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为建的人才管理观:用人才,需有胆略



  时下,人才之匮乏从各大网站上的密密麻麻的豆腐块足可窥一斑,细心观察,我们可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有不少企业诚聘职位一挂就是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原因很简单:招不到合适的人。什么是合适?换句话说,招聘条件是什么?招聘条件很好写,更可笑的是,有些企业招聘条件是一模一样,一字未改,是巧合抑或是出自一人之手?天下文章一大抄,连用人的条件也抄起来了,人家做半导体的,招工程师要求物理学专业,你做家俱的,就改改吧,不要照抄也写成物理专业,我不是在危言耸听,而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事,不信,你大可登上国内几个知名招聘网站上去浏览一番,定有收获

  请人才的周期长,本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不良做法亦有可圈可点之处,我招的人一定要十全十美,只要一眼瞧见,感觉“顺眼”即是信任。其实,信任本身有时就是一种滑稽的好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按照最时髦的话来讲,那就是德才兼备,是啊,谁不想这样啊,但有个伟人也说过,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非得要等到天塌下来才行,人才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要顺自然,笔者认为,在请人才时要遵从以下原则:

  一.学会舍得,成就伟业

  大清中兴之砥柱曾氏对人才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精辟地指明了德与才的关系,在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时,作为企业主要有所“舍得”,顾名思义,只有学会舍才能有得,写至此,笔者不由记起曾读过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齐桓公,宁戚是卫国人,原在刘国车下放牛之时,一边扣着牛角,一边放声歌唱,悠然自乐。刘桓公看后,大觉惊异,就准备把他任以为官,但大臣们都说:“卫国离齐不远,可派人去调查,如果真有才能,用以为官也为时不晚。”齐桓公说:“前去调查后,必定会人说出他的一些小毛病来,如果以此就抛弃他,这就是当今其所以失掉天下之士的原因所在。”于是便在当晚,举着火把,把宁戚任为上卿,后又被齐桓公任为国相。古人尚能如此,何况后子。从新闻媒体报道来观,当今也不断上演类似埸面,“牛人”唐俊加盟新华都被炒得沸沸扬扬,新华都的老板亦有齐桓公风格,聘人要用智,智生识,识生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二.诚心为上,终成佳话|www.aihuau.com|18我们知道,人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作为请才的一方不仅要有耐心,还有有着一颗虔诚之心。一流人才是指那些不仅懂得科技、精通产业、经验丰富、学历显赫,而他们身上最难能可贵的是用心探索公司上下的人性面,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笔者有个观点,一流人才不是一招即来的,因为他们工作到一定阶段,“钱”已不是最主要的,能否与企业主亲密合作是衡量是否获得这份工作OFFER的唯一标准。

  郑子阳请列子的故事是可以说明这一点的,列子穷困,面容有饥色。有人对郑子阳(郑国的相国)说:“列子是有道之士,住在您的国内而穷困,您难道不重视士人吗?”郑子阳即派官吏送去粮食。列子见到派来的使者,再三辞谢而不接受。使者走后,列子走进屋里,妻子望着也伤心地说:“我听说做有道之人的妻子,都能悠闲快乐。现在饥寒交迫,相国关心你而派人送来粮食,而你却不接受,岂不是命中注定的吗?”列子笑着说:“相国并不是自己了解我。他是听了别人的话而送给我粮食,那他将来也会听别人的话而怪罪我,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最终,人民果然造反而杀了子阳。

  请人要有诚心,在这一点上,刘备做得最好,他可三顾茅庐请诸葛,也会斩林望许庶,最终成帝业,没有诚心请来人才也是昙花一现,因为大家没能真正了解对方时,就不会有信任而只会设提防。

