生活的写照。这也可见当时马聚源的地位。

  光影涌动,虽然现在我们无法用手中的笔去还原一个完整的“马聚源”,仅寥寥数笔,或许连这个百年品牌大致轮廓都无法勾勒;但是我们相信穿过岁月的长廊,“马聚源”的百年传奇将会一直书写下去,而且会越来越精彩。

  马聚源

  作为一家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马聚源帽店创办于清朝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该店与现在同在大栅栏街上的另外两家老字号“内联升鞋店”和“瑞蚨祥绸布店”同样声誉显著。从清末民初时北京城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就可以想象得到马聚源当时的影响力。

  勤奋好学的马聚源从十多岁开始便学习帽子的制作和店铺的管理,1811年,以马聚源自己命名的“马聚源帽店”就正式开始对外营业了。

  虽然当时马聚源帽店门面小,但是却天天宾客盈门,生意非常好。一天,清政府一位姓张的官员手下人在这里买了一顶帽子,发现该店的帽子不仅做工精细,而且用料真实。后来这位张官员知道后,也派人到帽店买了一顶帽子。从此,马聚源帽店就与这个张官员结下了渊源。后来经张官员介绍,帽店就专门为清政府做缨帽,成为了一家“官帽店”。

  由于生意兴隆,年年盈利,马聚源帽店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用年终分红剩下的钱在鲜鱼口西口路北开了一家天成斋鞋店。这时,还未满50岁的首任掌柜马聚源因为多年劳碌,以致积劳成疾。帽店不得不交给其出师的大徒弟李建全来打理。十多年之后,到了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马聚源病逝。

  马聚源病逝后,虽然在李建全的悉心经营下,生意仍然非常好,但是鉴于马家的后人没有一个在帽店,马家决定把帽店关张,回家乡买地盖房。这个消息传到了张官员的耳朵里,觉得马家做的缨帽非其他帽店能比,关了实在可惜。于是,张官员决定把这个买卖接过来。经过多次磋商,最后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达成一致,张官员拿出一笔钱,把马聚源帽店和天成斋鞋店的铺子一起买下。同时,他将马聚源帽店的职工全部留下,仍然让李建全当掌柜。因为,马聚源帽店早已是声名在外,世人皆知,如果将店名改弦更张会对其发展不利,所以就沿用了“马聚源帽店”的名号,继续挂着原有的牌匾营业。因为这位张官员交游广阔,所识之人非富即贵,商业界和军政界皆同他有往来,因此,买卖更加风生水起。马聚源帽店自此进入其发展的全盛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聚源于1956年参加了公私合营,其定位也从显贵向广大人民群众转变。

 百年传奇 “马聚源”书写百年不“老”传奇
  1958年,马聚源帽店从鲜鱼口搬迁至大栅栏中间路北营业。然而1966年,文革爆发了。在文革中,马聚源帽店被斥为“四旧”,连牌匾也被摘掉,并入了东升鞋帽店中。

  1986年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马聚源帽店的牌匾又重新在大栅栏挂出。这次恢复老字号,还是按照前店后厂的老传统进行生产和售货,并维继了其一贯以来的优良传统,同时成为北京第一家少数民族帽店。其主要品种有各式男女帽子、皮帽、棉帽、童帽及汉、满、回、苗、蒙、藏、瑶等各式民族帽、舞蹈帽八十余种。不久,“马聚源”并入步瀛斋,营业地点也改在了步瀛斋二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953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命理点评:日本“不老仙妻”水谷雅子

原文地址:命理点评:日本“不老仙妻”水谷雅子作者:济缘算命济缘命理讲堂原创文章: 水谷雅子,1968年出生,居住在名古屋,育有2个小孩,且大女儿出生于1992年。面容如十几岁年轻人,在日本某杂志举办“美魔女”的千人海选中,她凭借着靓丽的外表脱颖

千年女妖 不老容颜的女演员 容颜不老方

女演员不老容颜的神话打有人类的那一天起,男性对于不老容颜的希望就不断没有停过,为了能使看上去年轻几岁,真是什么方法都用上了,但是仍挡不住岁月在脸上留下的印记。偏偏有一些女人,好似取得上天的专宠,朽迈的速度令所有女人妒忌,年过半百

声明:《百年传奇 “马聚源”书写百年不“老”传奇》为网友莂滄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