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 《质与量的战争》第一章 是谁害死了“三鹿”?



系列专题:三鹿奶粉事件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三鹿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刻,把围绕着它的各种利益集团的种种表现像放电影一样回顾一下。也许可以让我们从中多维度地检讨和省思这样一个大题目——如何提升质量的竞争力,打造“中国品质”?

 三鹿奶粉事件 《质与量的战争》第一章 是谁害死了“三鹿”?
那段日子,我的心情一直在随着CCTV和相关媒体对“三鹿事件”真相披露及其处理的报道而波动,不管是在飞机上、酒店里,亦或是在餐厅里和家里,很长一段时间,我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套用那句老话,真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啊!

下面是我当时写的博客,在这篇博文中,我不仅谈了“三鹿”将死于谁手的问题,更在试着思考“中国品质”全球逐鹿,将鹿死谁手?

闻听“三鹿”公司出事,初感震惊,继而愤怒,最后只有悲哀!原因何在?诸君恐怕不会忘却几年前举世聚焦的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吧?那一次,“三鹿”公司不仅成功地“金蝉脱壳”,而且还长期沉浸在被MBA们广泛学习的“经典”的危机公关事件的自豪之中。明眼人早已看清它必将遗留下来的后遗症——背后的树太大、遇事难起波澜,唯夜郎自大也!如果套用一句话,那就是——都是“搞定”惹的祸!凡事上面有人给撑着、出了事更有大伞给罩着,因此,成功是必然的,不成功就“搞定”它们,直到成功!

这种“搞定”式的公关活动,实质上就是“政府公关”,是小政府“搞定”大政府的运动,居然也能够成为MBA的经典案例,实在能够教给大家太多教材上学不到的东西——只可惜,它被包装成了正面教材,而非经验教训。难怪,我认识几个“500强”派驻京城的高管,他们居然专职做“政府公关”,满口都是“搞定他”。而且说起种种北京的乐趣和故事,竟然让我这个拥有中国最早的手写版海淀区身份证的人突然间变得如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以映衬出他们的那一张张“眉飞色舞”的脸。

可以说,他们的攻心之术分为三段:遇事首先要坚定地说:“No.我们是国家的……因此,绝不会……”;一旦难掩真相,就要用某些具有国家色彩的证明和测试报告“粉碎”各种“不怀好意的”攻击;最后,当纸没有包住火时,必须要用“国家专政”的威严把大家注意的焦点转移到“某些不法分子”身上,然后用“障眼法”大张旗鼓地报道,终于“破坏分子”被绳之以法,受害者拍手叫好——当然,真正的元凶依然逍遥法外,甚至可能在受害者的面前怡然自得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呢!

|www.aihuau.com|0

如今风波再起,“三鹿”果真故计重施——这正是我在看完CCTV的报道之后感到震惊和悲哀的原因!诸君若有不信,自可百度或Google一下,看看整件事是否按照上面的逻辑在发展着。

可让我震惊的是,这种“掩耳盗铃”的伎俩居然可以做到CCTV《新闻联播》和国家质量检疫检验总局!因为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想到——即使奶源被不法分子投放了“三聚氰胺”,可作为一家行业的“巨头”,应该是有着严格的供应商资格认证、奶源检测、进料把关、过程控制等流程并具备其能力的;不法分子是不可能轻易地走进“绿色通道”的,除非……人们当然有理由质疑。这就好比你到菜场买菜,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使隔夜菜显得新鲜,使用了一些化学用品,然后,你回到家里直接拿来生吃,吃坏了肚子,于是就去抓“不法分子”,等抓到他们了,肚子也就好了。

我写不下去了,确实不知道还要怎么写下去。然后,百度了一下,发现许多相关报道与评论。在一个名为“天之水”的博客里有一篇题为《真相:步步揭秘“三鹿”的弥天大谎》的博文引起我的兴趣,这篇博文采取新闻纪事的手法,按照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选取关键场景和人物进行曝光,很有说服力。如果文中所述的种种“真相”是事实的话,正好可以用来作为此文的某种佐证。读者诸君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搜寻来阅读。

我以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三鹿”品牌了。此次三鹿必死!如果能得以死里逃生,那也将会是苟延残喘、生不如死;所以,还不如像个传说中的“燕赵汉子”般死去,然后为中国的商学院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不过,它何时死、如何死,都没有悬念,唯一的事情——是谁害死了它?这才是一个问题!咦,我也一下子被弄糊涂了。而且,我也不认为哈姆雷特更清楚!

是啊,“生存还是死亡”,这的确不是一个问题。被谁害死——这才是问题的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74173.html

更多阅读

战争机器4 第五章 《质与量的战争》第五章 技术与艺术

面对规则,我们许多人应该去思考的就是,它到底是一种技术,还是艺术。更多的人会谈到它是三分技术、七分艺术,说这就是管理。当然,也有人说是四六开、五五开的。其实,当代有两位管理大师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一个是汤姆8226;彼得斯,他曾经说

现代战争5第四章 《质与量的战争》第四章 说“No”的三种后果

我们前面谈到,质量的思维就是进行“YES”和“NO”,“是”和“非”抉择的思维。当然,每次当我说完这个的时候,许多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但我每次都会请所有的人伸出手来,毫不吝啬地为我们的质量人员鼓掌。很简单,在一种“数量”的环境里,要想

世上本无路 《质与量的战争》第四章 世上本无路

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这些前面曾经反复提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修修补补?为什么我们总是认为不返工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我们总是为我们的失误找寻借口?为什么我们总是处在“质”与“量”的博弈之中呢?我曾应邀为国内的一家著名

声明:《三鹿奶粉事件 《质与量的战争》第一章 是谁害死了“三鹿”?》为网友淺唱幸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