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我的管理变革击溃三大难题



目前中国企业在人才能力发展方面普遍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没有明确的能力发展方向,不清楚到底需要重点培养哪些类型的人才;二是缺乏人才能力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既不能对内部人员进行合理区分,又无法与业内水平进行有效比对,由此导致不论是竞聘上岗、岗位轮换还是梯队建设,都缺乏有效的人才评价依据;三是不知道如何使人才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因此,企业首先要明确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接着再来解决如何衡量并持续培养所需人才的问题,这就是人才能力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也是任职资格体系的真正意义所在。

  从华为的实施效果来看,任职资格体系的推行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用于人才选拔,建立了明确的行为评判标准,任职资格体系成为“竞聘上岗”的主要依据;其次,它给员工开辟了多条职业发展通道,有利于员工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再次,加强了胜任力培养。通过资格认证,将员工的能力与标准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距,从而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最终,为建立基于能力的薪酬体系打下了基础。另外,任职资格体系的建立,还可以产生“人才竞争”的作用,通过“看得见”的能力标尺,让员工感觉到能力“不进则退”的压力,从而激发出内在强烈的自我学习的动力。

  只有职业化、流程化,才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内耗。

  “就如一列火车从广州开到北京,有数百人搬了道岔,有数十个司机接力,不能说最后一个驾车到了北京的就是英雄。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是一个代表,而并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任正非一段关于华为管理变革的论述。

  2005年,任正非在为中共广东省委做华为发展历程的报告中,清晰地阐述了他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哲学思维和方法论:“要达到优先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就必须进行持续的管理变革。只有持续的管理变革,才能真正构筑‘端到端’的流程,才能真正职业化、国际化,达到业界最佳的运作水平。这个‘端到端’的流程,输入端是市场,输出端也是市场,因此,必须快捷有效,流程顺畅。如果达到快速的服务,就会降低人工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

  事实上,华为从一个“英雄创造历史”的小公司,正逐渐演变为一个职业化管理公司。任正非认为:“淡化英雄色彩,特别是淡化领导人、创业者的色彩,是实现职业化的必然之路。只有职业化、流程化,才能提高一个大公司的运作效率,降低管理内耗。”

  1995年,随着自主开发的C&C08交换机占据国内市场,华为的年度销售额达到15亿,华为结束了以代理销售为主要赢利模式的创业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创业期涌现的一批管理“干部”,许多已经无法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成为制约公司继续发展的瓶颈。

  任正非选择的方式是所谓的“集体辞职”。1996年1月,华为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都要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一份为辞职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包括市场部代总裁毛生江在内的大约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但就本质而言,“集体辞职”还是一种“群众运动”的新老接替模式,当然,其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

  1997年,华为与NVQ(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合作,开始设计公司员工职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后来,又与Hay集团合作,设计了任职资格制度,主要包括职业发展通道、任职资格标准和资格认证三大部分。

  目前,中国企业仍处在职业化管理的初级阶段,许多企业都希望通过管理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来推进职业化管理。但是,由于员工队伍的职业化素养不够,流程与制度推行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职业等级资格认证,大多还属于宽泛的入门级阶段,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不同需求。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化要求与员工个人发展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而以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来推进企业的职业化进程,就是妥善解决二者之间矛盾的最佳措施。

  在有些企业里,经常会听到一些不太易懂的头衔,像什么正部级设计师,副处级绩效主管,正科级业务员等等。试着问个究竟,不外乎就是在具体职位前面加上了相应的行政级别,这样一来,地位和待遇等级都可以一目了然。

  1998年之前的华为,就是这样的一种称谓模式。每到公司开会的时候,先要规定一下参会人员的级别范围,如科级以上或者处级以上等,不论你是管理人员,还是其他专业人士,只要满足相应的级别要求,都必须参加,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符合参会条件的话,可以先去问一问上司。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除管理层之外,也涌现出技术、营销、制造、采购、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和唯一的行政称谓比起来,叠加式的头衔,已经进步了许多,至少承认了专业人士的基本地位,但还是没有完全跳出“官本位”思想的束缚。毕竟,享受某某级别的待遇与真正的某某官衔相比,总是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最好还能兼个科长、处长之类的行政职位,或者干脆直接转向管理职位发展,否则职业前景依然黯淡。职业发展既像是在登山,又像是在走迷宫。登山是指在层级式的组织结构中,越往上爬位置越少,还要同时顾及一不留神出摔下去的危险;而走迷宫,就是有许多条通道可供选择,但很难辨别到底哪条路径正确,毕竟走错路或回到起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传统的职位价值评估,基本上可以解决专业人士薪酬待遇方面的问题,但是,是否拥有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明确身份,以及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也同样的重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的话,企业要么很难培养出各类专家人才,要么无法长期保留这些专业人才。

  要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职业技能,首先要让他们明确知道自己职业发展的上行通道。华为在借鉴英国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著名的“五级双通道”模式。

 任正非:我的管理变革击溃三大难题

  先梳理出管理和专业两个基本通道,再按照职位划分的原则,将专业通道进行细分,衍生出技术、营销、服务与支持、采购、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子通道。这些专业通道的纵向再划分出五个职业能力等级阶梯,如,技术通道就由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资深技术专家五大台阶构成,而管理通道是从三级开始,分为监督者(三级)、管理者(四级)和领导者(五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8314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任正非:北国之春

原文地址:任正非:北国之春作者:木子斫在樱花盛开春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踏上了日本的国土。此次东瀛之行,我们不是来感受异国春天的气息,欣赏漫山遍野的樱花,而是为了来学习度过冬天的经验。北国之春总会来临一踏上日本国土,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是

任正非:北国之春

这是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在出访和考察日本回国后所写的一篇文章,不仅华为内部员工熟读于心,而且也让众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大学生们奉为经典,即便是今日今时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任正非:北国之春——这是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继《

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强烈推荐,附柳传志读后感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就在不久以前还很苦,很凄惨,很窝囊。你要想今后过得富有光鲜亮丽,你就要知道过去为什么穷,为什么苦,为什么受人欺负。你就要懂得历史,你就要从中学到教训,我们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见过那段历史的尾巴的人了,尽量还原真实的

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 任正非妻子苏薇

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任正非(图片来自网络)我当年穿走父亲的皮鞋,没念及父亲那时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湿,他更需要鞋子。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自己太自私了。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就进不了华为这样的公

任正非: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管理灰度

一切有形者,经这里塑造;一切无形者,在这里形成 王育琨 任正非是中国最具思想力的企业家。他一直向往着孙悟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一直在摸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造就无数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孙悟空。唯此,后来者才有可能在已经

声明:《任正非:我的管理变革击溃三大难题》为网友爱情辅导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