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健:如果从头再来



 从中信泰富爆出AC合约巨亏的消息后,我就在关注。没办法,这大概是专业习惯,看到企业问题之后,总要做个企业的结构和流程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源,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等等。乐此不疲。

  中信泰富巨亏,荣智健本人摔了个大跟斗,粗粗看起来,泰富亏得莫名其妙,荣氏摔得莫名其妙。不过,这一切,从组织结构、人才结构以及业务流程方面的分析中,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荣智健去职,对荣智健本人来说,当然非常难堪。不过,从长远来看,对荣氏家族很可能是好事。第一,摘去红顶子后,荣氏家族未来的发展,将是真正的民营。胡雪岩、盛宣怀的路堵死了,做巴菲特、孙正义也不错。第二,对顺境中长大的荣氏新一代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挫折教育、情景教育机会,懂得了财富是个流变的概念,“生意有风险,管理需优化”可作为座右铭。

  如果荣智健从头再来,重新开始创业,前景如何?

  我的诊断结果是:风险依然很大。用人、组织化运作、业务流程设计能力,这三大管理因素依然是制约荣氏家族发展和持久存续的深层次隐患。

  我把荣氏主政中信泰富当作管理个案分析,看他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以及行为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为什么中信泰富从发现AC合约亏损到发布盈利警告之间有6个星期,范鸿龄说,是法律顾问建议的。理由是当时正值金融危机,反正也没法平仓。这个建议让原本的财务问题演变成了司法事件,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咱们不扯那么远,就事论事,只从管理角度分析。这件事折射出来的,是荣智健在用人方面,在经营理念方面,都有瓶颈,没有明确的“职能”意识。

  “老板”的请人原则应该是非常明确的,职能清晰。我请顾问,是要你提供专业服务。老板作为买方,是购买专业人士的知识产品。这里的法律顾问,实际上是职能错位了,他是离开自己的本行,在做财务损益评估,而不是做法律风险评估。

  从企业诊断角度说,这里不涉及法律顾问合不合格的问题。这里涉及的是公司高管层是不是“职能”意识清晰。是你去百货公司买手套,营业员给你一双袜子,你是不是也会乐呵呵地付账的问题。

  前边我说到,荣智健在中信泰富的高管层基本是一个“家族+家臣”的结构,这个结构有优点,就是核心层稳定;缺点是职业化程度低,外部专家级人才难以发挥。所以,现实中的香港华人企业,扩展了这个结构,形成了“家族+家臣+职业经理+智囊”这么一个结构,较好地提升了企业的决策、执行能力。

  说到用人,我们要说说董事总经理范鸿龄。范鸿龄是荣氏的老臣、忠臣,在荣氏创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情商很高,社会活动能力非常强,担任了许多社会公职,比如香港证监会、行政会议等等要职,还是香港强积金的主席。有种说法,范鸿龄有可能出任下届特首。但是,有两点,一是范鸿龄外务太多,用在公司内部运作方面的时间、精力会不会少了点?二是社会活动能力强,固然可以为公司带来各种社会资源,但是其本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是否胜任职务描述?董事总经理,实际上相当于行政总裁或者CEO,他应该是执行层的领军人物,是推动变革、完善管理的最关键人物。从职能角度说,范鸿龄的合适位置应该是副董事长或者董事局副主席,董事总经理一职应该有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也更年富力强的职业经理人来担当。

  香港有句格言,叫“力不到,不为财”。荣、范两巨头外务太多,用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时间太少,失控那就难免了。

  做企业,我最强调的一点是组织化运作。企业是赢利组织,也是科层组织的一种,企业的结构、流程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

  中信泰富的组织结构中,缺两个职能部门,一个是研究部门,一个是管理支持部门。

  泰富作为实业投资机构,研究部门非常重要,需要研究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和金融、资本市场,作为决策智囊。它还要研究本企业的产业结构,厘定种子业务、成长业务和需剥离业务,提出业务战略预案,供决策层甄选。

  随着投资内地的比例上升,管理支持部门也成为必须。如果是投资国泰航空这样的企业,管理支持部门就不一定需要,因为它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规范。但投资内地企业,管理支持部门就是必须的了。管理支持相当于风险投资的“孵化”机制,帮助下属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防止失控的机制。内地企业管理规范程度比较低,而“利用外资”心态比较重。要考虑:当投资人遇到宗庆后怎么办的问题。

  我始终认为,套期保值、AC合约,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是怎么防止本来是为了冲减风险的行为,最后却变成风险源的问题。

  我强调结构和流程,就是要用组织化行为去约束个人或部门的风险行为。

  当财务部门提出做套期保值项目后,决策层不直接做答复,而是要让这个动议走完一个流程:首先是研究部门做汇率变动的中长期分析,重点研究美元翻盘的可能性在什么地方;其次,所有投资项目的合同、协议,都需要法务部门的评估和背书。

  在这样的框架中,走完应该走的流程,想失控都难。除了不可抗因素,那就是财务部、研究部、法务部跨部门联合起来骗老板了。

  荣氏再创业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荣氏的基因、商业天赋、曾经的经验教训,都是荣氏再辉煌的先天优势。

  当然,荣氏也面临着与时俱进,超越自我,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问题。

  也许,一个真正民营的东方巴菲特或中国孙正义,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0399.html

更多阅读

谁拖垮荣智健:是海啸更是性格(2)

600万港元起家借不断的资本运作成为首富   荣智健是荣毅仁唯一的儿子,凭借荣氏家族在中国经济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荣智健可谓衔玉而生。   上世纪50年代末,当全中国还处于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候,刚刚16岁的荣智健却表现出一个世家

荣智健:衍生品的牺牲品

精通金融知识的人,面对高风险的衍生产品,如果没有敬畏之心,最终无法逃脱赌徒的宿命。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荣智健仍然是那个荣智健,但那个金融衍生品却已经不是他曾经熟悉的金融衍生品。于是,这个多年沙场的巨贾,不得不面

荣智健:能否重新赢得尊敬

当中信泰富(00267.HK)披露澳元汇兑巨亏时,各界纷纷责问其董事局主席荣智健为何在知情六个星期后才告知公众。荣智健对香港媒体表示,如果当时马上披露,在银行催逼之下,公司可能就没了,他用了六周时间“救亡”,在得到母公司15亿美元备用信

荣智健:“我从没想过依靠父亲荣毅仁”

少年时代的荣智健,生活非常优越,十几岁时就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红色的英国Singer敞篷跑车。   荣智健在天津读大学时,很多学生连馒头都吃不起,荣智健却能经常请他的同学去吃排骨。   许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荣毅仁这样富有、有名望的

荣智健:延续祖辈商业帝国之梦

连续3年的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荣智健都始终稳稳地坐在前三甲的位置,从2002年的7.8亿美元,到2003年的8.5亿美元,再到2004年的14.9亿美元,仅隔两年财富几乎翻了一番。   和荣氏家族鼎盛时候相比,荣智健的商业规模虽不可同日而语,却

声明:《荣智健:如果从头再来》为网友不入我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