  三.突破狭隘,胆略出世

  用人时最忌使用“狭隘”的观点,处处设防,不给予授权。作为企业的最高长官,主要

  职责是管理好企业的发展,然而恰恰不少的企业主请来了人才后,不是“用”,而是挂起来,不管提出什么规划,什么问题,都是一味地不批不回复,让你猜让你等,中国的词汇量丰富得很,“不合企业的发展现状”,“这不是问题”,“发还重新修改”等,假以时日,突然发个邮件或打个电话,为什么没见你有什么动静啊,工作要好好做嘛,不能拖,要为我多挣些钱?这个计划制定的没有原则!作为昔日重金请来的人才无所适从,这时企业主便会“趁机”宣布,“根据企业现状,我决定再出山,重执牛耳。。。。。。”企业于是又进入了恶性循环,反正人才多,再请,反正我有钱,国内请不到国外请。雄心漫道人才杳无烟,但还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味地埋怨,“为什么中国的人才这么少呢”?想想周文王抬架请姜太公的典故,至今是那么的令人回味无穷。

  孔明深深知道魏延的才能,但也知道他的才能足以使其不甘心居于他人之下,这未免考

  虑得有些过多,预防得太紧,控制得太严。宁愿他有多余之才,而不想对他人尽其用。孔明拒绝听从魏延北出子午、进入关中的建议,就是因为他的狭隘认识束缚了他的胆略的结果。这不由得使笔者感叹,胆略是很难说明的一个问题。

  以上笔者仅谈了用人的原则,接下来希望花些笔墨谈谈胆略的事宜,胆略是一种机智,胆略是一种胸怀,胆略是大志的体现。

  胆略反映了一种修养,不婆婆妈妈,认准事情,永往直前,既使错了,还可以有改正的机会,笔者有幸遇到过这样一位CEO,他认为,人才很多,他面试人才时很激动,不一会就录用了十多个人,一起参加招聘会的其他同事很惊讶CEO的行为,你这是在招人才吗?怎的没问两句话就录用了?CEO没作过多解释,仅说,人人是人才。今天想来,胸怀大略和站高望远或许可能阐释这个CEO的所为吧,过后的事实也证明,当初录用的不少人才至今还伴随CEO周围,成为了其得力助手;无独有偶,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王登(宋大将)在任中牟县令时,曾向襄王推荐了一位士人说:“这是中章的一名胥吏。”襄王便把这位士人任为中大夫。相府的人对襄王说:“相公对此人的才能只是耳闻,并未亲眼见到,现在就任为中大夫,这是否有些太轻率了吧!”襄王说:“我将此人召来而加以任用,既是耳闻又是眼见,我对他任用以后,也可耳闻,又可眼见。这样,耳闻、眼见就会永远继续下去。”细细品味,襄王与文中的这个CEO做法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两人有一样的机智。

  写至此,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每个都认为自己是伯乐,而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韩愈先生是否亦要调整论断呢?

  马仅是世间一个物种,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相摩,发怒时转身相踢。马所知道的只不过如此。等到给马加上了车衡颈轭等,马就懂得不服驾驭,诡诈地吐掉嚼子等反抗行为。作为相中千里马的伯乐要有胸怀和大略方可能与千里马同枕共眠,否则,同床异梦之日就会天天。

 史为建的人才管理观:用人才,需有胆略

  换言之,只有懂得人才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将人才身上拥有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只有握“道”之人才会真正明白“在柴薪附近点火,势必要引发火灾;人沉溺水中,才呼船相救,悔之晚矣”内涵真正所在,愿所有人都掌握人才的发展规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3054.html

更多阅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杨伯峻: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钱穆: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读《论语别裁》有感之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

以礼物为话题的作文 600字 以礼物为话题写作文

以礼物为话题的作文说明:一个玩具,一本书,一句话,一份关爱,一种经历……我们的人生因为各种各样的礼物而丰富多彩,因为各种各样的礼物而变得有情谊有意义,每一种礼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都隐着一种心情,请以“礼物”为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郑智城的博客: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心慌

郑智城的博客: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心慌罗大伦曾说过自己真正信奉中医是始于服用了炙甘草汤治愈了自己的心悸心慌,其实我临床上运用炙甘草也用得非常多。某天一个马来西亚华裔中年妇女来找我,颇有点忧心忡忡的样子,说自己这段时间总是觉得

声明:《史为建的人才管理观:用人才,需有胆略》为网友一个人的长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