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良:把葫芦变成精美艺术品



 宋玉良:把葫芦变成精美艺术品
  “葫芦”在我国民间被视为吉祥物广为流传,提起葫芦来,大家往往将它与一些民间故事联系在一起,但把它与一般的工艺品联系起来实在少见。而在蓬莱市村里集的宋村就出了这么一个奇人———宋玉良,十多年时间,他在不起眼的葫芦上烙画上万件、刻字100余种,八仙人物、花草、动物等一些题材被他巧妙地“移植”到葫芦上,经过他的精心烙印,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给这些平凡的小葫芦赋予了生命力,令人拍手叫绝。 收葫芦收出葫芦情缘 宋玉良今年40岁,从事葫芦烙画工艺已近13个年头。初见, 宋玉良显得有些腼腆,短暂寒暄之后,他便引领到他的画室观看他刚刚完成的一批葫芦工艺品,上面分别烙有花鸟、八仙人物、书法等等,栩栩如生,惹人喜爱。随后,他又带来到了他的葫芦仓库,只见满屋的葫芦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让仿佛走进了葫芦王国。 问及他如何走进葫芦烙画工艺领域时,宋玉良显得非常兴奋,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和葫芦的不解之缘。他告诉,早在1995年,那时他才27岁,开着一个小餐馆,期间,遇到河北的一位客商到蓬莱收购葫芦。当时,收葫芦是现款交易,宋玉良看中了他的现金交易,经与客商沟通协商宋玉良帮他在当地收购葫芦,从中挣个差价,这样几年过后,宋玉良就成了当地的收葫芦大户。 1998年,在一次游蓬莱阁景点中,宋玉良看到了他熟悉的葫芦,那些画了些花草动物的葫芦是他收购葫芦价格的二三十倍。看到烙画的葫芦更能挣钱,宋玉良心动了,便买了一个回家学着在葫芦上烙画。刚开始烙画的时候,宋玉良因不掌握技巧等问题,烙出的线条十分生硬,人物的头发就像枯草一样没有生机,但他没有气馁,凭着对葫芦工艺的热爱之情,凭着一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坚定了信心。后来他买来许多书籍仔细研读,并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终于他从别人的绘画技法中受到了启迪,使“烙笔”下精细的线条凸显出明暗色调的对比,烙出的线条依依袅袅、人物的头发也显得飘柔生动,无论花鸟还是人物,都十分地吸引人。后来,他把这些葫芦烙画挂在自己的小饭店内,很快引起了顾客们的喜欢,并不断有人向他索要这些工艺品葫芦。 关掉餐馆从事专业烙画 说起葫芦烙画的经历,宋玉良说,他只所以一直坚持下来从事葫芦烙画,还得感谢当地食客说的一句“讽刺”话。那是在2002年,当时他边开小餐馆,边潜心钻研着葫芦烙画工艺,由于他把一大半心思都放在了葫芦烙画上,时间久了餐馆生意越来越变得黯淡。一次,常在他餐馆吃饭的一位食客说了这么一句话:“宋老板,你放着好好的饭店不做,反倒捣鼓这些东西,你这是不务正业,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就是这样一句话,深深刺激了宋玉良,后来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已经喜欢上葫芦烙画的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餐馆关了门,专门钻研起葫芦烙画来。他当时心想,你们不是说我不务正业吗,那我就在葫芦烙画领域里干出个道道给你们看。 要在葫芦烙画领域里干出个道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干起这个活来才知道它的艰辛。在交谈中,宋玉良告诉,在葫芦上要想烙出好的作品,还真不容易,首先要有一个满意的葫芦,其次还要有好的图案。没有自己满意的葫芦,他就跑到几千里地外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去购买,没有图案他就到书店去买。葫芦买回来后,还得漂白、去皮、打磨、素描等五六道工序,最后才能烙画。宋玉良说,和在纸上绘画相比,在葫芦上烙画难度要大得多,葫芦有大有小,有凸有凹,这就要根据不同的造型来选择不同的画面,使画面与葫芦融为一体,达到完美统一。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原本已经掌握烙画技艺的宋玉良,在制作出上千个葫芦烙画后,他和他的葫芦终于在社会引起了轰动,并有很多人竟相购买他的烙画葫芦。 宋玉良从事葫芦烙画出名后,作品多次受到国内艺术界前辈的肯定,享有“南京百虎烙画第一人”的辛迪大师参观过宋玉良的葫芦烙画后说:“宋玉良的葫芦烙画,是集绘画、书法和烙印于一体的工艺品,从环形构图上看,给人以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恰到好处的感觉。”河南省一位从事葫芦烙画30多年的同行看了宋玉良的作品也称赞到:“宋玉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葫芦烙画做成这样,在我们同行中没人能比的,可见他对这一技艺的热爱。”有了艺术界前辈和同行的赞赏, 宋玉良后来更是名声在外。他对说,现在很多外地人都到他家参观学习,辽宁省的葫芦岛市一家工艺品厂曾多次派人来学习,并高薪聘请他去当画师,都被他拒绝了。拒绝原因主要是他生在蓬莱,蓬莱的水土养育了他,他就要为蓬莱争光做点事,再说蓬莱是个有“灵气”的地方,有闻名海内外的“八仙文化”和蓬莱仙境,从一开始烙画他就想通过葫芦把蓬莱的文化展现给世人。 葫芦烙画是毕生财富 在宋玉良的画室中,看到了一件令人惊奇的作品———《八仙过海》,这个葫芦高达60厘米,浑圆的大葫芦的表面,被绘上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八仙人物,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这件艺术精品去年在蓬莱举办的“和平颂”民间工艺品展示上引起了很大轰动。谈到《八仙过海》的创作过程时,宋玉良称他着实费尽了苦心,首先寻找大葫芦,然后再根据要求对葫芦的样子进行筛选,为了这个葫芦,他跑遍了河南、山西,最后才从山西太原购买到适合烙这样大篇幅画面的葫芦。在绘制时,他更是精雕细琢,每个细节把握得十分仔细。“纸是平的,葫芦是圆的,所有线条都要由直变曲,创作前必须构思成熟,因为落笔下刀时要一次到位!”说着宋玉良随手拿起一个葫芦现场表演了工艺的制作。只见他右手拿烙铁,顺着底子的纹路,左一下右一下,很快一个图案的花纹渐渐显现。 谈到葫芦图案和种类,宋玉良自豪地告诉,目前他的葫芦烙画已有上百个种类和上千个不同的图案,都被作为摆件存放在展室中。在他这些摆件中种类有葫芦灯、葫芦酒瓶、葫芦人物、葫芦吉他、葫芦器具、诗词雕刻等,图案有八仙人物、十二生肖、现代人物、花鸟山水等。由于他制作的产品图案神态生动、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深受客商的青睐,宋玉良说,目前他的产品供不应求,销往北京、上海、湖南、甚至漂洋过海销往了日本、新加坡,成了当地出口创汇的产品。 宋玉良目前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认为,葫芦烙画可谓是艺术殿堂里的一株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吸引着人们研究、发掘、继承发展。作为中国民间工艺,葫芦烙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与市场接轨、与国际社会接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才能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工艺。宋玉良表示,他愿意为推广这一民间艺术献出毕生精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74255.html

