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急送转型:大转身还是大手术?



主动挺进 

细分行业转换: 

从物流市场到快递市场 

主要动因: 

被快递市场丰厚的利润吸引 

遭遇障碍: 

大量的网点投入并没有带来业务量的相应增加,反而增加了宅急送的资金困局。 

解决方案: 

目前宅急送已经把分公司的行政管理等职权收回,只留下客户和市场让分公司专注做好业务。 

2007年前,在全国各地,印有宅急送LOGO白绿相间的货车穿行在大街小巷,但是这家自诩为“急送”的公司,大部分业务却集中在时效性并不高的物流项目上。 

2007年,宅急送创始人陈平决定进行业务转型,这一次他瞄准了利润颇丰的快递市场。然而事情却没有一帆风顺,2008年9月份,宅急送被爆出巨亏的消息,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幅裁员,陈平也暂时离开了工作岗位。 

从物流市场到快递市场,这究竟是宅急送战略转型中致命的失误,还是它轻装上阵的漂亮转身? 

高速发展 

在中国的物流企业之中,宅急送曾经被看做是一个奇迹。在宅急送总裁陈平的办公室里,陈列柜中密密麻麻地罗列着四大快递的飞机模型。“宅急送要向这些巨头们看齐。”陈平曾经如此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2008年9月的一天,一切和往常没有任何不同。然而晴天(化名)却遭遇了一场晴天霹雳。他是宅急送上海分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这一天却忽然接到来自宅急送总部的通知:从月底开始放假,何时上岗另行通知。 

晴天后来才知道,自己成为了宅急送“优化风暴”中的一员。在这场裁员计划中,晴天在全国的3000名同事收到了类似的通知。 

宅急送副总裁熊大海向记者解释,宅急送目前在进行“人员优化”工作,全国有3000多名员工确定将被“优化”,这些人员中70%是试用期员工,而其他人员采取放假的方式,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将随时通知上岗。而对于业内传言宅急送亏损上亿元的消息,熊大海也给予了否定。“出于商业考虑,我不方便透露具体数字,但亏损额度不到媒体所猜测的一半。” 

1993年,留学日本的陈平回国后创立了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即宅急送的前身。创业初期的宅急送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当时公司只有3辆车、7个人,宅急送选择了多元式业务发展,提出“只要一个电话,一切不用牵挂”的口号,不但可以为客户取送衣服、换煤气,甚至连卖烤鸭、接小孩的活计也被纳入宅急送业务范畴。据说当年在中关村,宅急送的车可以搭送乘客,每人只收一元钱。 

经过了家庭作坊式的生长历程,宅急送开始思索如何能“更上一层楼”。在当时的中国,物流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宅急送几经探索,开始了“傍大款”阶段,先后与松下、东芝、惠普等知名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真正开始了物流项目。正是依靠着这些物流项目,宅急送从“一元钱业务”一跃做到了年收入上10亿元的企业。 

一向顺风顺水的宅急送,为何在发展的高速路上忽然遭遇了刹车? 

转型阵痛 

一位接近陈平的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陈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快件就像蛋糕上的奶油。”他对这个市场的重视和渴望可见一斑。 

时间回到2007年,那一年中国的快递市场高速发展,民营企业中顺丰快递、申通快递割据一方,全球四大快递的联邦快递、DHL等巨头也切入了国内市场,群雄混战的时代拉开了帷幕。宅急送意识到要想在快递市场立足,就必须把握这个机会。 

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管理顾问徐勇告诉记者,中国国内快递市场每年以30%的份额增长,他个人预计今年中国国际和国内快递可以达到650亿元市场容量,而行业平均利润在8%~20%。这么大的蛋糕,当然也吸引了宅急送的目光。 

一位来自宅急送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宅急送转型做快递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目前经济不景气,珠三角制造业受到的影响很大,我们流失一个大客户(物流项目)就要损失上千万元。相比之下,零散市场的快递则不会产生这么大波动,而且很容易打响品牌。”上述人士如是解释。 

