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雷:经济为何总遭质疑



21世纪初,特别是2005年以后,由于中国改革进程的演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社会观念、传统文化、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公共产品供给、社会基本保障体系、收入差距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用“大众化情绪”批判“精英意识”的社会心态。而这种社会心态在经济思想界的表现,就是对经济学及经济学者进行缺乏学科框架约束的质疑和批判,而且这种批评主要来自学界。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应如何界定?经济学研究及批评究竟是“学科泛化”,还是应有一定的“分析框架约束”?

经济学何以被泛化

中国当前的经济学研究有着学科泛化的倾向:在相当程度上缺少方法和范式的通约,缺少基本陈述的约定;在知识背景和理论训练方面,则缺乏一种学科的技术规定性。

1979年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的社会需求增大,经济学逐渐成为社会科学中的强势学科,即所谓的“显学”。而且,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政策建议,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改革政策选择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由于社会需求增加,大学的财经类专业成为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乃至理工科大学都设置了财经类院系和专业。

然而,在对经济学“需求”和“供给”的膨胀中,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界定、学科规范却处于相当程度的迷乱中。中国的经济思想原本就缺乏实证思维的传统,加之学科分界不清晰、理论训练不正规,致使中国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分析缺乏足够的科学性。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野》一文,指出中国现行的学术体制和学科分类系统将“人文学科”(humanities)和“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混同为“人文社会科学”是很不恰当的。我也同意他的这种讲法。因为,人文学科不属于“科学”(science),它是一种以“人学”为旨趣的“价值体系”,其思维方式是非实证的,即非“规范的”,其所研究的命题都是“价值命题”。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属于“科学”范畴,是一种以“物学”为旨趣的“知识体系”,其思维方式是实证的,研究的是“事实命题”而非“价值命题”。根据科学思维的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应致力于趋向价值中性,摆脱“价值负荷”,以符合实证性和可证伪性。

根据科学方法论,科学是人的一种有条件的认知过程。科学理论是一种公理化系统,理论语言、基本定理、对应规则应该具有统一的认识论意义。科学研究对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理论训练有选择标准和定向标准,理论要明确、可识别、给出信息量,这就是范式要求和可证伪要求。而经济学,正是在方法论上接受了证伪主义和科学研究纲领,实现了所谓“研究框架的进步”,使经济学理论研究更符合公理化、体系化、逻辑化特征。

但是,若进一步来看,中国当前的经济学研究有着学科泛化的倾向:在相当程度上缺少方法和范式的通约,缺少基本陈述的约定;在知识背景和理论训练方面,则缺乏一种学科的技术规定性。于是,似乎谁高兴了都可以在经济学领域驰骋一番,各行各业都可以就一些热点经济问题甚至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经济问题(例如利率、汇率、资本市场、国际贸易等)作出自己的“经济分析”,并开展漫无边际的争论、研究和论述。但基本上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经济学也因此被“泛化”得五颜六色,显得散漫和杂乱。

经济学需要框架约束

经济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所以是有严格的框架约束的。同样,对经济学、经济学者的批评也不能没有学科框架约束。不然,讨论根本无法展开,经济学界也只能“集体失语”了。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论题。对此论题,有从和谐社会角度讨论的,有从居住权利角度讨论的,有从贫富角度讨论的,更有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讨论的;有的论者掏心掏肺地要房地产市场以满足低收入阶层的需求为己任;有的“房地产经济专家”甚至用相当诗意盎然的语言描述房地产价格“像一匹脱了缰的骏马”……尤其是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各方论者更是兴趣所致,连篇累牍地发表“空对空”的分析文章。

其实,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对研究工作而言,亦有一定的信息量要求和理论训练要求。如果是作经济学分析,还需要有具备一定的约束条件的分析框架。虽然,“人的居住问题”不单是经济性的,还是社会性的、政治性的、文化性的,可以从多种学科角度讨论。但若是具体到房地产市场本身,则基本上是一个经济论题,要求在经济学的框架内讨论。

面对所有人群几乎是无限的改善居住需求,市场的甄别机制是支付能力。随后,当价格被市场发现、决定之后,在价格面前,不论哪一个阶层,有无级别,是否名流,统统不管用,只看支付能力,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只要价格不被操控、扭曲,它所包含的信息就是最全的,它所引导的资源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上确实可能有缺陷,但市场机制终究还是比任何其他机制更公平。而且,由于市场的甄别机制是支付能力,就会激励人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支付能力,社会经济也会因此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72289.html

更多阅读

许一力:中国为何总对朝鲜隐忍?

05月22日 00:45朝鲜近期公开绑架中国船员,让人看到,随着两国领导人的换届,中朝关系正从过去的兄弟城邦变得越发背离。中国越来越强大,但为何总要对朝鲜选择隐忍?即使2010年天安号事件发生时,咱们中国也是朝鲜最坚定的支持者,在朝鲜这个国家

重磅:赵财神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大农业商机!

干成农业的关键有两点:首先要抓准商机,其次要用对方法。在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隐藏着什么巨大的农业商机呢?农合论坛首席专家赵财神,全方位系统性地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揭秘中国现阶段农业迎来的巨大商机,助

北京男子屡遭妻子殴打 乳品涨价为何屡遭质疑?

元旦前后,原本应主打“促销牌”的时段,三元、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打起了“涨价牌”。包括光明、卫岗在内的几家乳制品企业都上调了成品牛奶的价格。对此,奶企多回应因成本在提高。而据业内人士介绍,虽然奶企运输成本、财务费用、人工

空海一体战总体战略 赵晓 总体唱多有时唱空(1)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被认为是国内最活跃也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发表了大量有关宏观经济、企业改革及市场制度的研究文章,也喜欢在热点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房地产业,他自称“很关注”,而这个领域也是他时常发声发力,并

声明:《赵晓雷:经济为何总遭质疑》为网友摧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