更多阅读

印象张玉良:低调的梦想家

     21年前,从上海市农委住宅办副主任的位置“下海”的张玉良丝毫没有想到,绿地的名字会进入世界500强的“花名册”,彼时他只是厌倦了机关生活,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2000万元资金,十几个年轻人,7万余平方米的三个动

新商机:把婚纱照变成油画

    新人要拍摄婚纱照,四川美术学院学生常沙从这一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了商机。把婚纱照变成油画,这种时尚、新潮的表现方式,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从事这个行业一年多时间,常沙自己开了工作室,当上了老板。    兼职“丘二”当

绿地集团张玉良:2008年流星了一回

系列专题:2008中国营销 “最”人物:张玉良(绿地集团董事长),最流星人物  “最”理由:地王宝座尚未坐稳 黄光裕“横刀夺位”  有靠说话出名的,也有靠实力出名。而土储也能为开发商带来不少名气,杨国强、许家印就因为这个成了明星。

张玉良:绿地与绿色责任

  绿地集团建造“绿色”环保节能建筑正在成为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和他的同事们“名至实归”的公司战略。表面看这是“名副其实”的巧合,实际上是张玉良引导公司前行的路径选择。   曾经风光无限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着浴火重生

张玉良:绿地集团辅业扩张

 2007年的疯狂之后,2008年带给楼市更多的是变数。作为全国房地产龙头企业,但始终有着自己特立独行一面的绿地集团将秉承怎样的过冬策略?记者为此专访了该公司“掌门人”张玉良。   记者:楼市正面临深度调整期,在一片对“危机”的悲

声明:《宋玉良:把葫芦变成精美艺术品》为网友笑淡了就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