此外,宅急送签订的物流项目客户结款周期过长,往往以三个月为限结账,这为宅急送带来了应收账款的风险。“如果做快递则可以按月结算,为宅急送提供充足的现金流。” 

 宅急送转型:大转身还是大手术?
事实上,在2007年以前宅急送的主要业务集中在诺基亚、西安杨森等大客户手中,为它们提供仓储物流服务。在国内快递市场,宅急送的市场份额不足10%。为了快速打入快递市场,宅急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网点建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快递行业来说,健全的网点是必胜的关键。确定了转型做快件服务的战略之后,宅急送在半年多的时间在全国建网点近3000个,新增300辆地面物流班车,新包租航空线路200多条,包机费用增加几百万元,新招小件操作人员6000多名。 

据悉,宅急送在东部的县级城市和西部的地级城市大量建立网点。来自上海某快递公司的总裁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宅急送的网点最起码要配备车、要租房、要买电脑、要招聘三四个业务员,没有8万~10万元人民币建不起来一个网点。” 

宅急送近乎疯狂的扩张很快就引起了负面反映,大量的网点投入并没有带来业务量的相应增加,反而增加了宅急送的资金困局。来自宅急送的官方回复委婉地表示,宅急送目前的状况在于“人、财、物和精力上大量投入,用亏损的代价进行改革。” 

“现在回头总结教训,我们的发展有点过快,急于求成。”上述内部人士谨慎地选择着用词。 

危局自救 

不过宅急送总裁陈平对此依然显得很乐观。在宅急送“大裁员”之后,陈平在博客上曾经这样写道:“这次调整优化,是基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战胜眼前困难的重大举措,宅急送从创立到现在,十几年留下来了很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二线、三线与一线的人员比例严重失调,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只有通过大手术才能解决,这样企业才能轻装上阵,迎接更大的挑战。” 

熊大海对此也毫不讳言。“宅急送创建了15年,内部关系比较复杂,有时候会出现亲戚托亲戚的情况,我们也努力向现代管理过渡。”他告诉记者,目前宅急送已经把分公司的行政管理等职权收回,只留下客户和市场让分公司专注做好业务。 

此外,宅急送管理层还新建立了三个委员会,即决策委员会,对重大政策等进行投票表决;运营委员会,对服务等进行管理;预算委员会,实现财务的科学决策。 

“我对宅急送的未来充满信心。面对目前的亏损,宅急送董事会经过讨论已经决定注资,目前资金已经到位了50%。”熊大海告诉记者。 

宅急送对记者的官方回复中显示:“业务的优化,让宅急送经营已走入良性发展阶段,2008年9月份实现了收支平衡,小件业务已由原来占收入20%上升到51%,并以20%多的速度在增长。宅急送的转型是一次漂亮的大转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72726.html

更多阅读

陈少明:心安,还是理得?——对《论语•阳货》“问三年之丧

陈少明:心安,还是理得?——对《论语·阳货》“问三年之丧章”的解读标签: 论语思想史上有些意义深远的观点,不一定是以长篇大论的形式,或者是在庄严圣洁的殿堂发表的。有时候,一些日常性问题或者偶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反应甚至感慨,也可能导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变冷还是变暖?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变冷还是变暖? 杨学祥,杨冬红西非地区自2014年2月陆续出现的埃博拉病毒越演越烈,世界卫生组织9月9日发布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说,疫情已经造成近2300人丧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肆虐的埃

零售商:上网,还是开店?

     上网,还是开店?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但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尤其是地域性很强的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而言,仍然是一个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难题。  最近,在和一位当地NO.1的零售企业负责人沟通时,他便提出:“全国都在下滑,我这

直销企业:产销一体化还是渠道商?

直销企业:产销一体化还是渠道商?文/本刊特邀研究员 王万军直销企业变身为渠道商日前去某直销企业,得知该企业正在为一件事情纠结:直销产品主要依赖自己研发生产,还是做一家渠道商,通过贴牌委托加工生产,提供给业务队伍销售?这原本不足以

声明:《宅急送转型:大转身还是大手术?》为网友痛也不说出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